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見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煎情:刻舟求劍、油煎。口蜜腹劍、煎茶、煎心:相煎何急:劍門蜀道、項庄舞劍煎、煎餅、舌劍唇槍擊劍運動、蜜煎成語故事、煎服、劍南詩稿劍橋大學成語故事:煎熬劍
❷ 關於與學習有關的成語故事
關於學習的成語(描寫學習的成語)
[廢寢忘餐]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內志或忘我容地工作、學習。
[多歧亡羊]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也比喻學習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深:深入。愛好學習並能深入思考,心裡就懂得了其中的意義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逆:倒,反。比喻學習或做事一定要克服困難,努力向前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是指把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加工成器物。比喻學習和研究問題時互相討論,取長補短
❸ 與呂蒙有關的成語故事
一、洗腳上船
【成語】洗腳上船
【讀音】xǐ jiǎo shàng chuán
【釋義】指居於水濱,舟行極便。
【出自】語出《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又勸權夾水口立塢」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扞孫權呴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二、一擁而上
【成語】一擁而上
【發音】yī yōng ér shàng
【解釋】一下子全都擠上去。形容周圍的人同時向一個目標猛擠過去。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呂蒙親自擂鼓,士卒皆一擁而上,亂刀砍死朱光。」
三、刮目相看
【成語】刮目相看
【讀音】guā mù xiāng kàn
【釋義】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近義詞】另眼相看、另眼看待、刮目相待、肅然起敬
【反義詞】視同一律
【歷史典故】
呂蒙初不習文,孫權開導他和另一個勇將蔣欽說:「你們如今都身居要職,掌管國事,應當多讀書,使自己不斷進步。」呂蒙推託說:「在軍營中常常苦於事務繁多,恐怕不容許再讀書了。」孫權耐心指出:「我難道要你們去鑽研經書做博士嗎?只不過叫你們多瀏覽些書,了解歷史往事,增加見識罷了。你們說誰的事務能有我這樣多呢?我年輕時就讀過《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不讀《周易》。自我執政以來,又仔細研究了
『三史』 (《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覺得大有收益。像你們二人,思想氣質穎悟,學習一定會有收益,怎麼可以不讀書呢?應該先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以及『三史』。孫子曾經說過:『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沒有好處,還不如去學習。』東漢光武帝擔任著指揮戰爭的重擔,仍是手不釋卷。曹操也說自己老而好學。你們為什麼偏偏不能勉勵自己呢?」呂蒙從此開始學習,專心嘞奮,他所看過的書籍,連那些老儒生也趕不上。
魯肅繼周瑜掌管吳軍後,上任途中路過呂蒙駐地,呂蒙擺酒款待他。魯肅還以老眼光看人,覺得呂蒙有勇無謀,但在酒宴上兩人縱論天下事時,呂蒙不乏真知灼見,使魯肅很受震驚。酒宴過後,魯肅感嘆道:「我一向認為老弟只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確非吳下阿蒙了。」呂蒙道:「士別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繼任統帥,才識不如周公瑾
(周瑜),又與關羽為鄰,確實很難。關羽其人雖已年老卻好學不倦,讀《左傳》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氣,但卻頗為自負,老兄既與之相鄰,應當有好的計策對付他。」他為魯肅籌劃了三個方案,魯肅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四、吳下阿蒙
【成語】吳下阿蒙
【讀音】wú xià ā méng
【釋義】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
【出處譯文】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去研究儒家經典當博士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十分驚奇地說:「你現在的在政治與軍事方面才乾和謀略,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和讀書人分別幾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長兄知道這件事為什麼這么晚呢!」魯肅於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後就告別了。
❹ 和名人有關的成語故事
1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後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讓他們帶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里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兵,以坐收漁翁之利.於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飢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為上將軍.之後,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勝後,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後,他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隻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九天激戰,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 2、班門弄斧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面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3、圍魏救趙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4、三顧茅廬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統一國家.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shù,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並因諸葛亮不答應而哭,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那年諸葛亮才27歲.
