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帶解釋的成語是什麼意思
『壹』 解釋5個詞語的意思
極目——遠望,盡目力所及
前瞻後顧——看看前再看看後。有時形容顧慮過多,猶豫不決。同瞻前顧後」。
巧妙絕倫——絕倫:無與倫比。精巧美妙到了極點。
獨一無二——沒有相同的或沒有可以相比的。
交頭接耳—— 交頭:頭靠著頭;接耳:嘴湊近耳朵。形容兩個人湊近低聲交談。
『貳』 五個成語帶解釋
樂極生悲
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眉開眼笑
眉頭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興愉快的樣子。
哭喪著臉
心裡不愉快,臉上顯出不高興的樣子。
驚喜欲狂
既驚又喜,高興得都要發瘋了。形容喜出望外,過於興奮的情壯。
皆大歡喜
人人都高興滿意。
歡欣鼓舞
歡欣:欣喜;鼓舞:振奮。形容高興而振奮。
『叄』 5個成語,帶解釋和造句,要難度較高的
【魚水相逢】(1)比喻夫婦和樂。(2)比喻君臣相得。 【魚沉雁渺】比喻音信全無。 【魚目混珠】比喻用假貨充真貨。 【魚米之鄉】指靠近水邊的肥沃地方。 【魚肉鄉民】土豪劣紳,仗勢欺侮自己的鄉人。 【魚沉落雁】比喻女子容貌美麗。 【魚貫而入】排成一列依次前進。 【魚雁往返】指書信往返。 【魯魚亥豕】指文字因形近而傳寫錯誤。 【渾水摸魚】在混亂的局勢中得小便宜。 【漏網之魚】喻罪犯沒有被逮捕歸案。 【緣木求魚】喻勞而無功,絕不可得。 【鮑魚之肆】比喻惡劣之環境或小人聚集之所。
『肆』 帶馬的成語 5個 要帶解釋
1.【一馬當先】作戰或做事時,不畏艱難,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2 .【千軍萬馬】形容士兵眾多,聲勢壯大。
3.【天馬行空】喻才思豪放飄逸。
4.【心猿意馬】形容心思意念飄浮不定。
5. 【犬馬之勞】謙稱自己微薄的服務像犬馬一般微不足道。
6.【汗馬功勞】喻為征戰奔走的功勞。
7.【老馬識途】喻經驗豐富的人。
8.【兵荒馬亂】形容戰亂破壞之嚴重,秩序之紊亂。
9.【車水馬龍】形容繁華熱鬧。
10.【招兵買馬】徵招士兵,購買馬匹;指集結武力,預謀作戰。
11.【金戈鐵馬】表示軍隊裝備很好,作戰力非常強;或喻戰爭。
12.【青梅竹馬】指幼時游戲的伴侶。
13.【指鹿為馬】形容歪曲事實顛倒是非。
14.【秣馬厲兵】磨快武器,喂飽戰馬,准備戰斗;也泛指事前積極的准備。
15.【馬耳東風】形容一個人對別人所說的話漠不關心,聽過就忘。
16. 【馬到成功】用以祝賀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17. 【馬革里屍】形容軍人英勇地戰死在沙場上。
18. 【馬首是瞻】指完全聽從領導人的指揮來行動。
19.【馬齒徒長】只喻只是年齡徒然加大,但沒有大作為。
20.【塞翁失馬】(1)比喻人因禍得福。(2)形容禍福無常,不能遽下定論。
『伍』 五個有寓意的成語並解釋
畫蛇添足、自相矛盾、買櫝還珠、掩耳盜鈴、井底之蛙,具體解釋如下:
一、畫蛇添足
拼音:huà shé tiān zú
釋義:語出《戰國策·齊策二》。原意為畫蛇時給蛇添上腳。後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舉,反而得不償失的人。後以「畫蛇添足」比喻做多餘的事有害無益。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二、自相矛盾
讀音是zì xiāng máo dùn
含義: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後抵觸,不一致;也指同夥間的相互爭吵或沖突。
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出自於《韓非子》,講的是:有一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盾堅固得很,隨便用什麼矛都戳不穿,說他的矛銳利得很,隨便什麼盾都戳的穿。
有個圍觀的人問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時,此人無以對答。後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語前後不統一。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後因以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後抵觸、不相應合。
