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圍魏求趙屬於什麼成語

圍魏求趙屬於什麼成語

發布時間: 2020-11-30 03:11:33

⑴ 圍魏救趙對應的成語

圍魏救趙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近義詞: 反義詞: 圍城打援、聲東擊西

解釋: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0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成語故事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叄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⑵ 圍魏救趙是成語嗎

是的

  • 圍魏救趙_成語解釋

  • 【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 【釋義】: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⑶ 指鹿為馬,圍魏救趙這四個成語中的人物主角分別是誰

卧薪嘗膽,紙上談兵,指鹿為馬,圍魏救趙這四個成語中的人物主角分別是
卧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圍魏救趙-------孫臏

⑷ 圍魏救趙是成語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⑸ 圍魏救趙屬於那類成語

abcd
圍魏救趙
wéiwèijiùzhào
[釋義] 指攻擊敵人後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魏、趙:戰國時的國名。
[語出]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辨形] 魏;不能寫作「味」。
[反義] 圍城打援 聲東擊西
[用法] 用於軍事。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連動式。

⑹ 圍魏救趙對應的成語

聲東擊西、調虎離山、圍城打援、東聲西擊、明修暗度
一、聲東擊西 [ shēng dōng jī xī ]
【解釋】:聲:聲張。指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是使對方產生錯覺以出奇制勝的一種戰術。

【出自】:唐·杜佑《通典·兵六》說:「聲言擊東,其實擊西。」
【譯文】:揚言要攻打東,其實打西。
二、調虎離山 [ diào hǔ lí shān ]

【解釋】:設法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用計使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乘機行事。
【出自】: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須是親自用調虎離山計,一戰成功。」
【譯文】:子牙公須是親自用計使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乘機行事,才第一次打仗就成功的。
三、圍城打援 [ wéi chéng dǎ yuán ]

【解釋】:軍事術語,進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圍守城之敵,誘使敵人派兵援救,然後以主力部隊殲滅敵人的援軍。
【出自】: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圍城打援'的辦法,不是常使用嗎?」
四、東聲西擊 [ dōng shēng xī jī ]

【解釋】:猶言聲東擊西。揚言要攻此方,實際卻攻彼方。
【出自】:明·李東陽《喻戰送李永敷南歸》:「子知戰乎……神出鬼沒,東聲西擊,變化而無常者,用也。」
【譯文】:你知道戰斗吧……要神出鬼沒,聲東擊西,變化而沒有固定的,才能使用的。
五、明修暗度 [ míng xiū àn dù ]
【解釋】:比喻用明顯的假象迷惑對方,而暗中卻採取出人意料的行動打擊對方。
【出自】:清·趙翼《行圍即景·相撲》:明修暗度詭道攻,聲東擊西多方誤。
【譯文】:用明顯的假象迷惑對方,用詭異的計劃詐取攻擊,聲東擊西多種方法誤導他人。

⑺ 圍魏救趙是不是成語

圍魏救趙wéi wèi jiù zhào

【成語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成語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0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成語簡拼】:wwjz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圍魏救趙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倘用圍魏救趙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四回)

⑻ 圍魏救趙這個成語講的是什麼故事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時期?

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歷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中山?中山國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接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同意了龐涓的計劃,便撥五百戰車給龐涓?龐涓率兵直奔趙國,並且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答應之後,命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出生於齊國?他曾拜兵學家鬼穀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但龐涓做了魏國大將後,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騙到魏國施以臏刑,即挖去膝蓋骨,欲使孫臏永遠不能領兵打仗?後來孫臏千方百計才逃出到齊國,並被齊威王重用?

孫臏終於得到一個向龐涓復仇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急於與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他勸田忌放棄領兵直趨邯鄲,與魏軍決戰的計劃,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即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自救?等龐涓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是一舉而兩得?

田忌採納了孫臏「圍魏救趙」的戰法,揮師直逼魏國軍事重鎮平陵,即今山東定陶?齊軍攻打平陵的行動並不堅決,龐涓也不急於回救,繼續竭盡全力攻克邯鄲?直到魏軍已佔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才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兵回救?

龐涓接令後,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即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隻身逃回魏國?

圍魏救趙其實是我國軍事史上的一個美麗的神話,以魏國大梁的雄偉,八萬齊軍不可能給它實質性的威脅,而且趙國首都並沒有被救下來?齊軍在平陵的進攻,對大梁的佯攻都是假的,目的只有一個,讓龐涓輕視齊軍?只有這樣,龐涓才可能拋棄平時正常的行軍准則,狂妄地鑽進孫臏布置的陷阱?

孫臏在戰略上,抓住有利時機,在作戰指揮方面,能正確分析敵強我弱的局面,選擇適宜的作戰方法,進攻敵人的要害即空虛的大梁,然後以逸待勞,乘機打了一個漂亮的襲擊戰?另外田忌虛心聽取意見,從善如流,也是戰勝的前提?至於魏軍最後的失敗,也在於戰略上未能掌握動向?

這場戰役使魏軍得到重創,減弱了魏國在霸權上的威望,也使齊國的威望得到了提高?

⑼ 求「圍魏救趙」成語的上下句

答:「圍魏救趙」成語的上句是:紙上談兵。下句是:問鼎中原。

1、紙上談兵【zhǐ shang tán bīng】

【解釋】在紙面上談論用兵打仗策略。比喻空談理論不聯系實際情況,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成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貿然進攻,結果被秦軍打敗。

2、問鼎中原【wèn dǐng zhōng yuán】

【解釋】比喻企圖奪取天下。用來比喻有私心,想占據所有。

【出處】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⑽ 圍魏救趙屬於那類成語

abcd
圍魏救趙
wéiwèijiùzhào
[釋義]
指攻擊敵人後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回的戰術。魏、趙:答戰國時的國名。
[語出]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辨形]
魏;不能寫作「味」。
[反義]
圍城打援
聲東擊西
[用法]
用於軍事。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連動式。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