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從論語十二章中找出五個演化的成語

從論語十二章中找出五個演化的成語

發布時間: 2020-11-26 11:17:34

① 論語十二章中有些話演化成固定成成語有哪些

溫故知新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
不慍,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眾星拱月——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隨心所欲——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溫故知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見義勇為——見義不為,無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盡美矣,又盡善也.
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不恥下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愚不可及——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誨人不倦——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善而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盪盪——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任重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循循誘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過猶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內省不疚——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
手足無措——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一言興邦——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欲速則不達——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道不同不相為謀——道不同,不相為謀.
分崩離析——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禍起蕭牆——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血氣方剛——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殺雞焉用牛刀——割雞焉用牛刀?
色厲內荏——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道聽途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心安理得——則心安而德全矣.
文過飾非——小人之過也必文.
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為賊也!
待價而沽——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② 從《論語》中演化出來的成語有哪些

見賢思齊、誨人不倦、不舍晝夜、既往不咎、不恥下問、溫故而知新、盡善盡美、舉一反三等。

一、見賢思齊

釋義: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齊。

出處:《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看見有德行或才乾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二、誨人不倦

釋義:指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

三、不舍晝夜

釋義:白天和黑夜不停留。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

四、既往不咎

釋義: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五、不恥下問

釋義:指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感到丟面子,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學識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請教。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③ 論語十二章,寫出文中成語,至少五個

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十而立,不舍晝夜,逝者如斯,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匹夫不可奪志。

④ 論語十二章,寫出文中成語,至少五個

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十而立,不舍晝夜,逝者如斯,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匹夫不可奪志.

⑤ 從《論語十二章》選五個或三個成語寫一段話。不少於150個字。

【成語 】
1、不亦樂乎 2、溫故知新 3、三十而立
4、逝者如斯 5、不舍晝夜 6、三人行,必有我師
7、擇善而從 8、匹夫不可奪志
作為學生。我們既要掌握【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又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善於觀察了解身邊的人,【擇善而從】,既能提高自身修養,又能廣交朋友。要想做到【三十而立】,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知道時光匆匆流逝,【逝者如斯 ,不舍晝夜】,有多少光陰還能肆意揮霍?從現在起,從自身做起,方能不負此生。

⑥ 論語十二章成語歸納[五個以上]

