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小學課本里成語故事

小學課本里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30 16:19:32

1. 二年級學的課文哪一課是有關神話傳說的成語故事

第13課《精衛填海》,精衛填海現在是一個成語。

2. 人教版四年級至五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成語故事

荀令抄留香
該詞彙引申為襲形容美男子。

歷史
三國時期,荀彧為尚書令,稱為荀令君。荀令君人品正直高潔,是一君子,姿容也美,相傳他到別人家裡,走了以後,他曾坐過的地方好幾天都有香氣。
《襄陽耆舊記》①卷五·劉弘:②性愛香,上廁常置香爐。主簿張[坦](垣)曰:「人名公作俗人,眞不虛也。」和季③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我何如令君?君何惡我愛好也。」[坦](垣)曰:「古有好婦人,[患](惠)而捧心嚬眉,見者皆以為好;其鄰丑婦法之,見者便走。公欲使下官退走耶?」
季和大笑,以是知坦。
①:襄陽耆舊記又名襄陽記,作者習鑿齒。
②:劉弘性愛香,此處省略主語。
③:劉弘字和季。

3. 人教版四年級到六年級課本的成語故事的重點人物(就是主角)及成語的解釋(既寓意)

入木三分、守株待兔、亡羊補牢、胸有成竹、買櫝還珠、邯鄲學步、揠苗助長、捨本逐末 鵬程萬里

4. 成語故事課文畫蛇添足

畫蛇添足
huàshétiānzú
[釋義] 畫蛇時添上腳。喻指徒勞無益;多此一舉。
[語出] 漢·劉向《戰國策·齊策》:「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不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無其酒。」
[正音] 添;不能讀作「tiǎn」。
[辨形] 添;不能寫作「填」。
[近義] 徒勞無功 多此一舉
[反義] 畫龍點睛 恰到好處 恰如其分
[用法] 用來形容不應該做的多餘的事。含貶義。一般作賓語。
[結構] 連動式。
[辨析] ~和「弄巧成拙」;都可表示「自以為做得好;結果壞了事」的意思。但~偏重在「做多餘的事」;「弄巧成拙」偏重在「想做得好些;巧妙些」。
[例句]
①切勿刻意求工;以免~;喪失了自然。
②多寫上這一句;不但沒增強表現力;反而成了~。

[英譯] ruintheeffectbyaddingsth。superfluous
[成語故事]
古代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有餘。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添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添腳的人終於失掉了到嘴的那壺酒。

5. 有那些是成語故事課文

亡羊補牢 盲人摸象 守株待兔 程門立雪 揠苗助長 買櫝還珠 井底之蛙 掩耳盜鈴 水滴石穿

6. 一到六年級課本上下冊趣味語文上的成語故事的主人公和造句

二年級下冊

1
.揠苗助長:宋國人【啟發】事物的發展、人的成長,都是循序漸進的,違背了這個
規則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2
.守株待兔:宋國人【啟發】原比喻希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
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三年級上冊:

3
.刻舟求劍:說的是楚國有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記號,
說:
「這是我把劍掉下的地方。
」當舟停駛時,
他才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
遍尋不獲。

【意思】不懂變通、墨守成規之意。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4
.聞雞起舞: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
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
練武,刻苦鍛煉。這就是成語聞雞起舞的來源了。

【意思】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同義詞】
: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三年級下冊

1
.亡羊補牢:
【寓意】犯了錯誤,立即改正,就能減少錯誤。遭到失誤,及時採取補救
措施,則可以避免繼續出現的損失。

2
.南轅北轍:戰國時期,魏國人【意思】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訴我們,無論
做什麼事,只有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
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3.
驚弓之鳥:更羸與魏王【意思】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
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4.
葉公好龍:春秋時期,楚國葉地諸侯子弟沈諸梁自稱葉公,他特別喜歡龍,他的屋
梁、柱子、門窗及所有傢具甚至連衣服上都雕刻或綉制龍的圖案。天上的真龍得知後,
專程去探望葉公,從窗戶上探進頭去。葉公一見真龍,嚇得魂不附體,連忙逃跑。

【意思】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含貶義。

4
、畫龍點睛:張僧繇(yóu ),梁武帝時期的名畫家

於是後來「畫龍點睛」這個成語
用來比喻講話或寫文章畫畫時,一兩句關鍵的話(畫上關鍵的一兩筆)會使它們立刻生
動起來。

【意思】這則故事原來是說南北朝著名的畫家張僧繇繪畫技藝神妙,後多比
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詞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四年級上冊

1.
胸有成竹:北宋時候,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與可,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

【意思】用來比喻人們在辦什麼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裡有個准譜兒了。

【近義詞】心中有數

2
.杏林春滿:董奉,有很高的道術和醫技,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
三神醫」。人們喜用「杏林春滿」、「譽滿杏林」「妙手回春」這類的話語來贊美象童
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也常用這類話語稱頌醫生醫術的高明和高尚的醫德。

【意思】人們稱頌醫術高明的醫生,經常用「杏林春滿」。
【近義詞】譽滿杏林

四年級下冊

1
.手不釋卷: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

【意思】讀書看書入迷,手不捨得松開書,形容勤奮好學。有時也比喻十分喜愛。

2
.鵬程萬里:
《莊子·逍遙游》記載

【意思】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前程遠大。

五年級上冊

1
.水滴石穿:張乖崖

【意思】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細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難辦的事。也
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持之以恆,事情就肯定能成功。

