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什麼什麼成語
『壹』 成語問鼎群雄的意思
群雄逐鹿 群雄:舊指許多有軍事勢力的人。逐鹿:比喻爭奪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勢力爭奪最高統治地位。
『貳』 一舉問鼎有沒有這個成語
「一舉問鼎」不是成語,含「問鼎」有3個:
1、問鼎輕重
wèn dǐng qīng zhòng
【解釋】問鼎的大小輕重。指妄圖奪取天下。
【出處】《左傳·宣公三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2、問鼎中原
wèn dǐng zhōng yuán
【解釋】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出處】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3、潛圖問鼎
qián tú wèn dǐng
【解釋】問鼎:詢問鼎的大小輕重,比喻篡奪。比喻企圖暗中篡奪。
【出處】南朝·齊·武帝《誅張敬兒詔》:「假託妖巫,用相震惑,妄設征祥,潛圖問鼎。」
『叄』 像「問鼎中原」一樣霸氣的四字成語有什麼
問鼎輕重
【拼音】:wèn dǐng qīng zhòng
【解釋】:問鼎的大小輕重。指妄圖奪取天下。
【出處】:《左傳·宣公三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稱王稱霸
【拼音】:chēng wáng chēng bà
【解釋】:王:帝王;霸:古代諸侯聯盟的首領。比喻憑借權勢橫行一方,或狂妄地以首腦自居。
【出處】: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宋·汪元量《讀史》:「劉項稱王稱霸,關張無命無功。」
【示例】:決不可把自己關在小房子里,自吹自擂,~。★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
【近義詞】:稱孤道寡、盛氣凌人、飛揚跋扈
【反義詞】:謙謙君子
【歇後語】:關門起年號
【語法】:作謂語、賓語;比喻獨斷專行為所欲為
獨霸一方
【拼音】:dú bà yī fāng
【解釋】:霸佔一個地方(多指壞人)。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錢王生於亂世,獨霸一方,做了十四州之主。」
【示例】:少年無賴,~。★清·李壬《清忠譜》上
【近義詞】:獨占鰲頭、橫行霸道
【歇後語】:戴斗笠坐席子;騎老實人脖子拉屎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霸佔一個地方
『肆』 問鼎( )成語
問鼎中原
wèn dǐng zhōng yuán
成語解釋: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成語出處: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問鼎輕重
wèn dǐng qīng zhòng
成語解釋:問鼎的大小輕重。指妄圖奪取天下。
成語出處:《左傳 宣公三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伍』 問鼎巔峰是成語嗎
不是成語,問鼎中原是成語
『陸』 成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請問成語「問鼎
問鼎中原(成語)
出自《左傳》
問:詢問
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
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
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出處】
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庄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庄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庄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典故】
夏朝經歷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歷550多年,到前1046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裡碰了一個軟釘子。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氣地說:「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庄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
以上資料來自網路(http://ke..com/link?url=-)
『柒』 楚子問鼎講的是什麼成語典故
