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什麼的不一成語是什麼成語是什麼成語故事

什麼的不一成語是什麼成語是什麼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8 21:16:45

❶ 什麼是成語故事,成語故事是什麼。

沒找到故事
博古通今
bógǔtōngjīn
[釋義] 博:廣博;知道得多;通:通曉。通曉古代和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淵博。
[語出] 《孔子家語·觀周》:「吾聞老聃博古通今。」
[正音] 通;不能讀作「tònɡ」。
[辨形] 博;不能寫作「搏」。
[近義] 滿腹經綸 真才實學 見多識廣
[反義] 不學無術 寡見少聞 孤陋寡聞
[用法] 用來稱頌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❷ 成語故事是不什麼

不是很懂你問題的意思?是以「是」字開頭的成語么?
是非曲直: 正確還是不正確,回有理還是無理。答
是非分明: 正確與錯誤非常分明。
是非之地: 有麻煩或爭議的地方
是非自有公論: 事情的是非曲直,公眾自會作出恰當的評判。
是非只為多開口: 糾紛爭端都是說話太多引起的。
是非得失: 正確與錯誤,得到的與失去的。
是非顛倒: 是:對;非:錯。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把是非弄顛倒了。
是非口舌: 因說話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是非之心: 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
是古非今: 是:認為對;非:認為不對,不以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認現代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是是非非: 把對的認為是對的,把錯的認為是錯的。比喻是非、好壞分得非常清楚。

❸ 什麼不什麼干成語故事

沒有「什麼不什麼干」的成語,「()()()干」的成語如下:

非意相干 非意:意料之外;干:冒犯。意外的無故冒犯。
共枝別干 比喻一個教師傳授下來的但又各人自成一派。
河落海乾 比喻一點不剩。
精明強干 機靈聰明,辦事能力強。
口血未乾 古時訂立盟約,要在嘴上塗上牲口的血。指訂約不久就毀約。
口燥唇乾 口腔和嘴唇都幹了。形容話說得很多或費盡口舌。
埋頭苦幹 專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墨跡未乾 寫字的墨跡還沒有干。比喻協定或盟約剛剛簽訂不久(多用於指責對方違背諾言)。
墨汁未乾 寫字的墨汁還沒有干。比喻協定或盟約剛剛簽訂不久(多用於指責對方違背諾言)。
乳臭未乾 臭:氣味。身上的奶腥氣還沒有退盡。對年輕人表示輕蔑的說法。
搜岩采干 比喻想方設法羅致閑散的人才。
唾面自乾 別人往自己臉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讓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極度容忍,不加反抗。
外強中干 干:枯竭。形容外表強壯,內里空虛。
瓮盡杯乾 原指酒已喝盡。比喻錢已用完。
蟬喘雷干 蟬:昆蟲名,知了;干:空。蟬喘息,雷聲凈。形容酷熱乾旱。
燈盡油干 燈光盡滅,燈油耗干。比喻人的精力或財力都消耗一空。
鴻漸於干 以次而進,漸至高處。後指始入仕途。
河涸海乾 河流乾涸,大海枯竭。比喻窮盡、徹底,不留餘地。
兢兢乾乾 指敬慎自強。
精明能幹 機靈聰明,辦事能力強。
寢苫枕干 指古時父母被人所殺,子女卧草枕盾,表示時刻不忘報仇。
水米無干 比喻彼此經濟上沒有往來。舊時指官吏清廉。同「水米無交」。
洗手不幹 把手洗干凈休息了。

❹ 求個成語,只記得成語故事情節,老想不起來是什麼成語

博士買驢
拼音 bó shì mǎi lǘ
近義詞: 不得要領 反義詞: 言簡意賅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補語;形容文字表達不得要領
解釋: 博士:古時官名。博士買了一頭驢子,寫了三紙契約,沒有一個「驢」字。譏諷寫文章長篇累牘而說不到點子上。
出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鄴下諺雲:『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例子:
謁後語:
謎語:
成語故事:
當時有個博士,熟讀四書五經,滿肚子都是經文。他非常欣賞自己,做什麼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頭驢子死了,就到市場上去買一頭。雙方講好價後,博士要賣驢的寫一份憑據。賣驢的表示自己不識字,請博士代寫,博士馬上答應。 賣驢的當即借來筆墨紙硯,博士馬上書寫起來。他寫得非常認真,過了好長時間,三張紙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寫成。賣驢的請博士念給他聽,博士乾咳了一聲,就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過路人都圍上來聽。
過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憑據。賣驢的聽後,不理解地問他說:「先生寫了滿滿三張紙,怎麼連個驢字也沒有呀?其實,只要寫上某月某日我賣給你一頭驢子,收了你多少錢,也就完了,為什麼嘮嘮叨叨地寫這么多呢?」
在旁觀看的人聽了,都鬨笑起來。這件事傳開後,有人編了幾句諷刺性的諺語:「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

