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猴相關的成語故事
1、殺雞儆猴
【成語故事】從前一個耍猴人買了一隻不聽話的猴子,藝人十分生氣,就到市場買來一隻公雞,對它不斷敲鑼打鼓,公雞嚇呆了,藝人乘機拿刀殺了公雞,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嚇壞了,從此只要藝人說什麼或敲鑼打鼓,猴子就會毫不含糊地執行藝人的指令。
2、海底撈月
夜涼如水。古井旁,一棵高大的樹上,一隻小猴子享用完美味的果實後正悠然地梳理身上的毛發,驀然間抬頭。只見無數的星星如鑽石般鑲嵌在無際的蒼穹。殘月如鉤,高高地懸掛在眾星中央,散發出皎潔的光暈彌漫周圍,顯得無比的神聖,庄嚴。猴子一下就迷戀上著狼牙般的彎月。於是乎以後的日子裡除了尋找食物外,便多了一項節目,看月。。。。從上弦月到下弦月,從月缺到月圓。一天夜裡,猴子敏捷地攀爬在樹杈邊緣,伸手採摘那成熟的果實。無意間看到古井中,一輪皎潔的圓月靜靜地躺在墨汁般的井水裡。小猴子痴痴地看了很久,心中萌生了一個劃時代的念頭————-撈月……它興奮的手舞足蹈地把這個消息告訴同伴,並得到大家的支持。集思廣益後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首先一個猴子用尾巴卷在樹枝上,用手抓住另一個的尾巴,然後一個接一個倒掛起來。最底下的那隻小猴子獃獃地看著那輪皎潔的圓月。它第一次近距離的面對這潔白無瑕的月亮,彷彿夢幻般。接著它虔誠地伸出雙手,小心翼翼的……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⑵ 關於猴子的成語故事
【成語】殺雞儆猴
【拼音】shā jī jǐng hóu
【釋義】本意是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某個個體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近義詞】殺一儆百、殺雞駭猴
【成語由來】
繩之以法,犯軍令韓信斬殷蓋。殺雞儆猴,振軍心槍斃韓復榘。相傳猴子是最怕見血的,馴猴的人首先當面把雞殺給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厲害。才可以逐步進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採用這殺雞戰術,不管它怎樣頑強抗拒,只要雄雞一聲慘叫,鮮血一冒,猴子一見,便全身軟化,任由捉獲了。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齊景公任命田穰苴為將,帶兵攻打晉、燕聯軍,又派寵臣庄賈作監軍。穰苴與庄賈約定,第二天中午在營門集合。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營中,命令裝好作為計時器的標桿和滴漏盤。約定時間一到,穰苴就到軍營宣布軍令,整頓部隊。可是庄賈遲遲不到,穰苴幾次派人催促,直到黃昏時分,庄賈才帶著醉容到達營門。穰苴問他為何不按時到軍營來,庄賈無所謂,只說什麼親威朋友都來為我設宴餞行,我總得應酬應酬吧?所以來得遲了。穰苴非常氣憤,斥責他身為國家大臣,有監軍重任,卻只戀自己的小家,不以國家大事為重。庄賈以為這是區區小事,仗著自己是國王的寵臣親信,對穰苴的話以為然。穰苴當著全軍將士,命令叫來軍法官,問:「無故誤了時間,按照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官答道:「該斬!」穰苴即命拿下庄賈。庄賈嚇得渾身發抖,他的隨從連忙飛馬進宮,向齊景公報告情況,請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沒有趕到之前,穰苴即令將庄賈斬首示眾。全軍將士,看到主將殺違犯軍令的大臣,個個嚇得發抖,誰還再敢不遵將令。這時,景公派來的使臣飛馬闖入軍營, 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賈。 穰苴沉著地應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見來人驕狂,便又叫來軍法官,問道:「亂在軍營跑馬,按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官答道:「該斬。』來使嚇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說道:「君王派來的使者,可以不殺。」於是下令殺了他的隨從和三駕車的左馬,砍斷馬車左邊的木柱。然後讓使者回去報告。穰苴軍紀嚴明,軍隊戰鬥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勝仗。
