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教育的四字成語
師恩如海
諄諄教誨
誨人不倦
2. 與教育有關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寓教於樂 [ yù jiào yú lè ]
把教育跟娛樂融合為一體,使人在娛樂中受到教育。專
因材施教 [ yīn cái shī jiào ]
因:屬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 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言傳身教 [ yán chuán shēn jiào ]
言傳: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以行動示範。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範。指行動起模範作用。
以身作則 [ yǐ shēn zuò zé ]
則:准則,榜樣。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
誨人不倦 [ huì rén bù juàn ]
誨:教導。 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3. 關於感謝的四字成語
感恩的成語 :
感恩戴德、
感恩圖報、
感恩懷德
銜環報恩、
知恩報恩、
恩將仇報、
知恩報德、
恩有重報、
恩恩相報
4. 關於感謝老師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1、孜孜不倦
發音 zī zī bù juàn
釋義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出處 《尚書·君陳》:「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後漢書·魯丕傳》:「性沉深好學,孳孳不倦。」《三國志·蜀書·向朗傳》:「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
2、誨人不倦
發音 huì rén bù juàn
釋義 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出處 《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5. 關於教育的四字成語
安詳恭敬 安靜、細心、謙恭、敬重,古時兒童教育的要領
出處:宋·朱熹《小說·嘉言》:「教育小兒,先要安詳恭敬。」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為尊,北面為卑,此指學生敬師之禮。謂年老猶拜師受業。
出處:《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為人師焉,陳留王孝逸先達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豈以年乎?」
百年樹人 樹:種植,栽培。比喻培養人才是長期而艱巨的事。
出處:《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百世之師 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比屋可封 意思是在唐、虞時代,賢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後比喻社會安定,民俗淳樸。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出處:《漢書·王莽傳上》:「明聖之世,國多賢人,故唐虞之時,可彼屋而封。」
不教而殺 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出處:《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教而誅 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出處:《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進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進行的薰陶。
出處:《呂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無言之詔。」
不堪造就 指沒有培養前途。
出處:茅盾《蝕·追求》八:「第三是學生們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應當淘汰出去──這是清校。」
不可教訓 教訓:教育,教誨。對某人無法進行教育。
出處:《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
傳道受業 受:通「授」。傳授道理,教授學業。
出處: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春風化雨 化:化生和養育。指適宜於草木生長的風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處:《孟子·盡心上》:「有如時春風雨化之者。」
東風化雨 指適宜於草木生長的風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斷杼擇鄰 孟母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廢學業,用被割斷的紗不成布來做比喻;孟母三遷居處,選擇良好的環境,來影響孟子的成長。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傳》:「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學,若吾斷斯織也。』」
反面教員 反面:壞的,消極的一面。指與人民為敵的人的言行,可以從反面教育人民。
出處:李嫻娟等《血染的愛》:「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員,我們的黨可以從這場血淋淋的慘痛的教訓中汲取教益。」
諷一勸百 諷:用委婉含蓄的言語批評、指責;勸:勸告,勸戒。委婉含蓄地批評、指責一個,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
父嚴子孝 父親嚴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順孝敬父親。
出處:唐·呂溫《廣陵陳先生墓表》:「始見一鄉之人,父嚴子孝,長惠幼敬,見乎詞氣,發乎顏色。」
畫荻教子 荻:蘆葦。用蘆葦在地上書畫教育兒子讀書。用以稱贊母親教子有方。
出處:《宋史·歐陽修傳》:「家貧,致以荻畫地學書。」
換骨脫胎 原為道教用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後,就轉凡胎為聖胎,換凡骨為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出處:金·侯善淵《楊柳枝·丱歲飄蓬住遠山》詞:「換骨脫胎歸舊路,返童顏。」
嘉言善行 嘉:善、美。有教育意義的好言語和好行為。
出處:《尚書·大禹謨》:「若允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賢寧。」宋·朱熹《朱子全書·學五》:「見人嘉言善行,則敬慕而記錄之。」
嘉言善狀 有教育意義的好言語和好行為。同「嘉言善行」。
嘉言懿行 嘉、懿:善、美。有教育意義的好言語和好行為。
出處:《尚書·大禹謨》:「若允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賢寧。」宋·朱熹《朱子全書·學五》:「見人嘉言善行,則敬慕而記錄之。」
教導有方 教育引導很有辦法。
出處: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九回:「凡此種種,雖然是他叔祖教導有方,也是他福至心靈,官星透露,才得一變而為聞一知十的聰明人。」
教無常師 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師。
出處:《尚書·咸有一德》:「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科班出身 比喻具有受過正規教育或訓練的資格。
口傳心授 指師徒間口頭傳授,內心領會。
出處:明·解縉《春雨雜述·評書》:「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老師宿儒 宿儒:原指長期鑽研儒家經典的人,泛指長期從事某種學問研究,並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輩最尊的老師和知識淵博的學者。亦作「老手宿儒」。
累教不改 經過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
屢教不改 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出處: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犯錯誤的人,出岔子極少數堅持錯誤、屢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數是可以改正的。」
蒙以養正 指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
出處:《易·蒙》:「蒙以養正,聖功也。」
孟母三遷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
出處:漢·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能者為師 會的人就當老師。即誰會就向誰學習。
出處:《禮記·學記》:「能博喻,然後能為師。」
青出於藍 青:靛青;藍:蓼藍之類可作染料的草。青是從藍草里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更深。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出處:《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青過於藍 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比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同「青出於藍」。
