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古文的成語怎麼寫

古文的成語怎麼寫

發布時間: 2020-12-01 23:09:37

㈠ 出自詩詞文言文等的四字成語(寫明出處)

夙興夜寐-《氓》
報施救患-《晉楚城濮之戰?》
鍥而不舍-《荀子》
舐痔結駟-《刺世疾邪賦》
老驥伏櫪-《龜雖壽》
檣傾楫摧-《岳陽樓記》
峰迴路轉-《醉翁亭記》
正襟危坐-《赤壁賦》
杯盤狼藉-《赤壁賦》
朝朝暮暮-《鵲橋仙》
呵呵,先寫這些吧

㈡ 古文中的成語

【絕妙好辭】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 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蒱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後用以指極其美妙的文辭。
【葉公好龍】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譯文】葉公子高(人名)喜好龍,衣服的帶鉤上畫龍,喝酒的爵上畫龍,房屋上的雕刻花紋是龍。於是天上的龍聽說了就下來,從窗子探進頭,把尾巴放進廳堂。葉公看見了,掉頭逃跑,(嚇得)魂不附體,(嚇得)臉色茫然無主。這個葉公不是喜好龍,是喜好象龍又不是龍的東西。

【雞鳴狗盜】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譯文】世人都稱道孟嘗君能夠招攬士人,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附他,而孟嘗君終於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兇狠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哪裡能夠說得上得到了賢士?不是這樣的話,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賢士,(齊國)應當可以依靠國力成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雞鳴狗盜之徒出現在他的門庭上,這就是賢士不歸附他的原因。

㈢ 一起努力的成語或者古詩文怎麼寫

1、眾志成城

釋義:萬眾一心,像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出處:《國語·周語下》:「眾志成城;眾口鑠金。」

2、萬眾一心

釋義:千萬人一條心。形容團結一致。

出處:《後漢書·朱擕傳》:「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

3、患難與共

釋義:共同承擔危險和困難。指彼此關系密切,利害一致。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4、風雨同舟

釋義:在狂風暴雨中同乘一條船,一起與風雨搏鬥。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出處:《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如也;左右手。」

5、和衷共濟

釋義:大家一條心,共同渡過江河。比喻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出處:《國語·魯語下》:「夫若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又《尚書·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

6、《秦風·無衣》

先秦:佚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文: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胄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㈣ 帶成語的文言文

小妹愚鈍,只知道這么多了
自相矛盾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解釋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濫竽充數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解釋
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毛遂自薦
【原文】
[編輯本段]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於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譯文】
[編輯本段]
秦兵圍困邯鄲的時候,趙國派遣平原君請求救兵,到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說:「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夠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麼,(我)就在華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縱』盟約簽定再返回。隨從人員不到外邊去尋找,在門下的食客中選取就夠了。」平原君找到十九個人,其餘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沒辦法補滿二十人(的額數)。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我)趙勝門下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說:「到現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贊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先生沒有才能,(所以)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毛遂到了楚國,與十九個人談論,十九個人都折服了。平原君與楚國談判「合縱」的盟約,(反復)說明「合縱」的利害關系,從太陽出來就闡述這些理,到太陽當空時還沒有決定,那十九個人對毛遂說:「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劍柄登階而上,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關系,兩句話就可以決定。今天,太陽出來就談論『合縱』, 日到中天還不能決斷,(這是)為什麼?」楚王對平原君說:「這個人是干什麼的?」平原君說:「這是(我)趙勝的舍人。」楚王怒斥道:「為什麼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說話,你算干什麼的?」毛遂手握劍柄上前說道:「大王(你)敢斥責(我)毛遂的原因,是由於楚國人多。現在,十步之內,大王(你)不能依賴楚國人多勢眾了,大王的性命,懸在(我)毛遂的手裡。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責(我)是為什麼?況且,毛遂(我)聽說湯以七十里的地方統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諸侯稱臣,難道是由於(他們的)士卒眾多嗎?實在是由於(他們)能夠憑據他們的條件而奮發他們的威勢。今天,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萬,這是霸王的資業呀!以楚國的強大,天下不能抵擋。白起,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豎子罷了,率領幾萬部眾,發兵來和楚國交戰,一戰而拿下鄢、郢,二戰而燒掉夷陵,三戰而侮辱大王的祖先。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趙國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卻不知道羞恥。『合縱』這件事是為了楚國,並不是為了趙國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責(我)干什麼?」楚王說:「是,是!實在象先生說的,謹以我們的社稷來訂立『合縱』盟約。」毛遂問:「合縱』盟約決定了嗎?」楚王說:「決定了。」於是,毛遂對楚王左右的人說:「取雞、狗和馬的血來:」毛遂捧著銅盤跪著獻給楚王,說:「大王應當歃血來簽訂『合縱』的盟約,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於是毛遂在宮殿上簽定了『合縱』盟約。毛遂左手拿著銅盤和血,而用右手招喚那十九個人說:「先生們在堂下相繼歃血。先生們碌碌無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依賴別人而辦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簽訂「合縱」盟約之後歸來,回到趙國,說:「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趙勝(我)鑒選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為沒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卻在毛先生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威望高於九鼎和大呂。毛先生用三寸長的舌頭,強似上百萬的軍隊。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於是把毛遂作為上等賓客對待。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鍥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解 釋】
[編輯本段]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路過江的人),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title 釋 義title]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或:情況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改變,否則不能成功。