【成語】猿猴取月
【注音】yuán hóu qǔ yuè
【解釋】比喻愚昧無知。也比喻白費力氣。
【出處】鏡里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宋·黃庭堅《沁園春》詞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波羅奈城有五百獼猴,有一天五百獼猴遊行林中,見樹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獼猴王就對所有的獼猴說:「今天月亮掉到井裡,我們大家得想辦法撈出來掛到天上去。」於是這些猴子就在樹一隻接一隻地往井中延伸,結果樹枝斷,全部落井。
【成語】沐猴衣冠
【拼音】mù hóu yī guàn
【釋義】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典源譯文】過了幾天,項羽率兵西進,屠戮咸陽城,殺了秦降王子嬰,燒了秦朝的宮室,大火三個月都不熄滅;劫掠了秦朝的財寶、婦女,往東走了。有人勸項王說:「關中這塊地方,有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業。」但項王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象穿了錦綉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那個勸項王的人說:「人說楚國人象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王聽見這話,把那個人扔進鍋里煮死了。
【成語】軒鶴冠猴
【拼音】xuān hè guàn hóu
【釋義】乘軒之鶴,戴帽之猴。比喻濫廁祿位、虛有其表的人。
【出處】明·劉基《驛傳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詩見寄次韻奉和並寓悲感》之一:「池魚幕燕依棲淺,軒鶴冠猴寵渥新。」
【解釋】乘軒之鶴,戴帽之猴。比喻濫廁祿位、虛有其表的人。
【成語】土龍沐猴
【拼音】tǔ lóng mù hóu
【解釋】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其實。
【出處】清·錢謙益《都察院左都御史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保吏部尚書謚忠文李公神道碑》:「時俗方標榜門戶,徵逐聲利,以為土龍沐猴,非所以自樹立,視之蔑如也。」
【成語】猴頭猴腦
【拼音】hóu tóu hóu nǎo
【解釋】像猴子那樣好動,形容行動浮躁。
【反義詞】傻頭傻腦
【出處】清·唐芸洲《七劍十三俠》第21回:「看他雖是人形,卻似猴頭猴腦,身上著件單衫。」
【成語】殺雞嚇猴
【拼音】shā jī xià hóu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3回:「俗話說的好,叫做『殺雞駭猴』,拿雞子宰了,那猴兒自然害怕。」
【近義詞】殺一儆百、殺雞儆猴
【釋義】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典故來源】有個耍猴戲的,新買了一隻受過訓練的猴子。這猴子可機靈了,他一聽到鼓聲就會跳舞,一聽到鑼聲就會翻斤斗,可是就不聽新主人的指揮。耍猴戲的使勁打鼓,使勁敲鑼,猴子眨眨眼睛,一動也不動,只做沒聽見。耍猴戲的想了個法子,他抓了一隻公雞來,對著公雞又打鼓,又敲鑼。公雞怎麼會演戲呢,它聽到鼓聲鑼聲早嚇呆了,蹲在地上動也不敢動。耍猴戲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雞宰了。這一下可把猴子嚇壞了。耍猴戲的一打鼓,它就連忙跳舞,一敲鑼,他就連忙翻斤斗,一點兒也不敢含糊。「殺雞嚇猴」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懲罰一個不相乾的人,來威脅另一個人,可以說是「殺雞嚇猴」。
【成語】尖嘴猴腮
【拼音】jiān zuǐ hóu sāi
【釋義】腮:面頰。尖嘴巴,瘦面頰。形容人相貌醜陋粗俗。通常用作貶義詞。
【出處】《儒林外史》
【近義詞】丑態畢露
【反義詞】風流瀟灑
⑶ 猴子與貓成語故事
火中取栗huǒzhōngqǔlì
