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的今義是什麼成語
『壹』 成語的古義和今義都能用嗎
是的 只要恰到好處 能表達你的意思 別人能看懂就沒有什麼分別
『貳』 古今異義的成語
【成語】:明哲保身
【釋義】:原指明智的人善於保全自己。現指因怕連累專自己而迴避原則斗爭的屬處世態度。
【成語】:大放厥詞
【釋義】:厥:其,他的;詞:文辭,言辭。原指鋪張詞藻或暢所欲言。現用來指大發議論。
【成語】:按部就班
【釋義】:部、班:門類,次序;就:歸於。原指按照一定的步驟、順序進行。現指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
【成語】:變本加厲
【釋義】:厲:猛烈。原指比原來更加發展。現指情況變得比本來更加嚴重。
『叄』 關於古今異義的成語有哪些
1、空穴來風:kōng xué lái fēng]
空穴是來風的條件,既能來風,必有空穴,指傳聞有一定根據。經常被誤用來表示毫無根據的事情。
出處:戰國•楚•宋玉《風賦》: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
2、七月流火:qī yuè liú huǒ
指天氣逐漸涼爽起來。「七月流火」是說在夏歷七月,天氣漸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現在常被誤用來形容七月的天氣十分炎熱,鬧出望文生義的笑話。
出處:「七月流火」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3、美輪美奐:měi lún měi huàn
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麗。可近年來報紙電視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語,大錯特錯了。
出處:《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
4、目無全牛:mù wú quán niú
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極度純熟的境地。易誤作缺乏整體觀念。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5.首鼠兩端:shǒu shǔ liǎng ān
意思是遲疑不決,拿不定主意。經常被誤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前後不一致。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儒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
6.首當其沖:shǒu dāng qí chōng
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害。經常被誤用為沖鋒在前。
出處:《漢書•五行志下》:「鄭當其沖,不能修德。」
7、望其項背:wàng qí xiàng bèi
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背脊,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多用於否定式:如難以望其項背、不能望其項背等)。現在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項背」表示「趕不上」,這是錯誤的。
出處:清•汪琬《與周處士書》:「言論之超卓雄偉,真有與詩書六藝相表裡者,非後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項也。」
8、差強人意:chā qiáng rén yì
意思是大體上使人滿意。經常被誤用為不能使人滿意。
出處:《後漢書•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9、鬼斧神工:guǐ fǔ shén gōng
形容建築、雕塑等技藝精巧、技巧高超,象是鬼神製作出來的,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常被誤用來形容壯觀的自然景物。
出處:清•屈大均《端州訪研歌和諸公》:「年來岩底采無余,鬼斧神工多得髓。」
10、始作俑者:shǐ zuò yǒng zhě
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現在常被誤用為第一個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項任務的人。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11、炙手可熱:zhì shǒu kě rè
比喻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經常被誤用來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離其本義。
出處:唐•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12、一言九鼎:yī yán jiǔ dǐng
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有份量,能起很大作用。經常被誤用來表示守信用。
出處: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13、不足為訓:bù zú wéi xùn
