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想的與做的一樣成語是什麼成語

想的與做的一樣成語是什麼成語

發布時間: 2020-11-30 14:57:03

⑴ 想出來的和做出來的不一樣 成語叫什麼

心口不一,口是心非

⑵ 形容「行動與心裡想的不一樣」是什麼成語

  1. 表裡不一(biǎo lǐ bù yī):表面與內在不一樣。

    造句:我們不能做表裡不一的人回。

  2. 靖言庸違 (jìng yán yōng wéi):答指言語巧飾而行動乖違。

    造句:此乃欺罔天聽,靖言庸違,當伏共兜之誅,以清唐虞之治。

  3. 行不副言(xíng bù fù yán):指言行不一。

    造句:他這個人行不副言!

  4. 心口不一(xīn kǒu bù yī):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樣。 形容人的虛偽、詭詐。

    造句:我竟失態到這地步,但我仍然心口不一的。

  5. 口是心非(kǒu shì xīn fēi):嘴裡說得很好,心裡想的卻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造句:俺哥哥原來是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⑶ 做的和心裡想的一樣的成語

表裡如一 表:外表;里:內心。表面和內心象一個東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⑷ 形容突然想做什麼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copy突然想做什麼的成語有想入非非、浮想聯翩、異想天開、突發奇想、奇思妙想。

⑸ 贊揚說和做的成語有哪些

1、贊揚說的成語:

()一言九鼎(yī yán jiǔ dǐng),形容說的話分量大,起決定作用。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象徵九州。

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2)一諾千金(yí nuò qiān jīn):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也叫千金一諾。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3)一言既出,駟馬難追(yī yán jì chū,sì mǎ nán zhuī):既:已經。駟馬: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或套著四匹馬的車:~介(由四匹披甲的馬所駕的戰車)。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駿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4)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出處: 《論語·學而》第七章: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5)言必信,行必果(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信:可信,可靠;果:果然。果真。說的話就一定是可靠的,說一是一,做的事一定是真實的,說到做到的。《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6)心口如一:心裡想的和嘴裡說的一樣。形容誠實直爽。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五回:"紫芝妹妹嘴雖厲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當,倒是一個極爽快的。"

(7)如雷貫耳(rú léi guàn ěr):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也形容聲音巨大。

(8)振聾發聵(zhèn lóng fā kuì):發出很大的響聲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用來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2、贊揚做與說的成語:言出必行;言必信,行必果;敢作敢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 言出必行;三年不飛,一飛沖天; 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鍥而不舍、兀兀窮年。

拓展內容:

1、說和做的名言

(1)凡是新的事情在起頭總是這樣的,起初熱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為他已經明白,不經過一番苦功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過這番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

(2)大言不慚,則無心為志。——【宋】朱熹

(意譯:說大話都不慚愧的人,一點去實踐的決心都不會有。)

(3)言論的花兒開的愈大,行為的果子結的愈小。——冰心

(4)嗜酒的人從不品酒,話多的人從不動腦。——【法】普賴爾

(5)輕諾必寡信。——《老子》

(意譯: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6)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疇。 —— 吳玉章

(7) 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 —— 郭小川

(8) 人的一生可能 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 愛因斯坦

(9) 芸芸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 陸游

(10)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 —— 王陽明

(11)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 —— 呂坤

2、聞一多: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農民詩人」臧克家(zāng kè jiā)

3、成語形式分類

(1)慣用的古語。

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元 劉祁《歸潛志》卷十二: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

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

魯迅 《墳·我之節烈觀》:「不節烈( 中國 稱不守節作『失節』,不烈卻並無成語,所以只能合稱他『不節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國家?」

(2)指長期慣用,結構定型,意義完整的固定片語,大多由四字組成。

清·任泰學 《質疑·經義》:「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或是當時成語。」

趙樹理《金字》:「我想了一陣,想出個模稜兩可的成語來,寫了『有口皆碑』四個大字。」

4、成語定義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闢易記易用。並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包括貶義和褒義,當然,也有中性的。

成語多數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

參考資料:

說和做_網路

成語_網路

⑹ 關於說和做的成語有哪些

敢作敢為,言而有信,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言九鼎,言出必行,表裡如一,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⑺ 就是形容想的和做的不一樣還傻乎乎的成語

事與願違
shìyúyuànwéi
[釋義] 事實與願望相反。指原來打算做的事沒能做到。
[語出] 三國·嵇康《幽憤》:「事與願違;遘茲淹留。」
[正音] 與;不能讀作「yǔ」或「yù」。
[辨形] 與;不能寫作「於」。
[近義] 大失所望 適得其反
[反義] 得心應手 萬事亨通
[用法] 用作貶義;多用於形容事情不稱心。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適得其反」都表示「事情的結果與願望相反」;但~偏重於「與願違」;強調人的感情;而「適得其反」偏重於「得其反」;強調結果相反。
[例句] 本想做了手術以後;他的身體會好起來的;但~;他的身體還是一天天地衰弱下去。
[英譯] becontrarytowhatoneexpects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