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祖的成語故事
1、燭光斧影來
中文名:燭影斧自聲
外文名:Candle shadow sound of axe
性質:篡權
2、黃袍加身
【成語】: 黃袍加身
【拼音】: huáng páo jiā shēn
【注音】ㄏㄨㄤˊ ㄆㄠˊ ㄐㄧㄚ ㄕㄣ
【解釋】: 五代後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後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
3、杯酒釋兵權
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㈡ 關於晉朝祖逖的一個成語故事是什麼
聞雞起舞
〖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㈢ 關於祖逖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聞雞起舞 最有名的一個了
㈣ 歷史成語故事和人物 (如:聞雞起舞--祖逖)越多越好!
聞雞起舞___祖逖
望梅止渴___曹操
指鹿為馬___趙高
四面楚歌___項羽
映雪讀書___孫康
鑿壁偷光___匡衡
㈤ 名人報效祖國的成語故事
李白從小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還在他5歲的時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開始搖頭晃腦地大聲背誦前人有名的文章了。只消兩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把書上的內容背鍀滾瓜爛熟。由於李白總是把功課作得很好,所以老師非常喜歡李白,經常在小朋友們面前誇獎他。可是,李白當時也是一個貪玩的小孩子,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樣,身上難免有一些缺點。有一天,老師還在講課呢,他卻聽著聽著就走神了,一雙大眼睛盯著窗外,腦子里竟然想起了昨天晚上媽媽給他講的金色鯉魚的故事。李白想:「那些小魚穿著金色的鱗片衣服,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真是太好看了。可是,它們的美麗會不會引來壞人呢?要是被人抓住了,就不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呀,多可憐。」瞧,李白開始陷入他自己編織的幻想的世界裡。老師看見李白愣愣的模樣,知道他沒有認真聽課,就停下課來,很生氣的說:「李白,你站起來重復一遍我剛才講的話。」李白一下子清醒了,慌忙站起來,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同學們都在笑話我吧!」李白的臉刷的紅了,他感到難為情極了。放學回家的路上,李白還在生自己的氣呢。忽然,他發現一條清澈的小溪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老婆婆磨得很認真很賣力,大滴大滴的汗珠從老婆婆的額頭上滾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著繼續磨那根大鐵棒了。李白看見老婆婆這么辛苦地磨鐵棒,覺得非常好奇。於是他跑上前去,來到老婆婆的身旁,一邊輕輕地拉著老婆婆的衣角,一邊很有禮貌地說:「婆婆,您好。請問您磨這根大鐵棒干什麼呢?」老婆婆繼續專心地磨著她的鐵棒,頭也不回地說:「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細細的綉花針哩。」李白瞪大了眼睛,嘟著嘴說:「這么粗的鐵棒能磨成針嗎?」老婆婆轉頭看了看李白,見他一臉不相信的樣子,這才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來,慈祥地對李白說:「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綉花針哩!」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個深奧的道理,使勁地點了點頭。這件事給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對他以後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後來凡是讀書碰到困難,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教導,便抖擻精神,鼓起勇氣,堅持不懈地奮力拚搏。有一段時間,他為了專心讀書,甚至搬到一所道觀中去安心苦讀。正是憑著這種精神,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為他以後取得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功打下了牢實的基礎。
詩仙」下凡
㈥ 成語故事數典忘祖
數典忘祖
shǔdiǎnwàngzǔ
[釋義] 數:數說;典:史冊。數說著典籍;卻忘記了自己祖宗版的事。後權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原本、根由。現在比喻對於本國歷史的無知。
[語出]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枚祖籍慈溪;為兄部民;因生長杭州;數典忘祖。」
[正音] 數;不能讀作「shù」。
[辨形] 典;不能寫作「點」。
[近義] 崇洋媚外
[反義] 飲水思源
[用法] 用作貶義;用於人。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例句]
①我們應當批判地繼承中國的古代文化;可不能~啊!
②我們不能~;把自己的祖國說得一無是處。
[英譯] forgetone』sownorigins
[成語故事]
《左傳·昭公十五年》載:一次,晉大夫籍談出使周朝。宴席間,周王問籍談,晉何以無貢物,籍答道,晉從未受過王室的賞賜,何來貢物。周王就列舉王室賜晉器物的舊典來,並責問籍談,身為晉國司典的後代,怎麼能「數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說列舉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職掌呢?
後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來譏刺對本國歷史的無知。
㈦ 數典忘祖的成語故事
數典忘祖_成語解釋
【拼音】:shǔ diǎn wàng zǔ
【釋義】:數:數著說;典:指歷來的制度、事跡。談論歷來的制度、事跡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對於本國歷史的無知。
【出處】:《左傳·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例句】:我們要重視中國歷史知識的學習,免得出現~的笑話。
㈧ 祖逖胸懷大志的成語故事
祖逖之誓 [zǔ tì zhī shì]
基本釋義
頌揚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壯志之典
㈨ 數典忘祖成語故事
出自於《左傳·昭復公十五年》。制
春秋時,晉國以荀躒和籍談為使節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設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壺是魯國進貢的,景王於是問起:「各諸侯國都會進貢一些物品給王室,為什麼獨獨晉國沒有?」籍談回答:「每個諸侯國都曾領受王室的贈予,所以必須進獻寶貴的器物回饋王室的恩典。由於晉國地處深山邊塞,與王室距離遙遠,皇恩根本無從顧及,我們又窮於應付戎狄,哪有什麼東西可用來貢獻呢?」景王聽了頗不以為然,於是細數從晉國祖先開始,周朝王室曾經贈予的種種賞賜,並責問籍談:「你的先人是負責掌管國家典籍的,為什麽你會忘了這些史事呢?」籍談聽了便無話可說。等荀躒與籍談離開後,周景王又評論籍談說:「我看像籍談這么忘本的人,後代子孫應該不會有什麼出息吧!竟然會列舉一堆典故來評論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掌管典籍這件事給忘了!」後來「數典忘祖」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忘本。
㈩ 有關姓何祖先的成語故事
何郎傅粉
何郎 : 1.三國魏駙馬何晏儀容俊美,平抄日喜修飾,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人稱"傅粉何郎"。後即以"何郎"稱喜歡修飾或面目姣好的青年男子。見《世說新語.容止》﹑《三國志.魏志.曹爽傳》裴松之注引《魏略》。 2.借作駙馬的美稱。 3.指南朝梁詩人何遜。何遜青年時即以文學著稱,為當時名流所稱道。 4.借指才高的年輕男子。
傅粉 : 〈書〉搽粉。
擲果潘安,偷香韓壽,傅粉何郎」 指的都是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