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知識成語
Ⅰ 求成語知識競賽方案
活動主題
成語知識競賽。
活動目標
(1)鞏固學習成果,豐富歷史知識。(2)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並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3)學習組織知識競賽等活動的方法。
活動資源
教科書、普及性歷史讀物、漢語成語詞典等有關資料;歷史圖片、記分板等。
活動過程
(1)全班同學分為甲、乙兩隊,以學過的歷史知識為依據分別收集成語故事。每隊推選數名同學,分別擔任主持人、評分員和記分員。兩隊將所收集到的成語寫在紙條上或製成歷史圖片交給主持人。
(2)必答部分。先由甲隊同學從主持人處抽出一張成語紙條,由主持人向全班宣讀,乙隊派人講述該成語的歷史典故;然後再由乙隊派人抽取紙條,由甲隊同學講述,如此循環往復。評分員可根據回答人的綜合表現,如講述內容是否完整、准確,語言表達是否生動等進行打分。
(3)搶答部分。由主持人宣讀紙條上的成語或出示歷史圖片,兩隊用搶答器進行搶答,搶到方派同學講述歷史典故。搶答正確加分,搶答錯誤則扣分。
(4)根據雙方得分多少,評出優勝隊。最後,由主持人進行總結。
活動說明
可將成語知識競賽改為表演、故事會等形式。
Ⅱ 寫作文的好詞,越多越好)(成語)
心如刀絞 悲痛欲絕 淚流滿面 泣不成聲 啼天哭地 愁眉苦臉 肝膽俱裂專 痛心疾首 痛不欲生 痛哭流涕屬 捶胸敦足 痛哭失聲 悲痛欲絕 泣不成聲 啼天哭地 愁眉苦臉 肝膽俱裂 淚流滿面 心如刀絞 痛徹心扉 百愁在心 心事重重 心情陰郁 憂心忡忡 憂心如焚 憂心如煎 愁緒滿懷 憂愁擔心 食不下咽 越腸百折 茶飯不思 肚裡淚下 愁眉苦臉 悲戚悲涼 食不甘味
Ⅲ 形容「鞏固」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鞏固」的成語復有安制邦定國、長治久安、憶苦思甜、鐵打江山、溫故知新。
Ⅳ 語言文字運用成語教案
1.鑽研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的
在鑽研大綱、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廣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學目的一般應包括知識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
課時教學目的要訂得具體、明確、便於執行和檢查.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制定教學目的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內容、學生素質、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為出發點,考慮其可能性.
2.明確本節課的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在鑽研整個教材的基礎上,明確本節課的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及重點和難點.所謂重點,是指關鍵性的知識,學生理解了它,其它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說教材重點才重要,其它知識就不重要.所謂難點是相對的,是指學生常常容易誤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難點.寫教案時,主要考慮這樣幾類知識常常是學習的難點:①概念抽象學生又缺乏感性認識的知識.②思維定勢帶來的負遷移.③現象復雜、文字概括性強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闡述的知識.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識.⑥數學知識運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難的知識.
3.組織教材,選擇教法
根據教學原則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設備條件來組織教材考慮教法,初步構思整個教學過程.教材的組織是多種多樣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組織結構.但不論是那一種結構都必須圍繞中心內容,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貫穿重點,確定講解的層次和步驟.同時,在選擇教法上,還必須充分重視考慮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4.設計數學程序及時間安排
對於上課時如何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題;新授課的內容如何展開;強調哪些重點內容;如何講解難點;最後的鞏固小結應如何進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時間問題,都應在編寫教案前給予充分的考慮.
