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魯肅的成語或故事
班門弄斧bā抄nménnòngfǔ
[釋義] 班:魯班;即公輸子;春秋時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語出] 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昨日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正音] 弄;不能讀作「lònɡ」。
[辨形] 班;不能寫作「斑」。
[近義] 布鼓雷門 貽笑大方
[反義] 虛懷若谷 自知之明 知人之明
[用法] 含貶義。多用來嘲諷別人;有時也用於自謙、自嘲;表示自己的學識、能力不如人家。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我不是文藝行家;可不敢在您這位老「藝術家\"面前~;談論文藝。
『貳』 描寫魯肅的成語
刮目相看
guāmùxiāngkàn
[釋義] 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語出] 宋·楊萬里《送鄉僧德璘監寺緣化結夏歸天童山》:「一別璘公十二年;故當刮目為相看。」
[正音] 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 刮;不能寫作「亂」。
[近義] 另眼相看 另眼相待
[反義] 視同一律
[用法] 多用於別人已有了顯著的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了。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和「拭目以待」;都含有「擦眼睛看」的意思。但「~」偏重在去掉老印象;重新看待;「拭目以待」偏重在等待著看某種事情的發展。
[例句]
①小明近幾年來進步很快;大家都得~了。
②小紅變得勤奮好學;熱愛勞動;對她~的人不在少數。
[英譯] lookatsb。withneweyes
[成語故事]
呂蒙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靠姐夫接濟,沒有機會讀書,後來跟著姐夫打帳很勇敢,最終得到了孫權的賞識。目不識丁的他以為憑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孫權很認真地對呂蒙說:「你現在是國家的棟梁,要好好讀書啊「。 呂蒙嘻皮笑臉的回答說:「我現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裡有時間讀書啊,哈哈。」 孫權很嚴肅:「我這個當國王的要比你還忙吧?我讀了那麼多書還嫌不夠用,現在還抽空讀許多史書和兵書,很有好處啊。你看現在曹操 這么老了,還很好學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話當玩笑啊。」
從這時候開始,呂蒙下定決心,一有空就讀書,學識長見得很快。有 一次,當時的大知識分子魯肅和呂蒙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魯肅常常 被呂蒙問得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魯肅很高興地輕輕地拍拍呂蒙的背說:「以前我 以為你這個大老粗只是在軍事方面有本事,現在才知道你學問很好啊, 看法獨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吳下(吳國)的那個阿蒙了!」 呂蒙很自信地笑著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怎麼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叄』 描寫魯肅的成語
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肆』 誰能說出一些關於孫權、呂蒙、魯肅的成語故事,要詳細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孫權
曰:內「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容(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結友而別。
當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脫。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當朝廷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的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事務繁多,哪能比得上我(事務繁多)?我經常讀書,自認為有很大好處的。」於是呂蒙開始從事學習。等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談論的時候,十分驚訝的說:「你現在軍事和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當年那個)吳下的小阿蒙了!」呂蒙說:「和他人分別幾天,就應該刮目相待,長兄為什麼了解事情這么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後就走了
成語 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
『伍』 魯肅見到他說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土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從這個故事引申出三個成語
從這個故事引申出的三個成語是:
1、士別三日:有抱負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里指「少」(與常見的「多」的解釋不同)。
2、吳下阿蒙: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對呂蒙親昵的稱呼;在吳下時的沒有文學的阿蒙。
3、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陸』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故事
1、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卧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多方打聽,得知「卧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傑出人才,便專程到隆中去拜訪。
他前後一共去了三次,頭兩次諸葛亮避而不見,第三次才親自出迎,就在茅廬中和劉備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一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為嘆服,願以諸葛亮為師,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此後,諸葛亮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東聯孫吳,北伐曹魏,占據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漢政權,形成與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
『柒』 出自魯肅的成語
單刀赴會 dā復n dāo fù huì
近義詞: 大智大勇制、孤軍深入 反義詞: 群策群力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解釋: 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蜀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6回:「吾來日駕小舟,只用親隨十餘人,單刀赴會,看魯肅如何近我!」
刮目相看
拼音: guā mù xiāng kàn
