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中的成語及解釋
㈠ 左傳中的成語
一鼓作氣《曹劌論戰》
風馬牛不相及《齊伐楚盟於召陵》
退避三舍《晉楚城濮之戰》
厲兵秣馬《秦晉餚之戰》
㈡ 《左傳》中————成語說明了雙方休戚相關,榮辱與共
休戚相關是成語來的。休戚相關 [xiū qī xiāng guān] 基本釋義 休:歡樂,吉慶;戚:悲哀,憂愁。
㈢ 文言文 《左傳》中成語知多少
【成語】: 看殺抄衛玠襲
【拼音】: kàn shā wèi jiè
【解釋】: 衛玠:晉人,字叔寶,風采極佳,為眾人所仰慕。衛玠被人看死。比喻為群眾所仰慕的人。
【出處】: 《晉書·衛玠傳》:「京師人士聞其姿容,觀者如堵。玠勞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時年二十七,時人謂玠被看殺。」
【舉例造句】: 衛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牆。玠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玠。 ★明·李贄《初潭集·師友十》�
【拼音代碼】: kswj
【近義詞】:
【反義詞】:
【歇後語】:
【燈謎】: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為群眾所仰慕的人
【英文】:
【故事】: 西晉時期,太子洗馬衛玠很有才華,而且相貌堂堂,眉清目秀,堪稱一個美男子,少年時跟隨母親到京城投奔舅父,舅父經常在別人面前誇耀他,一時他的名聲很大,很多人前來爭相觀看與請教問題,27歲時因疲勞過度而死
㈣ 有關左傳的成語和經典語有哪些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譯文】多干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
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
【譯文】誰能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百姓的生計全在於勤勞,只要勤勞生計就不會睏乏。
4.《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襄公十一年》
【譯文】《書經》上說:「處於安樂的環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想到危難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譯文】最上等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再其次是創立學說。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做不朽。
㈤ 從左傳中總結出的成語是什麼
從左傳中總結出的成語有指鹿為馬,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南轅北轍,刻舟求劍,濫竽充數,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葉公好龍。
㈥ 有關左傳的成語和經典語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譯文】多干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
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
【譯文】誰能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百姓的生計全在於勤勞,只要勤勞生計就不會睏乏。
4.《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襄公十一年》
【譯文】《書經》上說:「處於安樂的環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想到危難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譯文】最上等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再其次是創立學說。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做不朽。
6.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譯文】我聽說過用忠心善行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擺出權威來防止怨恨。
7.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譯文】面臨禍患仍不忘國家,這是忠誠的表現。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傳·昭公十一年》
【譯文】樹冠大了必然折斷,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擺動。(舊時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上級的指揮調遣。)
9.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左傳·陽公五年》
【譯文】當權執政者不能無故獎賞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藉故懲罰與自己有私仇的人。
10.無德而祿,殃也。《左傳·閔公二年》
【譯文】沒有道德而享受俸祿,就是禍害。(說明享受國家俸祿的人必須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譯文】我不詐騙你,你不欺騙我。真誠相待,互不欺詐。
12.宴安鴆毒,不可懷也。《左傳·閔公元年》
【譯文】貪圖安逸享樂等於飲毒酒自殺,不可懷戀。
13.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文】下棋的人拿著棋子而決定不了下在什麼地方,這樣的人必定勝不了對手。
14.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左傳·襄公十年》
【譯文】眾人的憤怒不可以觸犯,個人專權的慾望難以成功。
㈦ 《左傳》中有哪些成語
東道主、肆其西封、退避三舍、及瓜而代、言歸於好、魑魅魍魎、狼子野心、外強中干、表裡山河、厲兵秣兵、餘勇可賈、滅此朝食、困獸猶斗、風馬牛不相及、劍及屨及、鞭長莫及、城下之盟、爾詐我虞、貪天之功、居不重席、一之謂甚、假途滅虢、驕奢淫逸、眾叛親離、大義滅親、惟命是聽、居安思危、皮之不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