欲其 指喜歡總想叫著指極度憑憎待 北辰星拱 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群星環繞比喻受眾擁戴 其死 :取獲指善終 舍晝夜 舍:放棄白黑夜比喻夜繼 斗筲 斗:容器斗=十升;筲:竹器容斗兩升形容氣量狹見識短淺 導德齊禮 指用道德誘導用禮教整頓讓百姓歸服 道同相謀 比喻志趣同起共事 耳順 六十歲聽別言語便判斷非真假指陸0歲代稱 邇安遠至 邇:近處指近處安樂遠處歸附形容政治清明 患患失 患:憂患擔擔失掉形容失看重 浸潤譖 指傷讒言逐漸發作用 鞠躬屏氣 指彎腰曲體屏住呼吸副恭謹畏葸 舉枉措直 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措:罷黜;直:直比喻直起用姦邪者罷黜直者 哀傷 哀:悲哀;傷:傷害憂愁悲傷比喻做事沒及 禮存羊 由於惜古禮忍使廢弛保留古禮所需要祭羊比喻維護根本保留關儀節 素古 指朴質趨尚 欲其惡欲其死 喜總想叫著;討厭總想叫死掉指極度憑憎待 精益求精 精:完美;益:更加已經要求更加 敬遠 敬:尊重;遠:接近;:代詞指象表示尊敬卻所顧慮願接近 樂淫 快樂放盪 臨危授命 面危中國勇於獻命 名言順 指名或名實符 苗秀 指莊稼苗沒花結比喻資質卻沒幸夭折 名言順 指名說順理章指說做事理由充 鳴鼓攻 比喻宣布罪狀加遣責或討伐 披發左衽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散發衣襟左借指異族入侵主 飽食終 終:整整吃飽飯腦筋干經事 暴虎馮河 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河比喻勇謀魯莽冒險 發左衽 發:散發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原區外少數民族裝束指淪夷狄 表 表:外表;:內表面內象東西形容言行思想完全致 博施濟眾 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恩惠接濟 博文約禮 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問恪守禮 恥問 樂於向問或位比自低習覺意思 敢問津 問津:詢問渡口問路指高貴、深奧事物敢問或嘗試 惑 惑:遇事情能明辨疑作四0歲代稱 教殺 教:教育;殺:處罰殺死警告處死指事先教育犯錯誤加懲罰 咎既往 咎:責怪往錯誤或罪責再追究 念舊惡 念:記計較怨仇 相謀 謀:商量相互間沒商量指彼觀點同宜共同謀劃事情 廢言 廢:廢棄足採納確意見 亦樂乎 乎:文言用疑問或反問語氣助詞相於用表示極度、非、淋漓盡致意思 其位謀其政 擔任職務問職務范圍內事情 知肉味 原指美妙音樂所陶醉辨肉味形容專習吃東西辨味道形容困難肉吃 察言觀色 察:詳審觀察別說或臉色指揣摸別意 差毫釐謬千 始雖相差微結造錯誤 朝聞夕死 早晨聞道晚死形容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迫切 徹徹 徹:貫通貫通 美 :全別事 仁取義 仁:殺身仁德;取義:舍棄命取義義犧牲命 持危扶顛 扶持危困局面 處泰 處:處理待;泰:安意若其事形容自理事情沉著鎮定指待問題毫意 穿窬盜 穿:指穿壁;窬:通逾牆爬牆爬指鑽洞爬牆盜賊 慈明雙 贊揚兄弟或平輩負聲望者 賜牆及肩 比喻才淺陋 井救 跳井救原比喻徒危害自別沒處行現比喻冒險救 所欲 按照自意思想便 干戈 規模進行戰爭比喻張聲勢行事 言慚 說難情 簞食瓢飲 簞食物瓢飲料形容讀書安於貧窮清高 立 指三十歲 仁讓 原指仁任所謙讓指遇應該做事積極主做推讓 道聽途說 道、途:路路聽、路傳播泛指沒根據傳聞 惡衣惡食 惡:粗劣指粗劣衣服食物 立 三十歲自立齡三十歲代稱 發憤忘食 努力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形容十勤奮 犯校 犯:觸犯;校:計較受別觸犯或禮計較 犯作亂 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民反抗、起義 肥馬輕裘 裘:皮衣騎肥壯馬穿輕暖皮衣形容闊綽 斐章 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文采值看 崩離析 崩:倒塌;析:崩塌解體四五裂形容家或集團裂瓦解 風行草偃 偃:倒伏風吹草倒比喻道德文教化 夫自道 指本意說別處事實卻道著自用面意思指摘別卻指摘自 父母邦 指祖 富貴浮雲 意思義富貴於我象浮雲輕漂比喻金錢、位看輕 割雞焉用牛刀 殺雞何必用宰牛刀比喻辦事情用著花氣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做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件事准備工作非重要 剛毅木訥 剛:堅強;毅:決;木:質朴;訥:說遲鈍處指言語謹慎孔稱頌四種品質 故舊棄 故舊:舊交舊部;棄:拋棄輕易拋棄朋友、部 龜玉毀櫝 龜甲寶玉匣毀壞比喻輔佐臣失職使運毀敗 觀知仁 察看所犯錯性質解 猶及 :;猶:象;及:達事情做跟做夠都合適 怪力亂神 指關於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事 同 :睦;同:苟同睦相處隨便附 顏悅色 顏:面容;悅:愉快;色:臉色臉色靄喜悅形容善親 色徒 喜歡色、玩弄性 畏 :輕輩;畏:敬畏輕敬畏形容青能超前輩 既則安 原意既招撫要安頓指既要安必 