2
.大公無私:春秋時,祁黃羊【意思】指辦事公正,沒有私心。現多指從集體利益出
發,毫無個人打算。

五年級下冊

1

程門立雪:
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
去老師程頤家


後來,
楊時學得程門理學的真諦,
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
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意思】

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比喻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2
.入木三分: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
的書法家之一,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意思】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
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六年級上冊:

1
。竭澤而漁:春秋時期,晉文公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
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乾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
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
【意思】比喻做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

【近義詞】

殺雞取卵

焚林而獵

2
.響遏行雲:戰國時期,薛譚,拜秦青為師。在飲酒話別的時候,秦青打著拍子,唱
了一支非常悲壯的歌曲,那高亢的歌聲使周圍的樹木都顫動起來,天空中的流雲都停了
下來。
【意思】遏,阻止,使停止;行雲,流動的雲彩。指聲音高亢以致阻攔了天上的
流雲。多用以形容聲音嘹亮。

六年級下冊

1
.邯鄲學步:燕國人【意思】這則成語故事是指到邯鄲去學走路的步法。後人用邯鄲
學步的意思和故事來比喻模仿別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忘掉了。

2
.捨本逐末:戰國時候,有一次齊王派遣使臣到趙國去拜訪趙威後,以示友好。

【意思】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

除了忌八九行的行文外,「大頭作文」也要不得。建議考生在寫作文的時候,開頭結尾占兩行半,頂多不能超過三行半。視覺會有瞬間的疲勞,也會影響閱卷老師的情緒。

7. 喝墨水的故事(課文)

陳毅同志幼年時酷愛讀書。有一次,他到一位親戚家,看到了一本自己很想讀的書,立即到一邊專心讀起書來,一邊讀,一邊用筆批點。他完全沉浸到書中去了,竟把親戚送過來的糍粑蘸著墨水吃了。

過了一會兒,親戚又給他端面條來,只見他滿嘴都是墨,便喊來了眾親友,大夥兒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陳毅卻平靜而詼諧地說:「吃點墨水沒關系,我正覺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7)小學課本里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吃墨水」的真正好處並不在於這件事本身,而在於它所表現出來的實質。就是要能多讀書,多學知識,多長學問,即使「吃點墨水」(也就是上點當,鬧點笑話)也毫不在乎。從而使學生體會到陳毅勤奮刻苦,如飢似渴的讀書精神。

陳毅「看書」和「吃餅」是在同一時間進行的,說明陳毅分秒必爭,搶時間看書,擠時間看書;陳毅在「看書」和「吃餅」這兩件事情上,並非平均用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讀書上。集中精力,認真讀書,這是陳毅錯吃墨水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為他看書太專心了,眼睛沒看桌子,所以才會把餅蘸到墨盒裡而沒能發現,也正是因為他看書太專心了,所以吃的是什麼東西也沒能發覺,仍吃得很香。

8. 二年級上冊語文試卷識字四我的語文課本讀過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揠苗助長
yàmiáozhùzhǎng
[釋義] 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幫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因而誤了事。
[語出] 宋·呂本中《紫微雜說》:「揠苗助長;苦心極力;卒無所得也。」
[正音] 揠;不能讀作「yǎn」;長;不能讀作「chánɡ」。
[辨形] 揠;不能寫作「偃」。
[近義] 欲速不達
[反義] 放任自流 循序漸進
[用法] 用作貶義;多用於勸說;批評的場合。一般作主語、判斷賓

9.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成語故事》

咬文嚼字
yǎo wén jiáo zì
【解釋】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

【出處】元回·無名氏《殺答狗勸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結構】聯合式。

【用法】多指死摳字眼;不領會文章的總體思想。也指當眾講話過於字斟句酌;有諷刺意味。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嚼;不能讀作「jué」。

【辨形】嚼;不能寫作「爵」。

【近義詞】字斟句酌

【反義詞】走馬觀花、一揮而就、文不加點

【辨析】~和「字斟句酌」都有「仔細推敲字句」的意思。但~偏重在「過分地斟酌字句或死摳字眼;諷刺不必要地摳住字句不放;不領會實質。或者當眾講話時炫耀自己的學識;「字斟句酌」是對每個字句都仔細推敲;用來稱贊人談話和寫作態度慎重。詞義前貶後褒。

【例句】我們應該正確理解文字含義;千萬不要~。

10. 成語故事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課文《成語故事三則》,又向同學們講述了三則精彩而有趣的成語故事,分別是《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現在就讓我們讀一讀,看看這些成語故事主要講了什麼?它的寓意又是什麼?
《自相矛盾》主要寫的是古代有一個人賣矛和盾,他先誇盾好,什麼矛也戳不破;然後又誇矛好,什麼樣的盾都能戳破。當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呢?"那人啞口無言,說不出話來。
"什麼矛也戳不破"和"什麼樣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時存在,是相互矛盾的。這個成語比喻語言、行動前後相抵觸。
《濫竽充數》主要講的是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許多人一齊吹竽,南郭先生不會吹,也混在中間充數。後來齊泯王繼位,喜歡一個一個地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幹,卻混在行家裡面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裡面充數。
《畫龍點睛》主要講的是梁代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龍,但都沒有點上眼睛,說點了就會飛掉。人們不相信,偏叫他點。張僧繇剛點了兩條,這兩條龍便乘風飛去。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寫文章和說話時,在關鍵的地方加上精闢的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