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字的四字成語故事
【成語】: 水滴石穿
【拼音】: shuǐ dī shí chuān
【解釋】: 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處】: 《漢書·枚乘傳》:「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舉例造句】: 乖崖援筆判雲:「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
【拼音代碼】: sdsc
【近義詞】:磨杵成針、繩鋸木斷
【反義詞】:虎頭蛇尾
【用法】: 作定語;指堅持就會成功
【英文】: dripping water can wear through a stone
【故事】: 宋朝崇陽縣令張乖崖為官清廉,鐵面無私。一次見縣衙管理鐵庫的庫吏從錢庫里偷了一文錢,張乖崖認為數量雖小但性質嚴重,必須嚴懲。該官吏不服,張乖崖判他死刑並在判決書上寫道:「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這個成語出現在三年級語文課本上
B. 帶有三字的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為得到劉備的版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權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C. 收集三個成語故事二十字左右
懸梁刺骨
孫敬字文寶,非常喜歡學,早晚多不休息,等到晚上困了的時候,就用繩子把回頭發系在樑上.後來成為當答世大儒。
卧薪嘗膽
吳國與越國打仗,吳王夫差戰敗,其後他每天睡在乾柴上,天天吃苦膽,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了越王勾踐,這就是有名的卧薪嘗膽。
望梅止渴
曹操在征討張綉時軍隊飢渴難耐,這時曹操登上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有梅林,度過軍隊嘩變的危機,後人稱這次事件為望梅止渴。
D. 三國演義四字成語故事50字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內他,他許諾如晉容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
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初 出茅廬
諸葛亮答應劉備出山,就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
E. 寫出含有「三」字的成語故事4個
唱三嘆
兩面三刀
垂涎三尺
狡兔三窟
退避三舍
勇冠三軍
喙長三尺
孟母三遷
雀躍三百
一隅三反
三千珠履
個中三味
韋編三絕
日上三竿
長年三老
再衰三竭
網開三面
華封三足
約法三章
二滿三平
歲寒三友
五大三粗
F. 有關三國演義的四字成語故事幾人物角色
三顧茅廬,初出茅廬,舌戰群雄,錦囊妙計,羽扇綸巾, 鼎足三分, 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 桃 園 三 結 義
三 顧 茅 廬
官 渡 大 戰 後, 曹 操 打 敗 了 劉 備。 劉 備 只 得 投 靠 劉 表。
曹 操 為 得 到 劉 備 的 謀 士 徐 庶, 就 慌 稱 徐 庶 的 母 親 病 了, 讓 徐 庶 立 刻 去 許 都。 徐 庶 臨 走 時 告 訴 劉 備, 隆 中 有 個 奇 才 叫 諸 葛 亮, 如 果 能 得 到 他 的 幫 助, 就 可 以 得 到 天 下 了。