❺ 和關羽有關的成語故事
隆中對, 出師表 三顧茅廬 初出茅廬 白帝託孤 七擒孟獲 草船借箭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赤壁之戰 三足鼎立 作姦犯科 欲擒故縱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塗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使小技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赤壁之戰三足鼎立作姦犯科欲擒故縱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一個諸葛亮,穩做中心帳,排起八卦陣,專捉飛來將鞠躬盡瘁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塗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一詩絕千古,兩表撼後世. 隆中三分策,四火天下驚. 征戰耐五將,六齣祁山忙. 七擒孟獲功,名成八陣圖.蓋世無雙如魚得水思賢如渴七擒七縱龍盤虎踞空城計既生瑜,何生亮集思廣益淡泊明志苟全性命伏龍鳳雛漢賊不兩立儉以養德妄自菲薄任重才輕三顧茅廬初出茅廬草船借箭三顧茅廬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隆中對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裡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卧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卧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卧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五丈原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裡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田,遊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建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牆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欲擒故縱出處 : 《三國志蜀書 ?諸葛亮傳》裘松之注引《漢晉春秋》縱使更戰,七縱七禽(即擒),而亮猶遺獲,獲止不去. 釋義 :人們用「七縱七縱」這個成語,來表示正確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悅誠服. 故事 : 公元 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准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 (yi)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 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 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諳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麼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給你贏了一次,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准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 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後來,孟獲又被擒住.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在辛苦些,以後就不必再到這里來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時間一長.營里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請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並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於從心裡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打盡.蜀營里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麼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就這洋,孟獲等終於順服蜀漢,聽從管轄. 草船借箭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操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諳葛亮必死無疑.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教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20隻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隻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樹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准備停當.可是一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清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裡,曹操決不敢貿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一段時間後,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轉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並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離去20餘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共得箭10餘萬枝,為時不過3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後,大驚失色,自嘆不如. 吃 瓜 留 子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0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諸葛亮的八卦衣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羽扇綸巾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❻ 與和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將相和》。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故事介紹: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6)跟見字有關的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1、完璧歸趙
讀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白話釋義: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璧留給秦國;城邑不給趙國,請讓我把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
2、負荊請罪
讀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白話釋義:廉頗聽到這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
❼ 跟觀察有關系的成語故事
明察秋毫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只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
原文的翻譯如下: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跡,您可以講給我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們沒有談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的,所以也沒有傳到後世來。我也不曾聽到過。王如果一定要我說,就講講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
齊宣王問:「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夠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一切為了百姓的生活而努力,這樣去統一天下,是沒有人能夠阻擋的。」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使百姓的生活安定嗎?」
孟子說:「能夠。」