出處:宋·朱熹《答呂季克書》:「其所著書乃如此,若《原說》者,則可謂青過於藍矣。」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山谷下》:「東坡蓋學徐浩書,山谷蓋學沈傳師書,皆青過於藍者。」
孺子可教 指年輕人可培養。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灑掃應對 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封建時代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出處:宋·朱熹《〈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三遷之教 比喻選擇居住合適的環境以利於教育子女。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載:孟母帶著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喪;後遷居集市,又跟著學商人自吹自誇;孟母遷居學堂附近,孟子從此學習禮節,要求上學。
神道設教 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後指關於鬼神禍福之說。利用鬼神迷信作為教育手段。
出處:《易·觀》:「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生聚教訓 生聚:繁殖人口,聚積物力;教訓:教育,訓練。指軍民同心同德,積聚力量,發憤圖強,以洗刷恥辱。
出處:《左傳·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師道尊嚴 本指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後多指為師之道尊貴、庄嚴。
出處:《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師嚴道尊 本指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後多指為師之道尊貴、庄嚴。
出處:《荀子·致士》:「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市井之徒 徒:人(含貶義)。舊指做買賣的人或街道上沒有受過教育的人。
出處:《管子·小匡》:「處商必就市井。」《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
授業解惑 授:教,傳授。惑:疑難。傳授學業,解除疑難。
桃李之教 指老師的教誨。
脫胎換骨 原為道教用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後,就轉凡胎為聖胎,換凡骨為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出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無師自通 沒有老師的傳授就能通曉。
出處:唐·賈島《送賀蘭上人》詩:「無師禪自解,有格句堪誇。」
夏雨雨人 雨:前一個「雨」,名詞,雨水;後一個「雨」,動詞,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時給人幫助和教育。
出處:漢·劉向《說苑·貴德》:「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刑期無刑 刑罰在於教育人恪守法律,從而達到不用開的目的。
出處:語出《書·大禹謨》:「刑期於無刑。」
學如穿井 穿:鑿通。求學如同鑿井。比喻在學習當中,學到的知識越深也就越難,因此為了獲得更深的學問,必須要有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
學無常師 求學沒有固定的老師。指凡有點學問、長處的人都是老師。
出處:《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言傳身教 言傳: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以行動示範。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範。指行動起模範作用。
出處:《莊子·天道》:「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一字之師 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出處: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衣缽相傳 中國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與衣缽的儀式。比喻技術、學術的師徒相傳。
出處:《舊唐書·神秀傳》:「昔後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雲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
沂水春風 沂水:河水名,在山東省曲阜縣境內,孔子出生地。春風:春天和暖的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來自沂水的春風。比喻深受孔學的教育與熏陶。
以法為教 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條文充當教育的內容。
出處:《韓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
易子而教 易:交換。交換孩子進行教育。
因材施教 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出處:《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有風有化 指有教育意義。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閨塾》:「論《六經》,《詩經》最葩,閨門內許多風雅……有風有化,宜室宜家。」
有教無類 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有傷風化 傷:妨礙、敗壞;風化:風俗教化。敗壞、損害社會的風俗和教化。指對社會風俗、教育有不好影響的言行。
出處: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四折:「你道做了有傷風化,誰就你那燕爾新婚。」
尊師重道 道:指教師指引的應該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師傳授的知識。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
出處:《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名師出高徒 高明的師傅一定能教出技藝高的徒弟。比喻學識豐富的人對於培養人才的重要。
桃李遍天下 比喻學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滿天下」。
桃李滿天下 桃李:指培養的後輩或所教的學生。比喻學生很多,各地都有。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武後久視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玉不琢,不成器 琢:雕。玉石不經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學習就不能有成就。
出處:《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指對一個人施加教育應該及時及早。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生聚:繁殖人口,聚積物力;教訓:教育,訓練。指軍民同心同德,積聚力量,發憤圖強,以洗刷恥辱。
出處:《左傳·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樹:培植,培養。比喻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很不容易。
出處:《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6. 感謝老師三年教育之恩四字成語有哪些
孜孜不倦、誨人不倦、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感恩戴德、感激涕零、感激不盡、知恩圖報專、投桃屬報李、飲水思源。
7. 關於感恩老師的四字詞語
1,才高八斗
才高八斗是一個成語,讀音是cái gāo bā dǒu,意思是形容人文才高超。才,指文才、才華。形容人的文才高,知識豐富。斗,器具名。
2,春風得意
春風得意是一個成語,拼音是chūn fēng dé yì,意思是和暖的春風很適合人的心意,後形容人處境順利,做事如意,事業有成,出自唐·孟郊《登科後》。
3,德才兼備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准,是我國幹部選拔任用的重要導向。正確理解和貫徹落實這一標准,對於新形勢下更好地貫徹執行黨的幹部路線和幹部政策,提高幹部道德修養的自覺性,進一步推動全社會道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4,誨人不倦
誨人不倦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huì rén bù juàn,意思是指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5,良師益友
良師益友,成語,意為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用於形容和自己亦師亦友的朋友。出自《論語·述而》《論語·季氏》。近義詞:情同手足、莫逆之交。反義詞:一丘之貉、狐群狗黨。
6,默默無聞
默默:沒有聲息;聞:出名。默默無聞的意思是指做事無聲無息,無人知曉,做了好事不聲張,不圖名利,安安心心守本分,做好自己應該做的。無聲無息,沒人知道。 指沒有什麼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