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是是什麼成語故事
一箭雙雕,畫龍點睛,破釜沉舟,誇父逐日,狐假虎威,草船借箭,火燒赤壁,掩耳盜鈴
『貳』 寫出八個成語 其中四個是成語故事的題目
要成語大把的擺渡裡面要多少有多少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返回
--------------------------------------------------------------------------------
大材小用
南宋末,金國不斷南侵。辛棄疾參加了抗金義軍。後來,他在南宋朝廷里,歷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撫使。
他不僅是個愛國英雄,還寫了很多充滿戰斗激情的詞文。由於主和派的打擊,他在上饒帶湖旁,度過18年退隱生活。1203年,朝廷任命他為浙東安撫使兼紹興知府。他常與住在紹興鑒湖旁的愛國詩人陸游議論國家大事。第二年春,宋寧宗要他去京城,征詢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臨行前,陸游送他一首長詩《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中說:辛棄疾是管仲、蕭何一流人物,做浙東安撫使大材小用了。
辛棄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鎮江府知府。不久,這位愛國英雄在憂憤中病逝。
後來,人們以「大材小用」作成語,比喻才能高,職位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
大公無私
春秋時,有一天,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官缺額,你看派誰去最合適?」祁黃羊想了想,說:「派解狐去最合適!」晉平公覺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祁黃羊答道:「你只問我什麼人最適合這個職位,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晉平公採納了祁黃羊的意見,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為,為當地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受到人們的稱頌。
有一天,晉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誰能勝任?」祁黃羊回答:「祁午最能勝任!」晉平公說:「祁午是你的兒子,你推薦自己的兒子,不怕人家講你嗎?」祁黃羊說:「你只問我誰可勝任法官,並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祁午當了法官後,非常稱職,深受人民的愛戴。
孔子十分稱贊祁黃羊,說他是個公正嚴明的人,稱得上是「大公無私」。
成語「大公無私」形容一心為公,沒有私心。也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返回
--------------------------------------------------------------------------------
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
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裡,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
飛鳥驚蛇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 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飛鳥驚蛇」形容字體飄逸像小鳥飛翔,筆勢遒勁連蛇也受驚嚇。
--------------------------------------------------------------------------------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叄』 八個成語故事簡介寫下來
負荊請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示例〗我今特來尋賢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我要是見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卻說:「我哪裡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隻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塗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這個故事也稱之為「將相和」。後人利用這個故事,對主動向認錯、道歉,自情嚴厲責罰的人,就稱其為「負荊情罪」。
鞠躬盡瘁
jū gōng jìn cuì
〖解釋〗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出處〗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示例〗臣只有一片愚忠,~。 ★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
紙上談兵
發 音 zhǐ shànɡ tán bīnɡ
釋 義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 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示 例 人勻十分討厭那些只會~,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
近義詞 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飢
反義詞 埋頭苦幹、腳踏實地
歇後語 軍事論文;講武堂里學打仗
英 文 an armchair strategist
故 事 戰國時期,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損兵40萬
燈謎面 《孫子》;軍書;軍事論文;趙括打仗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出處: 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典故: 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焚毀典籍,坑殺書生。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廬里。