[釋義] 偷取爐火里烤熟的栗子。比喻冒險為別人出力;自己上了當;卻一無所得。
[語出] 故事見十七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與貓》。
[正音] 栗;不能讀作「sù」。
[辨形] 栗;不能寫作「粟」。
[近義] 代人受過 為人作嫁
[反義] 坐享其成
[用法] 用來比喻被人利用;冒了風險卻沒有得到好處。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偏正式。
⑷ 農夫和十隻猴子的故事是什麼成語故事
朝三暮四是復一個成語,制源於莊周《莊子·齊物論》,原來比喻用詐術欺騙人,後來用以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宋國有一個養猴的老人,喜歡猴子,把它們成群養著,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養猴的老人寧可減少他與家人的食物也要滿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裡的糧食缺乏了,他將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數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橡實,早上三顆然後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都站了起來並且十分惱怒。他又說:「給你們橡實,早上四個,晚上三個夠了吧?」猴子都非常高興然後一個個都趴在地上。
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闡述一個哲學道理,是《莊子·齊物論》中一則重要的寓言故事,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
⑸ 有關猴的成語故事
尖嘴抄猴腮 形容人相貌醜陋粗俗。
獼猴騎土牛 比喻職位提升很慢。
沐猴而冠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
弄鬼掉猴 比喻調皮搗蛋。
殺雞儆猴 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殺雞嚇猴 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猿猴取月 比喻愚昧無知。也比喻白費力氣。
猴年馬月 猴、馬:十二生肖之一。泛指未來的歲月。
猴頭猴腦 像猴子那樣好動,形容行動浮躁。
沐猴衣冠 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同「沐猴而冠」。
殺雞駭猴 傳說猴子怕見血,馴猴的人便殺雞放血來恐嚇猴子。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殺雞哧猴 比喻懲罰一人以恐嚇或警戒其他人。同「殺雞駭猴」。
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俗語,比喻沒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當主要角色。
土龍沐猴 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其實。
⑹ 猴年即至,收集至少三個有關猴的成語故事、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等,感受民族、民族文化的魅力。
一、成語:沐猴而冠、火中取栗、殺雞儆猴、朝三暮四。
二、
猴年說猴(一)
春節將臨,舉國歡慶新春,今年為「甲申年」,申即猴年。猴為靈長類動物,與人的聯系最為密切,被人喻為聰明、機智、勇敢、活潑之獸,是智慧靈氣的象徵,尤為青年喜愛。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猴祖」的說法,古籍如《詩經》、《禮記》、《爾雅》、《莊子》、《列子》、《山海經》、《淮南子》、《世說》等均有記載;筆記、野史、小說等記載尤多。記載名稱各異,遂有猴、猿、猨(音『猿』)、猱(音『撓』)、狙、獼猴、禺、沐猴、狖(音『又』)、參軍、王孫等均指猿猴。《詩經·小雅·角弓》中的「毋教猱升木。」就是說:猴不用人教,就會攀木,說明古人對猴有仔細的觀察。漢代王延壽撰有《王孫賦》,唐柳宗元有《贈王孫》賦等都是寫猴。
