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嘗膽的成語來源
『壹』 卧薪嘗膽起源於什麼成語
[wò xīn cháng dǎn]
卧薪嘗膽
卧薪嘗膽出自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
卧薪嘗膽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最後果真可以苦盡甘來。
出處
卧薪嘗膽(3張)
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語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貳』 卧薪嘗膽是指一個來源於什麼的成語,它的意思是
「卧薪嘗膽」一詞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
『叄』 卧薪嘗膽這個成語的來源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後,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國是吳國的臨國,它與吳國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為了征服越國,吳王發兵攻打越國。兩國在槜李地方展開了一場大戰,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卧薪嘗膽[2]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夫差為了報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奸臣伯嚭操練兵馬,准備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卧薪嘗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因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范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
越王勾踐整頓內政,努力生產,使國力漸漸強盛起來,他就和范蠡、文種兩個大臣經常商議怎樣討伐吳國的事。
卧薪嘗膽[3]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要去打齊國。伍子胥急忙去見夫差,說:「我聽說勾踐卧薪嘗膽,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樣子一定要想報吳國的仇。不除掉他,總是個後患。希望大王先去滅了越國。」
吳王夫差哪裡肯聽伍子胥的話,照樣帶兵攻打齊國,結果打了勝仗回來。文武百官全都道賀,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評說:「打敗齊國,只是占點小便宜;越國來滅吳國,才是大禍患。」
這樣一來,夫差越來越討厭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後盡說伍子胥壞話。夫差給伍子胥送去一口寶劍,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的時候,氣憤地對使者說:「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吳國東門,讓我看看勾踐是怎樣打進來的。」
夫差殺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作好了充分准備,大規模地進攻吳國,吳國接連打了敗仗。越軍把吳都包圍了兩年,夫差被逼得走投無路,說:「我沒有面目見伍子胥了。」說著,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臉,自殺了。
後來勾踐北上中原與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終於使自己成就了一番偉業!
『肆』 卧薪嘗膽的成語典故
卧薪嘗膽
[wò xīn cháng dǎn]
[釋義]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故事]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跟同甘共苦共同命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伍』 卧薪嘗膽這個成語的典故起源
卧薪嘗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原文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汝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
譯文
吳王已經赦免了越王,(讓他回了越國,)越王勾踐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復國,於是就每天勞累地思索著,還把一個苦膽掛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仰起頭嘗嘗苦膽的滋味,吃飯喝水之前也要先嘗嘗苦膽。他常常對自己說:「你難道已經忘記了在會稽山上所受的恥辱了么?」他親自到田間種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織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頓飯里幾乎沒有肉菜,穿的衣服沒有鮮艷的顏色。他降低身份對待下面有賢能的人,對賓客厚禮相贈,扶助貧困的人,哀悼死難的人,和百姓們一同勞苦工作。
啟示
越王勾踐為了使自己不忘記以前所受的恥辱,激勵自己的鬥志,以圖將來報仇雪恨,回國後卧薪嘗膽,最終東山再起,一舉滅吳,恰恰印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
『陸』 卧薪嘗膽是指一個來源於什麼的成語,它的意思是
卧薪嘗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
『柒』 卧薪嘗膽來源於什麼成語
「卧薪嘗膽」本身就是一個成語,如果一定要找到成語來自什麼成語,有些強人所難,我認為是:【忍辱負重】
《卧薪嘗膽的故事》: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夫差俘虜,受盡屈辱。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跟臣民同甘共苦共同命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捌』 來源於歷史故事卧薪嘗膽的成語
城門立木,退避三舍,懸梁刺股,完璧歸趙,圍魏救趙,破釜沉舟,璧歸趙,圍魏救趙,退避三舍,毛遂自薦,負荊請罪,紙上談兵,一鼓作氣,千金買骨,諱疾忌醫,殺妻求將,驚弓之鳥,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為馬,焚書坑儒,窮圖匕現,懸梁刺股,一飯千金,四面楚歌,約法三章,孺子可教,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手不釋卷,金屋藏嬌,暗渡陳倉,十面埋伏,投筆從戎,馬革裹屍,東窗事發,胸有成竹,洛陽紙貴,入木三分。笑裡藏刀,
『玖』 卧薪嘗膽這個成語出自何處
卧薪嘗膽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釋】: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專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屬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拾』 卧薪嘗膽來源於什麼成語
•卧薪嘗膽(卧薪嚐膽)
•【注音】wò xīn cháng dǎn•
【出處】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釋義】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相近詞】發憤圖強、宵衣旰食•
【反義詞】樂不思蜀•
【同韻詞】思深憂遠、螫手解腕、撒手鐧、日和風暖、峰迴路轉、觸目悲感、上交不諂、復巢毀卵、堂皇冠冕、拈毫弄管、......•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