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耳不聞成語解釋
❶ 充耳不聞是成語嗎
是
充耳不聞
【拼音】:chōng ěr bù wén
【釋義】: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出處】:《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❷ 成語故事 充耳不聞
【溯源】由抄「黈纊塞耳,前旒蔽明」演化而來。「黈纊」指用棉花小球懸於耳側,「旒」指冠冕前後平垂的玉串。《資治通鑒》中記載,大司馬要將三個偷盜士兵斬首,孝文帝正巧遇見,便下令赦免。司馬光評論此事道:「選拔賢才,整修政治,這樣使境內各得其所。因此先王冠冕上才用棉球垂於兩耳,用玉串蔽開前後之明,目的就是想避免眼目只看到近處,耳朵只聽見近處的弊病,使耳目之聰遠達四方。像這類問題不應當只去解決路上所遇到的,沒有遇到過的豈不是更多?用這種方法表示自己施行仁政,豈不是太微小了嗎?況且用赦免罪人去干擾主管方執行法律,更不合乎君王身份。」
【釋義】現在指故意不聽別人的話,也指對某事漠不關心。
❸ 充耳不聞成語例句
[chōng ěr bù wén]
充耳不聞
編輯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中文名
充耳不聞
外文名
turn a deaf ear to
出 處
《詩經·邶風·旄丘》
目錄
1 成語解釋
2 成語典故
3 詞語辨析
成語解釋
編輯
【成語】: 充耳不聞
【拼音】: chōng ěr bù wén
【解釋】: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成語典故
編輯
【出處】: 《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詞語辨析
編輯
【舉例造句】: 這里袁伯珍只裝作充耳不聞,一面出了告示,按戶收起捐來。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九回�
【拼音代碼】: cebw
【近義詞】:不聞不問、裝聾作啞
【用法】: 作謂語、定語;表示對別人的意見不在意[1]
❹ 成語「充耳不聞」的中文意思
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出處: 《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袖如充耳。」
例如: "這里袁伯珍只裝作充耳不聞,一面出了告示,按戶收起捐來。"(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九回)
❺ 雙耳不聞窗外事成語是什麼
不是雙耳而是兩耳不聞。
全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出處】:
《增專廣賢文》:「屬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用成語來表達可以用:【充耳不聞】
充耳不聞
[釋義]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出處] 《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❻ 和充耳不聞意思一樣的成語還有哪些
詞 目: 充耳不聞
發 音 :chōng ěr bù wén
釋 義: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故意不聽別人的話。
出 處: 《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示 例: 這里袁伯珍只裝作~, 一面出了告示,按戶收起捐來。(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九回)
用 法 :作謂語、定語;表示對別人的意見不在意
充耳不聞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被釋義為 貶義詞 多用指貶義。
近義詞:聽而不聞 置若罔聞
反義詞:洗耳恭聽
燈 謎:充耳不聞(打字一) 謎底:龍 [1]
▲注意,「充」不可解釋成「充滿」。
▲切誤解釋成「形容人專心,而沒有聽到」的意思。
注釋:沖耳:在古時貴族戴冠 大夫諸侯和天子可以在冠上加冕 冕前面的垂珠稱旒 統稱冕旒冠
在冠兩側耳朵位置垂下兩枚多用玉、石製成的飾物稱充耳
前面的旒但住眼睛叫非禮勿視
旁邊的充耳擋住耳朵叫非禮勿聞
❼ 成語――充耳不聞啥意思
成語:充耳不聞
成語拼音:chōng ěr bù wén
成語解釋:充:塞住;聞:聽。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或勸告。
成語出處:清 李漁《奈何天 鬧封》:「邊陲告急,司轉運者,充耳不聞。」
成語繁體:充耳不聞
❽ 充耳不聞,是成語嗎
是成語
充耳不聞
[chōng
ěr
bù
wén]
解釋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出處
《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❾ 充耳不聞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充耳不聞釋義: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充耳不聞_網路漢語
[拼音] [chōng ěr bù wén]
[出處] 《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