5.設計好板書、板畫
板書、板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編寫教案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板書的設計可以從鑽研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入手,也可以從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
Ⅳ 能說明知識需要鞏固的名言成成語
溫故知新
wēn抄gùzhīxīn
[釋義] 復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體會和發現新的東西。形容回顧過去;認識現實。溫:溫習;故:舊的。
[語出] 《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辨形] 知;不能寫作「之」。
[近義] 憶苦思甜
[反義] 數典忘祖
Ⅵ 求40個成語加意思的謝謝
學富五車
拼音發音 xué fù wǔ chē
解釋意思 五車:指五車書。形容讀書多,學識豐富。
成語出處 《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成語舉例 大賢世居大邦,見多識廣,而且榮列膠庠,自然才貫二酉,~了。(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六回)
滿腹經綸
拼音發音 mǎn fù jīng lún
解釋意思 比喻政治見識和主張。形容人極有才乾和智謀。
成語出處 《易·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成語舉例 仲老,真佩服,~!這果然是奧妙!(茅盾《子夜》二)
注:~代替表示滿腹經綸 成語的意思
學貫中西
拼音 xué guàn zhōng xī
解釋 形容學問貫通了中國和西方的種種知識。
來源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一回:「本領事久聞這位某觀察,是曾經某制軍保舉過他留心時務、學貫中西的。」
造句 曹汝霖、章宗祥都是學貫中西的人物,但結果卻都做賣國害民的事。(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二十八章)
博古通今 bógǔ-tōngjīn
[have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knowledge;be crudite and informed] 通曉古今一切知識和事情,形容知識淵博。亦稱「博古知今」
功成名就
拼音發音 gōng chéng míng jiù
解釋意思 功:功業。就:達到。功績取得了,名聲也有了。
成語出處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成語舉例 你則說做官的~,我則說出家的延年益壽。(元·范子安《陳季卿誤上竹葉舟》第二折)
注:~代替表示功成名就 成語的意思
著作等身
拼音發音 zhù zuò děng shēn
解釋意思 形容著述極多,迭起來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成語出處 《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玭每旦令正立,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
成語舉例 會上陳列了他多年來的全部著作,那時他已是~了。(曹禺《我們尊敬的老舍先生》)
溫文爾雅
拼音 wēn wén ěr yǎ
解釋 溫文:態度溫和,有禮貌;爾雅:文雅。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現有時也指缺乏斗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
來源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陳錫九》:「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造句 溫文爾雅,正是學者的態度。
★葉聖陶《演講》
文質彬彬 ( wén zhì bīn bīn )
解 釋 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出 處 先秦·孔子《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褒義,用於男性
示 例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4章:「陳教授~從容不迫地說。」
近義詞 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得見青天」指冤屈得到伸張。A
和藹可親—— 性情溫和,態度親切
唉聲嘆氣—— 因傷感、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的聲音。
按兵不動—— 指揮官止住軍隊,暫不行動,等待戰機;比喻接受任務後暫不執行,以觀望形勢的發展
黯然失色—— 陰暗的樣子
慷慨激昂—— 形容語調高亢有力,情緒激奮昂揚
B
飛揚跋扈—— 鷙鳥飛揚,大魚跋扈。喻指意氣舉動驕橫放肆
縱橫捭闔—— 指在政治、外交上運用手段進行聯合或分化
略見一斑—— 喻指大致看到了事物的某個方面,斑:斑紋