❺ 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成語故事很大部分是歷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然後人們用一個成語將這些事情總結、濃縮為一個簡短的句子或短語,以方便地表達整個故事和故事要講述的內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楊」、「沉魚落雁」這些,只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並不需要給人啟發。
寓言故事是根據事實或者編造的故事向人們講述一個道理,給人以啟發。並且大部分寓言,是為了講述一個道理而編造的,並沒有真實的根據。 在收編成語故事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也會把寓言收編進去,並且歷史本身就帶有很多值得人們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語都能帶給人一些道理。
說白了,成語固有合適寓言故事的分類主要是在講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語故事的目的是補充成語沒有完全表達的內容,使成語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講述道理,兩者不矛盾,只是分類不同。
很多成語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說成語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所謂寓言即有所寄託的話;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

❻ 不什麼過什麼成語故事

沒有「什麼不什麼干」的成語,「()()()干」的成語如下:

非意相干版 非意:意料之外;干:冒權犯。意外的無故冒犯。
共枝別干 比喻一個教師傳授下來的但又各人自成一派。
河落海乾 比喻一點不剩。
精明強干 機靈聰明,辦事能力強。
口血未乾 古時訂立盟約,要在嘴上塗上牲口的血。指訂約不久就毀約。
口燥唇乾 口腔和嘴唇都幹了。形容話說得很多或費盡口舌。
埋頭苦幹 專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❼ 什麼是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的介紹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後來被編譯成《成語故事》系列圖書。

【成語】: 三顧茅廬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釋】: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故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在隱居於卧龍岡茅草房(南陽諸葛廬),自耕自食,但很有學問,因居處有一岡名卧龍岡,人稱「卧龍先生」。徐庶給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卧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去卧龍崗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卧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2] 三顧茅廬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諸葛亮躬耕地(今南陽城西卧龍崗),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

❽ 自什麼不什麼的四字成語故事

1、自認不諱
zì rèn bù huì
【解釋】諱:隱諱。直截了當地承認,一點也不迴避隱瞞
【出處】清·無名氏《六部成語·刑部》:「自認不諱。」
【結構】補充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2、自視不明
zì shì bù míng
【解釋】自視:單靠自己眼睛看事物;不明:看不清楚。指單靠自己眼睛看事物則看不清楚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經》第24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結構】緊縮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3、自是不彰
zì shì bù zhāng
【解釋】自是:自以為是;彰:明晰。自以為是的人則是非不明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經》第24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結構】緊縮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4、自強不息
zì qiáng bù xī
【解釋】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結構】偏正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5、自命不凡
zì mìng bù fán
【解釋】自命:自認為;凡:平凡。自以為不平凡,比別人高明。
【出處】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婁縣沈童者,年甫冠,習帖括,自命不凡,有太阿出匣遽化長虹之概。」
【結構】主謂式。
【用法】含貶義。用於自以為不平凡而實際上平凡的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6、自救不暇
zì jiù bù xiá
【解釋】解救自己都來不及。指無力再幫助他人。
【出處】唐·杜甫《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今殘孽雖窮蹙日甚,自救不暇,尚慮其逆帥望秋高馬肥之便,蓄突圍拒轍之謀。」
【結構】補充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人的處境

7、自信不疑
zì xìn bù yí
【解釋】相信自己,絕不懷疑。
【出處】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十分自信

8、自負不凡
zì fù bù fán
【解釋】自恃高明,不同尋常。
【出處】宋·趙令畤《侯鯖錄》卷四:「曾子固曰:『王平甫熙寧癸丑歲直宿崇文院……夢覺時禁中已鳴鍾,平甫頗自負不凡,為詩記之。』」
【結構】偏正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清高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