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的全部成語故事
Ⅰ 人教版四年級到六年級課本的成語故事的重點人物(就是主角)及成語的解釋(既寓意)
入木三分、守株待兔、亡羊補牢、胸有成竹、買櫝還珠、邯鄲學步、揠苗助長、捨本逐末 鵬程萬里
Ⅱ 小學四年級下冊學過的成語故事有
1.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2.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3.洛陽紙貴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4.草木皆兵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5.邯鄲學步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6.聞雞起舞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7.指鹿為馬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8.請君入瓮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後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麼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他准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瓮,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進瓮里吧。」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9.掩耳盜鈴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10.胸有成竹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Ⅲ 四年級上冊語文比喻做事心裡已經有了全盤計劃是成語故事什麼
胸有成竹,運籌帷幄
Ⅳ 適合給小學三四年級講的成語故事
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自相矛盾,葉公好龍守株待兔,拔苗助長鐵杵成針,聞雞起舞亡羊補牢,盲人摸象濫竽充數,買櫝還珠
Ⅳ 四年級上冊,我們學習了兩個成語故事分別是什麼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呼風喚雨的世紀
Ⅵ 四年級上冊所有的日積月累和成語故事
1、九死一生
jiǔ sǐ yī shēng
【解釋】九:表示極多。形容經歷很大危險而倖存。也形容處在生死關頭,情況十分危急。
【出處】戰國·楚·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劉良註:「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
2、七手八腳
qī shǒu bā jiǎo
【解釋】形容人多手雜,動作紛亂。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上堂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
3、五顏六色
wǔ yán liù sè
【解釋】形容色彩復雜或花樣繁多。引伸為各色各樣。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惟各人所登之雲,五顏六色,其形不一。」
4、三朋四友
sān péng sì yǒu
【解釋】泛指各種朋友。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五:「常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有一班無賴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擎鷹放鷂,駕犬馳馬,射獵打生為樂。」
5、一干二凈
yī gān èr jìng
【解釋】形容十分徹底,一點兒也不剩。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凈,看他如何。」
Ⅶ 一至四年級學過哪些成語故事
亡羊補牢,驚弓之鳥,南轅北轍,刻舟求劍,胸有成竹,杏林春滿
Ⅷ 四年級的全部名人名言和出外處,成語故事
1、高爾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舉凡寫關於書籍作用的文章的人都會用到。而許多名言辭典中也可以查到這句話。但如果查遍《高爾基全集》,恐怕沒人查得到與這句話一模一樣的話來。
查《世界名言大詞典》「讀書與書籍」小節,可以查到如下的最為相關的名言以及出處:
每—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上—級,就更脫離畜生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這本書。——《高爾基論青年》(注1)
找到《高爾基論青年》一書,「高爾基談自己的少年時代」一節,得到證實。(注2)
這個例子表明,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當是經某高明之手,將高爾基的一段講演錄「升華」而來。但是,高爾基的原話只是講了他的個人感受,是個特例;而改造過的名言卻上升為人類,成了普遍真理。這種無端的修飾或潤色,除了有拔高名人之嫌,更在邏輯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過錯。
2、劉向:「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這句話,可能是流傳最廣,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一句「名言」,由於把書和葯進行類比,非常有說服力,因此好多文章藉此多有生發,論述得頭頭是道。但是它的出處在哪裡呢?如果在圖書館查工具書,許多辭典沒有出處;有的說它是出自劉向;少數說出自《說苑》;更少數(注3)則指明是出自《說苑·建本》。
但是,如果找來《說苑》的《建本篇》翻看一遍,其中近似的話只有:
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飢,莫知以學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於學問以修其性。(注4)
今本《孟子》里也查不出「莫知以學愈愚」的話。查《說苑校證》此句的夾註:
盧曰:「今見《外書·性善辨》。」承周按,今《外書》偽也,竊此文耳。(注5)
查《中國文化史詞典》「孟子外書」條:
……東漢趙歧《孟子題辭》曰:「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與內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後世依放而托之者也。」另據宋孫奕《履齋示兒編》說:「昔嘗聞前輩有雲:『親見館閣中有《孟子外書》四篇,曰《性善辨》,曰《文說》,曰《學經》,曰《為政》。』」此書在宋代似尚存在,其亡佚當在宋以後,今本系明人偽造。(注6)
看來,「以學愈愚」的原始出處在今天無法確證是《孟子》,那麼歸於劉向也似乎說得過去,但「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呢?
