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金蟬脫殼的成語
Ⅰ 與金蟬脫殼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哪些
即近義詞:緩兵之計 瞞天過海 遠走高飛
Ⅱ 成語金蟬脫殼的殼
殼是外殼的意思。
【拼 音】:jīn chá tuō qiào
【解 釋】:金蟬:金黃色的知了;殼:堅硬的外皮.蟬變為成蟲時脫去原來的外殼.比喻用計脫身;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指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逃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歷史故事
孫堅脫幘惑追兵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
靈帝(漢靈帝劉宏)崩,卓(董卓)擅朝政,橫恣京城。諸州郡並興義兵,欲以討卓。堅(孫堅)亦舉兵。……術(袁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遂治兵於魯陽城。……卓兵見堅士眾甚整,不敢攻城,乃引還。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罽幘(讀chìjìzé),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閑燒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是時,或間堅於術,術懷疑,不運軍糧。陽人去魯陽百餘里,堅夜馳見術,畫地計校,曰:「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術踧踖,即調發軍糧。堅還屯。
Ⅲ 和金蟬脫殼類似的成語
暗度陳倉
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釋:度:通「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陝回西寶雞市東,為通向答漢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比喻暗中活動。
出處: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完三秦,劫取五
國。」
Ⅳ 金蟬脫殼的成語故事
金蟬脫殼
jīn chán tuō qiào
成語典故: 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成語出處: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
成語例句: 如今便趕著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金蟬脫殼」的法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膽弧冊舊夭攪差些倡氓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Ⅳ 與金蟬脫殼意思相近的成語是
與金蟬脫殼意思相近的成語是瞞天過海,指事物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無從發覺。成語金蟬脫殼的配音是指蟬脫去外殼的蛻變。後來用於比喻製造或利用假象脫身,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或比喻事物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Ⅵ 「金蟬脫殼」比喻的是什麼含「蟬」的成語有哪些
比喻用計謀來逃脫,但不被人發現,它是三十六計中的第21記。
Ⅶ 與「金蟬脫殼」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哪些
金蟬脫殼來
【讀音】:jīn chán tuō源 qiào
【釋義】: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出自】: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
【近義詞】:緩兵之計瞞天過海
緩兵之計
【讀 音】:
huǎn bīng zhī jì
【釋 義】:
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後再想辦法。
【出 自】: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近義詞】:
權宜之計
瞞天過海
【讀音】:mán tiān guò hǎi
【釋義】:用欺騙的手段在暗地裡活動。
【出自】:清·無名氏《三十六記》:「瞞天過海。」
【近義詞】:瞞上欺下瞞天昧地掩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