第 二 天, 劉 備 就 和 關 羽、 張 飛 帶 著 禮 物, 到 隆 中 去 拜 訪 諸 葛 亮。 誰 知 諸 葛 亮 剛 好 出 游 去 了, 書 童 也 說 不 准 什 么 時 候 回 來。 劉 備 只 好 回 去 了。
過 了 幾 天, 劉 備 和 關 羽。 張 飛 冒 著 大 雪 又 來 到 諸 葛 亮 的 家。 劉 備 看 見 一 個 青 年 正 在 讀 書, 急 忙 過 去 行 禮。 可 那 個 青 年 是 諸 葛 亮 的 弟 弟。 他 告 訴 劉 備, 哥 哥 被 朋 友 邀 走 了。 劉 備 非 常 失 望, 只 好 留 下 一 封 信, 說 渴 望 得 到 諸 葛 亮 的 幫 助, 平 定 天 下。
轉 眼 過 了 新 年, 劉 備 選 了 個 好 日 子, 有 一 次 來 到 隆 中。 這 次, 諸 葛 亮 正 好 在 睡 覺。 劉 備 讓 關 羽、 張 飛 在 門 外 等 候, 自 己 在 台 階 下 靜 靜 地 站 著。 過 了 很 長 時 間, 諸 葛 亮 才 醒 來, 劉 備 向 他 請 教 平 定 天 下 的 辦 法。
諸 葛 亮 給 劉 備 分 析 了 天 下 的 形 勢, 說:「 北 讓 曹 操 占 天 時, 南 讓 孫 權 占 地 利, 將 軍 可 占 人 和, 拿 下 西 川 成 大 業, 和 曹、 孫 成 三 足 鼎 立 之 勢。」 劉 備 一 聽, 非 常 佩 服, 請 求 他 相 助。 諸 葛 亮 答 應 了。 那 年 諸 葛 亮 才 27 歲。
草 船 借 箭
周 瑜 非 常 嫉 恨 諸 葛 亮, 總 想 找 個 理 由 殺 掉 諸 葛 亮。
一 天, 周 瑜 讓 諸 葛 亮 造 10 萬 枝 箭, 並 說 10 天 內 就 要。 諸 葛 亮 痛 快 地 答 應 了, 說:「 我 3 天 之 內 就 送 10 萬 枝 箭 過 來。」 周 瑜 很 吃 驚。
諸 葛 亮 向 魯 肅 借 了 20 只 快 船,600 名 士 兵, 把 每 條 船 用 布 蒙 上, 兩 邊 堆 滿 一 捆 捆 的 干 草。 周 瑜 得 知 這 一 情 況 後, 心 里 非 常 懷 疑, 不 知 諸 葛 亮 又 在 玩 什 么 花 樣。
到 第 三 天, 天 還 沒 亮, 諸 葛 亮 便 派 人 將 魯 肅 請 來, 說:「 請 您 和 我 一 同 去 取 箭。」 然 後, 把 20 條 快 船 用 長 繩 連 起 來, 一 直 往 江 北 駛 去。 當 時, 長 江 上 霧 雲 很 大, 對 面 看 不 見 人。 魯 肅 心 里 不 明 白, 問 諸 葛 亮 怎 么 回 事。 諸 葛 亮 只 是 笑, 並 不 回 答。
不 久, 船 靠 近 曹 操 的 水 寨。 諸 葛 亮 命 令 將 船 頭 朝 東 船 尾 向 西, 一 字 擺 開。 又 叫 士 兵 一 起 敲 鼓 吶 喊。 曹 操 聽 了 報 告, 說:「 霧 天 作 戰, 恐 怕 有 埋 伏。 先 讓 水 陸 軍 的 弓 箭 手 向 他 們 射 箭, 霧 散 後 再 進 軍。」 於 是, 箭 像 雨 點 一 樣 射 向 那 20 條 船。
箭 頭 准 確 地 落 在 草 捆 上, 排 得 密 密 麻 麻。 過 了 一 會 兒, 諸 葛 亮 命 令 船 頭 掉 過 來, 再 由 西 向 東 排 開, 於 是, 另 一 面 又 被 射 滿 了 箭。 等 到 太 陽 要 升 起 來 時, 霧 也 快 散 了。 諸 葛 亮 命 令 軍 士 開 船, 並 一 起 大 喊:「 謝 謝 丞 相 的 箭!」
船 到 了 南 岸, 周 瑜 已 經 派 了 500 名 軍 士 在 江 邊 等 著 搬 箭, 卸 完 後 共 有 十 二 三 萬 枝 箭。 魯 肅 見 了 周 瑜, 把 諸 葛 亮 借 箭 的 事 說 了 一 遍。 周 瑜 嘆 氣 說:「 諸 葛 亮 真 是 神 機 妙 算, 我 實 在 不 如 他 啊!」