誨倦 誨:教導教導特別耐厭倦 既往咎 原指已經做完或做事必再責怪現指往錯再責備 惠費 惠:給處;費:耗費給處自卻所損失 所欲勿施於 自願意要加給別 懷寶迷邦 懷寶:具才德;迷邦:讓家迷亂舊指才德家效力 禍起蕭牆 蕭牆:古代宮室內門牆指禍亂發家比喻內部發禍亂 降志辱身 降低自意志屈辱自身指與世俗同流合污 見危授命 危中國關勇於獻自命 季孟間 指春秋魯三家貴族勢力季氏勢力弱孟氏指季、孟兩者間比足比余 見利思義 看貨財要想道義 見賢思齊 見德才兼備想趕 見義勇 看義事勇敢做 計自訟 檢討自錯內自責 近悅遠 使近處受處高興遠聞風前投奔舊指權者給恩惠便籠絡 舉反三 反:類推比喻件事情類推知道其許事情 舉直措枉 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直選用賢者罷黜姦邪 樂忘憂 由於快樂忘記憂愁 樂其 喜歡做某事並其獲樂趣 柙虎 柙:關猛獸木籠原指負責看管未盡責任比喻放縱壞 空空 空空:誠懇虛原形容誠懇、虛現形容所 理屈詞窮 屈:短虧;窮:盡由於理虧說 立達 立:建樹;達:發達顯貴舊指幫助建立功業提高拉 陋巷簞瓢 陋:簡陋窄;簞:古代盛飯用圓形竹器住陋巷用簞吃飯用瓢喝水形容極窮苦 指掌 形容事物解非清楚象東西放手掌給家看 克復禮 克:剋制儒家指約束自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者追 事已挽未事及趕 六尺孤 指沒孤 臨危致命 遇危難肯豁性命 臨事懼 臨:遭遇碰;懼:或懼遇事謹慎戒懼 富力強 富:未歲形容紀輕精力旺盛 涅緇 涅:礦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緇:黑色用涅染染黑比喻品格高尚受惡劣環境影響 門牆桃李 門牆:指師門;桃李:比喻進者或稱 磨磷涅緇 磨變薄染變黑比喻意志堅定受環境影響 訥言敏行 訥言:說謹慎;敏:敏捷指說謹慎辦事敏捷 能近取譬 能自身打比比喻能推及替別著想 念念忘 念念:刻思念著形容牢記於刻忘 千百計 想盡或用盡切辦 片言折獄 片言:極少幾句;折獄:判決訴訟案件原意能用簡單幾句判決訟事指能用幾句斷定雙爭論非 杞宋征 指資料足能證明 信知其 信:信用;其:;:行講信用真知道能行指講信用行 群起攻 家都起攻擊反 殺身仁 :全;仁:仁儒家道德高標准指義犧牲命泛指維護義事業舍棄自命 輕裘肥馬 穿著輕暖皮襖騎著肥壯馬形容闊綽 犬馬養 供養父母謙辭 求仁仁 求仁德便仁德比喻理想願望實現 遠慮必近憂 慮:考慮;憂:憂愁沒遠考慮定現眼前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遠眼光周密考慮 三十立 指三十歲前所 任重道遠 任:負擔;道:路途擔重路遠比喻責任重要經歷期奮斗 色厲內荏 色:神色;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虛弱 舍 舍棄自利益幫助別 殺雞焉用牛刀 殺雞何必用宰牛刀比喻辦事情用著花氣力 色仁行違 表面主張仁德實際行卻背道馳 升堂入室 古代宮室前堂室比喻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達高 詩禮訓 遵承父親教誨 忍孰忍 :;孰:都容忍容忍呢意思絕能容忍 三行必我師 三起走路其必定作我師指應該恥問虛向別習 死已 已:停止死才罷手形容完種責任奮斗終身 三綱五 三綱:指君臣綱父綱夫妻綱;五:指仁、義、禮、智、信封建禮教提倡與間道德規范 榮死哀 著受尊敬死使哀痛用贊譽受崇敬死者 適止 適:恰適程度停要 順理章 順:依順;理:條理;章:章指寫文章或做事情順著條理能做比喻某種情況自產某種結 述作 述:闡述前說;作:創作指敘述闡明前說自創作 歲我與 歲等表示應該及奮起所作 四海內皆兄弟 世界各民都象兄弟 食厭精膾厭細 厭:滿足;膾:細切肉糧食舂越精越肉切越細越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松柏凋 寒冬臘月知松柏青比喻志士艱險環境奮斗 聽其言觀其行 聽要看行指要聽言論要看實際行 危言危行 危:直說直做直事 通力合作 通力:起力彼齊力 文質彬彬 文:文采;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原形容既文雅朴實形容文雅禮貌 聞知二 聽點能理解形容善於類推 溫良恭儉讓 原意溫、善良、恭敬、節儉、忍讓五種美德原儒家提倡待接物准則現形容態度溫缺乏斗爭性 望畏 畏:恐懼害怕看見害怕 所措手足 手腳沒放形容沒辦知何 溫故知新 溫:溫習;故:舊溫習舊知識新理解體指憶能更認識現 忍則亂謀 事忍耐壞事 於 點沒觸指應該關、注意事情毫關置理 非議 非議:責備批評沒指責表示做妥 先難獲 難:艱難勞苦;獲:收獲先付勞再取收獲比喻坐享其 聞知十 聽點能理解形容善於類推 表示辦都行沒定主見 言及義 及:涉及;義:經道理指凈說些聊沒句經 五穀 五穀:通指稻、黍、稷、麥、菽指參加勞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產勞缺乏產知識 興滅繼絕 使滅絕重新振興起延續 朽木雕 朽壞木雕刻比喻進材 秀實 秀:莊稼吐穗花;實:結實花結比喻點皮毛實際並 厭 厭:滿足習總滿足形容 朽木糞牆 朽壞木污穢土牆比喻沒培養前途 朽木糞土 朽木:爛木;糞土:臟土臭泥比喻堪造、社沒用處 餘力足 非想做力量夠 行由徑 徑:路引伸邪路走邪路比喻行光明 言信 說靠住信用 血氣剛 血氣:精力;:;剛:強勁形容青精力旺盛

