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古義成語

古義成語

發布時間: 2020-12-01 23:10:16

『壹』 古代的成語典故和解釋精選

草木皆兵
東晉的時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堅,想要征服中原,統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調兵90 萬大軍浩浩盪盪地迫進淮河,進攻東晉。
弱小的東晉沉著應敵。大將謝石、謝玄率兵去淮河迎戰。
前秦王苻堅覺得自己有百萬強兵,糧草堆積如山,打一個弱小的晉朝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而且應首戰告捷,一舉攻佔壽陽。苻堅自信必勝,於是派東晉降將朱序去謝營勸降,可是朱序到了那裡不但沒勸降反而告訴謝石說 :「秦軍雖誇口說有百萬強兵,可大部分還在路上,如果現在乘秦大軍未到,迅速打過去,敗其先鋒,後軍銳氣就可弱 。」於是謝石立刻派部下劉牢率精兵5 萬趁著天黑,渡過洛澗奇襲秦軍,結果苻堅的軍隊大敗。
苻堅吃了敗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樓,朝淝水南岸的晉軍望去,不由地打了個冷戰。苻堅遠遠望見晉軍隊伍整齊,士氣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叢叢,迎風搖曳,他以為那是晉兵,不覺惴惴不安,自言自語道:「晉兵真不少啊。」
後來秦軍士氣極度低落,苻堅的指揮已無能為力,結果秦軍全線崩潰,苻堅中箭逃回洛陽,一路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從此前秦王朝日趨瓦解。

差強人意

出自《後漢書?吳漢傳》。原文:「諸將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勵器械,激揚士吏。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若一敵國矣!』

「差強人意」原意是說,還算能振奮人的意志。後人表示還能使人滿意。

吳漢,字子顏,東漢初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新莽年間,王莽為了籠絡人才,於是開武科場比武,當時收了吳漢為將。
吳漢的父親本是漢朝的臣子,因與劉秀計謀行刺王莽事敗而身亡。此事王莽並不知道,他只是看到吳漢勇而有謀,不但封其高官,還把女兒王蘭英嫁給他。後來吳漢在潼關,活捉劉秀。這本是大功一件,可是,吳漢的母親一聽劉秀是劉邦的後代,且准備起兵反王莽,立刻命令兒子將媳婦王蘭英殺死,跟劉秀一起造反。
吳漢依母親的話行事,後來投奔劉秀,征伐漁陽等郡騎兵,因立戰功,被任為大司馬,率領騎兵作戰,因屢立戰功,劉秀即位後,被封為廣平侯。
有一次,劉秀打了敗仗,情緒煩躁不安。許多將領都為此而驚慌失措,吳漢卻在兵營里和士兵們一起磨勵武器,並且鼓勵士兵們的勇氣。劉秀知道後,贊嘆地說:「吳將軍的所作所為還算叫人滿意呀!」

1、鑿壁借光

東晉時期的一位道教理論家葛洪,曾托漢代劉歆之名撰寫了《西京雜記》一書。書中記載了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而無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總燭光明明,可惜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裡。怎麼辦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以引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後人即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指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求取他人教益。

『貳』 關於古今異義的成語有哪些

1、空穴來風:kōng xué lái fēng]

空穴是來風的條件,既能來風,必有空穴,指傳聞有一定根據。經常被誤用來表示毫無根據的事情。

出處:戰國•楚•宋玉《風賦》: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

2、七月流火:qī yuè liú huǒ

指天氣逐漸涼爽起來。「七月流火」是說在夏歷七月,天氣漸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現在常被誤用來形容七月的天氣十分炎熱,鬧出望文生義的笑話。

出處:「七月流火」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3、美輪美奐:měi lún měi huàn

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麗。可近年來報紙電視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語,大錯特錯了。

出處:《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

4、目無全牛:mù wú quán niú

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極度純熟的境地。易誤作缺乏整體觀念。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5.首鼠兩端:shǒu shǔ liǎng ān

意思是遲疑不決,拿不定主意。經常被誤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前後不一致。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儒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

6.首當其沖:shǒu dāng qí chōng

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害。經常被誤用為沖鋒在前。

出處:《漢書•五行志下》:「鄭當其沖,不能修德。」

7、望其項背:wàng qí xiàng bèi

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背脊,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多用於否定式:如難以望其項背、不能望其項背等)。現在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項背」表示「趕不上」,這是錯誤的。

出處:清•汪琬《與周處士書》:「言論之超卓雄偉,真有與詩書六藝相表裡者,非後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項也。」