人們利用猴的攀緣特點,經過對它訓練演示雜技,如宋代陳暘所撰的《樂書》,就有「漢世有獼猴緣桿之技。」李昉的《太平廣記》也有「蜀人陽千度弄胡孫(猢猻),飼養十餘頭,會人言語。令騎馬作參軍戲。」可見中國的「獼猴戲」由來甚久。今之耍猴雜技,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
「申,猴也」見於漢代王充所撰的《論衡·物勢》中,說明十二屬相與十二種動物相配,自古就成為既定規范的習俗。「申」為什麼是猴?說法很多,比較可信的是申者伸也。古人見猴群常伸手相援於深澗中飲水,故將伸(申)稱猴。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申為字像猴之形。」是又一解。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漢代班固的《白虎通義》語:「猴者候也。見人設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候者也。」因狀定猴之名,也較合理。
自古以來,關於猴的神話、傳說,故事非常之多,其中以《世說新語》中的一段記載最為動人:「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餘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斷。公聞之,怒,命黜其人。」其他如《搜神記》、《齊東野語》、《墨客揮犀》等書,均有此類大同小異的記載。「斷腸」便成為典故,被歷代詩人用之。如唐代詩人常建的《嶺猿》詩:「杳杳裊裊清且切,鷓鴣飛處又斜陽。」柳宗元的《入黃溪》詩:「溪路千里曲,哀猿何處鳴。孤臣淚已盡,虛做斷腸聲。」宋代詩人范成大《八場平聞猿》詩中「雪澗琴心未是悲,須寫峽中斷腸時」等句,都是用此典。
猴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約定俗成的成語諺語、歇後語甚多。成語如「朝三暮四」、「沐猴而冠」、「心猿意馬」等;諺語如「殺雞給猴看」、「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等;歇後語「猴子爬樹———拿手戲」、「猴子看果園———越看越少」等,常被使用。
猴的神話傳奇故事以唐人王勔的《古鏡記》最具代表性。至明代文學家吳承恩匯集前人的神話傳說,進一步創作了《西遊記》,創造出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典型形象,對後世影響尤巨,成為人人皆知的、敢於反抗玉皇大帝的、善於識別真偽的、能驅魔除怪的代表,並稱為金猴、神猴、靈猴。毛澤東就有「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的詩句。
猴年來臨,大地增色,相信中國將有新面貌。
猴年說猴(二)
在十二屬相中,似乎與人最為接近的該是猴了。猴的伶俐、猴的習性、猴的一切一切與人極為相似。按考古家說,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這么一來,顯然猴和人又近了一步,不但血緣相通,連祖先也相同了。人家說馬年說馬,猴年說猴,關於猴的優點缺點,我也不妨閑說幾句。
一說起猴,人們很難不想起吳承恩筆下的那隻聰明伶俐、神通廣大的孫猴子。孫猴子該是猴類的代表,它傲氣十足,敢扯起「齊天大聖」的旗幟;他膽量過人,敢大鬧天庭、龍宮;他神勇無比,令妖魔鬼怪聞聲喪膽;他眼光敏銳,火眼金睛能識破妖怪的萬般變化;他疾惡如仇,決不貪生怕死;他有君子之懷,決不貪戀女色,為金錢所迷。這個孫猴子可以說是猴族的驕傲。
說到這,猴兒們可能要暈乎哉了。
不過,且莫先得意,孫猴子也有抹不去的弱點。其一,他太認真理,不會見風使舵,不會做那牆上草,不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認定的事就一往直前,義無返顧,所以肯得罪人,以致於搞民主選舉時,沒人投他的票。其二,他不會指鹿為馬,顛倒黑白,不會虛報數字,慌報軍情。其三,他不會拍馬屁,不會左右逢源,其實西天取經路上遇到的妖精多是「皇親國戚」。如果他會來事,就不用去吃那取經之苦,早就轉正了。其四,他有些恃才傲物,比如在天庭時,如果肯把那個小小的「弼馬瘟」做下去,肯給上司提提鞋,耐心等著上司調走,多年的媳婦熬婆婆是大有可能的。其五,性急,不能忍辱負重,比如在偷吃人生果時,如果肯讓鎮元大仙的門生罵幾句消消氣,也不至於落到去求觀音菩薩的份上。其六,太愛出風頭,似乎那些妖精只和他是冤家對頭,和他平級的還有豬八戒和沙和尚呢,難道就他業務熟練,別人都是吃閑飯的?