Ⅸ 四年級下冊所有的古詩,寓言,成語故事,神話故事
神話故事(無)
古詩:
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篙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四時田圓雜興
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唯有蜻蜓記蛺蝶飛.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不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成語故事(無)
寓言(無)
Ⅹ 四年級本冊書中成語故事有哪些是上冊的。
一心一意、一分為二、不三不四(三心二意)、四面八方、四通八達、 五光十色(五顏六色)、六神無主、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五花八門、半斤八兩、九牛一毛、九一生、九牛二虎之力 十全十美(十萬火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千軍萬馬(千載難逢)、萬紫千紅(萬水千山) 一目十行 一心一意 一五一十 一刀兩斷 一言為定 一字千金 一朝一夕 一字之師 一葉知秋 一路平安 一路順風 一箭雙雕 三心二意 三長兩短 四面八方 四通八達 五顏六色 五湖四海 五光十色 五花八門 五穀豐登 七上八下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萬眾一心 成千上萬 萬古流芳 萬紫千紅 五馬分屍 萬人空巷 萬馬奔騰 一言九鼎 五十步笑百步 接二連三、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九一生、百煉成鋼、百孔千瘡、千方百計、千夫所指、千頭萬緒、萬變不離其宗、億萬斯年 一絲一毫、一毛不拔、一點一滴、一朝一夕、一針一線、一知半解、一鱗半爪、三三兩兩、三言兩語、九牛一毛 七零八落、橫七豎八、七上八下、亂七八糟、七手八腳、七嘴八舌、七拼八湊、雜七雜八、七折八扣、五花八門、五光十色、千頭萬緒 說三道四、不三不四、低三下四、丟三落四、朝三暮四、推三阻四、顛三倒四、欺三瞞四、調三窩四 一唱一和 一呼百應 一干二凈 一舉兩得 一落千丈 一模一樣 一暴十寒 一日千里 一五一十 一心一意 表裡如一 不值一文 不屑一顧 不堪一擊 不可一世 不拘一格 滄海一粟 一毛不拔 參差不一 一知半解 兩面三刀 三長兩短 二話不說 不二法門 獨一無二 二虎相鬥,必有一傷 二龍戲珠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說一不二 一清二白 一石二鳥 一窮二白 三番五次 三三兩兩 三頭六臂 三心二意 三言兩語 三生有幸 三令五申 三頭六臂 三足鼎立 三思而行 三顧茅廬 挑三揀四 不三不四 丟三落四孟母三遷 入木三分 日上三竿 歲寒三友 四分五裂 四面八方 四通八達 四平八穩 四腳朝天 四海為家 顛三倒四 低三下四 狼煙四起 名揚四海 家徒四壁 四大皆空 四海昇平 說三道四 四面楚歌 五光十色 五湖四海 五花八門 五顏六色 三番五次 五穀豐登 五花大綁 五馬分屍 五體投地 五臟六腑 五毒俱全 五大三粗 五彩繽紛 三五成群 三山五嶽 六神無主 六親不認 五臟六腑 六合之內 六親無靠 六月飛霜 三頭六臂 五音六律 五顏六色 六道輪回 三宮六院 六齣奇計 六塵不染 七情六慾 七顛八倒 七零八落 七拼八湊 七上八下 七手八腳 七嘴八舌 橫七豎八 亂七八糟 七竅生煙 八面玲瓏 八仙過海 八方呼應 八珍玉食 八面威風 半斤八兩 八拜之交 才高八斗 胡說八道 七拼八湊 耳聽八方 八百孤寒 八面圓通 七拉八扯 七老八十 八方支援 九一生 九牛一毛 愁腸九轉 含笑九泉 九泉之下 九天攬月 三跪九叩 九九歸一 九烈三貞 九霄雲外 九五之尊 十病九痛 十拿九穩 十全十美 八九不離十 十年寒窗 神氣十足 十萬火急 十寒一暴 十惡不赦 十里長亭 十面埋伏 目下十行 十惡五逆 百步穿楊 百川歸海 百讀不厭 百發百中 百廢待興 百感交集 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百年不遇 百煉成鋼 百密一疏 百年不遇 百思不解 百年大計 百順百依 百戰百勝 百折不撓 成千上萬 白發千丈 千人一面 各有千秋 流芳千古 名垂千古 千補百衲 千變萬化 千軍萬馬 千瘡百孔 千錘百煉 千差萬別 千差萬錯 千乘萬騎 決勝千里 感慨萬千 碧空萬里 包羅萬象 百萬雄兵 百萬雄師 不遠萬里 成千上萬 光芒萬丈 千呼萬喚 千山萬水 千難萬險 排除萬難 驚恐萬狀 萬紫千紅 千絲萬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