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早就警告
❶ 描寫警告的成語有哪些
不教而殺 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出處:《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教而誅 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出處:《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懲前毖後 懲:警戒;毖:謹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吸取教訓,使以後謹慎些,不致再犯。
出處:《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
除邪懲惡 懲:處罰。清除邪氣,懲辦壞人。
出處:魯迅《集個集·編校後記》:「他愛看俠士小說,固此發了游俠狂,硬要到各處去除邪懲惡,碰了種種釘子。」
當頭棒喝 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一擊或大喝一聲,促他醒悟。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當頭一棒 迎頭一棍子。比喻受到嚴重警告或突然的打擊。
出處:《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二罪俱罰 罰:處罰。前後兩樁罪過一並處罰
出處:元·無名氏《飛刀對箭》第二折:「贏了將功折過,輸了二罪俱罰。」
罰不當罪 當:相當,抵擋。處罰和罪行不相當。
出處:《荀子·正論》:「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罰一勸百 處罰一個人以懲戒眾人。
出處:唐·韓愈《誰氏子》:「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不晚耳。」李漢注引《中說》:「牡如晦問政,子曰:『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
反面教員 反面:壞的,消極的一面。指與人民為敵的人的言行,可以從反面教育人民。
出處:李嫻娟等《血染的愛》:「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員,我們的黨可以從這場血淋淋的慘痛的教訓中汲取教益。」
豐屋之戒 指高大其屋,將有覆家之禍,應引以為戒。
出處:《易·豐》:「《象》曰:『豐其屋』,天際翔也。」高亨註:「『豐其屋』,言貴族在位之時,如鳥得以飛翔於天空,故能大其屋也。」
覆車之鑒 覆:傾覆;鑒:鏡子。把翻車作為鏡子。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三國志·蜀志·後主傳》注引王隱《蜀記》:「隗器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鑒。」
覆車之戒 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晉書·庾純傳》:「純以凡才,備位卿尹,不惟謙敬之節,不忌覆車之戒矣。」
覆舟之戒 推翻船的教訓。比喻失敗的教訓。
出處:明·陳子龍《陳涉論》:「後之人主,亦知邱民之可畏,而覆舟之戒始信。」
後車之戒 對後面跟上來的車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敗或挫折,可以作為以後做事情的借鑒或教訓。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五十二回:「秦王道:『孤當初不聽先生們之諫,致有此難,將來後車之戒,孤當謹重。』」
禍首罪魁 首:頭目;魁:首領。犯罪作惡的首罪者。
出處:明·鄭若庸《玉玦記·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稽古振今 指考查古事作為借鑒,以振興現代。
出處:清譚嗣同《報貝元微書》:「稽古振今,士風一奮。」
鑒前毖後 指把過去的錯誤引為借鑒,以後謹慎行事,避免重犯。
鑒往知來 鑒:審察或引為教訓;往:過去;來:未來。根據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後怎樣發生變化。
出處:《詩經·大雅·盪》:「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就地正法 正法:執行死刑。在犯罪的當地執行死刑。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五回:「因為案情重大,並且是積案累累的,就辦了個就地正法。」
前車可鑒 鑒:引申為教訓。指用前人的失敗作為教訓。
出處:《清史稿·劉韻珂傳》:「洋人在粵,曾經就撫,迨給銀後,滋擾不休,反覆性成,前車可鑒。」
前車之鑒 鑒:鏡子,為教訓。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
前覆後戒 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
前危後則 前人的危亡,後人應引以為戒。猶言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前轍可鑒 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同「前車之鑒」。
殺雞儆猴 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殺雞嚇猴 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一章:「猜到皇上有殺雞嚇猴之意,心中七上八下,半天沒有做聲。」
殺一儆百 儆:警告。處死一個人,藉以警戒許多人。
出處:《漢書·尹翁歸傳》:「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賞賢罰暴 猶賞善罰惡。指賞賜善人善事,懲罰惡人惡事。
天網恢恢 天網:天道之網;恢恢:寬廣的樣子。指天道如大網,壞人是逃不過這個網的,作惡必受到懲罰。
出處:《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小懲大誡 懲:懲罰;誡:警告,勸告。有小過失就懲戒,使受到教訓而不致犯大錯誤。
出處:《周易·系辭下》:「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嚴懲不貸 懲:處罰;貸:寬容。嚴厲懲罰,絕不寬恕。
嚴刑峻法 峻:嚴酷。嚴厲的刑罰和嚴峻的法令。
出處:《後漢書·崔駰傳》:「故嚴刑峻法,破奸軌之膽。」
嚴刑峻制 猶言嚴刑峻法。嚴厲的刑罰和嚴峻的法令。
以儆效尤 儆:使人警醒,不犯錯誤;效:仿效,效法;尤:過失。指處理一個壞人或一件壞事,用來警告那些學著做壞事的人。
出處:《左傳·庄公二十一年》:「鄭伯效尤,其亦將有咎!」
以人為鏡 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
出處:《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以往鑒來 用過去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辦事的借鑒。
