成語五體投地的意思
『壹』 形容對人崇拜得五體投地相應的成語是什麼
心悅誠服抄 [xīn yuè chéng fú]
基本釋義襲
悅:愉快,高興;誠:硬實。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
褒義
出 處
《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為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例 句
批評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這樣才能使被批評的同志~。
近反義詞
近義詞
五體投地 心服口服
『貳』 形容對人崇拜得五體投地是什麼成語
【奉若神明】:崇拜得象迷信者敬神那樣。形容對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
【拜專倒轅門】:轅門:將帥行屬轅或軍營的大門。形容對別人佩服之至,自願認輸。
【甘拜下風】:對人自認不如,真心佩服。
【五體投地】: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心醉魂迷】:形容佩服愛幕到極點。
【頂禮膜拜】:為佛教徒最尊敬的跪拜禮節。比喻崇拜得五體投地心悅誠服
自愧不如
推崇備至望塵莫及
高山仰止
甘拜下風
口服心服
『叄』 五體投地的成語典故
成語出處
五體投地
《梁書·中天竺國傳》:「今以此國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公元636年)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646年)
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又卷四:「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去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公元707年後)
示 例
1.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清·劉鄂《老殘游記》第六回)。
2.「黃道台這番說話,說得袁伯珍~,欽佩莫名,從此就把回家的心思,拋在腦背後去了。(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五回)
3.《重回明末遼東·聽教睢陽袁可立》:「楊太曦忙上前恭謹施禮道:『對大人的高風亮節,伯雄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時常引以為楷模!』」
佛教相關
佛光辭典
乃佛教禮法之一。又作五輪投地、投地禮、接足禮、頭面禮、頂禮。本為印度所行之禮法,據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載,印度所行之禮敬法共有九種,其第九種即五體投地,為所有禮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後佛教亦沿用此一禮法,並以之表禮敬之最上者。所謂五體,指兩手、兩膝、頭頂等,亦稱五輪。其行禮之法,先以右膝著地,次下左膝,再次兩肘著地,兩掌舒展過額,其後頭頂著地,良久一拜。除實際之投地禮外,一般亦以此語表示對他人極度敬重推崇之意。
另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載,凡禮敬三寶時,必須五體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達虔誠。以五體行禮,其義有五,即:(一)行禮者於右膝著地之時,願使眾生得正覺道。(二)行禮者於左膝著地之時,願使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於正覺道中。(三)行禮者於右手著地之時,願如世尊坐於金剛座上,大地震動,呈現瑞相,證入大菩提。(四)行禮者於左手著地之時,願使眾生遠離外道,以四攝法攝取難調伏者,令其入於正道。(五)行禮者於首頂著地之時,願使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觀無量壽經、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觀無量壽佛經疏(智顗)、釋門歸敬儀卷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三、法苑珠林卷二十、釋氏要覽卷中](參閱『稽首』6117、『禮』6582)
佛學
五體投地
(梵pan~ca-man!d!ala-namaska^ren!a van-date)
印度禮法之一,為佛教最鄭重的禮拜法。即兩膝、兩肘及頭頂著地的致敬法。又稱五輪投地、五輪著地、舉身投地頂禮、接足禮。《毗婆屍佛經》卷下雲(大正1·158b)︰『時彼天王遙見世尊,五體投地,禮世尊足而作是言。』又《梵摩渝經》雲(大正1·884c)︰『即興整服五體投地,三頓首曰︰歸佛、歸法、歸命聖眾。』皆是其例。
在印度,五體投地為最敬禮,相當於《大智度論》卷百所舉三種禮中第三的上禮。《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舉九種致敬法中,也有五體投地及五輪俱屈之名。其作法是先並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先右膝著地,再下左膝,接著二肘著地,舒二掌過額,承空作接佛足之念,再以頭著地,良久方成一拜。而將中指、拇指相拄,或以掌承面,或掩地,皆非本儀。《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雲(大正14·699a)︰『願我右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願我左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願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右手指地,震動現瑞,證大菩提。今我亦爾,共諸眾生同證覺道。願我左手著地之時,令諸外道難調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法。願我首頂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
