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有哪些成語故事
1.指繁華之地。語本 宋 文及翁《賀新郎·西湖》詞:「回首 洛陽 花世界,煙渺黍離之專地。屬」《金瓶梅詞話》第一回:「話說
宋徽宗 皇帝 政和 年間,朝中寵信 高 、 楊 、 童 、 蔡 四個奸臣,以致天下大亂,黎民失業,百姓倒懸,四方盜賊蜂起,罡星下生人間,攪亂大
宋 花花世界,四處反了四大寇。」 清 褚人獲《堅瓠四集·罷耍詞》:「 元 人有《叨叨令帶風入松》詞雲:『罷罷耍耍,花花世界盡寬大。』」
徐遲《地質之光》四:「這部分的 歐洲 是花花世界。第二次大戰以後 歐洲 正處於精神崩潰的狀態。」亦作「 花錦世界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到 永樂爺 從 北平 起兵靖難,遷於 燕 都,是為 北京 。只因這一遷,把個苦寒地面,變作花錦世界。」
2.泛指人世間。常含貶義。 劉半農《琴魂》:「我們倆同在一起觀看這花花世界,已有三十五年了。」
Ⅱ 世說新語的成語故事
1、 【難兄難弟】
【含義】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難分高下。後來多比喻兩人同樣壞。
【出處】《世說新語•德行》第八條
【原文】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故事說明】
潁川有個叫陳宴的人,自幼好學,辦事公道。後來做了縣官,更是廉潔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兒子叫元方,小兒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後來被朝廷任命為侍中,又想讓他當司徒官,但是他不幹,朝廷又封他為尚書令。因為陳宴、元方、季方的聲望極高,當時豫州的城牆上,都畫著他們父子三個的圖像,讓百姓學他們的品德。
元方有個兒子叫長文,季方有個兒子叫孝先。有一天,他們為自己父親的功德爭論起來,都說自己的父親功德高,爭來爭去沒有結果,便一同來請祖父陳宴裁決。陳宴想了一會兒,對兩個孫子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他倆的功德都很高,難以分出上下啊!」兩個孫子滿意而去了。
2、【割席絕交】
【含義】
割斷席子,表示斷絕交情,不再來往。常用來形容朋友絕交不再往來。
【出處】
《世說新語•德行》第十一條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
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故事說明】
三國時,華歆、邴原、管寧被時人稱為一條龍,華歆年稱龍頭,邴原居中為龍腹,管寧年為龍尾。
管寧和華歆(xin)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相處得很和諧。雖則如此,但兩人的性格卻不同。管寧高潔,一生不曾進仕;管寧則經世致用,功名累世。通過兩件小事,管寧目睹了華歆捉金出看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嘆惋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後,管寧就拿出刀子當著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布:「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3、【小時了了】
【含義】 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為。
【出處】 《世說新語•言語》第三條
【原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故事說明】
李元禮就是李膺,東漢朝臣、名士,名氣很大。《世說新語•德行》有載:「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很多人就是因為有李元禮的欣賞和贊譽,就因此聲名大噪的。
孔文舉便是我們所熟知的孔融,漢末文學家,曾任北海相,故也稱孔北海。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含義】
字面意思是鳥巢傾覆了,其卵就會破。用來比喻一人罹禍,全家都不得倖免。後也泛指事之整體被毀滅,其個體也無以保全。
【出處】 《世說新語•言語》第五條
【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日:「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故事說明】
據《魏氏春秋》記載:「(孔)融對孫權使有汕謗之言,坐棄市。」臨事,他的子女無動於衷。原來二人預料必被株連,故以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為喻。
5、【拾人牙慧】
【含義】
牙慧,原指言談中所流露之智慧,後喻他人曾說之言論與見解。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他人一言半語為己用,或抄襲他人之言論。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第二十七條
【原文】殷中軍雲:「康伯未得我牙後慧。」
【故事說明】
殷中軍,即殷浩,東晉人,學識淵博,善發議論,少時頗有名氣。曾封為建武將軍,取中原時戰敗,而遭免官,放逐至浙江信安。偕同者有其外甥韓康伯。韓康伯常中斷殷浩的發言,私表議論。一天,殷浩見韓康伯又誇誇其談,便出此語。
6、【標新立異】
【含義】
原指獨創新意,立論與眾不同。後來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張,創造新奇的式樣;有時帶貶義,指另搞一套。
【出處】 《世說新語*文學》第32條
【原文】
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味,而不能拔理於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後遂用支理。
【故事說明】
支道林,名遁,是東晉時的佛教學者。他常與謝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歡談玄理,對《莊子》也很有研究。
《莊子》是戰國時期莊周所著的一部哲學著作。魏晉時期的士人多崇此書。晉代的向季和郭象曾對《莊子》作注。《逍遙游》是《莊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個難點。當時許多著名的學者深入鑽研體味這篇文章的道理,都沒有能夠超出郭象、向秀的見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陽白馬寺同太常護國將軍馮懷一起聊天,談到《逍遙游》,支道林說出了一種新的道理,大大高於郭象、向秀的解釋,樹立了一種新的見解,超出當時許多著名學者的認識。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見解,都是那些著名學者苦苦搜求思索沒有能夠解決的。後來人們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見來解釋《逍遙游》
Ⅲ 哪些成語故事說明這個世界處於變化運動之中