晉楚城濮之戰後,楚轉而向東發展。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後,楚國再次強盛。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今河南嵩縣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邊,「觀兵於周疆」,在周都洛陽陳兵示威。周王派王孫滿去慰勞,庄王竟問「鼎之大小輕重」,意欲移鼎於楚。王孫滿說:「統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楚莊王傲然地對王孫滿說:「你不要阻止鑄鼎之事,我們楚國只要把折斷的鉤(一種銅兵器)尖收集起來,就足夠鑄造九鼎了。」楚莊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氣勢。周王使者王孫滿態度強硬,楚莊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是,楚國北上爭霸的行為並未中止。對「楚王問鼎」,學術界存有爭論。有興趣者可參閱顧鐵符《楚莊王問鼎質疑》(載《夕陽芻稿》,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楚國的王族來自中原。西周前期,居於江漢的楚國甚弱,不聞於諸侯。西周後期,楚國始大,周王在楚國北部漢水之陽設立姬姓諸國,以遏制楚國向北發展。春秋時期,王室衰微,楚國開始開疆拓土,公元前704年,楚君熊通自立為武王,斷絕與周王室的朝貢關系。接著歷代楚王勵精圖治,荊蠻之地盡為楚有,漢陽諸姬或降或滅。齊桓公時,率諸侯伐楚,楚成王使大夫屈完與諸侯會盟於召陵,諸侯退兵。齊桓公卒,宋襄公欲謀霸,召楚成王,楚王大怒,率軍破宋,俘獲宋襄公而後釋之。不久,晉、楚大戰於城濮,楚師敗績。
公元前626年,楚太子商臣逼死楚成王而即位,是為楚穆王。十二年後,穆王卒,其子旅即位,是為楚莊王。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大臣伍舉、蘇從進諫。伍舉說:「有鳥停於高岡,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庄王說:「三年不動,將定意志;不飛,將長羽翼;不鳴,將覽民則。」又說:「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於是庄王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國人大悅。
國內大治後,楚莊王開始與各諸侯強國逐鹿中原。在他即位的第六年,楚軍大敗晉軍於北林(今新鄭);次年,楚王助鄭國大敗宋國於大棘(今睢縣南)。
公元前606年,為周定王元年,楚莊王八年。庄王親征,討伐陸渾之戎。陸渾之戎是姜戎的一支,是不同於華夏族的少數民族。陸渾之戎原住在西北的瓜州,由於不臣服於秦國,秦國率兵驅逐之。晉獻公認為,姜戎是炎帝後裔,應與華夏族同等待之。於是把伊水中上游的山地封賜給姜戎。於是姜戎立國於伊水,熊耳山區盡為戎地。陸渾之戎成為楚國北擴的重大障礙,楚莊王決定武力剿滅。
陸渾之戎生性剽悍,習於騎戰,但不習於戰陣兵法。楚軍長驅直入,大破陸渾之戎。楚軍到達洛水,楚莊王在洛水之濱舉行盛大的閱兵式,欲以威嚇天子,與周分割天下。
楚軍閱兵於周疆的消息傳到洛邑,周王室極為恐慌。周大夫王孫滿請求慰勞楚王,以觀其動靜,周定王許之。
王孫滿素有賢德,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到達洛水之南,見楚軍營帳相連,甲胄鮮明,楚王居於中帳,不降階相迎。王孫滿見楚王,致天子勞師之意。楚王問:「九鼎在周,其大小輕重如何?」王孫滿見楚王問鼎,知其有滅周之心,遂從容對道:「欲一統天下,在德不在鼎。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貢,獻金九牧,以鑄九鼎。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成王定鼎於郟鄏(洛邑),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受命於天。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楚莊王聞此,知取代周王室權力的時機還不成熟,於是整師而退。
『捌』 關於問鼎的成語
問鼎輕重
問鼎中原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有問題可以追問。
滿意請及時採納,謝謝!
『玖』 問鼎( )成語
問鼎輕重
問鼎中原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有問題可以追問。
滿意請及時採納,謝謝!
『拾』 類似「問鼎中原」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1.獨霸一方
【拼音】: dú bà yī fāng
【解釋】: 霸佔一個地方(多指壞人)。
【出處】: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錢王生於亂世,獨霸一方,做了十四州之主。」
【舉例造句】: 少年無賴,獨霸一方。
2.獨占鰲頭
【拼音】: dú zhàn áo tóu
【解釋】: 鰲頭:宮殿門前台階上的鰲魚浮雕,科舉進士發榜時狀元站此迎榜。科舉時代指點狀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出處】: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殿前曾獻昇平策,獨占鰲頭第一名。」
【舉例造句】: 一戰勝群賢,獨占鰲頭高選。
3.群雄逐鹿
【拼音】: qún xióng zhú lù
【解釋】: 群雄:舊指許多有軍事勢力的人。逐鹿:比喻爭奪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勢力爭奪最高統治地位。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舉例造句】: 福建形成了群雄逐鹿的混亂局面。
4.問鼎輕重
【拼音】: wèn dǐng qīng zhòng
【解釋】: 問鼎的大小輕重。指妄圖奪取天下。
【出處】: 《左傳·宣公三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5.稱王稱霸
【拼音】: chēng wáng chēng bà
【解釋】: 王:帝王;霸:古代諸侯聯盟的首領。比喻憑借權勢橫行一方,或狂妄地以首腦自居。
【出處】: 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宋·汪元量《讀史》:「劉項稱王稱霸,關張無命無功。」
【舉例造句】: 決不可把自己關在小房子里,自吹自擂,稱王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