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相似的成語
❶ 世說新語中人琴俱亡的成語
人琴俱亡
( rén qín jù wáng )
解 釋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版的悲傷心情.
出 處 南朝·宋權·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用 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指懷念死者的心情
示 例 魯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訣》:「所謂'~'者,大約也就是這模樣的罷.」
近義詞 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兩亡
「人琴俱亡」這則成語常用來比喻對知己、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❷ 成語人琴俱亡的含義
【成語】:人琴俱亡
【拼音】:rén qín jù wáng
【解釋】: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晉書·王徽之傳》:「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嘆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
【成語故事】:王獻之與王徵之兄弟感情非常深厚,在老年兄弟都患重病。王獻之先去世,王徵之的家人封鎖消息,他堅持要去找王獻之,在他的靈床上坐下,要彈奏幾曲不成調子,就舉琴摔到地上說:「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悲痛得昏死過去
❸ 人琴俱亡的成語
人琴來俱亡
( rén qín jù wá源ng )
解 釋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用 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指懷念死者的心情
示 例 魯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訣》:「所謂'~'者,大約也就是這模樣的罷。」
近義詞 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兩亡
解釋
「人琴俱亡」這則成語常用來比喻對知己、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❹ 成語人琴俱亡涉及的歷史人物
涉及王羲之的兩個兒子:王徽之和王獻之
人琴俱亡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
【釋義】琴:古琴;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人去世了,琴的音調也不再美妙了。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歷史典故】
王徽之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他性格豪放超脫、不受約束,為人十分灑脫。他有個弟弟叫王獻之,字子敬,不僅精通書法,而且擅長繪畫,與父親王羲之齊名,並稱「二王」。
兄弟倆的感情非常好,他們常在晚上一起讀書,邊讀邊議。有一晚,兩人一起讀《高士傳贊》,獻之忽然拍案叫起來:「好!井丹這個人的品行真高潔啊!」井丹是東漢人,精通學問,不媚權貴,所以獻之贊賞他。徽之聽了就笑著說:「井丹還沒有長卿那樣傲世呢!」長卿就是漢代的司馬相如,他曾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結合,這在當時社會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說他傲世。
當時有個術士說:「人的壽命快終結時,如果有活人願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給他,那麼將死的人就可活下來。」徽之聽說了此事,便說:「我的才德不如弟
弟,就讓我把余年給他,我先死好了。」術士搖搖頭說:「代人去死,必須自己壽命較長才行。現在你能活的時日也不多了,怎麼能代替他呢?」沒多久,獻之便去
世了。
家人怕徽悲痛,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徽之一直很惦記弟弟,但始終沒有消息。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便問家人:「子敬的病怎樣了?為什麼很久沒有聽到他的消
息?是否出事了?」家人含含糊糊,欲言又止。徽之便明白了,悲哀地說:「子敬已經去了!是嗎?」家人見再也瞞不下去了,便說了實話。
徽之聽了居然一聲不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僕人准備車輛去奔喪。到了獻之家,他在靈床上坐了下來,命人把獻之生前最喜愛的琴取來,想彈首曲子。但調了半天
弦,都沒調好。於是舉起琴往地上一摔,悲痛地說:「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意思是說:「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時死去了啊!」說罷,他便昏了過
去。徽之因極度悲傷,沒過多久就病情加重了,一個多月後,他也離世而去。
❺ 請寫出歷史古典成語中的人物:人琴俱亡( )( ),一
人琴俱亡
rén qín jù wáng
[釋義]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
[語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近義] 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兩亡
[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指懷念死者的心情
