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各的立場的成語
1. 形容一個人很有骨氣或者立場堅定的詞語活成語
寧死不屈
2. 為自己的立場找說法是什麼成語
現身抄說法
【拼音】: xiàn shēn shuō fǎ
【解釋】: 佛教用語。指佛力廣大,能現出種種人相,向人說法。現指以親身經歷和體驗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
【出處】: 《愣嚴經》卷六:「我與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亦於十方界中現身說法。」
【舉例造句】: 袁伯珍這一席話,可謂現身說法。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十六回
【拼音代碼】: xssf
【近義詞】:言傳身教
【反義詞】:空談快意
【歇後語】: 老師傅傳藝
【燈謎】: 幕前暢敘離別情
【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指以親身經歷來說明
【英文】: advise others by using one's own experience
3. 形容一個人講原則,守規矩,立場堅定的成語有哪些
剛正不阿 [ gāng zhèng bù ē ]阿:迎合,偏袒。剛強正直,不逢迎,無偏私。出自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謁者,便以為不賢。」
造句:他是一個剛正不阿的執法者,多年來從不徇私情。
鐵面無私 [ tiě miàn wú sī ]形容公正嚴明,不怕權勢,不講情面。出自清·無名氏《說呼全傳》:「偏偏那個包文正同他也是一般的;朝廷十分信服;果然他是鐵面無私。」
造句:咱隊的會計可算得上~,不合乎制度的事憑誰來也休想得到通融。
執法如山 [ zhí fǎ rú shān ]執行法律象山一樣不可動搖。出自清·李綠園《歧路燈》:「本道言出如箭;執法如山;三尺法不能為不肖者宥也。」
造句:明代的清官海瑞執法如山,不徇私情。
守文持正 [ shǒu wén chí zhèng ]遵守法度,堅持正道。出自《新唐書·姚崇宋璟傳贊》:「故唐史臣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持正。」
造句:作為手握權力的黨員幹部,要潔身自好,守文持正。
公私分明 [ gōng sī fēn míng ]中華成語,意思是公家和私人的情況分得很清楚。出自於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
造句:做官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則換人情。
4. 形容立場不堅定的成語
三心二意
⒈謂意志不堅定,猶豫不決。
⒉又想這樣又想那樣,猶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專一。
5. 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是什麼成語
見仁見智
[jiàn rén jiàn zhì]
【解釋】: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回
【出自】:《周易·答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示例】:~,議論紛紜,卻無非背後論人是非,在兆奎面前都有忌諱。
◎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對同一個問題各有各的看法
6. 將兩黨的立場各用一個成語表示重慶談判時
據理力爭
jù lǐ lì zhēng
【解釋】依據道理,竭力維護自己方內面的權益、觀容點等。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八回:「老兄既管了一縣的事,自己也應該有點主意。外國人呢,固然得罪不起,實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該據理力爭。」
【結構】連動式。
【用法】常用來指有理由的人極力爭辯。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正音】據;不能讀作「jǔ」。
【辨形】理;不能寫作「里」;據;不能寫作「鋸」。
【近義詞】力排眾議、理直氣壯
【反義詞】強詞奪理、理屈詞窮
【例句】在是非問題上應該~;不能遷就忍讓。
7. 組詞:要對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話所說:------(填一個成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