葉公好龍
【典籍】
[編輯本段]
出自《新序-雜事》。《新序》,西漢著名學者劉向採集舜、禹至漢代史實,分類編撰。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托僕夫而去,曰:「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譯文:

子張去拜見魯哀公,過了七天了魯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僕人去,說:「傳說你喜歡人才,因此,冒著風雪塵沙,不敢休息而來拜見你。 結果過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覺得你所謂的喜歡人才倒是跟葉公喜歡龍差不多。據說以前葉公子高很喜歡龍,衣服上的帶鉤刻著龍,酒壺、 酒杯上刻著龍,房檐屋棟上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檯上探望 ,龍尾伸進了大廳。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臉色驟變,簡直不能控制自己。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呀!他所喜歡 的只不過是那些似龍非龍的東西罷了!現在我聽說你喜歡英才,所以不遠千里跑來拜見你,結果過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來你不是喜歡人才 ,你所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罷了。詩經早說過:『心中所藏,什麼時候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離開了!」後來,大家就用「葉公好龍」來形容一個人對外假裝自己很愛好某樣事物,其實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歡!

【評點】
[編輯本段]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裡不一的人。

葉公最著名的功勞是他不以怨報德,果斷率兵平定了白公勝的叛亂,從而穩定了楚國政權。之後,為了楚國的長治久安,把職位讓給別人,這一讓賢之舉,被專家們評為不迷權貴、深明大義

守株待兔
[文言文]:
[編輯本段]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韓非子》
[簡譯]

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樹樁。一天,一隻跑得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舍棄了他的農具,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一隻兔子。結果,兔子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現在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案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樣的錯誤呀!
[注釋]

①株——露在地面上的斷樹根。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6釋——放下

7 以——用

8 治——統治

9 今——現在

10.宋人——宋國的人
注意:多用於貶義
【寓意】:
①不勞而獲,天上調餡餅的事情的不可能發生的。
②把偶然事件當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③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幸心理。
4.說明當時政策的腐敗,官員的愚笨。

黃粱一夢
成語典故:黃粱一夢典出唐代《枕中記》:「開成七年,有盧生名英,字萃之。於邯鄲逆旅,遇道者呂翁,生言下甚自嘆困窮,翁乃取囊中枕授之。曰:『子枕吾此枕,當令子榮顯適意!』時主人方蒸黍,生俛首就之,夢入枕中,遂至其家,數月,娶清河崔氏女為妻,女容甚麗,生資愈厚,生大悅!於是旋舉進士,累官舍人,遷節度使,大破戎虜,為相十餘年,子五人皆仕宦,孫十餘人,其姻媾皆天下望族,年逾八十而卒。及醒,蒸黍尚未熟。怪曰:『豈其夢耶?』翁笑曰:『人生之適,亦如是耳!』生撫然良久,稽首拜謝而去。」經此黃粱一夢,盧生大澈大悟,不思上京赴考,反入山修道去也。
上事亦見於《太平廣記.卷八十二.呂翁》

