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成語運用的原則是什麼意思

成語運用的原則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0-11-26 02:45:08

A. 關於原則的成語

【大事不糊塗】:指在有關政治的是非問題上能堅持原則,態度鮮明。
【大是大非】:指帶有原則性、根本性的是非問題。
【動必緣義】:緣:順著,沿著;義:道義。行動必定遵循公正合理的原則。
【公道大明】:公道:公正的原則道理,即正義。公正的道理得到發揚。比喻正義得到伸張。
【公道難明】:公道:公正的原則道理,即正義。公正的

B. 表示原則的成語

不撓不折 不彎曲,不屈服。形容節操剛正,意志堅強。
出處:宋·劉炎《版邇言》:「夫權觀錢塘江潮,猶猛士之肝膽決裂,義士之怒發沖冠。觀仙都天柱,猶直臣之氣,不撓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才高行潔 才智高超,操行純潔。
出處:漢·王充《論衡·逢遇》「才高行潔,不可保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必卑賤。」
蒼松翠柏 蒼:青色。翠:青綠色。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具有高貴品質、堅定節操的人。
出處:清·蕭執中《勉縣定軍山武侯墓楹聯》:「古石幽香名士骨;蒼松翠柏老臣心。」
出塵不染 比喻身處污濁的環境而能保持純潔的節操。
出處:宋·周敦頤《周濂溪集·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大節不奪 大節:臨難不苟的節操;奪:喪失。指面臨生死關頭,仍不改變其原來志向。
出處:《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C. 形容原則的成語

形容一個人講原則,守規矩,立場堅定的成語,有【剛正不阿】、【公而忘私】、【奉公守法】、【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一塵不染】、【克己奉公】、【襟懷坦白】、【堂堂正正】。

D. 形容一個人見了好處,什麼原則都不講的成語是什麼

見異思遷、見利忘義、利令智昏、見財起意、貪而不治、利慾熏心

E. 形容一個人見了好處,什麼原則都不講的成語是什麼

見利忘義:【基本解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拼音讀法】:jiàn lì wàng yì

【使用舉例】: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

【近義片語】:見錢眼開、唯利是圖

【反義片語】:見利思義、捨生取義

【使用方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出處】:《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歇後語】:拾錢不識街坊

F. 形容「原則」的成語有哪些

  1. 剛正不阿(gāng zhè bù ē):阿:迎合,偏袒。剛強正直,不逢迎,無偏私。——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謁者,便以為不賢。」

2. 公而忘私(gōng ér wàng sī):為了公事而不考慮私事,為了集體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郭沫若《水平線下·到宜興去》:「像他這樣不折不扣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國中,究竟能有幾個?」

3. 奉公守法(fèng gōng shǒu fǎ):奉:奉行;公:公務。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辦事守規矩。——《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

4.旗幟鮮明(qí zhì xiān míng):本指軍旗耀眼,軍容整齊。現比喻立場、觀點、態度等十分明確。——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

5. 立場堅定:立場是指所信仰的原則性的;堅定是指穩定,不容易改變。總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所信仰的東西不容易改變。

6.一塵不染(yī chén bù rǎn):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凈。 現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干凈。——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

7.克己奉公(kè jǐ fèng gōng):克己: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為重。 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為公。——《後漢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

8.襟懷坦白(jīn huái tǎn bái):襟懷:胸懷;坦白:正直無私。形容心地純潔,光明正大。——宋·黃榦《黃勉齋文集·七·祭李貫之》:「貫之性質粹美,襟懷坦夷,凝靜有常。」

9.堂堂正正(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堂堂:盛大的樣子;正正:整齊的樣子。原形容強大整齊的樣子,現也形容光明正大。也形容身材威武,儀表出眾。——《孫子·軍爭》:「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G. 形容原則的詞語

形容原則的詞語:
【剛正不阿】、【公而忘私】、【奉公守法】、【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一塵不染】、【大是大非】 、【克己奉公】,【襟懷坦白】, 【堂堂正正】.

H. 講原則,樹立什麼什麼新風請填補與講原則對應的兩個四字成語,謝謝!

清正廉潔
解釋:品行端正,為人正直廉潔無私。因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人們常用荷花來比喻,清正廉潔的人
例句:我們要大力弘揚我們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潔的傳統美德,提倡廉潔自律,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謀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
事例:清正廉潔一般用於現在的領導或是品行端正,為人正直廉潔的人。
近義詞:水火無交、清正廉明、兩袖清風、廉潔奉公、不飲盜泉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1)南北朝北齊年間,蘇瓊受命擔任清河太守,上任伊始,即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饋贈。不日,屬下府丞送他鮮魚,蘇瓊接受後懸掛在門邊。府丞再送,蘇瓊仍將魚掛上以示謝絕之意。時郡內有一八十餘歲趙姓老者,仗著年紀大又以鮮魚相送,蘇瓊仍將魚掛在門梁,始終不吃。之後,但凡有送禮者,蘇瓊均以門梁的懸魚相拒,以示不受之決心。後再也無人送禮給他,整個郡內賄送之風大大收斂。

(2)漢代華陰人楊震,風雅清正,志存高遠,人稱關西孔子。他曾推薦「賢人」王密做昌邑縣縣令。一次,楊震因公事路過昌邑縣,晚下榻於館驛。夜深人靜之時,王密懷揣十金前往館驛相贈,以謝楊震知遇之恩。楊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說「此時深夜,無人知矣。」楊震正聲而說「豈可暗室虧心(暗地裡做些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一時傳為美談。
(3)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I. 人本三分這個成語原則是用來形容什麼

入木三分
漢語成語,讀音為rù mù sān fēn,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
出處:張懷瓘的《書斷·王羲之》。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