此即五體投地作法之次第及意義。晚近,在中亞一帶發現了不少與此相關的圖畫。
禮拜方式
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介紹說,西域致敬的儀式分為九等,「五體投地」是最恭敬的禮拜方式。「五體」又稱「五輪」,指雙肘、雙膝和額頂。「五體投地」就是「五輪至地而作禮」(《地持論》)。其過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頂禮。「五體投地」致敬的對象一般是佛菩薩。如《佛般泥洹經》卷下:「太子五體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如是三稱三寶,三稱觀世音菩薩名,五體投地,向於西方。」也用禮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論·入寺品》:「是在家菩薩若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外五體投地。」還用以禮拜王者等。如《梁書·諸夷傳·天竺國》:「今以此國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今以「五體投地」比喻傾倒、佩服至極。如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同徵友萬柘坡光泰,精於五、七古,程魚門讀之,五體投地。」又如魯迅《而已集·新時代的放債法》:「因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許多女性都渴仰到五體投地。」(李明權)
『肆』 與五體投地類似的成語
五體投地: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版服到了極點。出自《大唐西域權記·三國》頂禮膜拜:頂禮:佛教拜佛時的最敬禮,人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受禮人的腳;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種敬禮,兩手加額,跪下叩頭。虔誠地跪拜。比喻崇拜到了極點。出自《盪寇志》大慈大悲:慈:用愛護心給予眾生以安樂;悲:用憐憫心解除眾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語,救人苦難。形容人心腸慈善。出自《妙法蓮花經·譬喻品》僧多粥少:尚很多,吃的粥很少.比喻人多東西少,不夠分配.出自《醒世姻緣傳》
『伍』 成語 五體投地 出處
五體投地
讀音:wǔ tǐ tóu dì
釋義:指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古印度佛版教一種最權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出處:《梁書·中天竺國傳》「今以此國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
譯文:現在奉你為國王,我們為庶民,山川十分寶貴,一切都十分寶貴,一切的事物都佩服於大王,歸屬於大王。
造句:我們班上一位同學的書法棒的讓人無話可說,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5)成語五體投地的意思擴展閱讀:
近義詞:心悅誠服
讀音:xīn yuè chéng fú
釋義:意思是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譯文:仗恃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不能讓人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
造句:他張口就開始誇誇其談,說得眾人心悅誠服,真是辯才無礙啊。
『陸』 形容"佩服得五體投地"之類的詞語有哪些
形容"佩服得五體投地"之類的詞語有心服口服、頂禮膜拜、甘拜下風、敬若神明、內心悅誠服容。
『柒』 成語五體投地中的五體指什麼
兩膝和頭頂著地,佛教最恭敬的禮節,比喻敬佩到了極點
五體:兩肘五體投地:指兩肘
『捌』 成語五體投地中的五體是指什麼
五體:兩手、兩膝和頭
五體投地
【解釋】: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玖』 成語五體投地的意思
五體投地:成語,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拾』 成語:五體投地.中的五體是哪五體
投地的五體是指頭抄、兩襲膝、兩只手
五體投地可以說是佛教禮節中最高的一種禮法。也稱「頂禮」。它的一般規則動作是這樣的:先合掌,再低頭(或問訊),然後右、左掌依次按地,兩膝隨之跪下、頭額觸地(投地的五體是指頭、兩膝、兩只手)。等頭額觸地以後,隨之翻掌,表示兩手捧起所拜者的足,或托起崇拜對象。翻掌後稍停一會兒再起身,此為一拜。一般有三拜、九拜、百拜等。在拜佛時,一般還要稱名號。拜完後還要打個問訊禮。如果頂禮的是僧人,則要稱「頂禮xx法師(或和尚)」。但在禮僧時需注意。一、如果禮拜時,禮拜的對象正在躺著,這時就暫不要禮。二、禮拜的對象如果是和佛菩薩像處相反方向時,禮拜不能背對佛菩薩像,面朝下(以佛菩薩像為上)去禮拜僧等等。另外,僧人不能拜俗人和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