翻譯:唐朝時期,一個書生姓盧,字萃之,別人稱之為盧生。
一年,他上京趕考,途中在邯鄲的旅館里投宿,遇到了一個叫呂翁的道士,並向他感慨人生的窮困潦倒。呂翁聽後,從衣囊中取出一瓷枕給盧生,說:「你晚上睡覺時就枕著這個枕頭,保你做夢稱心如意。」
這時已晚,店主人開始煮黃米飯。盧生便按著道士的說法開始睡覺,他很快睡著了。在睡夢中,他回到家中,幾個月後,還娶了一個清河的崔氏女子為妻,妻子十分漂亮,錢也多了起來。盧生感到十分喜悅。不久他又中了進士,多次層層提拔,做了節度使,大破戎虜之兵,又提升為宰相做了十餘年。他先後生了5個兒子,個個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後又有了十幾個孫子,成為天下一大家族,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然而到了80多歲時,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驚醒,才知是一場夢。
這時,店主煮的黃米飯還未熟。盧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說:「這難道是場夢?」呂翁聽了便說:「人生的歸向,不也是這樣嗎?」
經過這次黃粱一夢,盧生大徹大悟,再不去想進京趕考了,反而進入深山修道去了。

杯弓蛇影
典出漢應劭《風俗通義·怪神》:「予之祖父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請見主薄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亦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贏露(衰敗、瘦弱),攻治萬端,不為愈。後郴因事過到宜家,窺視問其故,雲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聽(廳)事,思惟良久,顧見懸駑,必是也。則使門下史將鈴下(隨從護衛之卒)侍徐輦載宣於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因謂宣:『此壁上駑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懌,由是廖(chou 病癒)平。」《晉書·樂廣傳》亦載樂廣:「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釋,沈痾頓愈。」
這個典故意思是說,客人見杯中弓影,以為是蛇在酒中,勉強喝下。即疑慮而生病,明白真相後,疑慮消失,沈痾頓愈,後遂用杯弓蛇影或弓影杯蛇,指因錯覺而產生疑懼,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憂,清人黃遵憲《感事》詩:「金玦龐涼含隱痛,杯弓蛇影負奇冤。」趙翼《七十自述》詩:「水中見蟹猶生怒,杯底適蛇得不驚。」

【翻譯】

樂廣有一位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不見再來了。問到原因時,有人告訴說:「前些日子他來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時候,彷彿看見杯中有一條小蛇在晃動。心裡雖然十分厭惡它,可還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裡,就身得重病。」當時河南聽事堂的牆壁上掛著一張角弓,上面還用漆畫了一條蛇。樂廣心想,杯中所謂的小蛇無疑是角弓的影子了。於是,他便在原來的地方再次請那位朋友飲酒。問道:「今天的杯中還能看到小蛇嗎?」朋友回答說:「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樣。」樂廣指著牆壁上的角弓,向他說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積久難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太多了 我弄過不小心關掉了
你可以自己去網路 成語分類下面看
網址如下
http://ke..com/w?ct=17&lm=0&tn=WikiSearch&pn=0&rn=10&submit=search&word=tag:%B3%C9%D3%EF&tagfromview

㈤ 成語典故(古文)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

憫――――耽心、憂慮的意思。
長――――生長、發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
謂――――告訴。
病――――勞累。
予――――文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
趨――――趕去。
非徒―――不僅只是。

評點

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象現在的笙。
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廩―――――糧食倉庫。

評點

千百年來,濫竽充數這個故事,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愚公移山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注釋

