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螳螂捕蟬用一個成語嗎

螳螂捕蟬用一個成語嗎

發布時間: 2020-11-29 20:59:31

1.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一個成語

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解釋】: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出處】:《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示例】:你們不可以打邊區。「鷸蚌相持,漁人得利」,「~」,這兩個故事,是有道理的。 ◎毛澤東《質問國民黨》

【語法】:復句式;作分句;含貶義

2. 《螳螂捕蟬》用 一個成語概括

1、《螳螂捕抄蟬》是一篇(寓言)故事,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故事告誡我們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藏在身後的危險)。
2、孫悟空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創作的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一個人物形象,他最讓我喜歡的原因是(他愛憎分明、機智勇敢、神通廣大)。
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 《三國演義》 )的開頭詞。除了(忠義)的關羽、(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我還認識了( 妒才的周瑜)的( 奸詐的曹操 )(人物)。我知道的故事有(《 草船借箭》)、( 《桃園三結義》)等。

3. 看圖猜成語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用四個字形容是什麼

看圖猜成語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用四個字形容是:不分彼此

【成語】: 不分彼此

【拼音】: bù fēn bǐ cǐ

【解釋】: 彼:那,對方;此:這,我方。不分這個和那個。形容關系密切,交情深厚。

【出處】: 宋·陳亮《謝安比王導論》:「一切以大體彌縫之,號令無所變更,而任用不乏其人。」

【舉例造句】: 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我倆原是不分彼此的。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三十回

【拼音代碼】: bfbc

【近義詞】:情同手足

【反義詞】: 行同陌路

【歇後語】: 耕牛吃莊稼

【燈謎】: 一副碗筷兩人用

【用法】: 作謂語、定語;形容是自己人,不必見外

【英文】: all is common

4.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一個是什麼成語故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釋義]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語出] 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用法] 復句式;作分句;含貶義
[例句] 你們不可以打邊區。「鷸蚌相持,漁人得利」,「~」,這兩個故事,是有道理的。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經常進行兼並戰爭。有一次,吳王准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了准備攻打楚國的決定。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就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之後才能作別的打算。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你們不要議論了,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當時朝堂上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侍從,退朝後心中仍舊無法安寧,他覺得吳王這樣做是在是太草率了,但是又不知道怎樣才能說服吳王,使其放棄攻打楚國的想法。於是這個侍從在吳王的後花園內踱來踱去地想辦法,就在此時,他的目光無意中落到了樹上一隻蟬的身上,他立刻就有了主意。

第二天天剛亮,這個青年侍從又來到了吳王休息的後花園,他手拿一把彈弓,在樹底下轉來轉去。第三天早晨他又來到樹下轉悠,第四天、第五天早晨也是這樣轉來轉去的。有人覺得他的行為很奇怪,就把這事告訴了吳王。

第六天早晨,青年侍從又來了,吳王也來了,便問他:「你一連幾天早晨來這花園里干什麼?瞧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浸濕了,你到底要做什麼呢?」這個青年侍從手拿彈弓,對吳王輕聲說道:「大王,您小聲一點。您向樹上看,那裡有一隻蟬只顧著在那裡高興地吸露水,卻沒有覺察到有一隻螳螂躲在他身後,彎著前肢,想要捕捉它呢!」

吳王笑著說:「螳螂捕蟬,這有什麼好稀奇的。」青年侍從說:「大王您再看,螳螂一心想捕蟬,但它不知道,還有一隻黃雀在它身後,正伸長脖子,瞪著眼睛,想啄它呢.」

吳王說:「這又說明什麼呢?」

青年侍從將手中的彈弓搭上泥丸對准黃雀,然後說:「那隻黃雀只顧著看著蟑螂,卻不知道我的彈弓已經對准它了。蟬、螳螂、黃雀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有想到自己身後的危險啊!」

吳王聽到這里,猛然醒悟了,他明白了青年侍從的用意,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5. 《螳螂捕蟬》這個寓言故事可以用一個成語概括,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這個成語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後患這類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他人,卻沒想到有人卻在暗算自己。也可以說只為利益,將有報應。

6. 螳螂捕蟬可以用一個什麼成語來概括一定要

答案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

7. 螳螂捕蟬的同義詞成語有幾個.

鷸蚌相爭[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

  •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內相持不下,而使第三容者從中得利。

  • 出 處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例 句

    肅清日寇吾儕事,~笑列侯。 ★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絕》之

8. 1.《螳螂捕蟬》是一篇()故事,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故事告誡我們不能只顧( ),

典出《戰國·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內,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容之,見利而忘其真。」
《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槐西雜志十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春秋時,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形容行事僅顧前而不顧後。
或喻目光短淺,
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隨之而來,常用此語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