出處:《三國志·魏書·楊阜傳》:「願陛下動則三思,慮而後行,重慎出入,以往鑒來。」
以一儆百 懲罰一個人以警戒眾人。同「以一警百」。
出處:蕭復興《貼深藍色海綿的球拍》:「連隊的指導員是個復員軍人,本想以一儆百,好好批評她一通。」
以一警百 懲罰一個人來警戒其他的人。
出處:《漢書·尹翁歸傳》:「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殷鑒不遠 殷:指商朝後期;鑒:鏡子。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借戒。後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出處:《詩經·大雅·盪》:「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引古證今 用古代的經驗教訓,證明現實中的事情。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儒家之教,憲章祖述,引古證今,於學易悟。今樹以前因,報以後果,業行交酬,連鎖相襲。」
引以為戒 引:用;戒:鑒戒。指把過去犯錯誤的教訓拿來作為警戒,避免重犯。
出處:《國語·楚語下》:「人之求多聞善敗,以鑒戒也。」
與受同科 行賄和受賄的人受到同等的處罰。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六回:「家兄一想,這件事倘要認真辦起來,與受同科,不但姓文的擔不起,就是老哥亦落不是的。」
宰雞教猴 用殺雞來警戒猴子。比喻嚴懲一個以警告其餘。
出處:高雲覽《小城春秋》第三章:「吳七總想抓個奸細來『宰雞教猴』一下,吳堅和家劍平反對;怕鬧得內部更混亂,又怕有後患。」
知往鑒今 鑒:借鑒。了解過去作為今天的借鑒。
酌古御今 指擇古之善者以為治今的借鑒。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強志足以成務,博見足以窮理,酌古御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
罪加一等 指對罪犯加重處罰。
出處: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五回:「你為著吃煙,這才犯法,我們來拿你,倒來吃你的煙,本官知道,辦起來罪加一等。」
罪有應得 應:應該。按罪惡或錯誤的性質,理應得到這樣的懲罰。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今日卑職故違大人禁令,自知罪有應得。」
罪責難逃 指不能逃避犯罪所應負的責任,一定要受到懲處。
出處:明·王守仁《批右江道移置鳳化縣南丹衛事宜呈》:「若其因循玩愒,隳績廢事,非獨自敗壞,抑且罪責難逃。」
觀今宜鑒古 宜:應該;鑒:鏡子。觀察當今的社會,應以古代為鏡子加以借鑒。
出處:《增廣賢文》:「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失敗為成功之母 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後取得勝利。
前人失腳,後人把滑 比喻吸取人家失敗的教訓,小心謹慎,免得再失事。
出處: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七:「仁廟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猶或時失足。漢顧趙曰:『前人失腳,後人把滑。』」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師:借鑒。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鑒。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前世之不忘,後事之師。」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出處:《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魏書·任城王傳》:「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出處:《詩經·周南·關雎·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❷ 形容「警告」的成語。
1、金石良言[ jīn shí liáng yán ]:象黃金寶石那樣珍貴的話語。比喻可貴而有價值的勸告版。
2、金石之言[ jīn shí zhī yán ]:象權黃金寶石那樣珍貴的話語。比喻可貴而有價值的勸告。
3、諷一勸百[ fěng yī quàn bǎi ]:諷:用委婉含蓄的言語批評、指責;勸:勸告,勸戒。委婉含蓄地批評、指責一個,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4、勸百諷一[ quàn bǎi fěng yī ]:形容規諷正道的言辭遠遠及不上勸誘奢靡的言辭。意在使人警戒,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5、殺雞儆猴[ shā jī jǐng hóu ]:殺雞給猴子看。 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❸ 形容警告的成語
金石良言:來比喻非常寶貴源的教導或勸告
金石之言: 比喻非常寶貴的教導或勸告
拒諫飾非: 諫:勸告。拒絕別人的規勸,掩飾自己的錯誤
諫爭如流 :諫爭:爭同「諍」,直言相勸。勸諫的話如同流水一樣,滔滔不絕。
叩馬而諫 :勒住馬頭進行規勸。形容竭力進行勸諫。
金玉良言: 比喻可貴而有價值的勸告。
苦口逆耳: 苦口:葯吃起來特別苦。逆耳:聽起來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誠的規勸。
苦口婆心: 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勸導。
苦口良葯: 好葯往往味苦難吃。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錯誤很有好處。
斷織勸學: 原指東漢時樂羊子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後比喻勸勉學習。
犯顏極諫: 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威嚴;極諫:以直言規勸(常用下對上)。敢於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其改正錯誤。
諷一勸百: 形容規諷正道的言辭遠遠及不上勸誘奢靡的言辭。意在使人警戒,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諫屍謗屠: 向屍體勸諫,向屠伯指責殺牲的過失。比喻勸諫無濟於事
❹ 描寫「警告」的成語有哪些
1、當頭棒喝
讀音: [ dāng tóu bàng hè ]