太形——山名,就是太行山,位於山西省同河北、河南兩省的交界地區。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陽城縣西南一帶。
冀州——地名,包括現今河北、山西兩省和遼寧、河南兩省的一部分地區。
河陽——地名,在現今河南省孟縣境內。
懲——音稱,懲罰。這里是苦於的意思。
迂——音於,迂迴,曲折、繞道的意思。
豫——音預,地名,現在的河南省。
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陳留縣境內。
荷——音賀,負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基。畚,音本。箕畚,就是畚箕,用竹、木等做成的運土器具。
孀——音雙,孀妻,寡婦,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遺男——就是死了父、母的孤兒。
齔——音趁,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後重新長恆齒。這晨表示年齡,約七、八歲。
惠——同慧,智慧,不惠就是愚蠢的意思。
一毛——一草一本,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匱——音潰,缺乏的意思。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裡拿著蛇。
誇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無比。
厝——音錯,安置的意思。
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陝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隴——同壟,隴崗,就是高山。
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於我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於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的列禦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後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評點

這是一個著名的故事。愚公為了排除險阻,打開通道,率領全家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這是一件大而又艱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來是難以想像的。但是,愚公胸懷大志,不被困難所嚇倒,他敢想敢說敢做,終於在別人幫助下把兩座大山搬走了。這就說明:凡是對人民有利的事,無論怎樣艱險,只要具有堅忍不拔的決心,充滿必勝的信心,踏踏實實、堅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把理想變為現實。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這里是對事物感到糊塗不理解的意思。
呂氏春秋——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的賓客們合編的。全書的內容較雜,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評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注釋

祠——音詞,祠堂,封建社會中祭祀祖宗或先賢、烈士的地方。這里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屬,在自己手下辦事的人。
卮——音之,古代飲酒用的器皿。
固——固然,本來的意思。
安——文言疑問詞,怎麼、怎樣的意思。
亡——不存在,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戰國策——我國一部古書的名稱。原來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記載我國戰國時代謀士和說客的政治活動及其言辭。西漢人劉向將這些材料進行了整理和校訂,按照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排列起來,一共編成三十三卷,簡稱《國策》。

點評:
這個畫蛇添足的人,不僅驕傲,而且愚蠢,弄巧成拙,到口的酒反被別人喝了。喝不成酒事小,害人害已事大。有的人辦事,總是覺得自己高明,比別人了不起,於是不顧客觀實際,主觀武斷,失敗的,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危害性。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注釋

耕——耕田種地。耕者,耕田的人,農民。
株——樹木被砍伐後,殘留下來露出地面的樹根。
走——跑的意思。
頸——音井,脖頸,就是脖子。
釋——釋放,把東西從手裡放下來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農具,就是犁耙。
冀——音計,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評點

這個故事包含著兩種意義,既諷刺了懶漢思想,也批判了經驗主義。這告訴我們,切不可把偶然的僥幸作為做事的根據,如果抱著僥幸的心理,片面地憑著老經驗去辦事,一般是不會成功的。

㈥ 古文中的成語

胸有成竹 兔起鶻落

詞 目 胸有成竹
發 音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釋 義 原指畫竹子要在心裡有一專幅竹子的形象。後比屬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出 處 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示 例 毛委員~,決定馬上向南去追趕部隊。(陳伯鈞《毛主席率領我們上井崗山》)

詞 目 兔起鶻落
發 音 tù qǐ hú luò
釋 義 鶻:打獵用的鷹一類的猛禽。兔子剛跳起來,鶻就飛撲下去。比喻動作敏捷。也比喻繪畫或寫文章迅捷流暢。
出 處 宋·蘇軾《文與可畫雲當谷偃竹記》:「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即逝矣。」
示 例 此事如~,少縱即逝,此媼亦捷疾若神矣。(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

㈦ 古代文言文成語

鄭人買履
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鄭人拘泥於教條的心理。
戰國.韓非子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自相矛盾
某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矛和盾都是最好的,當問及「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時,此人無以對答。後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語前後不統一。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
戰國 韓非子
《韓非子·難一》
塞翁失馬
告訴我們在一定條件下,禍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西漢淮南王劉安
《淮南子》