謀士徐庶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劉備為了請諸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去請他出山。可是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樂地回去。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出門出去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
劉備第三次去隆中,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在交談中,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作了非常精闢的分析,劉備十分嘆服。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劉備尊諸葛亮為軍師,對關羽、張飛說:「我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比喻訪賢求才,真心誠意地邀請別人。
四面楚歌
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中
ps;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擔骸笆勘
『肆』 8個成語故事和主角
1.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2.洛陽紙貴 luò yáng zhǐ guì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3.草木皆兵 cǎo mù jēi bīng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4.按圖索驥 àn tú suǒ yì
春秋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無論什麼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伯樂」本是天上的星名,據說負責管理天馬)。
有一次,孫陽路過一個地方,忽見一匹拖著鹽車的老馬沖他叫個不停,走近一看,原來是匹千里馬,只是年齡稍大了點。老馬拉著車艱難地走著,孫陽覺得太委屈了這匹千里馬,它本是可以奔跑於疆場,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的寶馬良駒,現在卻默默無聞地拖著鹽車,慢慢地消耗著它的銳氣和體力,實在可惜!孫陽想到這里,難過得落下淚來。
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相馬,使千里馬不再被埋沒,也為了自己一身絕技不至於失傳,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書名叫《相馬經》。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5.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裡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6.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7.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8.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伍』 成語故事。8字詞語
八字成語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一佛出世,二佛涅盤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一人向隅,滿座不樂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一人拚命,萬夫莫當
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一夫出死,萬乘不輕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陸』 寫出8個有典故的成語 ,並寫出意思,及成語故事的主人公
典故:完璧歸趙: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含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
典故:怒發沖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典故: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
成語:門庭若市:出處:《戰國策?齊策一鄒忌諷齊王納諫》:「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含義: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處:《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含義: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成語:水落石出:出處:《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義: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沁園春﹒雪》作者:毛澤東
典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出處:《漢書﹒匈奴傳》「南有大汗,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含義:天所寵愛的人
典故:風流人物:出處:《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出處: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含義:對一個時代有影響的人
典故:風騷:出處:《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出處:《國風》《離騷》
含義: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這里指文學才華。
《魚我所欲也》作者:孟子
成語:捨生取義。出處:《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含義:舍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孟子為了正義而捨去生命。