三、買櫝還珠
意思:買來裝珍珠的木匣卻退還了其中的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次要的東西比主要的還要好。
【拼音】mǎi dú huán zhū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白話釋義:有一個楚國人在鄭國賣珠寶,他用名貴的木蘭雕了一隻裝珠的匣子,將盒子用桂椒調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寶和寶玉點綴,用美玉連結,用翡翠裝飾,用翠鳥羽毛連綴。有個鄭國人把匣子買了去,卻把匣子裡面的珠子還給了他。
四、掩耳盜鈴
釋義:原為掩耳盜鍾。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
《呂氏春秋·自知》中記述說,春秋時晉國貴族范氏被滅,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東西,有人拿了一口鍾,想背走,但鍾太大,無法背走,便用錘子砸,結果鍾發出巨大響聲,那人擔心別人聽到來爭奪,便捂著耳朵繼續砸鍾。
五、井底之蛙
意思是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出處:《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意思是井底的青蛙,不可能和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士,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道,是因為受到教養的束縛。
『陸』 寫出5個成語,並准確解釋它們的意思。
百里挑一、兩小無猜、相親相愛、如魚得水、皆大歡喜。詳細意思如下:
一:百里挑一[ bǎi lǐ tiāo yī ]
1. 【解釋】:一百個當中就挑出這一個來。形容人才出眾。
2.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姑爺年紀略大幾歲,並沒有娶過的,況且人物兒長的是百里挑一的。」
3. 【示例】:對報名參軍的人挑選很嚴格,可以說是百里挑一。
4. 【語法】:偏正式;作定語;形容人才出眾。
二:兩小無猜[ liǎng xiǎo wú cāi ]
1. 【解釋】:猜:猜疑。男女小時候在一起玩耍,沒有猜疑。
2. 【出自】:唐·李白《長干行》詩:「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意思:我們同在長干里居住,兩個人從小都沒什麼猜忌。)
3. 【示例】:我很懷念當年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時光。
4. 【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三:相親相愛[ xiāng qīn xiāng ài ]
1. 【解釋】:形容關系密切,感情深厚。
2. 【出自】:明·王世貞《鳴鳳記·拜謁忠靈》:「與嚴家大相自幼往往來來,嘻嘻哈哈,同眠同坐,相親相愛,就是一個人相交,不放下懷。」
3. 【示例】:想起昨天晚上,還是有說有笑,相親相愛的何等有趣,今天晚上變了這個情形。 ◎清·吳趼人《情變》第五回
4.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夫妻間。
四:如魚得水[ rú yú dé shuǐ ]
1. 【解釋】:好像魚得到水一樣。比喻有所憑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2. 【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意思: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一樣。)
3. 【示例】:若使他回來了,我們就應該,如魚得水歡喜的了不得,那裡還有功夫在這里納悶呢!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第三回
4.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補語;含褒義。