有口皆碑—— 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紀功碑。比喻對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頌揚。 碑:紀功碑。
並行不悖—— 彼此同時進行,不相妨礙
白璧微瑕—— 潔白的玉上有小斑點。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還有小缺點,含有美中不足表示惋惜的意思
篳路藍縷—— 駕著柴車,穿著破衣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辛。 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
剛愎自用—— 固執己見,對阻止、勸告或建議不耐煩
鞭長莫及—— 本意為馬鞭雖長,但打不到馬肚子上。喻雖有力,力量亦達不到
明辨是非—— 明確地分辨是與非。形容判斷力強
按部就班—— 「按」本作「案」。部:門類。班:次序。原意是寫文章時篇章結構安排得體,用字造句合乎規范。後來引申為照章辦事,依次進行,不越軌,不逾格
C
別出心裁—— 獨出巧思,不同流俗
層出不窮—— 一次又一次地出現,沒有窮盡
為虎作倀—— 為老虎引路的鬼。比喻給壞人做幫凶,為壞人效勞。
得不償失—— 得到的抵不上付去的
瞠目結舌—— 眼睛瞪得大大的,一時語塞。形容驚駭的樣子
縱橫馳騁—— 縱:南北方向;橫:東西方向;馳騁:放開馬快跑。 形容往來賓士,沒有阻擋,也指英勇戰斗,所向無敵
相形見絀—— 互相比較之下,一方顯得很遜色
川流不息—— [行人、車馬等] 像水流一樣連續不斷地行進
窮奢極侈—— 極端奢侈,也說「窮奢極欲」
鞠躬盡瘁—— 不辭勞苦地貢獻出自己的一切
措手不及—— 來不及處理。
D
披星戴月—— 披星光,頂月亮。形容早出晚歸或晝夜趕路,辛勞奔波
虎視眈眈—— 像老虎要撲食那樣注視著。形容貪婪地盯著,隨時准備攫取
赴湯蹈火—— 形容不畏艱難險阻,奮不顧身
中流砥柱—— 黃河中的堅強柱石。比喻能擔當重任、起中堅作用的人或集體
窮兵黷武—— 出動全部兵力,任意發動戰爭。形容好戰
E
出爾反爾—— 原指你怎麼對人行事,人也怎麼還報你。現多指反復無常,言行前後自相矛盾
F
流言蜚語—— 原指沒有根據的話,現在多指在別人背後散布的誣蔑、中傷的說法
發憤圖強—— 振作起來,謀求強盛
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跟秦兵打仗,過河後把釜(鍋)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決不後退。比喻決心戰斗到底
肺腑之言—— 謂由衷而發的真話
名副其實—— 名稱與實質相合一致
重蹈覆轍—— 重新沿翻車舊轍走,比喻不重視總結經驗,記取教訓,再犯以前犯過的錯誤
G
言簡意賅—— 語言雖精練簡潔,但已概括要義
亘古未有—— 從古到今從未有過
如鯁在喉—— 像魚刺卡在嗓子里
(這個成語查不到,所以自己編了一個解釋 :-)
沽名釣譽—— 以不正當的手法博取名譽
事必躬親—— 凡事都親自去做
蠱惑人心—— 使人心意迷惑
顧影自憐—— 顧盼自己的身影,獨自可憐嘆惜。形容身世悲涼、失意
陰謀詭計—— 想達到某種目的的壞計謀、巧妙的策略或狡猾的計劃;尤指不懷好意或應受指責的奸計
H
短小精悍—— 身材短小而精明強干;後形容文章、言論等簡短有力,隊伍人少但強而有力
引吭高歌—— 放開喉嚨高聲歌唱
一丘之貉—— 同一個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類,沒有什麼差別
老奸巨猾—— 深歷世故,十分奸詐狡猾的人
煥然一新—— 光彩奪目,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
面目全新;形容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病入膏肓—— 指病已危重到無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發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天網恢恢—— 天的禁網雖然廣大而寬疏,但為惡者卻極少能漏脫
融會貫通—— 把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透徹的理解
拾人牙慧—— 拾取別人的片言只語當做自己的話
J
無稽之談—— 不真實的或虛假的事情
畸形發展—— 某一部分發展過快而造成的整體不平衡狀態
憤世嫉俗—— 不滿黑暗的世道,憎惡不合理的社會習俗
若即若離—— 像靠近,又像離開。形容對人的態度保持一定分寸,不遠不近。也形容兩事物間的關系不明確,難以捉摸
聲名狼藉—— 形容名聲極壞
迫不及待—— 急切地或不能自製地要採取行動的;忍耐不住地渴望的;未經慎重考慮急忙而猛烈的一時沖動或急躁情緒
故伎重演—— 舊時的一套伎倆重新施展出來
汗流浹背—— 形容滿身大汗。亦形容萬分恐懼或慚愧
草菅人命—— 菅:一種野草。殺人如同除草,任意害人性命
艱苦奮斗—— 艱難困苦的奮斗。
(這又是查不到我自己編的,大家多包涵吧 :-)
戒驕戒躁—— 要避免和戒除驕傲自滿及浮躁的思想作風
矯揉造作—— 過分做作,極不自然
弱不禁風—— 弱得受不住風吹。形容人體質虛弱
噤若寒蟬—— 冬天的蟬,一聲不響。現在常用來比喻有所顧忌,不敢吭聲
兢兢業業—— 形容做事謹慎,勤奮刻苦,認真負責
不脛而走—— 沒有小腿卻能跑。形容消息等傳播迅速
涇渭分明—— 涇、渭二水,一清一濁,雖合流匯聚,卻清濁分明。比喻是非明了,境界清楚
迥然不同—— 差得很遠,非常不一樣
笑容可掬—— 掬:兩手捧起。形容滿臉帶笑的樣子
絕無僅有—— 再也找不出來,極為罕見
K
同仇敵愾—— 全體一致地抱著對敵人的仇恨和憤怒
刻不容緩—— 急迫之極,一刻不能遲緩