《秋水》作者:莊子
秋水》? 成語:望洋興嘆 出處:《莊子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含義:望洋,仰視樣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缺乏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秋水》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成語:貽笑大方。出處:《莊子
含義:大方,指知識淵博,學有專長的人。表示知識短淺,見笑於人。
《勸學》作者:荀況,《荀子》
成語: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出處:《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含義:靛青從藍中取得,顏色卻比藍色更深
成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出處:《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含義:沒有日常積累就不能有成果
成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出處:《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含義:一直堅持不鬆懈,就會取得成就
《蒹葭》《詩經楚風》
成語: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含義:所說的那人,正在水的那方
《最先與最後》作者:魯迅
成語:不為最先,不恥最後: 出處:《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於「不為最先,不恥最後」
含義:賽馬的時候,既不要跑在最先,也不要跑在最後。
傳說:處世金針 金針:傳說織女用於刺綉之針 ,後以金針比喻密法訣竅
含義:做人的訣竅。
檀弓》「勿為戎首,不亦善乎」?成語:不為戎首:出處:《禮記
含義:不做發動戰爭的人。
成語:不為禍始 刻意》「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出處:《莊子
含義:不做製造災難的人。
《師說》作者:韓愈
成語: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含義: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論毅力》作者:梁啟超
典故:盤根錯節。出處:《後漢書?虞詡傳》:「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
含義:樹根盤結,枝節交錯,比喻情況錯綜復雜。
典故:迎刃而解。出處:《晉書》:「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含義:原意是說,劈竹子時,頭上幾節一破開,下面的順著刀口自己就裂開了。比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很順利。
典故:功虧一簣,出處:《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含義:做事因差最後一點努力而未能完成。
《促織》作者:蒲松林
成語:一人飛升,仙及雞犬。出處:《神仙傳》傳說漢朝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後,把剩下的葯撒在院子里,雞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
含義:後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著得勢。
成語:蠢若木雞。出處:《莊子達生》作者:莊子
含義:形容神貌呆笨
《涉江》作者:屈原
『柒』 8個字的成語故事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駟:古代一車所駕的四匹馬,或四馬拉的車。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上。表說出來的話就要算數。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潰:潰決。被大水沖破堤防;蟻穴:螞蟻洞。千里的長堤,由於有小小的蟻洞而崩潰。比喻小事或小處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或造成嚴重損失。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麼。不進老虎洞,怎麼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危險,不經歷最難最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淵:迴旋的深水;叢:茂密的森林。把魚趕到深潭中,把鳥趕到樹林里,原來用來比喻反動統治者施行暴政,結果使百姓投奔別國。現指有時有些人實行閉關主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牛後:牛肛門。寧可小而潔,,不願大而臭。舊時比喻寧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擺布。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比喻害人的東西,人人痛恨。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百足蟲:即馬陸,切斷後仍能蠕動。僵:硬。後用以比喻人雖死去,他的勢力或影響仍然存在。
『捌』 成語故事有哪些(至少8個)
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
兩虎相鬥
龍生九子 龍蛇混雜
龍騰虎躍
比翼雙飛
鳥為食亡
羊質虎皮
並駕齊驅
老牛舐犢
老驥伏櫪
過街老鼠
殺雞嚇猴
沐猴而冠
忘恩負義
兩虎相鬥
兩鼠斗穴
驢鳴狗吠
吳牛喘月
鳩占鵲巢
坐山觀虎鬥
如狼牧羊
紙老虎
初生牛犢不怕虎
虎口逃生
虎不食兒
虎頭捉虱
虎落平陽
虎踞龍盤
魚目混珠
魚爛而亡
魚游釜中
兔子蹬鷹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貪餌喪生
買櫝還珠
負荊請罪
此地無銀三百兩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白雲蒼狗
車水馬龍
度日如年
黃粱美夢
嫁禍於人
雞飛狗走
井蛙立志
快馬加鞭
兩面派
盲人瞎馬
門可羅雀
目無全牛
南柯一夢
泥牛入海
千軍萬馬
流金鑠石
寒木春華
春華秋實
瀟湘八景
千錘百煉
邯鄲學步
點石成金
『玖』 柳下惠和他的八個成語故事
坐懷不亂