8、差強人意:chā qiáng rén yì

意思是大體上使人滿意。經常被誤用為不能使人滿意。

出處:《後漢書•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9、鬼斧神工:guǐ fǔ shén gōng

形容建築、雕塑等技藝精巧、技巧高超,象是鬼神製作出來的,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常被誤用來形容壯觀的自然景物。

出處:清•屈大均《端州訪研歌和諸公》:「年來岩底采無余,鬼斧神工多得髓。」

10、始作俑者:shǐ zuò yǒng zhě

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現在常被誤用為第一個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項任務的人。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11、炙手可熱:zhì shǒu kě rè

比喻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經常被誤用來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離其本義。

出處:唐•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12、一言九鼎:yī yán jiǔ dǐng

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有份量,能起很大作用。經常被誤用來表示守信用。

出處: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13、不足為訓:bù zú wéi xùn

意思是不值得作為典範或法則。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不值得教訓某人。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君詩如風螭巨鯨,步驟雖奇,不足為訓。此詞與教訓無關

14、萬人空巷:wàn rén kōng xiàng

並不是指街上空無一人,而是說人們都從巷子里出來來到大街上,街上人山人海,兄容歡迎、慶祝等盛況。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街上空無一人。

出處:宋•蘇軾《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斗新妝。」

15、久假不歸:jiǔ jiǎ bù guī

假,借用;歸,歸還。長期的借用不歸還。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長期請假不回來工作。

出處:《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16、奉為圭臬:fèng wéi guī niè

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則。把某些事物、言論奉為准則。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將某人奉為某領域的創始人或先行者。

出處:清•錢大昕《六書音韻表序》:「此書出,將使海內說經之家奉為圭皋,而因文字音聲以求訓詁古義之興有日矣,詎獨以存古音布局哉。」

17、百身何贖:bǎi shēn hé shú

意思為自身死一百次也換不過來。比喻對死者極其沉痛的哀悼。現在常被誤用來死一百個人也不足以換得死者。

出處:《詩經•秦風•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叄』 關於古代的成語

1 磨杵成針
2.名落孫山
3.孺子可教
4.四面楚歌
5.含沙射影
6.鑿壁借光
7.胸有成竹
8.毛遂自薦回
9.半途而答廢
10.不可救葯
11.程門立雪
12.東施效顰
13.返老還童
14.負荊請罪
15.割席絕交
16.刮目相看
17.畫龍點睛
18.九牛一毛
19.百步穿揚
20 含沙射影
21 黃梁一夢
22 抱薪救火
23 司空見慣
24 巧取豪奪
25 一鳴驚人
26 望梅止渴
27 出師不利
28 笨鳥先飛
29 獨樹一幟
30咎由自取

『肆』 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語還有很多 請舉出五個例子 並表明出處

紅顏薄命 成語出處: 《漢書·孝成許皇後傳》:「其餘誠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寧專前。」元·無名屬氏《鴛鴦被》第三折:「總則我紅顏薄命。」

白頭偕老
【解釋】夫妻相親相愛,一直到老。白頭:頭發白;偕:共同。
【出處】《詩經·衛風·氓》:「及爾偕老。」

出口成章
【解釋】說出話來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出處】《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耳提面命
【解釋】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出處】《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愛莫能助
【解釋】雖然心中關切同情,卻沒有力量幫助。愛:愛惜;莫:不。
【出處】《詩經·大雅·烝民》:「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新人答題,希望我的答案能夠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 ̄)︿

『伍』 古代名人勵志成語

  1. 懸梁刺股

    孫敬懸梁的故事。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蘇秦」刺股」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2.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管寧-割席分坐

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後終於事業有成!

3.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4.李白-鐵柞磨針

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在一個破茅屋門口有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李白百思不解。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回答道。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陸』 來源於古代文獻的成語

《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顧茅廬
《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專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屬—醉翁之意不在酒
《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高居,蟬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列子·說符》載:楊子的鄰居丟了羊,帶領很多人去找沒找到。楊子問為什麼,回答說:「岔路很多,不知道羊去了哪」——歧路亡羊
《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氣
滾瓜爛熟
鐵樹開花
天下烏鴉一般黑
雞飛蛋打
翻箱倒櫃