五:皆大歡喜[ jiē dà huān xǐ ]
1. 【解釋】:皆:都。人人都高興滿意。
2. 【出自】:《金剛經》:「皆大歡喜,信守奉行。」(意思:大家都歡歡喜喜,接受教誨,虔敬奉行。)
3. 【示例】:正在皆大歡喜間,忽然太後密詔了清帝的本生父賢王來宮。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六回
4.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人都高興滿意。
『柒』 100個帶解釋的成語有哪些
黯然失色: 黯然,陰暗的樣子。「黯然失色」,形容相比之下暗淡無光,大為遜色的樣子。
按部就班: 部,門類;班,次序。「按部就班」,指按其門類,就其次序,比喻學習要循序漸進,做事要遵循規章。
按兵不動: 指軍隊暫不行動,等待時機,也借指接受任務後不肯行動。按,壓住、擱下。
暴殄天物: 任意糟蹋東西。殄,滅絕;天物,自然界的寶貴生物。
別出心裁: 心裁,心中的設計籌劃。
篳路藍縷: 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意指駕著柴車,穿著破舊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艱辛。
變本加厲:厲,通礪,在這句成語里當「更加深一層」或「更加嚴重」 講。
病入膏肓: 病到了無可醫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嚴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膏肓,中醫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隔膜之間叫肓,認為此二者是葯力達不到的地方。
不可名狀: 名,說出;狀,形容、描述。「不可名狀」,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不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不假思索」,不經過思考就作出反應。
不毛之地:「不毛之地」形容貧瘠的土地或荒涼的地區。
不脛而走: 脛,小腿。「不脛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傳播流行。
不落窠臼: 窠、巢同義,但「窠臼」與鳥巢無關,含義是「現成格式、老套子」。
滄海桑田 :滄海,藍色的海洋。「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巨大。
重蹈覆轍: 不吸取失敗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覆轍,翻過來的老路。
出奇制勝: 制,取得。「制勝」,取勝。
川流不息: 行人、車馬等像流水一樣連續不斷。川,河流。
發憤圖強: 下定決心,努力進取,謀求強盛。發憤:決心努力。
飛揚跋扈: 意氣舉動超越常軌,不受約束。跋扈,蠻橫。
分道揚鑣: 鑣,馬嚼子。「揚鑣」義為「策馬」。「分道揚鑣」,比喻志趣不同而分路。
紛至沓來: 連續不斷的到來,紛紛到來。沓,多而重復。
甘之如飴: 感到像糖一樣甜,表示甘願承受艱苦、痛苦。飴,飴糖。
各行其是:是,正確的。「其是」,自以為正確的。所以,這句成語含有貶義。
攻城略地: 掠、略二字都有「奪取」義,但奪取的對象不同:掠,奪取人、財、地;略,奪取土地。
故步自封: 故步,取自「邯鄲學步」的故事,本義為「原來走路的姿勢」,在這句成語里比喻成規舊套。「故步自封」比喻安於現狀,盲目自得。
骨鯁在喉: 鯁,魚刺。「骨鯁在喉」,比喻有話憋在心裡不吐不快。
蠱惑人心: 迷惑、毒害人心。蠱,毒蟲,用來放在食物里害人。
鬼蜮伎倆: 蜮,傳說中在水裡害人的怪物。「鬼蜮」即鬼怪。
汗流浹背: 浹,音jiā,義為「透徹」。「浹背」,濕透脊背。
好高騖遠: 騖,縱橫賓士,引申為「追求」。鶩,鴨子,無「追求」義。比喻不切實際,不踏實。
和藹可親: 態度溫和,容易接近。藹,和氣、態度好。
怙惡不悛: 堅持作惡,不肯悔改。悛,悔改。
皇皇巨著: 皇皇,形容盛大。「皇皇巨著」,形容著作浩大。
既往不究咎: 咎,本義為「過失、罪過」,引申為「責備」。「不咎」 即不責備。
岌岌可危: 岌岌,形容十分危險,快要傾覆。
竭澤而漁: 漁,捕魚。「竭澤而漁」直譯為「排盡湖水捕魚」, 比喻一味索取而不留餘地。
噤若寒蟬: 噤,閉口不言。寒蟬,秋後的蟬,寒蟬是不叫的。這句成語用「寒蟬」作比喻,形容不敢作聲。