膾炙人口—— 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為眾人所稱美
功虧一簣—— 堆山只虧欠一筐土而沒有達到要求的高度。形容僅僅缺少再堅持一下的努力而告失敗
L
味同嚼蠟—— 形容沒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言語乏味,毫無生氣和感染力
百無聊賴—— 指思想感情無所寄託,感到很無聊
萬籟無聲—— 籟:古代的一種簫。泛指聲音。萬籟:指自然界中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形容周圍環境十分寧靜
不寒而慄—— 不冷而發抖。指恐懼心理引起的驚抖
火中取栗—— 出自法國作家拉·封登的寓言。說是爐中烤著栗子。猴子叫貓去偷,貓不但沒有吃到栗子,反而把腳上的毛燒掉了。比喻被人利用,擔了風險,吃了苦頭,卻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厲行節約—— 嚴格實行節約
雷厲風行—— 如迅雷,似疾風,形容辦事果斷、有力、迅速
再接再厲—— 堅持不懈,毫不松勁,不斷前進
變本加厲—— 本意謂比原來更加發展。後謂變得比原來更加嚴重(多指缺點、錯誤)
勵精圖治—— 振作精神,想辦法把國家治理好
浮想聯翩—— 聯翩,鳥飛的樣子,形容連續不斷。浮想聯翩就是飄浮不定的想像不斷涌現出來
流連忘返—— 形容沉迷於游樂而忘了回去。後多指留戀某事,捨不得離開
餘音繞梁—— 形容歌聲或音樂優美、餘音迴旋不絕
黃粱一夢—— 比喻虛幻的夢想。典出唐·沈既濟《枕中記》,說盧生在夢中享盡了榮華富貴,醒來時,蒸的黃粱米飯尚未熟,只落得一場空
寥寥無幾—— 形容非常稀少,沒有幾個
琳琅滿目—— 滿眼都是美玉。比喻精美的東西,出色的詩文,有用的人才很多
流芳百世—— 美名留傳於後代
光怪陸離—— 形容奇形怪狀,五顏六色
語無倫次—— 話說得顛三倒四,言語沒有條理層次
滿腹經綸—— 形容人很有才學和智謀
M
蒙昧無知—— 愚昧,不通事理
所向披靡—— 比喻力量所達到之處,敵人望風潰散或一切障礙皆被清除
靡靡之音—— 古指亡國的聲樂。現指淫靡而不健康向上的庸俗音樂。
彌天大謊—— 徹頭徹尾的謊言
秘而不宣—— 保守秘密,不對外宣布
綿里藏針—— 喻外表看來溫柔,軟弱,實則內心刻毒強硬
明珠暗投—— 舊時比喻懷才不遇,這里比喻好東西落到壞人手裡
死不瞑目—— 人死還不閉眼,形容雖死而心猶未甘
苦思冥想—— 苦苦思考
漠不關心—— 不放在心上,粗枝大葉
墨守成規—— 比喻拘泥於成見而不善於機變
N
劍拔弩張—— 表現出彼此的敵意或敵對的行動;准備交手
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P
如法炮製—— 本指依照成法,炮製葯劑。後比喻照樣處理
浮想聯翩—— 聯翩,鳥飛的樣子,形容連續不斷。浮想聯翩就是飄浮不定的想像不斷涌現出來
路有餓殍—— 路邊有餓死的人
居心叵測—— 心存險詐,難以預測
Q
提綱挈領—— 提網之綱,挈衣之領。比喻舉其要領,扼其要害,就能理順關系,處事得心應手
怙(hù)惡不悛(quan-)——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委曲求全—— 勉強遷就,以求保全;顧全大局,暫時忍讓
R
庸人自擾—— 庸人:平凡的人;自擾:自己攪亂自己。指本來無事而去自找麻煩
當仁不讓—— 當:面對。仁:正義之事。《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後以「當仁不讓」表示應做之事,就應積極主動去做,不能推託
麻木不仁—— 麻痹無知覺。比喻人對自身以外的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任勞任怨—— 工作不辭勞苦,不怕受埋怨
耳濡目染—— 形容聽得多了,見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響
S
莘莘學子—— 數量眾多的學生
海市蜃樓—— 由於光線在大氣層中的折射而產生的自然現象。一般發生在沙漠地區和海邊,折射的光線把遠處的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奇異的幻景。古人誤認為是蜃(大蛤蜊)吐氣而成。後用來比喻虛幻的事物
有恃無恐—— 因為有倚仗就無所畏懼或顧忌。含貶義
各行其是——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對的,根本不考慮別人的意見
無事生非—— 沒事兒找事,人為製造矛盾,枉生是非
拭目以待—— 擦亮眼眼看著。形容對事情發展密切關注
各抒己見—— 各自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眾口鑠金—— 鑠金:熔化金屬。眾口一詞,足能熔化金屬。比喻謠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毛骨悚然—— 毛發豎起,脊樑骨發冷。形容恐懼驚駭的樣子
鬼鬼祟祟—— 行事曖昧而不光明
T
紛至沓來—— 接連不斷地到來
恬不知恥—— 泰然處之,不以為恥
暴殄(ti
Ⅶ 漲知識丨中國成語里的數字大有學問,你確定都了解嗎
漢語成語,經過千錘百煉,寓意深刻,是璀璨的中華文化瑰寶,特別是數字成語,更是魅力無限,現略舉幾個數字成語以饗讀者。
【一字千金】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後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磯,不可多得。
【二桃殺三士】