⑦ 《論語十二則》找出文中5個成語

不亦樂乎、三十而立、從心所欲、溫故知新、疏食飲水、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不舍晝夜、逝者如夫、匹夫不可奪志

⑧ 論語前12章里有哪些演變為現代成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不亦樂乎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任重道遠

自己挑吧 也不多:)

《論語》中的成語

儒家經典《論語》是早期語錄體散文,語言基本上是口語,明白易懂。文字簡括,一般只敘說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的論證。由於孔丘對現實人生和社會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認識,《論語》中頗多言簡意賅、富於哲理性和啟發性的語句。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流傳後世,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格言。所有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都選取了《論語》的部分章節作為課文。《論語》的「成語率」特別高,筆者從《漢語成語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修訂版)中集齊所有來自《論語》的成語,以饗大家。熟練地掌握以下成語有助於學生對《論語》深刻性的了解。

1、 不恥下問 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 從心所欲 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 當仁不讓 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註:「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 惡衣惡食 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 發憤忘食 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 犯上作亂 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 割雞焉用牛刀 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 後生可畏 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 誨人不倦 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 惠而不費 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 家喻戶曉 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 見義勇為 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 舉一反三 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詞窮 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20、 鳴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狀,加以聲討。《論語•先進》:「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鳴鼓而攻之可也。』」

21、 內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內心不安。自己反省沒有內心感到慚愧不安的事。《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夠就近那自己比方別人。語出《論語•雍也》。意思是要替別人設身處地地著想。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23、 年富力強 年富:往後的年歲還多,指年輕力壯。《論語•子罕》:「後生可畏」。朱熹註:「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24、 匹夫不可奪志 匹夫: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變志向,形容意志堅定,不可動搖。《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5、 輕裘肥馬 裘:皮襖。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駿馬。《論語•雍也》:「赤(公西華)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後來就用「輕裘肥馬」形容生活豪華。

26、 三復斯言 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反反復復地體會這句話。語本《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

27、 殺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則,語本《論語•衛靈公》「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現指犧牲生命,以維護正義生命。

28、 善賈而沽 賈:同「價」。等好的價出賣。《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也用來比喻懷才未遇,等待有賞識他的人才肯效勞出力,或得到高職位才出來做官。

29、 手足無措 措:安放。手腳都不知道該放在哪兒好了。形容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30、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四體:四肢;勤:勞動。不參加勞動,分不清五穀。《論語•微子》記載:有一次子路跟隨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後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鋤草的老大爺。子路問他說:「子見夫子乎?」那老大爺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後泛用以形容脫離勞動,脫離勞動人民。

31、 駟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駟馬也追不及。指說話應當慎重。《論語•顏淵》:「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32、 溫故知新 溫:溫習;故;舊的。溫習已學過的東西,又有新的體會。《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現在有時比喻吸取歷史經驗,給認識當前情況提供參考。

33、 文質彬彬 文:文采;質:實質;彬彬:指文和質配合得很好。形容舉止文雅,態度從容不迫。《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4、 血氣方剛 血氣: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35、 循序漸進 循:依照,沿著。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朱熹注「不得於天而不怨天,不合於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學而自然上達;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漸進耳。」

36、 循循善誘 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後來泛用以表示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教育。

37、 言必有中 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得正確。《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 言不及義 及:涉及;義,這里指正經事情。說話一點也不涉及正經的道理。《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39、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語出《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0、 以直報怨 直:正直。以公道來對待自己怨恨的人。《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1、 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論語•衛靈公》:「仁人志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現泛指愛國的願意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⑨ 論語十二章:寫出五個出現還使用的成語

溫故知新,從心所欲,三十而立,不舍晝夜,不堪其憂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