金碧輝煌: 「金」和「碧」,是國畫的兩種顏料:金黃色的泥金和翠綠色的石綠。用它們畫出來的畫,鮮亮耀眼。「金碧輝煌」通常用於形容建築物裝飾華麗。
精兵簡政: 「精簡」不是「減少」,而是去掉不必要的,留下必要的,從而使機構精幹,人員素質更高。「精簡」的真諦在於精幹。
苦心孤詣: 費盡心思鑽研或經營。孤詣,別人所達不到的。詣,到。
膾炙人口: 膾,切得很薄的肉片;炙,烤肉。「膾炙人口」,比喻優美的詩文或美好的事物得到人們交口稱贊。
老奸巨猾:十分奸詐狡猾。猾,狡猾。
勵精圖治: 振作精神,想辦法把國家治理好。勵,振奮。
禮尚往來: 尚,崇尚,講究。「禮尚往來」,指禮節上注重有來有往。
寥寥無幾: 形容非常少。寥寥,稀少。
鱗次櫛比: 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著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整齊地排列。櫛,梳篦。
伶牙俐齒: 伶俐,聰明靈活。「伶牙俐齒」,形容口齒伶俐,能說會道。
流言蜚語: 蜚,同「飛」。流言、飛語,均指毫無根據的話。「流言蜚語」多指誣蔑或挑撥離間的壞話。
流芳百世: 美名流傳百世。流芳,流傳美名。
毛骨悚然: 悚,恐懼。悚然,恐懼的樣子。
美輪美奐: 輪,輪囷,古代的圓形谷倉,形容高大的樣子。奐,眾多。「美輪美奐」,形容建築物的高大宏麗,其他用法要慎重。
彌天大謊: 彌天,滿天,形容「謊言已達到極致」。
靡靡之音: 低級趣味的音樂。靡靡,頹廢淫盪。
綿里藏針: 形容柔中有剛,或比喻外貌柔和,內心刻毒。綿,絲綿。
明火執仗):仗,兵器。「明火執仗」,指點燃火炬,手拿武器,比喻強盜行為或肆無忌憚地干壞事。
名副其實: 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副,符合。
名貫九州: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後,將天下劃分為九州,所以「九州」是「天下」的同義詞。大禹時代的「天下」,即華夏大地。
墨守成規: 墨守,墨翟之守,說的是墨子與公輸般較量攻守的故事,本義為「固守」,後來演變成「守舊」。成規,久已通行的規則或方法。「墨守成規」,比喻因遁守舊不知變通。
嘔心瀝血: 嘔心,費盡心思;瀝血,滴血。「嘔心瀝血」,竭盡心血。
旁徵博引: 旁,廣泛;征,搜集。「旁徵博引」,形容做文章廣泛搜集和引用材料,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蘭」是「蘭」的簡化字,不是「藍」的簡化字,「藍」簡化作「藍」。藍,蓼藍,一種草本植物,葉汁可作藍色染料。青,靛青,從蓼藍葉汁中提煉出來的青色染料,顏色比藍深,所以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作為成語,比喻學生超過老師,後人超過前人。
罄竹難書: 罄,器皿中空,用盡;竹,竹簡,古代的書寫材料;罄竹,把竹簡用光了。「罄竹難書」,多用以形容罪大惡極,比喻罪惡事實多得寫不完。
人才濟濟: 濟濟,讀作jǐjǐ,義為「眾多的樣子」。類似的成語還有「濟濟一堂」。
如願以償: 償,歸還、抵補,引申為「滿足」。「如願以償」表示自己的願望實現了。
弱不禁風: 禁,承受。
色彩斑斕: 斑,斑點或斑紋;斕,多彩。「斑斕」,形容燦爛多彩。
山青清水秀: 清,清明潔凈。「山清秀水」,山水清凈秀麗。
少安毋躁: 少,音shǎo,暫時。毋,不要。「少安毋躁」 的意思是:耐心等待,不要急躁。
水乳交融: 融,融合。比喻關系融洽或結合緊密。
所向披靡: 力量所到之處,一切障礙全被掃除。靡,順風倒下。
危如累卵: 累,堆積。「累卵」,一層層堆積起來的蛋,比喻局勢極不穩定。
委曲求全: 曲意遷就,以求事成。曲,委曲己意。
相形見絀: 跟另一些人或事物比較起來顯得遠遠不如。絀,不夠、不足。
向隅而泣: 獨自在一旁哭泣,比喻非常孤立或因得不到機會而失望、難過。隅,角落。
心無旁騖: 騖,縱橫賓士,引申為「追求」。「旁騖」,沒有雜念,比喻專心致志。鶩,鴨子,無「追求」義。
心心相印: 印,印證。「心心相印」原為佛教術語,本義為「以心印證佛法」。演化為成語,形容思想境界和感情完全一致。
莘莘學子: 許多學生。莘莘,眾多。
虛左以待: 空著左邊的尊位恭候貴客,指特意留待他人。左,古禮主人居右,賓客居左,因以左為尊。
烜赫一時:名聲、氣勢在一個時期內很盛。烜,盛大。
湮沒無聞: 被埋沒而無人知曉。湮,埋沒。
奄奄一息: 形容氣息微弱的垂死之狀。奄奄,氣息微弱。
