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來源於什麼成語有哪些
三顧茅廬——劉備,諸葛亮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聞雞起舞——祖逖 卧薪嘗膽——勾踐 然後你搜索:史記成語典故 等關鍵字就會找到更多類似的成語
⑵ 請問下列成語個來源於什麼
趕快撥打110!
守株待兔
《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在地里幹活,忽然從遠處跑來一隻兔子,它十分慌張,一不小心就撞在樹樁上死了。農夫很高興,撿起這只死兔子回家美美地飽餐一頓。他想每天都有這樣的好事就好了,於是他放下農具整天守在那顆樹下,一無所獲
與虎謀皮
《太平御覽》:卷二0八引《符子》:「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
傳說周朝有人特別喜歡穿皮衣吃精美的食品,他「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狐狸就傳警報逃到深山中;「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羊呼叫同伴一起藏到茂密的森林裡去了。結果他沒有製成一件皮袍,沒有辦成羊肉祭祀宴會
膠柱鼓瑟
用膠把柱粘住以後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弦。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完璧歸趙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風聲鶴唳
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東晉時期,前秦國王苻堅企圖消滅東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石為征討大都督,分兵三路夾擊秦軍。苻堅登上壽陽城,看見晉君陣容整齊有些畏懼。晉軍用計圍攻苻堅的秦軍,秦軍大敗,在潰逃的過程中聽到風聲或鶴叫聲,都以為是追兵
一鼓作氣
《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系。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庄公准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庄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准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庄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斗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准備進兵。庄公也准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沖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庄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庄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斗,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干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乾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
月白風清
宋·蘇軾《後赤壁賦》:「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知己知彼
《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三長兩短
明·範文若《鴛鴦棒·恚剔》:「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須一路尋上去,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
人山人海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十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戲舞,或是吹彈,或是歌唱,賺得那人山人海價看。」
十拿九穩
明·阮大鋮《燕子箋·購幸》:「此是十拿九穩,必中的計較。」
⑶ 來源於自然風光的成語有哪些
一瀉千里 一望無際 千山萬水 千岩萬壑
山明水秀 山重水復 山高水長 大雨滂沱
萬紫千紅 天昏地暗 五彩繽紛 五顏六色
風平浪靜 風吹雨打 風雨交加 風和日麗
氣象萬千 鳥語花香 花團錦簇 花紅柳綠
花枝招展 蒼翠欲滴 汪洋大海 含苑欲放
沃野千里 洶涌澎湃 彤雲密布 窮鄉僻壤
層巒疊嶂 春光明媚 春華秋實 春和景明
春寒料峭 春暖花開 春意盎然 春意闌珊
奼紫嫣紅 鶯歌燕舞 曉風殘月 傾盆大雨
倒海翻江 煙波浩渺 凄風苦雨 浩如煙海
浩浩盪盪 海闊天空 浮雲蔽日 浮光掠影
⑷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有些什麼急需急需!!!
開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發百中 · 捕風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內交集 · 兵貴神速 · 杯弓容蛇影
· 不寒而慄 · 不合時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葯 · 別開生面
· 不可同日而語 · 不倫不類 · 伯樂相馬 · 班門弄斧
· 白面書生 · 八面威風 · 不名一錢 · 拔苗助長
· 不屈不撓 · 不求甚解 · 髀肉復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舉鼎 · 博士買驢 · 冰山難靠
· 背水一戰 · 半途而廢 · 不貪為寶 · 白頭如新
· 百聞不如一見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標新立異
· 不學無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遠千里 · 不因人熱
· 別有天地 · 不遺餘力 · 百折不撓 · 百丈竿頭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雲 · 賓至如歸 · 拔幟易幟
· 殘杯冷炙 · 寸草春暉 · 草船借箭 · 乘風破浪
· 才高八斗 · 城狐社鼠 · 滄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門立雪 · 長驅直入 · 車水馬龍
· 乘興而來 · 沉魚落雁 · 乘人之危 · 車載斗量
⑸ 成語起源於什麼
一.來源於神話寓言
我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含義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往往被概括成為成語。例如: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開天闢地 誇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拔苗助長
二、來源於歷史故事
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後人把它們凝縮成四個字的成語。例如:
卧薪嘗膽 負荊請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歸趙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三、來源於古書成句
這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從古書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種是經過加工的,或緊縮、或減字、或增字、或換字。例如:
①一鼓作氣一《左傳·庄工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樂府《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四、來源於群眾口語
有不少成語來源於群眾口頭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語。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傳·宣公四年》 :「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漢書·王嘉傳》 :「諺曰:千夫所指,無病而死。」
⑹ 來源於生活的成語,包括意思和在什麼情況
良葯苦口
好葯往往味苦難吃。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錯誤很有好處。
有說,古時,中草葯盛行,中葯性涼,味苦,民間亦有涼葯苦口之說,後文人雅士引申為良葯苦口。
⑺ 成語源於什麼
成語(chengyu,idioms),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具有結構的凝固性。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
⑻ 成語的來源是什麼~
成語的【來源】大體上有三:【歷史的繼承】、【新成語的創造】、【對外族語的借用】。
一、【歷史的繼承】:我們今天所說的成語,大部分是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沿用下來的。具體的說有四方面來源:一是【寓言故事】,二是【神話傳說】等,三是【歷史事實】,四是【作品中的名言】。
【寓言故事】:朝三暮四、螳螂捕蟬、葉公好龍……
【神話傳說】:誇父追日、世外桃源……
【歷史事實】: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破釜沉舟、毛遂自薦、初出茅廬……
【作品中的名言】:水落石出——蘇東坡的《後赤壁賦》:「江河有聲,斷案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見仁見智——是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改造。
二、【新成語的創造】:語言中的詞彙從來就是為交際服務的,因而必然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當原有的成語不能滿足社會交際需要的時候,就會創造出新的成語。這里的「新」是與從古代漢語中繼承下來的成語相對而言的,與「新造詞語」中的「新」不完全相同。如:【乘熱打鐵】、【一窮二白】、【求同存異】、【另起爐灶】……
三、【對外族語的借用】:詞語的借用是語言的一種普遍現象,對一個開放社會來說尤其如此。從漢語來看,對普通詞語的借用比較普遍,成語的借用相比之下就少得多。這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一是成語的民族性比較強,成語的翻譯不能直接按「源成語」的字面意義進行,這就給成語的借用帶來了不便;二是受詞彙系統的制約,有的源成語雖然有可能翻譯過來,但表達同樣的意義漢語中已有現成的表達法。屬於後一種情況的,即便借用過來,人們的看法也不一。如:【一石二鳥】它源於英語的【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五體投地】、【聚沙成塔】、【不可思議】、【一塵不染】……就是從佛經里借用來的,可我們現在根本就感覺不到這一點。
【希望這樣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⑼ 成語的來歷是什麼
來源: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最主要的一點是慣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慣用語和諺語總是鬆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
⑽ 來源於古代文獻的成語有什麼
這個不勝枚舉吧,絕大多數成語都應該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