近義詞: 另眼相看、另眼看待 反義詞: 視同一律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用於取得顯著成績
解釋: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呂蒙傳》:「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捌』 與呂蒙有關的成語故事
一、洗腳上船
【成語】洗腳上船
【讀音】xǐ jiǎo shàng chuán
【釋義】指居於水濱,舟行極便。
【出自】語出《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又勸權夾水口立塢」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扞孫權呴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二、一擁而上
【成語】一擁而上
【發音】yī yōng ér shàng
【解釋】一下子全都擠上去。形容周圍的人同時向一個目標猛擠過去。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呂蒙親自擂鼓,士卒皆一擁而上,亂刀砍死朱光。」
三、刮目相看
【成語】刮目相看
【讀音】guā mù xiāng kàn
【釋義】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近義詞】另眼相看、另眼看待、刮目相待、肅然起敬
【反義詞】視同一律
【歷史典故】
呂蒙初不習文,孫權開導他和另一個勇將蔣欽說:「你們如今都身居要職,掌管國事,應當多讀書,使自己不斷進步。」呂蒙推託說:「在軍營中常常苦於事務繁多,恐怕不容許再讀書了。」孫權耐心指出:「我難道要你們去鑽研經書做博士嗎?只不過叫你們多瀏覽些書,了解歷史往事,增加見識罷了。你們說誰的事務能有我這樣多呢?我年輕時就讀過《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不讀《周易》。自我執政以來,又仔細研究了
『三史』 (《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覺得大有收益。像你們二人,思想氣質穎悟,學習一定會有收益,怎麼可以不讀書呢?應該先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以及『三史』。孫子曾經說過:『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沒有好處,還不如去學習。』東漢光武帝擔任著指揮戰爭的重擔,仍是手不釋卷。曹操也說自己老而好學。你們為什麼偏偏不能勉勵自己呢?」呂蒙從此開始學習,專心嘞奮,他所看過的書籍,連那些老儒生也趕不上。
魯肅繼周瑜掌管吳軍後,上任途中路過呂蒙駐地,呂蒙擺酒款待他。魯肅還以老眼光看人,覺得呂蒙有勇無謀,但在酒宴上兩人縱論天下事時,呂蒙不乏真知灼見,使魯肅很受震驚。酒宴過後,魯肅感嘆道:「我一向認為老弟只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確非吳下阿蒙了。」呂蒙道:「士別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繼任統帥,才識不如周公瑾
(周瑜),又與關羽為鄰,確實很難。關羽其人雖已年老卻好學不倦,讀《左傳》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氣,但卻頗為自負,老兄既與之相鄰,應當有好的計策對付他。」他為魯肅籌劃了三個方案,魯肅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四、吳下阿蒙
【成語】吳下阿蒙
【讀音】wú xià ā méng
【釋義】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
【出處譯文】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去研究儒家經典當博士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十分驚奇地說:「你現在的在政治與軍事方面才乾和謀略,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和讀書人分別幾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長兄知道這件事為什麼這么晚呢!」魯肅於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後就告別了。
『玖』 關於成語故事的句子。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十日之內趕制十萬支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曹操大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三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三日之內如何能造出十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船配置三十名軍士,船隻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十萬支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准備停當。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二十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裡,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一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些時間,諸葛亮又命令船隊頭東尾西,靠近水寨,並囑加勁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船上草把排滿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返回。還命令士卒齊聲大喊:「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時,諸葛亮取箭船隊因順風順水,已經離去20餘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共得箭十幾萬枝,為時不過三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理,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後自嘆不如。
『拾』 求200字關於孫權,或呂蒙或魯肅的成語故事,
孫權勸學
原文:初抄,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譯文:當初,吳王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當學官嗎! 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你事務繁忙,哪能比得上我事務繁多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認為非常有好處。」呂蒙於是開始讀書學習。當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與呂蒙討論議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你現在的謀略才幹,已不再是當年吳縣的那個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離別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了,長兄為什麼認清事物這么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後就告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