刻舟求劍,比喻人的眼光未必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是《呂氏春秋·察今》中記述的一則寓言,說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一會兒到岸的時候我就在這跳下去找劍。」當船停下時,他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後指不會靈活變通之人。這個故事說明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 或者說總是運動的。
Ⅳ 世界歷史名人的趣事成語故事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囊螢映雪
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望採納,謝謝。
Ⅳ 《世說新語》里有哪些著名故事,成語
《世說新語》里成語故事有:【望梅止渴】,【一覽無余】,【二童一馬】,【七步成詩】,【才高七步】等。
Ⅵ 世界上簡單成語故事
拔苗助長
【成語故事】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共戴天
【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典故】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願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成語故事】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准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後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一衣帶水
【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典故】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南史·陳後主紀》
【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成語故事】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後,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裡的老百姓嗎?」於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Ⅶ 世界上最短的成語故事要有意思有感悟
不自量力
春秋時,弱小的息國與較大的鄭國相鄰。一次兩國發生爭執,息專國國君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屬誤,反而出兵侵略鄭國,被鄭國軍隊打得大敗。當時有見識的人就認為息國」不自量「,而且還「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沒有多久,息國就被楚國滅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
啟示:「不自量力」便是從「不量力」和「不自量」兩種說法演化而來的,同時又都可單獨使用,又作「自不量力」,意思都是自己不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人們多用來諷刺那種自高自大,不量力行事的人。
Ⅷ 世界上有沒有聊聊而談這個成語故事
沒有「聊聊而談」這個成語。含「而談」的成語只有8個:
版1、捫虱而談
mén shī ér tán
【解釋】捫:權按。一面捺著虱子,一面談著。形容談吐從容,無所畏忌。
2、泛泛而談
fàn fàn ér tán
【解釋】泛泛:平常,不深入。一般地浮泛地談談。
3、促膝而談
cù xī ér tán
【解釋】促:靠近。靠近坐著談心裡話。
4、誇誇而談
kuā kuā ér tán
【解釋】形容說話浮誇不切實際。
5、抵掌而談
dǐ zhǎng ér tán
【解釋】指談得很融洽。
6、侃侃而談
kǎn kǎn ér tán
【解釋】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
7、款款而談
kuǎn kuǎn ér tán
【解釋】款:誠懇。誠懇而從容的談話。
8、娓娓而談
wěi wěi ér tán
【解釋】連續不倦地談論著。
Ⅸ 跳跳魚世界成語故事:集腋成裘的成語故事
集腋成裘的故事:
亂世之中。亡國之臣。非獨無忠臣也。治國之中。顯君之臣。非獨能盡忠也。治國之人。忠不偏於其君。亂世之人。道不偏於其臣。然而治亂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欲忠者不絕世。而君未得寧其上。無遇比乾子胥之忠。而毀瘁主君於暗墨之中。遂染溺滅名而死。由是觀之。忠未足以救亂世。而適足以重非。何以識其然也。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過盈天下。然則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聖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是以過修於身。而下不敢以善驕矜守職之吏。人務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業。和順以事其上。如此。則至治已。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國。故桀之所以亡。堯不能以為存。然而堯有不勝之善。而桀有運非之名。則得人與失人也。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集腋成裘,漢語成語,出自《慎子·知忠》:「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指狐狸腋下的皮毛雖小,但聚集起來就能製成皮衣。比喻積少成多。
詞目:集腋成裘
拼音:jí yè chéng qiú
解釋:腋,腋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裘,皮袍。指狐狸腋下的皮毛雖小,但聚集起來卻能製成皮衣。比喻好的東西積少成多
近義詞:積土成山、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積羽沉舟﹑群輕折軸
出處:《慎子·知忠》:「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
《慎子·知忠》上有雲:「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腋也。」
「集腋成裘」這個成語即由此而來。天下並沒有純白的狐狸,卻有純白的狐裘。狐狸腋下的皮很純白,把許多塊皮聚集起來便能縫製成一件純白珍美的皮衣。這可用來比喻積少成多或博取眾長。古往今來,凡傑出的人物均是從眾人中吸取長處和依靠眾人的力量來成就功業的。白手起家的創業者,開始的時候也是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而逐漸壯大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