春秋時期,齊國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個勇士。有一次,他們三個人坐著說話,齊相晏嬰走過他們面前時,他們沒有站起來行禮,於是晏嬰說他們「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幼之禮,內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敵」,建議齊景公除掉他們三人,並定下了以二桃獎賞三人的計謀。
景公派人給他們送來了二個桃子,說是要論功行賞,獎給最勇敢的兩人。公孫接明知是計,但覺得如果不敢接受桃子,也算不上勇士,於是他對田開疆和古冶子說:「三個人兩顆桃,只好各擺功勞了。我陪主公外出打獵,殺死過野豬和老虎,我大概有資格吃一個桃子吧?」因此他拿了一顆桃子。田開疆說:「我兩次率軍退敵,我大概更有資格吃一顆桃子。」於是他也拿了一顆桃子。古冶子不緊不慢地說:「我曾在危急時刻以身試險救過主公的性命,難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資格吃一顆桃子嗎?」說著站起來拔出了劍。公孫接說:「論勇敢我不如你,論功勞我也不如你。我居功恃勇,毫不謙讓地拿了一顆桃子,是貪功的小人。但我不是懦夫,我敢做敢當。」說完交出桃子,拔劍自殺了。田開疆也一聲不響地交出桃子,拔劍自殺。看著兩具屍體和兩顆桃子,古冶子歉疚地說:「我們三人本來親如兄弟,現在他們卻因我而自殺了。我如果獨活,是不仁;我自吹自擂,羞辱勇士,是不義;悔恨做錯了事還不肯死,就是不勇。」說完,他把兩顆桃子放在兩具屍身上,也舉劍自殺。
諸葛亮曾在《梁甫吟》中寫道:「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賓士。駿馬不能賓士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著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餘名騎士突圍,最終只餘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於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好驅使百姓與鄰國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見孟子,問道:「我在位,對於國家的治理,可以說是盡心盡意的了。河內(今河南省黃河北岸)常年發生災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裡的一部分老百姓遷移到收成較好的河東去,並把收成較好的河東地區的一部分糧食運到河內來,讓河內發生災荒地區的老百姓不致於餓死。有時河東遇上災年,糧食歉收,我也是這樣,把其他地方的糧食調運到河東來,解決老百姓的無米之炊。我也看到鄰國當政者的作法,沒有哪一個像我這樣盡心盡意替自己的老百姓著想的。然而,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來打個比方吧。戰場上,兩軍對壘,戰斗一打響,戰鼓擂得咚咚地響,作戰雙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對方奮勇刺殺。經過一場激烈拼殺後,勝方向前窮追猛殺,敗方就有人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來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來了。這時,跑得慢的士兵卻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膽小鬼,您認為這種嘲笑是對的嗎?」
梁惠王說:「不對,他們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是這也是臨陣脫逃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那麼就無須再希望您的國家的老百姓比鄰國多了。」
這篇寓言故事說明:看事物應當看到事物的本質與全局,不能只看錶面和局部。鄰國國君不管災荒年間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愛百姓的國君。梁惠王常調動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仍然是不愛百姓的國君。
【六齣奇計】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一統天下,就在於他能知人善任、採納忠言。除了有張良、蕭何、韓信「漢初三傑」的輔佐外,還得力於總在關鍵時刻履出奇計,化解危機的開國功臣陳平。
陳平是河南陽武縣人,小時候家境十分窮困,和兄嫂住在一起。哥哥陳百在富家當傭工賺錢養家,陳平則醉心於黃老學說、治世之術,還經常到處游學。因他不事生產,嫂嫂對他非常嫌惡,並且還對鄰人抱怨說:「有這么個只吃不做的小叔,倒不如沒有的好。」陳百聽到這些話,非常生氣就把妻子趕出了家門。
陳平曾先後跟隨過魏王和西楚霸王項羽,但因不受重用與信任而離開。後來陳平輾轉來到修武,經由魏無知的引薦才投靠了劉邦。雖然在劉邦陣營里不乏聰明才智之人,但陳平奇計多且善於謀略應變的才能,不僅深得劉邦信任,也成為劉邦不可或缺的左右手。陳平跟隨劉邦征戰時,在緊要關頭出了六次妙計,解除劉邦的困境,化危機為轉機,實功不可沒。
奇計一:捐金離間謀士鍾離昧
奇計二:無中生有,逼走范增
奇計三:瞞天過海,滎陽突圍
奇計四:韓信封王,借刀殺人
奇計五:請君入瓮,雲夢擒韓信
奇計六:獻美女圖,白登解圍