好了,說了孫猴子這么多壞話,幸虧他回花果山去了,那些平庸的猴兒們又認不得字,否則還不讓它們掐死。打住,到此就打住吧。
猴年說猴(三)
2016年申應猴,是謂猴年。
猴屬靈長類,與人類可謂同宗、本家,在基因圖序中僅差千萬分之一,典型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過它在動物界是最接近人類的高等動物之一。它有一定的思維、記憶、摹仿、識別等高級腦的功能,能直立行走、蹲坐,甚至用前肢使用工具(如用石砸開硬果),相互梳理皮毛,捉虱子,這些均屬人的智商動作。更可信的是雌性生理上亦有例假,免疫系統與人相似,因此是最受青睞的生物學實驗動物。最近的例子是:SARS科研中,猴是科學家建立動物模型的首選,猴為人類祛病甘作替身,是健康衛士,是人類親密的朋友。
猴又稱猢猻,群居成一個大家族,分布地域非常廣,種類也非常多。在我國西南崇山峻嶺中活躍著它們的身影,敏捷、頑皮、好動、多疑是它們的天性。猴群有嚴格的家族等級,作為群首的統治者是一隻年輕、強壯、魁梧、威武的雄性,它的毛色特別靚酷,具王者之儀,俗稱猴王,享受著各種特權,吃、居、玩甚至交配,處處優先,虎視四周,八方威風。後妃兒女、臣民、老弱病殘都俯首貼耳,獻媚伺侯。另一面它本能的維護著群體的平安、生存、繁衍。猴群各佔一方領地,互不侵犯。若有窺視探密者,猴王齜牙咧嘴,喧叫狂吼,做出一付出擊架勢,嚇退之。對強行闖入者,猴王挺身而出,惡戰以驅之。有趣的是當雌猴叫春來臨時,蓄勢待發的挑戰者,揭竿而起與老猴王拼個你死我活,無情廝咬,打鬥,殘殺,可謂壯烈。掛彩致殘,勝者為王,敗者逐出家門,在荒野中所見孤獨者常為此類。但這種殘忍的爭雄卻是保持種群強威的「自我復壯」,是動物界的優勢育種。當猴子在樹林中騰越時,猴子的尾巴,不但起平衡作用,還能勾住樹枝或作倒懸,起到第五肢的功效,實屬罕見。它還有頰囊(俗稱腮幫)用以儲藏食物,亦是生理上的一大奇特之處,是物種求生存迫使進化的鮮明例證。
我國廣西的白頭猴、滇南大馬河和西藏芒康的金絲猴屬稀有品種,前者身著一襲油亮黑毛,額頭有一葉狀白發,反差奇特,善攀岩,居於山崖削壁的洞穴中,估計僅存千隻,是猴中最珍貴的。後者披掛耀眼金絲長毛,又特愛清潔,雍容華貴,令人寵愛。簡猴(或稱袖猴)產於四川,體小如家鼠,可放在袖筒里故名,是紈絝子弟的玩物。
在我國有關猴子的故事和傳說,首推童叟婦稚皆知的《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修煉成真正的火眼金睛,神通廣大,超凡變幻,通靈豪邁,以及為民除害,忠心護主,不畏強暴,勇於請命倍具良知,是吳承恩筆下最為出彩的獸與人性的完善結合。由此改編成的戲曲、說唱、雜耍、影子戲等不勝枚舉。最有意思的是孫大聖被安上緊箍後,從此叛逆之情稍有萌發,便在師傅唐僧的念念有詞頭痛難忍中湮沒殆盡,悲哉!千年修煉之靈氣竟受掣於幾句空詞,何理之有?再則大帝以「弼馬溫」之馬廄官以示安撫,考其來歷經台灣史學掌故家蘇同炳先生從《馬經》中找到,曰母猴之月經流到草料上,馬吃後可「辟馬瘟」取其諧言也(是蘇先生所撰《弼馬溫釋義》)。有此掌故所以栓馬樁上常雕以石猴,寓意馬栓得牢,管得好,圖吉利。有懸念的是吳承恩把老孫錯判為雌的,怕是落筆一時疏忽,或是神話小說大師的超人想像力。
京劇真假美猴王集武打中之獨、群舞之大全,臉譜油彩是末角最精美的誇張,通過演員的臉部顫動,嘴角的收縮牽拉,加上搖頭晃腦,左顧右盼,舉手投足,極具猴兒的活潑、機靈,把猴子的個性刻劃得惟妙惟肖。六小齡童父子演猴戲最具魅力,舞動的金箍棒(獨特的道具)寒光襲人,左右前後甚至在頭頂飛舞,襯托出功力無比,既有功夫的觀賞性,更具威武的感染力,深得孩童的喜愛,大人們亦不例外,尤其是老外。
孫猴子的形象是天津泥人張、北京百塑湯和廟會上吹糖球人的傳統典型題材,或金雞獨立,或散行架勢,或手托猴腮,都極具誘惑欲,人見人愛。猴子天生膽小,見血膽顫驚嚇不止,故有「殺雞給猴看」(俚語),「山中無大王(指虎)、猴子坐正堂」(警示語),「沐猴而冠」(戲謔語),「樹倒猢猻散」(警示語)。猴面䲁(生肖魚)是海底世界的觀賞族。廣西傣族家養訓化的猴幫看家,甚至帶孩子,乖巧伶俐;民間耍猴中常見的有猴子騎山羊、走鋼絲和頭戴禮帽,隨著班主的鑼聲向圍觀者鞠躬行禮乞討,雜技演出中缺不了各種猴子的劇目;猴族近年一大喜慶就是圓明園大水法十二生肖中的猴首,被八國聯軍擄去百多年後重返故里,但還有八種至今流落異鄉,不知何年再聚首。古書上說的「猓然」辭書上有的說是猴,有的稱為猿,莫衷一是,猿猴在我國古代不分之故,有詩為證,李白的名句「兩岸猿聲啼不住」(三峽未見過猿只有猴)。