[成語故事]
王獻之的哥哥王徽之對他的弟弟非常欽佩,王獻之對哥哥也很敬重,兩人感情非常深厚。
後來,兄弟兩人都患了重病,王獻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沒有把這壞消息告訴他。王徽之老是聽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擔心。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便問家人道:「子敬(王獻之的字)的病怎樣了?為什麼長久沒有聽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終於明白過來,悲哀地說:「看來子敬已經死了!是嗎?」
家人知道再也瞞不下去,便說了實話。王徽之聽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從准備車輛去奔喪。
到了王獻之家,王徽之在靈床上坐了下來。他知道獻之生前愛好彈琴,便對獻之的家人說:「把子敬的琴取來。」
琴拿來後,王徽之就在靈床上一面彈,一面想著過去兄弟兩人的情誼。他越想越悲傷,彈了幾次,都不成曲調。於是舉起琴向地上擲去,然後嘆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嘆罷,他悲痛得昏過去了。一個多月以後,他也離世而去。
一箭雙雕
yījiànshuāngdiāo
[釋義] 一支箭射中兩只雕。比喻做一件事而達到兩個目的。
[語出] 唐·崔致遠《桂苑筆耕錄》:「能將一箭落雙雕;萬里胡塵當日銷。」
[正音] 雙;不能讀作「suānɡ」。
[辨形] 雕;不能寫作「凋」或「碉」。
[近義] 一石二鳥 一舉兩得 事半功倍
[反義] 事倍功半
[用法] 多表示達到兩個目的。有時出於鄙夷或戲謔的口吻。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一舉兩得」;都有「做一件事得到兩種收獲」的意思。但~是比喻性的;多出於鄙夷或戲謔的口吻;指達到兩個目的或一下子打中兩者;一般不用於莊重的場合;「一舉兩得」是直陳性的;多指得到兩種好處;可用於多種場合。
[例句] 他的話起到了~的作用。
[英譯] killtwobirdswithonestone
[成語故事]
長孫晟,字季晟,南北朝周時洛陽人。他很聰敏,又有軍事學識和本領,特別善於射箭。北周的皇帝為子安定北方的少數民族突厥人,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突厥國王攝圖。為了安全起見,派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前往突厥。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了突厥。突厥國王攝圖大擺酒宴。宴請長孫晟。酒過三巡,按照突厥的習慣要比武助興。突厥國王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線。只聽得「格勒勒」—聲,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枝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好!」大家齊聲喝彩。
從此攝圖對長孫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並經常讓他陪著自己一塊兒去打獵。有一次,他倆正在打獵,攝圖猛抬起頭,看見天空中有兩只大雕在爭奪一塊肉。他忙送給長孫晟兩枝箭說:「能把這兩只射下來嗎?」「一枝箭就夠了!」長孫晟邊說邊接過箭,策馬馳去。他搭上箭,拉開弓,對准兩只厥打得難分難解的大雕。「嗖」的一聲,兩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口若懸河
kǒuruòxuánhé
[釋義] 若:像;懸河:瀑布;激流奔瀉。說起話來像河水傾瀉一樣滔滔不絕。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辯。
[語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知縣見他說的口若懸河;又是本朝確切典故;不由得不信。」
[正音] 若;不能讀作「kǔ」。
[辨形] 若;不能寫作「苦」;河;不能寫作「何」。
[近義] 誇誇其談 侃侃而談 能言善辯
[反義] 沉默寡言 噤若寒蟬 閉口無言
[用法] 含褒義。多用來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辯。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見「侃侃而談」(564頁)。
[例句] 平時見他讀書多;談話少;誰知他一談起中國古典文學;便~;無休無止了。
[英譯] talkglibly
[成語故事]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尤其他對於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十分淵博,對於事情也常常能有獨到的見解。
後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並且對他們的學說有了深刻的理解。當時,有不少人慕名而來,請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謝絕,每天只是埋頭研究學問,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永恆的快樂,活得充實自在。
但是,又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廷中做了黃門侍郎的官。
到了京城,由於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麼事情他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歡發表自已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贊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郭象的辯才,由此可知。而後人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善於說話,且說起話來就像倒懸的河水,滔滔不絕,永遠沒有停止的時侯。