赤 壁 大 戰
周 瑜 與 諸 葛 亮 商 量 好 進 攻 曹 操 的 時 間, 然 後, 把 人 馬 分 成 6 隊, 只 等 東 南 風 一 刮 起 來, 就 開 始 行 動。
東 南 風 刮 起 來 後, 黃 蓋 帶 了 20 只 裝 滿 蘆 葦、 硫 磺 等 物 的 火 船, 向 對 岸 開 去。 快 到 曹 操 軍 營 時, 船 一 齊 起 火, 順 著 風 勢, 將 曹 軍 船 只 燒 著。 由 於 曹 操 聽 信 龐 統 的 話, 將 所 有 的 船 用 鐵 環 鎖 在 一 起, 根 本 沒 法 逃 走。
這 時, 曹 軍 水 寨 全 都 燒 著, 一 片 火 光。 許 多 兵 士 被 燒 死 了。 曹 操 知 道 中 了 計, 一 邊 叫 罵, 一 邊 尋 找 船 只。 這 時, 張 遼 駕 著 一 只 小 船 過 來, 曹 操 才 脫 離 火 海。
曹 操 被 救 上 岸 時, 東 吳 兵 馬 已 殺 了 過 來。 他 在 張 遼 等 人 的 保 護 下, 終 於 甩 掉 了 東 吳 的 追 兵。 他 們 來 到 一 個 山 勢 很 險 的 地 方。 這 時, 曹 操 哈 哈 大 笑 起 來, 將 士 們 都 嚇 了 一 跳, 問 他 笑 什 么, 曹 操 說:「 我 笑 諸 葛 亮、 周 瑜 不 懂 計 謀, 如 果 他 們 在 這 里 埋 伏 下 一 支 兵 馬, 那 就 厲 害 了!」 話 沒 說 完, 殺 出 了 一 支 人 馬, 原 來 是 早 已 埋 伏 在 這 里 的 趙 雲。 曹 操 連 忙 突 圍, 死 傷 了 許 多 兵 士, 好 不 容 易 才 逃 出 來。
這 時, 天 已 經 亮 了, 正 下 著 大 雨。 曹 操 以 為 沒 有 危 險 了, 就 下 令 休 息 吃 飯。 他 坐 在 樹 林 中, 不 禁 又 哈 哈 大 笑 起 來。 旁 邊 人 問:「 丞 相 您 損 失 了 那 么 多 人 馬, 笑 什 么 呢?」 曹 操 說:「 我 笑 諸 葛 亮、 周 瑜 還 是 缺 少 計 謀, 如 果 他 們 在 這 里 埋 伏 下 一 支 人 馬, 我 們 還 能 逃 得 了?」
話 音 沒 落, 突 然 一 陣 喊 聲, 張 飛 率 領 兵 馬 沖 了 過 來。 曹 操 大 吃 一 驚, 甲 衣 也 沒 穿 就 上 了 馬。 他 手 下 的 將 士 一 邊 跑 一 邊 迎 敵, 許 多 人 都 受 了 傷。
這 次, 曹 操 開 始 走 小 路。 他 們 來 到 了 華 容 道。 曹 操 見 遠 處 還 有 煙 霧, 像 有 伏 兵。 曹 操 說:「 這 是 諸 葛 亮 叫 人 放 的 煙, 讓 我 不 敢 走 這 條 路。」 於 是, 曹 操 等 人 走 上 了 華 容 道, 這 條 路 本 來 不 平, 加 上 剛 下 過 雨, 特 別 難 走。 曹 操 下 令 砍 樹 搬 草, 墊 平 路 面。 不 少 士 兵 累 得 昏 倒 在 地 上。
好 不 容 易 到 了 平 坦 一 點 的 路 面, 曹 操 又 哈 哈 大 笑 起 來:「 如 果 是 我 指 揮 打 仗, 肯 定 在 這 里 埋 伏 一 支 軍 馬, 諸 葛 亮、 周 瑜 到 底 是 不 行 啊!」 話 沒 說 完, 有 是 一 聲 炮 響, 關 羽 帶 人 截 住 了 去 路。
曹 操 嚇 了 一 跳。 等 他 定 下 神 來, 看 清 是 關 羽 時, 臉 上 頓 時 有 了 笑 容:「 雲 長。 以 前 我 對 你 不 錯, 請 你 看 在 過 去 的 情 義 上, 放 我 一 條 生 路 吧。」 關 羽 是 個 講 義 氣 的 人, 他 回 想 起 曹 操 對 他 的 種 種 好 處, 又 看 那 些 士 兵 的 可 憐 樣 子, 就 讓 開 了 道 路。