『柒』 帶有古代人名的成語

都是網上搜的:後羿射日
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
再作馮婦:馮婦是男的,古代的勇內士,善打虎。據說容他多年不打虎了,後來見人聚集打虎,又去插手。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班門弄斧
向平之願
向平願了:向平是劉秀的朋友,劉秀讓他當官,他不幹,說自己唯一的願望是兒女成人,婚事如意,心願一了,就去雲游四海。
江郎才盡
伯樂相馬
伯道無兒:舊時嘆別人無子之語。
伯玉知非:蘧瑗,字伯玉,春秋時衛國人;非:不對。比喻知道以前不對。
夜郎自大
周郎顧曲
毛遂自薦
塞翁失馬
孟母三遷
葉公好龍
班門弄斧
葉公好龍
伯樂相馬

『捌』 描寫古代的成語

兵荒馬亂: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連禍結 :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兵戎相見: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赤地千里: 赤:空。形容天災或戰爭造成大量土地荒涼的景象。 大動干戈: 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烽火連年: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烽火四起 :戰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風塵之變: 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 禍結兵連: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金戈鐵馬: 戈閃耀著金光,馬配備了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連天烽火: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龍血玄黃: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窮兵黷武: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枕戈寢甲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白骨露野: 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贊成的悲劇景象。 兵拏禍結: 戰爭、災禍連續不斷。同「兵連禍結」。 兵戈擾攘: 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秩序的動盪混亂。 兵慌馬亂: 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鼓衰力盡: 鼓:戰鼓聲。衰:微弱。戰鼓聲音微弱,力量已經用盡。形容戰爭接近失敗時的慘狀,也形容文章的末尾鬆懈無力。

『玖』 關於古代的成語

朝思暮想、魂牽夢縈、望穿秋水、魂顛夢倒、如痴如醉
1、朝思暮想
【解釋】: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經常想著某一件事。
【出自】:明·馮夢龍《警世恆言》卷二十四:「再說沈洪自從中秋夜見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廢寢忘餐。」
【譯文】:再說沈洪從中秋夜見了玉姐,到如今早晚都想念,廢寢忘餐。
2、魂牽夢縈
【解釋】:形容萬分思念。
【出自】:宋·劉過《醉太平》詞:「思君憶君,魂牽夢縈,翠銷香暖雲屏,更哪堪酒醒。」
【譯文】:想你想你,魂牽夢縈,翠玉香暖雲屏,更哪堪酒醒
3、望穿秋水
【解釋】: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對遠地親友的殷切盼望。
【出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
【譯文】:其他盈盈秋水望穿,蹙損他淡淡的春山。
4、如痴如醉
【解釋】: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製。
【出自】: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得見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譯文】:見到了王昭君,使我神態失常,失去自製。
5、魂顛夢倒
【解釋】:猶言神魂顛倒。精神恍惚,顛三倒四,失去常態。
【出自】: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五回:「誰知那道也自痴心妄想,魂顛夢倒,分明是癩蛤蟆想著天鵝肉吃。」
【譯文】:知道那道理自己痴心妄想,魂夢顛倒顛,分明是癩蛤膜想像著天鵝肉吃。

『拾』 關於古代的成語

關於古代的成語有帶河厲山、遺恨千古、風流千古、古今中外、千秋萬載等。
1、帶河厲山
【拼音】:dài hé lì shān
【解釋】黃河細得像條衣帶,泰山小得像塊磨刀石。比喻國基久遠,國祚長久。
2、遺恨千古
【解釋】:千古:時間久遠。遺留的怨恨永遠存在下去。
【出自】:清·徐瑤《太恨生傳》:「且生與女相愛憐若此,而卒不相遇,真堪遺恨千古。」
【譯文】:且生與女相愛如此,但最終沒有相遇,真值得遺憾千古。
【近義詞】:生離死別
【反義詞】:遺臭萬年
3、風流千古
【解釋】:指風雅之事久遠流傳。
【出自】:宋·李流謙《青玉案》詞:「風流千古,一時人物,好記尊前語。」
【譯文】:風流千古,一個時代的人們,好記尊前說話。
【示例】:帝子之閣,~,有子之文,使吾等今日雅會。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
4、古今中外
【解釋】:指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泛指時間久遠,空間廣闊。
【出自】: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歷史,沒有一個國家曾經用這種所謂示威運動而變成了既富且強。」
【譯文】:翻遍了古今中外的歷史,沒有一個國家曾經用這種所謂示威運動而變成了既富且強。
5、千秋萬載
【拼音】:qiān qiū wàn zǎi
【解釋】:千秋:千年。形容經歷的時間極為久遠。
【近義詞】:積年累月
【反義詞】:一朝一夕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