吉羊(祥)靈猴雙臨喜,福祉(至)祿茂萬家春。春光無限好,華夏新桃俏,祖國沐浴在和熙明媚的陽光中,百業興旺,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猴兒蹦跳,又是一個好年景。
⑺ 關於猴子的成語故事
殺雞儆猴、沐猴衣冠、
⑻ 和猴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猴年馬月,猴子撈月,心猿意馬,殺雞儆猴,沐猴而冠,乘軒之鶴,戴帽之猴,朝三暮四,狗盜雞鳴,狗吠不驚,狗盜鼠竊
⑼ 有關帶猴字的成語典故
殺雞儆猴:本意是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某個個體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成語故事:從前一個耍猴人買了一隻不聽話的猴子,藝人十分生氣,就到市場買來一隻公雞,對它不斷敲鑼打鼓,公雞嚇呆了,藝人乘機拿刀殺了公雞,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嚇壞了,從此只要藝人說什麼或敲鑼打鼓,猴子就會毫不含糊地執行藝人的指令。
典故:春秋時期,齊景公任命田穰苴為將,帶兵攻打晉、燕聯軍,又派寵臣庄賈作監軍。穰苴與庄賈約定,第二天中午在營門集合。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營中,命令裝好作為計時器的標桿和滴漏盤。約定時間一到,穰苴就到軍營宣布軍令,整頓部隊。可是庄賈遲遲不到,穰苴幾次派人催促,直到黃昏時分,庄賈才帶著醉容到達營門。穰苴問他為何不按時到軍營來,庄賈無所謂,只說什麼親威朋友都來為我設宴餞行,我總得應酬應酬吧?所以來得遲了。穰苴非常氣憤,斥責他身為國家大臣,有監軍重任,卻只戀自己的小家,不以國家大事為重。庄賈以為這是區區小事,仗著自己是國王的寵臣親信,對穰苴的話以為然。穰苴當著全軍將士,命令叫來軍法官,問:「無故誤了時間,按照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官答道:「該斬!」穰苴即命拿下庄賈。庄賈嚇得渾身發抖,他的隨從連忙飛馬進宮,向齊景公報告情況,請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沒有趕到之前,穰苴即令將庄賈斬首示眾。全軍將士,看到主將殺違犯軍令的大臣,個個嚇得發抖,誰還再敢不遵將令。這時,景公派來的使臣飛馬闖入軍營, 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賈。 穰苴沉著地應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見來人驕狂,便又叫來軍法官,問道:「亂在軍營跑馬,按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官答道:「該斬。』來使嚇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說道:「君王派來的使者,可以不殺。」於是下令殺了他的隨從和三駕車的左馬,砍斷馬車左邊的木柱。然後讓使者回去報告。穰苴軍紀嚴明,軍隊戰鬥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勝仗。
⑽ 貓和猴子的成語故事
火中取栗
一隻猴子copy和一隻貓看見爐火中烤著栗子,香氣撲鼻、但是有火不好拿.於是猴子靈機一動對貓說:「都說貓是膽小鬼,這回看你敢不敢把栗子拿出來.」小貓為了證實自己的勇敢,使把爪子伸到火里去取栗子.爪子碰到火,上面的毛立刻被燒焦了,痛得它大叫,急忙甩掉栗子.猴子趁機把栗子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