諸 葛 亮 聽 說 關 羽 放 走 了 曹 操, 非 常 生 氣, 說:「 關 羽 因 為 私 人 情 義 耽 誤 了 公 事, 拉 出 去 殺 了!」 劉 備 一 聽, 急 忙 過 來 求 情:「 我 和 關 羽 像 親 兄 弟 一 樣, 本 來 准 備 一 齊 死 的, 先 生 殺 了 他, 我 也 沒 法 活 了, 就 原 諒 他 一 次 吧。」 諸 葛 亮 這 才 不 說 什 么 了。
火 燒 連 營
孫 權 殺 了 關 羽, 搶 回 荊 州, 這 兩 件 事 惹 得 劉 備 心 里 冒 火。 他 不 顧 文 武 大 臣 們 的 勸 阻, 親 自 率 領 75 萬 人 馬 殺 向 東 吳。
張 飛 命 令 3 天 之 內 作 好 白 旗 白 甲, 全 軍 將 士 帶 孝 出 征, 並 叫 范 疆、 張 達 快 去 辦 理, 誤 了 期 限 就 殺 人。 范 疆、 張 達 看 不 能 完 成 任 務, 就 刺 死 張 飛, 投 奔 了 孫 權。
三國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註:「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盪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盪氣回腸.」
G. 三年級 四字成語故事有哪些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喜歡嗎?不喜歡跟我說。
H. 寫出含有「三」字的成語故事4個
唱三嘆 兩面三刀 垂涎三尺 狡兔三窟 退避三舍 勇冠三軍 喙長三尺 孟母三遷 雀躍三百 一隅三反 三千珠履 個中三味 韋編三絕 日上三竿 長年三老 再衰三竭 網開三面 華封三足 約法三章 二滿三平 歲寒三友 五大三粗
I. 三字成語的三字成語相關故事
【破天荒】唐朝時期,荊州地區50多年沒有舉人到京城應考中過進士,因此被稱為「天荒」,直到唐宣宗時期,有一個荊州舉人劉蛻中了進士,破了天荒。荊州魏國公崔鉉特地獎勵他70萬錢。劉蛻不受並回信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
【眼中釘】五代時期,後唐效節指揮使趙在禮起兵反後唐庄宗,擁立明宗,被任命為義成軍節度使,他濫用職權,欺壓民眾,經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軍去攻打當時人們認為是眼中之釘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1000錢的「拔釘費」,違者處死。
【佼佼者】東漢初年,赤眉軍首領樊崇得知光武帝劉秀不殺降將的消息後,就率領傀儡皇帝劉盆子及丞相徐宣等30多萬人前來投降,劉秀寬待他們,賞給他們飯菜吃,問他們是否真心投降,徐宣等表示真心歸順,劉秀認為他們是鐵中之鋼、人中佼佼者。
【賤骨頭】賈璉私自娶了尤二姐,王熙鳳將她接回榮國府,正准備想辦法來算計尤二姐時,賈赦將身邊丫頭秋桐賞給賈璉為妾。這秋桐眼中容不下尤二姐,到賈母那裡告狀,賈母沒有核實就感慨說:「鳳丫頭倒好意待他,他倒這樣爭鋒吃醋的。可是個賤骨頭。」
【東道主】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重回國執政,為報復鄭國與秦國聯合出兵伐鄭。鄭文公派燭之武去勸秦穆公退兵,說鄭國與秦國不相連,讓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道主去對付晉國,牽制晉國對秦國有好處。秦穆公認為有道理就立即撤軍。
【莫須有】南宋時期,岳飛率領岳家軍英勇抗擊金軍的侵略,所向披靡。金軍聞風喪膽,指使投誠的秦檜回南宋朝廷,離間岳飛君臣的關系。岳飛父子等被秦檜誣陷治罪,韓世忠心中不平,責問秦檜。秦檜說:「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孺子牛】春秋時期,齊景公在空閑時為了引逗庶子荼玩樂,用嘴咬著繩子裝成牛讓荼牽著走,荼十分高興,又唱又跳的,一時得意忘形,摔倒在地,齊景公咬得太緊,冷不防把他的幾顆牙齒給拉斷了。
