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成語
A.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的 翻 譯 !!!
1、原句: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2、 翻 譯: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各地方的英雄豪傑同時興起,占據好幾個州郡的人,多得數不清。
3、出處:《隆中對》
4、原文呈現: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隆中對》動漫朗讀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5、譯文: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yuè)毅相比,當時的人都沒有承認這點。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的徐庶與諸葛亮友善往來,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先主劉備駐扎在新野。徐庶求見先主,先主很器重他,徐庶對先主說:「諸葛孔明,人稱卧龍,您是否願意見到他?」先主說:「您和他一起來。」徐庶說:「這個人您可以到他那裡去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應該委屈自己親自大駕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見了諸葛亮三次才見到。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統治崩潰,董卓、曹操先後專權,皇室遭難出奔。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缺乏智謀,才識淺短,沒有辦法,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認為該採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亂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興起,占據州、郡的豪強多得數不清。曹操與袁紹相比,名氣小而士兵又少,然而曹操終於打敗了袁紹,是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可以把他作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用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用兵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劉表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它來資助將軍的,將軍是否有奪取它的意圖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形勢險固,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又在北面威脅著他,那裡人民興旺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後代,又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飢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打到秦川,百姓誰能不用簞盛飯,用壺盛漿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深厚起來。
關羽、張飛等不高興,劉備就解釋給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如魚得水。希望各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6、課文簡介:
《隆中對》 主要講的是:關於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B.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
翻譯嗎?
自從董卓之亂以來,天下英雄豪傑紛紛起兵,地盤轄數個州郡的多得數不過來。曹操比起袁紹,名氣小而且兵力人口也少,但曹操最終能擊敗袁紹,從弱者變成強者,並不僅僅是上天的眷顧而已。
C. 閱讀並回答問題。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1.成霸業,興漢室 2.(1)奪取荊、益二州,作為霸業的根基; (2)外結孫權,內修政理,與西南少數民族和睦相處; (3)聯吳抗曹,並從荊、益二州出兵。(意對即可) 3.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4.(1)曹操:「非惟天時,抑亦人謀。」 (2)孫權:「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3)劉備:「總攬英雄。」(意對即可) 5.人才是國家富強、事業興旺的重要保證。當今世界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要善於發現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意對即可) |
D. 求翻譯,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
譯文:
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各地方的英雄豪傑同時興起,占據好幾個州郡的人,多得數不清。曹操比起袁紹,名氣小多了,人也少多了,然而曹操竟然能夠戰勝袁紹,地位轉弱為強,這不僅僅是時運而已,而且也是人為的謀劃造成的。
現在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挾制天子,進而用天子的名義命令諸侯;這種情勢,實在不能和他爭強斗勝了。孫權擁有江東,已經經過三代的經營,地方險要而百姓順從,當地的賢才能人都被他任用了,這種情勢是可以和他結為盟邦而不可以打他的念頭。
荊州北邊據有漢水,沔水,享有南海的全部資源,往東可以連結吳,會二郡,往西可以通達巴,蜀二郡;這是個可以用兵的地方,但是負責人(劉表)卻不能好好據守住它。這大概是老天用來幫助將軍您的,將軍您是否有意思把它奪取下來呢 ?
益州地勢險阻,擁有千里肥沃的田野,是個富庶的好地方,漢高祖(劉邦)就是憑藉這里而完成帝王的事業。(當地刺史)劉璋個性懦弱,不明事理,(黃巾賊)張魯橫行北方。這地區百姓眾多,國家富有,劉璋卻不知道好好地撫恤安慰百姓。
當地有智慧才能的人(如張松,法正等人),很想能遇到賢明的君王。將軍您既是漢朝王室的後代,守信重義名揚天下,又能夠廣泛地接納各地方的英雄好漢,思得賢人好像口渴者急得想喝水一般。
如果您能夠同時擁有荊州,益州,保住這塊險隘之地,往西通和各個戎族,往南安撫夷,越等族,對外和孫權交結和好,對內修好政治;天下局勢一旦有了變化,就命令一位大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開向南陽洛陽(中原),將軍您自己帶領軍隊從秦川出發。
天下百姓誰不是拿著碗飯,提著壺漿,熱烈地歡迎將軍您的王者之師呢 ?果真如此,那麼您的霸業就可以完成,而漢朝也可以復興了。
原文: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 、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出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三國·陳壽
(4)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成語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三國志》全書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
《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劉禪為後主傳;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取材精審,作者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於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這雖使《三國志》擁有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關鍵人物記載史料不足的缺點。
E.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可以用一個什麼成語來表示
群雄逐鹿
F.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這句話如何翻譯啊
這是諸葛亮隆中對中首句
自從董卓(進京,獨掌大權)以來的時間里,各地的豪傑志士一起紛紛起兵爭奪天下),占據幾個州,吞並幾個郡的(人),數都數不過來。
G.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
東漢末年 事情發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 對劉備陳說天下形勢及興復漢室之計
H. 以下材料是諸葛亮的一段話: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
(1)官渡之戰。原因:發展農業生產增強實力或注意招攬人才,善於內用人,聽取謀士容的計策。(答出一點原因就行,其他言之有理皆可) (2)三顧茅廬。 (3)聯吳抗曹。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成功地打敗曹操。聯吳抗曹的思想對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和鞏固有重要影響。(言之有理即可) |
I. 《隆中對》「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指哪些人
《隆中對》「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豪傑指河北袁紹,幽州公孫度,淮南袁術,河南張揚,西涼馬騰,荊州劉表,徐州陶謙,江東孫策,益州劉璋,漢中張魯,其他的人都是短時間的有點權力,後來就被滅掉了。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千古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範價值。
J. 為什麼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
1、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各地起義頻繁發生,極大的削弱了東漢的中央力量
2、黃巾起義給全國造成極大的沖擊,中央政府無力平亂,不得已下放徵兵權,允許並鼓勵各地行政長官、士族地主自行募兵,對抗起義軍,這些兵員在日後就成為只忠於各地長官的私兵
3、黃巾起義平定後,中央政權接連易主,無法對各地官員進行有效控制,再加上各個官員各自擁有私兵,就形成了軍閥,再也不受中央控制
4、董卓殘暴好殺,不得人心,加劇了中央與地方的隔閡,造成豪傑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