班荊道故
成語典故:班:鋪開。荊:黃荊,一種灌木。原為用荊條鋪地,坐在一起談說過去的事情。後常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話舊情。[10]成語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於食,而言復故。」

1、完璧歸趙: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含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2、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

3、怒發沖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4、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5、門庭若市:出處:《戰國策•齊策一鄒忌諷齊王納諫》:「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含義: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6、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處:《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含義: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7、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出處《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釋義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8、摧眉折腰 :出處:《夢游天姥吟留別》詩:「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含義:形容低頭彎腰,在上官前討好的樣子。

9、風流人物:出處:《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出處: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含義:對一個時代有影響的人

10、捨生取義。出處:《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含義:舍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孟子為了正義而捨去生命。

11、見賢思齊 出處:《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1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出處《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含義: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13、無人問津 出處:晉·陶潛《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含義:問津:詢問渡口。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14、 不恥下問 出處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含義: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15、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出處:《三國演義》「赤壁之戰」中有這樣的故事:周瑜計劃火攻曹操,一切都准備好了,只差東風還沒有颳起來,不能順風放火。含義:比喻樣樣都准備好了,只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

16、按部就班 出處: 晉·陸機《文賦》:「然後選義案部,考辭就班。」

含義: 部、班:門類,次序;就:歸於。按照一定的步驟、順序進行。也指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

17、 安貧樂道 含義: 安於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舊時士大夫所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成語出處: 《後漢書·楊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

18、百廢俱興:含義: 俱:全,都。許多已經荒廢了的事情一下子都興辦起來。出處: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政通人和, 百廢俱興」

19、杯觥交錯:成語典故: 比喻相聚飲酒時的歡樂。觥,酒器。

成語出處: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20、彼竭我盈 含義: 彼:他,對方;竭:盡;盈:充滿。他們的勇氣已喪失,我們的士氣正旺盛。出處: 《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1、敝帚自珍 含義: 敝:破的,壞的;珍:愛惜。把自己家裡的破掃帚當成寶貝。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很珍惜。出處: 漢·劉珍《東觀漢紀·光武帝紀》:「一量放兵縱火,聞之可以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宋·陸游《秋思》:「遺簪見取終安用,敝帚雖微亦自珍。」

22、蒼顏白發含義: 顏:容顏。面容蒼老,滿頭白發。
出處: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23、 寵辱皆忘 含義: 受寵或受辱都毫不計較。常指一種通達的超絕塵世的態度。

出處: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24、簞食瓢飲 含義: 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於貧窮的清高生活。

出處: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5、 耳濡目染 典故: 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成語出處: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26、 峰迴路轉含義: 峰巒重疊環繞,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復雜。

成語出處: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三九·醉翁亭記》:「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讓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26、 風櫛雨沐fēng zhì yǔ mù 含義: 櫛:梳子、篦子等梳頭發的用具;沐:沐浴、洗。風梳頭,雨洗發,形容奔波勞碌,風雨不停。成語出處: 《元史·禮樂志》:「相我祖宗,風櫛雨沐。」

27、 俯首帖耳fǔ shǒu tiē ěr 含義: 象狗見了主人那樣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卑屈馴服的樣子。成語出處: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28 根深蒂固 含義: 比喻基礎深厚,不容易動搖。成語出處: 《老子》:「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韓非子·解老》:「柢固則生長,根深則視久。」

29、觥籌交錯 gōng chóu jiāo cuò 含義: 觥:古代的一種酒器;籌:行酒令的籌碼。酒杯和酒籌雜亂地放著。形容許多人聚會喝酒時的熱鬧場景。成語出處: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30、扶老攜幼fú lǎo xié yòu 含義: 攜:拉著,帶領。攙著老人,領著小孩。