【大手筆】東晉文人王珣從小才思敏捷,膽識過人,20歲時擔任大司馬桓溫的主簿。他經常是口若懸河,下筆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送給他一支像椽子那樣大的筆,預感有大手筆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為晉孝武帝寫祭文。
【一字師】元朝時期,薩天錫送濬天淵入朝,有「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之句,很多人都誇好,只有山東一個老叟認為應將「聞」改為「看」,薩天錫問為什麼要這樣改,老叟說:「唐人有林下老僧來看雨。」薩天錫俯首拜他為「一字師」。
【黃粱夢】從前有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盧生,在邯鄲一個客店遇見道士呂翁。呂翁送他一個枕頭,這時店主正開始做黃粱飯,盧生小睡一會,在夢中他中進士做宰相娶美妻,兒孫滿堂,生活美滿。夢醒後,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做熟。
【爛羊頭】漢朝後期,宮廷內部腐敗,外戚與宦官的斗爭一直不斷,兩派為了拉攏自己的勢力,對外濫授官職,所授的官職名目繁多,小商人、廚子等紛紛穿綉面官服。百姓怨聲載道並編制歌謠:「灶上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
【應聲蟲】傳說洛陽有一個士人得了應聲病,剛一說話喉嚨中應聲,就去問名醫張父仲,張父仲覺得奇怪,日夜思考終於想出一個醫治辦法。立即取《本草綱目》讓他讀,他還是不停應聲,當看到他害怕的地方就不應了。於是張父仲立即配葯醫治,果然治好。
【一杯羹】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擔心長期對峙下去對他不利,於是抓了劉邦的父親,揚言劉邦不投降就殺了他父親燉成肉羹吃,劉邦聽說後說我們兩人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殺了的話就分一杯羹給他。項羽聽從項伯的勸告沒有動手殺人。
【中山狼】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在中山舉行狩獵,遇到一隻狼就拚命追趕。狼遇到東郭先生說:「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讓我苟延殘喘躲一會,躲過這場災難,我會報答你的大恩的。」東郭先生幫助了狼。後來狼安全跳出布袋撲向東郭先生咬去。
【馬生角】戰國後期,秦國與燕國表面修好,互派王室的公子到對方國家去作人質。燕太子丹在秦國作人質,秦王嬴政對他十分無禮與蔑視。太子丹向秦王請求允許他回燕國,秦王說除非馬生角烏鴉白頭才成。太子丹逃回燕國,派荊軻去刺殺秦王。
【敲門磚】古代科舉考試,往往要考八股文,應考的人把八股文的套路練熟,以便在考場上應用。如果沒考中,就說「撞太歲」,冒險撞運氣;如果考中了,就把八股文的那一套程式稱之「敲門磚」,進了門完全可以扔掉敲門的磚頭。
【想當然】公元203年,曹操同兒子曹丕率軍攻佔袁紹的老巢鄴城,18歲的曹丕見23歲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強占為夫人。孔融知道後就寫信給曹操,運用當年周武王把商紂王的寵妃妲己賞給周公的典故。曹操不解,孔融說他根據現在推想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