才疏意廣
cái shū yì guǎng
[釋義] 疏:粗疏;廣:廣大。才幹有限而抱負很大。
[語出]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近義] 才高意廣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抱負大才能不高
[例句] 世以成敗論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而公且謂「~」,豈不悲哉!(宋·蘇軾《孔北海贊》)
人中之龍
rén zhōng zhī lóng
[釋義] 比喻人中豪傑。
❻ 出自《世說新語•傷逝》的成語有哪些比如人琴俱亡
以下題目即是,注意,有的四字,有的八字。
傷逝第十七之二、邈若山河
(原文)王浚沖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
(譯)王浚沖(王戎)作尚書令時,一次穿著公服,乘著輕便馬車經過黃公酒壚。他回頭對車後面的客人說:「從前我和嵇叔夜(嵇康)、阮嗣宗(阮籍)一起在此暢飲。竹林同游,我也忝列其末。自從嵇康早逝,阮籍亡故以後,我就為世事羈絆,現在酒壚雖近在眼前,往事舊人卻象是隔著萬重山河了。」
傷逝第十七之四、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原文)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譯)王戎的兒子萬子(王綏)死了,山簡去探望他,王戎悲痛得不能自已。山簡對他說:「孩子歲數並不大,你何必這么悲傷?」王戎說:「聖人忘情,最低層的下人不懂感情。能夠鍾情的人,正是我們啊。」山簡被他的話打動,也跟著悲傷起來。
傷逝第十七之十二、一慟幾絕
(原文)郗嘉賓喪,左右白郗公:「郎喪。」既聞不悲,因語左右:「殯時可道。」公往臨殯,一慟幾絕。
(譯)郗嘉賓(郗超)死了,屬下稟告郗公(郗愔):「少爺去世了。」郗公聽後並沒有悲傷,只是對屬下說:「出殯的時候告訴我。」出殯時郗公來了,痛哭欲絕。
傷逝第十七之十三、德音未遠
(原文)戴公見林法師墓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積。冀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耳!」
(譯)戴公(戴逵)拜謁林法師(支遁)墓時說:「美好的聲音還沒遠去,墓地的樹木就已經成林了。希望他的精神綿綿不絕,不要和生命一起完結啊!」
傷逝第十七之十六、人琴俱亡
(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譯)王子猷(王徽之)、王子敬(王獻之)都病得很厲害,子敬先死了。子猷問身邊的人:「為什麼一點先兆都沒有,人就死了呢?」說話的時候沒有任何傷感。說罷就叫車去憑吊,一聲也沒哭。子敬平素喜歡彈琴,子猷徑直坐到靈床上,取來子敬的琴彈奏,琴弦已經不和諧了,子猷就把琴摔到地上,說道:「子敬啊!子敬!人和琴都去了呀!」隨即痛哭欲絕了很久。一個月以後,子猷也死了。
傷逝第十七之十七、黍離之哀
(原文)孝武山陵夕,王孝伯入臨,告其諸弟曰:「雖榱桷惟新,便自有黍離之哀!」
(譯)晉孝武帝(司馬曜)駕崩時,王孝伯(王恭)來弔唁,他對自己的弟弟們說:「雖然國家有新人繼位了,我卻有亡國的悲哀!」
❼ 人琴俱亡相近的成語
人琴兩亡
人琴俱逝
睹物思人
❽ 成語「人琴俱亡」的含義。(快點,急用!)
人琴俱亡(rénqínjùwáng)
解釋形容睹物思人,痛悼亡友。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內《世說新語·傷容逝》:「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指懷念死者的心情
示例魯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訣》:「所謂'~'者,大約也就是這模樣的罷。」
近義詞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兩亡
❾ 人琴俱亡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什麼
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常用來比喻對知己、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原文王子猷(yóu)、子敬俱病篤(dǔ),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doū)不聞消息?此已喪(sàng)矣.」語時了(liǎo)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tiáo),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慟(tòng)絕良久,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常用來比喻對知己、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❿ 人琴俱亡相近的成語有哪些
成語解釋: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內情。
成語出容處: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傷逝》:「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911cha.com
成語繁體:人琹俱亡
成語簡拼:RQJW
成語注音:ㄖㄣˊ ㄑㄧㄣˊ ㄐㄨˋ ㄨㄤ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人琴俱亡主謂式;作賓語、定語;指懷念死者的心情。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