成語出處: 《戰國策·齊策四》:「夫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31、 顧名思義 成語典故: 顧:看;義:意義,含義。從名稱想到所包含的意義。成語出處: 《三國志·魏書·王昶傳》:「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32、草廬三顧 含義: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成語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33、草菅人命 cǎo jiān rén mìng 含義: 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比喻反動統治者隨意謔殺人民。成語出處: 《漢書·賈誼傳》:「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34、後發制人 含義: 發:發動;制:控制,制服。等對方先動手,再抓住有利時機反擊,制服對方。成語出處: 《荀子·議兵》: 「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35、怙惡不悛hù è bù quān 含義: 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成語出處: 《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36、渾然一體 含義: 渾然:混同在一起的樣子。融合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繪畫,布置勻整,結構謹嚴。成語出處: 《二程遺書》卷二上:「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

37、 諱疾忌醫huì jí jì yī 含義: 諱:避忌;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成語出處: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38、 豁然開朗 含義: 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成語出處: 晉·陶潛《桃花園記》:「極初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39、岌岌可危jí jí kě wēi 含義: 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樣子。形容非常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成語出處: 《孟子·萬章下》:「天下殆哉,岌岌乎!」

40、嗟來之食 含義: 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成語出處: 《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41、竭澤而漁jié zé ér yú 含義: 掏幹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成語出處: 《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42、不求甚解 含義: 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成語出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43、噤若寒蟬 jìn ruò hán chán 含義: 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成語出處: 《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44、刻不容緩 含義: 指形勢緊迫,一刻也不允許拖延。

成語出處: 宋·周密《齊東野語》:「帝王即位,即是好日,兼官歷又吉,何疑?事不容緩。」

45、巋然不動kuī rán bù dòng 含義: 巋然:高峻獨立的樣子。象高山一樣挺立著一動不動。形容高大堅固,不能動搖。

成語出處: 《淮南子·詮言訓》:「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

46、厲兵秣馬lì bīng mò mǎ 含義: 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准備戰斗。

成語出處: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47、鱗次櫛比lín cì zhì bǐ 、 含義: 櫛:梳篦的總稱。象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次序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隻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成語出處: 《詩·周頌·良耜》:「獲之挃挃。積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南朝宋·鮑照《詠史》詩:「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

48、流言蜚語liú yán fēi yǔ 含義: 毫無根據的話。指背後散布的誹謗性的壞話。成語出處: 《禮記·儒行》:「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乃有蜚語,為惡言聞上。」

49、毛骨悚然máo gǔ sǒng rán 含義: 悚然:害怕的樣子。汗毛豎起,脊樑骨發冷。形容十分恐懼。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秦王聞之,不覺毛骨悚然。」

50、秣馬厲兵mò mǎ lì bīng 含義: 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准備戰斗。
成語出處: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參考網路知道

㈧ 寫出出自文言文的成語

對牛彈琴

原文: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問,不合其耳矣。轉為專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屬,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譯文;公明儀給牛彈清角(清,清越;角,古代五個音階宮商角徵羽之一;清角,形容音樂優美)曲調的音樂,牛依然低著頭吃草。並不是牛聽不見,只是它聽不懂罷了。改彈蚊子牛虻的聲音和落單的牛犢的叫聲,牛聽到以後就甩動尾巴支起耳朵,往來徘徊的仔細傾聽。

㈨ 老師讓把文言文里所含的成語寫下來,求成語多的文言文。。。。。。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於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㈩ 20條成語典故,文言文的。急啊!!!!!!!!!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邯鄲學步: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漢書》

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莊子·齊物論》

螳臂當車:齊庄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庄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

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韓非子》

老馬識途: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韓非子·說林上》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濫竽充數: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乘風破浪: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叔父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拒賊,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義為業,少文既高尚,諸子群從皆愛好墳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知。(選自《宋書》

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鄭人買履: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魯侯養鳥: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

名落孫山: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指鹿為馬: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東施效顰: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 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平漫屠龍:朱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掩耳盜鈴: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再作馮婦: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沉魚落雁: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葉公好龍: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