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語或名言警句
⑴ 論語中的成語或名言警句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註:"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⑵ 古代創業成語或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回意志,永答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⑶ 古人談學習的成語和名言警句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⑷ 古代立志的和學習的名言警句,必須是古代的,不是古代的不要
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看見秦始皇出遊,
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
劉邦說:「大丈夫理當如此!」
勵志的:
(一)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
(當一個人的地位、名譽和財產,遭逢重大損壞時,一定要保住身心的平衡與健康,以求來日東山再起,此即另一良言所謂的:「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
(二)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老
(年輕人不可在「老」字上譏笑老人,如笑老人動作遲鈍,如笑老人雞皮鶴發,因為任何人到了老年,都會如此。)
(三)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分
(人要珍惜父母和夫妻之情,不親父母和配偶,而能真心親愛他人者,未之有也!)
(四)痴人畏婦,賢女敬夫
(什麼都聽從妻子的男人,是個標準的白痴;能讓丈夫在家感覺有尊嚴和地位的妻子,才是最具智慧的。)
(五)鬧里有錢,靜處安身
(住在熱鬧的地方,讓你容易賺錢,住在偏遠,讓你享受林野的清靜,你要選擇哪一項?)
(六)家用長子,國用大臣
(長子即使稍嫌能力差,也要尊重他的地位;大臣即使稍嫌能力不足,也該重用之,這是基於法統和倫理的考量,因為不尊重長子,正如同妻子不尊重先生,家庭倫理將受到動搖,同樣,國家不用大臣,則政治倫理亦必深陷混亂。)
(七)水太清則無魚,人太緊則無智
(水太清,則養分流失,魚兒自無生長環境,同樣,一個人若是對人對己要求太過分,就不能網羅住人才或著眼於大局!)
(八)好狗不咬雞,好男不打妻
(不仗勢欺人,不欺負弱小。雞的力量不如狗,女的力量不如男,所以有義氣的動物,不倚強壓弱。)
(九)但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菜根譚說「弄權於一時,凄涼於萬古」,傾權一時之際,人們對他是諂媚攀附,但當這些人權力一失,他們的罪行,就會被一一撻伐。)
(十)運去金成鐵,時來鐵成金
(當受到人們的欣賞或力捧時,即使成就不大、作品不精,聲名也會如日中天;但是當一個人的創舉,被人們不解或埋沒時,再好的成就或作品,也被棄如敝屐!)
(十一) 兄弟是兄弟,過江須用錢
(即「生意歸生意,親戚歸親戚」,近似名言有「親兄弟,明算帳」、「小時是兄弟,長大各鄉里」、「哪怕裁縫是你舅,也要讓他賺只袖!」)
(十二)記得少年騎竹馬,看看又是白頭翁
(人生過得很快,少年時光一轉眼就消失,隨之老年晚景降臨。)
(十三)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
(事情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用不正當手段討公道,不足取;依循正道,事情雖不會立即獲得澄清,但終會受到肯定,相近成語有「寧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十四)不孝父母,敬神無益
(相近成語有「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貪淫好賭,勤儉無益」、「不惜元氣,服葯無益」,此語意即在父母生前不盡孝心、孝行,待老人家去世又為之燒一大卡車的紙錢,或舉辦一連串的念經儀式,這對死後和生前的人,是毫無助益的。)
(十五)竹因落 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
(所謂的「浴火重生」,人要經過多次的失敗、痛苦和磨練,才能成器,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才」之意。)
(十六)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
(人生短暫,少年時代的黃金歲月尤其短暫而珍貴。所以樹葉的好花綠葉會年年盛開,但人的少年時光、青春歲月,卻像小鳥般的飛去不返。相近成語有「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十七)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意時
(所謂「等待亦是一種力量」,當人們遭逢冤情或受到貶抑時,要懂得「冷靜」和「等待」,亦耐心爭取平反
⑸ 古代創業成語或名言有哪些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內斗精容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⑹ 古代名人的名言警句
1、磋砣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宋詩紀要》
2、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3、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馮夢龍
4、讀書不趁早,後來徒悔懊。——《清詩鐸·趁早歌》
5、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王符
6、當以讀書通世事。——倪元璐
7、年少從他愛梨粟,長成須讀五車書。——王安石
8、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9、貧寒更須讀書,富貴不忘稼穡。——王永彬
10、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1、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徐洪鈞
12、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蒲松齡
13、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1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5、退筆如山起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
16、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17、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增廣賢文》
18、讀書務在循序漸進;一書已熟,方讀一書,勿得鹵莽躐等,雖多無益。——胡居仁
19、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
20、一日不書,百事荒蕪。——李詡
21、勉之期不止,多獲由力耘。——歐陽修
22、人有坎,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顏之推
2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24、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25、靈魂欲化莊周蝶,只愛書香不愛花。——童銓
26、人能不食十二日,惟書安可一日無。——陸游
27、讀之以為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讀之以友朋,幽憂讀之以當金石琴瑟。——尤袤
28、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聖賢所言為何事,要作何用。——薛宣
29、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30、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31、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朱用純
32、或作或輟,一暴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吳夢祥
33、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朱熹
3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35、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36、凡欲顯勛績揚光烈者,莫良於學矣。——王符
37、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王豫
38、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陳善
39、讀書如飯,善吃飯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學誠
40、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蘇軾
41、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熹
4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43、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先於讀書。——朱熹
44、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45、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劉知幾
46、讀書數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列子
47、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其專精。——章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