釋義: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一擊或大喝一聲,促他醒悟。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出 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臨濟義玄禪師問樂普曰:『從上來;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個親?』對曰:『總不親。』師曰:『親處作么生?』普便喝;師便打。」
2、當頭一棒
讀音: [ dāng tóu yī bàng ]
釋義:迎頭一棍子。比喻受到嚴重警告或突然的打擊。
出 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7回:「一聞那僧問起玉來,好像當頭一棒,便說道:『你也不用銀子了,我把那玉還你罷。』」
3、晨鍾暮鼓
讀音:[ chén zhōng mù gǔ ]
釋義: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出 處:宋·陸游《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鍾暮鼓無休時。」
4、暮鼓晨鍾
讀音:【mù gǔ chén zhōng】
釋義:佛教規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鍾。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出 處:南北朝·庚信《陪駕幸終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樓鳴夕鼓;山寺響晨鍾。
5、以儆效尤
讀音: [ yǐ jǐng xiào yóu ]
釋義:指處理一個壞人或一件壞事,用來警告那些學著做壞事的人。
出 處:清·李綠園《歧路燈》:「自宜按律究辦;以儆效尤。」
❺ 自己經常提醒警告自己用成語怎麼說
反躬自省、撫躬自問、捫心自問、閉門思過、反求諸己
1、反躬自省
【解釋】:躬:自身;省:檢查。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出自】:西漢戴聖《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譯文:善惡無節在內,知道誘導在外,不能反思,天理滅了。
【示例】:這次事故,你是有責任的,你應該~。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有過失的人
2、撫躬自問
【解釋】:反躬自問,指自我反省。
【出自】:清·昭連《嘯亭雜錄·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今以愚昧,於此獲罪,所知為之流涕,路人為之嘆息。撫躬自問,為幸多矣!」
譯文:因為愚昧,在這里獲罪,所知為他流淚,路上的人無不為之嘆息。巡撫親自詢問,是幸運多了!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指反過來問一問自己
3、捫心自問
【解釋】:摸著胸口,自己問自己怎麼樣。指自己反省。
【出自】:宋·宋祁《學舍晝上》:「捫心自問何功德,五管支離治繲人。」
譯文:捫心自己問什麼功德,五管分散治理繲人。
【示例】:此則請公等~:上流社會人而應作此語耶?
4、閉門思過
【解釋】:過:過失。關起門來反省。
【出自】:西漢班固《漢書·韓延壽傳》:「因入卧傳舍,閉閣思過。」三國·蜀·諸葛亮《黜來敏教》:「自謂能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譯文:於是進入卧室傳舍,閉門思過去。」三個國家.四川.諸葛亮《罷黜來敏教》:「自以為能激勵輕薄的風俗,率領的以義。現在既然不能,表退職,使閉門反省自己的過失。
【示例】:小仙自知身獲重罪,追悔莫及,惟有~,敬聽天命。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有過失的人的獨自反省
5、反求諸己
【解釋】:求:追究,尋求;諸:「之於」的合成詞。反過來追究自己。指從自己方面找原因。
【出自】:春秋孟子《孟子·公孫丑上》:「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譯文: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過來找自己的原因。
【示例】:君子之遇艱阻,必~,而益自修。
【語法】:動賓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❻ 形容在事情沒有發生前就給出警告的成語
流年:比喻時間過得很快的馬在小的差距面前快速沖過一樣。白駒,馬。
淺:比喻很快就消失了的東西。
海市蜃樓:比喻人世虛幻的,不真實的東西好不熱鬧。
短暫的:用於描述事物的出現很快消失。
太陽和月亮是不是家裡來形容時間
不同的快速通道:不同的。每日更新,每月不同。描繪了快速的發展變化,不斷出現的新事物,新面貌。也被稱為「日獨家新月」。
❼ 提醒時警告的成語是什麼
不教而殺
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出處:《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教而誅
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出處:《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懲前毖後
懲:警戒;毖:謹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吸取教訓,使以後謹慎些,不致再犯。
出處:《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
除邪懲惡
懲:處罰。清除邪氣,懲辦壞人。
出處:魯迅《集個集·編校後記》:「他愛看俠士小說,固此發了游俠狂,硬要到各處去除邪懲惡,碰了種種釘子。」
當頭棒喝
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一擊或大喝一聲,促他醒悟。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當頭一棒
迎頭一棍子。比喻受到嚴重警告或突然的打擊。
❽ 表達「警告」意思的成語有哪些
表達「警告」意思的成語有:殺一儆百、誅一警百、以儆效尤、殺雞儆猴、殺雞駭猴。
❾ 警告的成語
令行禁止
lìng xíng jìn zhǐ
【解釋】下令行動就立即行動,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嚴正,執行認真。
【出處】《管子·立政》:「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
【結構】聯合式。
【用法】多用於軍隊;或執行法令。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行;不能讀作「hánɡ」。
【辨形】禁;不能寫作「襟」。
【近義詞】大張旗鼓、雷厲風行
【反義詞】溫文爾雅、和風細雨
【例句】解放軍的紀律嚴明;~;不許有半點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