偃旗息鼓: 偃,本義為「人倒地若卧」,引申為「隱匿」。「偃旗息鼓」,指放倒旗幟,停止敲鼓,形容隱蔽行動,也指停止戰爭或停止行動。
搖搖欲墜: 形容極不穩固,就要掉下來或垮台。墜,掉下。
貽笑大方: 遺、貽二字,都有「留下」的意思,但使用時有所分工:表示「死人留下」用「遺」,表示一般留下用「貽」。「大方」,專家、方家。「貽笑大方」,讓行家裡手見笑。類似的成語還有:「貽害無窮」、「貽害後學」。
倚老賣老: 倚,仗恃。「倚老」,倚仗年紀大。
飲鴆止渴: 鴆,傳說中的一種鳥,用它的羽毛泡酒,可以致人死命。
源遠流長: 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越俎代庖: 廚子沒做飯,掌管祭祀的人不能越過自己的職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廚子做飯。比喻超過自己的職務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情。俎,古代祭祀時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
優哉游哉: 優,本義為「吃飽了」,引申為「有餘、悠閑」。「優哉游哉」,形容悠閑自在。
優柔寡斷: 優,由「悠閑」引申為「猶豫」。
再接再厲: 厲,通「礪」,即磨刀石,作動詞用,表示「磨礪」。
「再接再厲」源自唐代詩人孟郊描寫斗雞情景的詩句:斗雞在再次廝斗之前[再接],先在地上磨喙[再厲]。「再接再厲」,比喻做事要不斷努力。
責無旁貸: 貸,借貸,要求貸方守信,不可推卸還貸的責任。「旁貸」,推卸給別人。
仗義執言: 執言,說公道話。
真知灼見: 灼,本義為「火燒」,引申為「明白、透徹」。「真知灼見」,建立在真知基礎上的正確而深刻的見解。
針砭時弊: 砭,古代治病的石針,「針砭」在這句成語里作動詞,當「指出」講。
振聾發聵: 「振」和「發」同義,都是「喚起」的意思;「聾」 和「聵」也同義,都是「聽不見聲音」。「振聾發聵」,比喻喚醒精神麻木的人。
眾口鑠金: 眾人異口同聲的議論,足能熔化金屬,形容社會輿論的力量很大。鑠,熔化。
縱橫捭闔: 以辭令打動別人,在政治和外交上運用分化和爭取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捭闔,開合。捭,分開。
自出機杼: 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別出心裁,富有新意。機杼:織布機,又用來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
『捌』 要五個成語以及解釋,其中還有一個成語的故事,謝謝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玖』 幫我找5個有內涵的成語並解釋其意思 就其中一個說典故 及喜歡的理由 再用這個成語造句
1.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解釋: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不同。
造句:這個問題的答案前後不同,而且自相矛盾.
2. 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裡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解釋: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
造句:你等著看好了,我們會後來居上的。
3.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解釋: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造句: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4.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造句:運氣不是偶然的,不聞雞起舞,難見財神微笑。
5.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解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造句:亡羊補牢,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