齊宣王說:「憑什麼 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胡屹曾告訴我一件事:王坐在大殿之上,有人牽著牛從殿前走過,王看見了就問道 :牽著牛往哪兒去?那牽牛人回答:『准備宰了祭鍾』。王就說:放了它吧,看它那哆嗦可憐的樣子,毫無罪過,卻被送進屠宰場,我實在不忍哪!那人說:『那麼,難道就廢除』祭鍾『這一儀式嗎?王又說:『怎麼可以廢除呢?用只羊來代替吧!』_____不知道真有這回事嗎?」
齊寒王說:「有的。」
孟子說:「憑這點好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百姓都以為王是吝嗇,我早就知道 王是不忍心啊!」
齊宣王說:「對呀,竟然有這樣的百姓!齊國雖然不大,但我也不至於連一頭牛都捨不得呀,我就是不忍看它哆嗦可憐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被送進屠宰場,才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百姓說您吝嗇,您也不必奇怪,用小的代替大的,他們哪能體會到您的深意呢?如果說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送進屠宰場,那麼,宰牛跟宰羊又有什麼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個我真連自己也不懂是什麼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去用羊來代替牛,您這么一說,百姓說我吝嗇真是理所當然了。」
孟子說:「百姓這種誤解沒什麼關系,您這種不忍之心正是仁愛,道理就在於您親眼看見了那頭牛,卻沒有看見那隻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看見它們活著,就不忍心再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悲鳴哀號,就不忍心再吃它們的肉。君子把廚房設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齊宣王高興地說:「有兩句詩歌『別人存啥心,我能揣摩到』您就是這樣的,我只是這樣做了,再問問自己,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您老人家這樣一說,我的心就豁亮了。但我這種心情和王道相合,又是什麼 道理呢?」
孟子說:「如果有一個人向您報告:『我的膂力能夠舉重5000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看不見』您 能相信這種話嗎?」
齊宣王說:「不。」
孟子馬上接著說:「如今,您的恩惠足以使動物沾光,卻不能使百姓得到好處。卻是為什麼 呢?這樣看來人,拿不起一根羽毛,只是不肯用力的緣故,看不見一車子柴火,只是不肯用眼睛的緣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只是不肯施恩的緣故。所以您不行仁德的政治來統一天下,只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幹。」
齊宣王說:「不肯乾和不能幹在現象上有什麼不同呢?」
孟子說:「把泰山夾在胳臂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是真的不能。替老年人折取一段樹枝,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幹。你不行仁政,不屬於把泰山夾在胳臂下跳過北海一類,而是替老年人折取樹枝一類的。」
❽ 和藝術有關的成語故事,100字到150字以內
樂聖貝多芬的《月光曲》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那一年貝多芬在信中承認他對耳疾的恐憂。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 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來的。關於此曲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當貝多芬給一對盲人兄妹演奏鋼琴時,風將蠟燭吹滅了。當時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這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和三個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無論如何,「月光」這個名稱使這首奏鳴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達芬奇是義大利的一位著名畫家,他在小的時候,有一天,教師拿出一個雞蛋說:「請你畫出兩個一模一樣的雞蛋,能做到嗎?」說完就走了。達芬奇想:雞蛋有什麼好畫的,這又有何難呢?達芬奇從這邊看,那邊看,雞蛋還是雞蛋,但他怎麼也畫不出兩個一模一樣的雞蛋。於是,他去問老師,首先,老師表揚了他認真觀察,並告訴他別小看這一個雞蛋,其實他是千萬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雞蛋。達芬奇記住了這句話,不僅用手去畫,而且用心靈去畫,幾十年之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個大畫家。
❾ 與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亡羊補牢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❿ 和名人有關得成語故事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僕夫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管寧割席分坐。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後終於事業有成!
匡衡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車胤囊螢夜讀。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陳平忍辱苦讀書。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范仲淹斷齏劃粥。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玄奘苦學佛法。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厲歸真學畫虎。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麼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贊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後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練成神箭手。李晟的父親是一員威武的大將,李晟希望長大成為父親一樣的人。可是,父親卻總是說他年紀小,不能習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學習射箭,終於練成了百發百中的神箭手,讓父親刮目相看。
陸游書巢勤學。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劉勰佛殿借讀。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裡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閻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據學家閻若璩小時候是個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負,在母親和老師的鼓勵下,閻若璩憑著勤能補拙的精神,刻苦讀書,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趕上了正常的同學,此後,閻若璩仍舊憑著這股好學肯吃苦的精神,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顧炎武讀破萬卷書。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鑒》,終於成為一代大學者。
歐陽修借閱典籍。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裡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蒲松齡草亭路問。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巨著《聊齋志異》。
賈逵隔籬偷學。賈逵,字景伯,出生於公元30年,東漢人,是有名的經學家、天文學家。他是西漢名家賈誼的九世孫。父親賈徽也是一個大學問家。賈逵深受家庭的影響,從小聰慧過人。為了能夠讀書,賈逵小時候隔著竹籬笆,偷聽老師講課的故事。
孟柯改過勤學。孟子是戰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並非是一個天生就有學問的人,他幼年的時候非常貪玩,不喜歡讀書。後來,孟母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還剪斷布匹開導他。終於,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須努力勤奮的道理。
宋濂冒雪訪師。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園求學。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里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於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里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雲亦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