【 七擒七縱】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准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諳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麼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給你贏了一次,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准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
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後來,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在辛苦些,以後就不必再到這里來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時間一長。營里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請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並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於從心裡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打盡。蜀營里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麼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八位神仙人物。在傳說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鐵拐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藍采和有花籃,何仙姑有蓮花,呂洞賓有長劍,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他們隨身所攜帶的法器各有妙用。
八仙過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動的記述見於明吳元泰之《東游記》。該書寫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後來,人們把這個掌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跡的事。
【九牛一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裡很高與。這時,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後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裡,死一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於完成了那部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也的好友任少卿,後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極多數裡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
【十目一行】
「一目十行」是一條成語,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據說梁代的簡文帝就是「讀書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卻贊成「十目一行」。阮元編印過不少書,常常請一個叫嚴傑的人幫他校對,阮元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嚴子精校讎,館我日最長,校經校文選,十目始一行。」校讎就是校對;「館」是借住的意思,嚴傑當時是住在阮元家裡的。校對時最要緊的是細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錯字就容易忽略過去了。
Ⅷ 學習成語使我增加了許多知識續寫
學習成語使我增加了許多知識,不僅豐富了我的詞彙,而且使我了解了許多富有趣味的故事版,從權而明白了許多哲理:「亡羊補牢」使我明白了錯誤發生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塞翁失馬」使我明白了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好事;「百聞不如一見」使我明白了親眼看到才是最真實可靠的……
Ⅸ 形容引用外來的東西鞏固原來的知識用什麼成語
溫故知新
wēngùzhīxīn
[釋義] 復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體會和發現新的東西。版形容回顧過去;認識現實權。溫:溫習;故:舊的。
[語出] 《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辨形] 知;不能寫作「之」。
[近義] 憶苦思甜
[反義] 數典忘祖
[用法] 多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連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