最早出現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於城門,遇到一無家女子,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一夜,而無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這個故事自漢代以來已經廣為傳頌,可謂家喻戶曉。很多舊小說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
岑鼎立信
主要見於《呂氏春秋》《新序》的記載。魯國有岑鼎,其形體巨大、氣勢宏偉,鼎身鑄有精緻、美麗的花紋,給人以震懾心魄之感。魯國國君非常珍愛岑鼎,把它看作鎮國之寶。齊國國君很眼紅,命魯國將岑鼎獻給齊國,否則兵戎相見。齊國比魯國強大得多,魯國國君不敢不獻,但又捨不得,於是假造一座岑鼎獻給齊國。齊國國君懷疑它不是真品,把岑鼎送回魯國,派人對魯國國君說:「只有貴國的柳下惠認定這是一隻真鼎,我們才相信」。魯國國君沒辦法,請求柳下惠幫助其編造謊言將真岑鼎留在魯國。柳下惠說:「您把岑鼎視為鎮國之寶,而我把信用視為立身之本。如今您為了保住您的鎮國之寶,就讓我破例說假話,這違背了我的立身之本,對不起,我不能做」。魯國國君聽了這番話,就將真的岑鼎獻給了齊國。漢代劉向評論此事:「柳下惠可謂守信矣!不獨存己之『國』也,又存魯君之國。信之於人重矣!」這一事跡,成為中華文化史上誠信的典範。
三黜不去
主要見於《論語》《孟子》《戰國策》《列女傳》的記載。柳下惠曾經在魯國做過士師,執掌禁令刑獄。當時魯國的朝政大權把持在權臣臧文仲手中,柳下惠的官職被他罷免了3次。有人勸柳下惠離開魯國,到別的國家去做官。柳下惠答道:「如果一直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到哪個國家不會被罷免呢?如果不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那又何必離開父母之邦呢?」這就是柳下惠「直道事人」的原則。明代泰山詩人蕭協中寫道:「薄宦甘三黜,高名百世芳」,也是對柳下惠這一德行的頌揚。「三黜不去」,反映了傳統知識分子在治國平天下的俯仰體驗中,感同身受的心靈共鳴,也成為後世士子的榜樣。
授詞卻敵
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齊孝公攻打魯國北部邊境。僖公自知無法抵抗齊國大軍,前去請教展禽(柳下惠)退敵之計。在齊孝公還沒有進入魯國國境時,魯僖公命展喜依照柳下惠所授之計,出境迎上去晉見他,說:「我國國君聽說您親自出動大駕,將要光臨敝邑,派遣下臣來犒勞您的左右侍從。」齊孝公問:「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說:「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孝公說:「
論祀守禮 主要見於《國語》的記載。春秋時期,有一年,一隻海鳥「爰居」飛到了魯國,並在東門外停留了3天。時任大夫的臧文仲覺得這是好的預兆,便下令讓魯國人祭祀它。柳下惠知道後說:「自古以來,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和有德行的人,像堯、舜這樣的人才值得我們祭祀。而海鳥『爰居』只是為了躲避災難而來,對人們並無功德,決定祭祀它,實在是不明智之舉!」於是上書魯王取消對「爰居」的祭祀。公元前625年祭祀太廟時,夏父弗忌做為宗伯,把魯僖公的位次放在了魯閔公前面,違背了「左昭右穆」的秩序,大夫臧文仲卻不制止。已經96歲的柳下惠不顧年老,仍然義正言辭地斥責他們的做法。柳下惠兩次斥責祭祀不和禮法的故事,就被後人稱為論祀守禮。這兩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被後世儒家學派重視和推崇的原因。 伐國懷憂 主要見於《漢書》的記載。書中記載魯國國君欲出兵討伐齊國,徵求柳下惠的意見。柳下惠直言不諱,直截了當回答:「不可。」隨後柳下惠滿懷憂慮,悲戚不安,心想:聽說國君侵略他國,不會詢問仁愛之人,這次為何問我呢?柳下惠雖立場堅定,仍因被問及而羞愧難當,更為魯君不顧百姓生死,推崇武力欺詐而憂憤不已。柳下惠一直主張仁愛、和合,認為兩國之間,無論強弱,都該睦鄰友好,永不戰爭。魯國一旦攻打齊國,必使兩國生靈塗炭、血流成河,根本談不上「仁愛」,而是害人殺人。無故害人殺人的戰爭就是不仁不義之戰,勢必為「仁人」所不齒。伐國懷憂充分彰顯了柳下惠仁義愛民、以和為貴的思想,這種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源頭,被孔子及其後人發揚光大,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斷獄明道 主要見於《奏讞書》的記載。講的是柳下惠為魯國國君斷獄的一個案例。一個佐丁偷了一斗粟,案值不過三錢,按照當時法律應該罰金一兩。但是柳下惠建議魯君對佐丁施以雙重刑罰:先「完」後「為倡」,即先剃光頭,後去做比低賤的「隸臣妾」還要低賤的下人。魯君接到柳下惠所報奏摺後便問他:「這個案子的案值這么少,對他這樣刑罰是不是太重了?」柳下惠回答說:「當初佐丁衣冠楚楚,案上放著冊簿、文書,負責禮制管理,他竟干出偷盜勾當。這分明是『盜名、欺上』,兩者並論,理應重判為倡。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因此施以雙重刑罰。」魯君聽後認為很公正,稱贊柳下惠量刑得當。 風化鄉里 主要見於《孟子》的記載。孟子說:「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主為恥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堅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窮困也不憂愁。與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也照樣很愉悅地不忍離去。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體在我旁邊,對我又有什麼污染呢?』所以,受柳下惠美德影響的人,胸襟狹隘也能變得心胸寬大起來,刻薄的人也能厚道起來。」 而明代人張岱《夜航船》卻記載了一則這樣的故事:「展禽者,少失父,與母居,傭工膳母;天多蚊,卧母床下,以身當之」。說的是柳下惠很小的時候失去父親,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幫母親幹活還做飯給母親吃。因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母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柳下惠總是躺在母親床下,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母親。這個故事可視其為「恣蚊飽血」另一個版本了。另外,柳下邑的村民現在還有「六月六吃炒麵」的習慣,據說柳下惠母親的生日是六月初六。每年這一天,柳下惠都要回到故里,為母親祝壽。為了感謝鄉鄰,柳下惠都要請鄉親們吃當地一種特色麵食——炒麵。不僅言傳,而且身教,這是柳下惠風化鄉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