意思是不值得作為典範或法則。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不值得教訓某人。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君詩如風螭巨鯨,步驟雖奇,不足為訓。此詞與教訓無關
14、萬人空巷:wàn rén kōng xiàng
並不是指街上空無一人,而是說人們都從巷子里出來來到大街上,街上人山人海,兄容歡迎、慶祝等盛況。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街上空無一人。
出處:宋•蘇軾《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斗新妝。」
15、久假不歸:jiǔ jiǎ bù guī
假,借用;歸,歸還。長期的借用不歸還。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長期請假不回來工作。
出處:《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16、奉為圭臬:fèng wéi guī niè
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則。把某些事物、言論奉為准則。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將某人奉為某領域的創始人或先行者。
出處:清•錢大昕《六書音韻表序》:「此書出,將使海內說經之家奉為圭皋,而因文字音聲以求訓詁古義之興有日矣,詎獨以存古音布局哉。」
17、百身何贖:bǎi shēn hé shú
意思為自身死一百次也換不過來。比喻對死者極其沉痛的哀悼。現在常被誤用來死一百個人也不足以換得死者。
出處:《詩經•秦風•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肆』 古今意義不同的成語
挨風緝縫 捱風緝縫 撥草瞻風 筆底春風 八方風雨
別風淮雨 暴風疾雨 抃風舞潤專 抃風儛潤 變風改俗
變風易俗 北風之戀屬 暴風驟雨 捕風捉影 敗化傷風
弊絕風清 飽經風霜 飽經風雨 八面駛風 八面威風
敗俗傷風 霸王風月 別有風趣 別有風味 畢雨箕風
捕影系風 不正之風 此風不可長 粗風暴雨 馳風騁雨
春風得意 從風而服 從風而靡 春風風人 春風和氣
春風化雨 成風盡堊 餐風露宿 春風滿面 餐風沐雨
沖風冒雨 餐風嚙雪 嘲風弄月 長風破浪 乘風破浪
沖風破浪 餐風茹雪 趁風使柁 傳風扇火 餐風宿露
餐風宿水 驂風駟霞 餐風宿草 餐風宿雨 采風問俗
乘風興浪 春風夏雨 春風一度 傳風搧火 春風野火
餐風咽露 餐風飲露 春風雨露 春風沂水 嘲風詠月
乘風轉舵 成風之斫 叱嗟風雲 踔厲風發 草靡風行
扯順風旗 草偃風從 草偃風行 慘雨酸風 叱吒風雲
電掣風馳 對床風雨 跌宕風流 跌盪風流 當耳邊風
當耳旁風 當風秉燭 東風吹馬耳 大風大浪 東風過耳
東風浩盪 東風化雨 敦風厲俗 雕風鏤月 東風馬耳
『伍』 成語今義和本義
鑿壁偷光záobìtōuguāng
[釋義] 在牆上鑿開一個小孔;偷借鄰家的燈光讀書。形容在艱苦內的條件下仍堅持刻苦學習。容
[語出] 晉·葛洪《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熾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書映光而讀書。」
[正音] 壁;不能寫作「璧」。
[近義] 囊螢映雪 穿壁引光
[用法] 用作褒義。專用於學習上。一般作定語、狀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古人囊螢映雪;~;頭懸梁錐刺骨的學習精神;實在令我們敬佩。
[成語故事]
『陸』 成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
《陋室銘》 詞類抄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襲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詞」名」,形容詞」靈」受副詞」則」修飾,用作動詞:出名,成為靈異的水.)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形容詞」亂」,動詞」勞」均為使動用法:使……擾亂;勞累.) 古今異義詞:1無案牘之勞形(形:身體.今常用義為:樣子)2惟吾德馨(馨:美好.今義為:芳香.)3談笑有鴻儒(鴻:大,淵博.今義為:鴻雁,書信.)4無絲竹之亂耳(絲竹:琴瑟簫笛等管弦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今義為:絲綢和竹子.) 注意:何陋之有?是倒裝句
『柒』 為什麼成語會有古義和今義,而且有的成語古義和今義相差很多甚至相反
其一:隨著時代的發展,事物的變更,一些古代名詞語句自然在現代行不通,而廢去又是內可惜,所以有些文人就容對他們加以修改。
其二:古時的文明程度不高,或者說人民文化程度不高,有些標准用法傳入民間後,有人會出現誤用錯解的現象,這就導致越傳越廣,到了今天,當人們將錯誤的認可後,再去研究古代的詞句,會發現不同。
『捌』 古今異義的成語全部,要詳解
【成語】:坐地分贓
【釋義】:原指坐在地上分取贓物,現指不親自搶劫內而坐在家裡容分取贓物。
【成語】:櫛風沐雨
【釋義】:原義是指被風雨侵襲,現形容奔波勞累,歷盡艱辛。
這兩個成語的本義現在已不使用,只保留引申義。
『玖』 《桃花源記》中所有成語的古義今義和翻譯。(越詳細越好)
世外桃源、豁然開朗、阡陌交通、黃發垂髫、落英繽紛、怡然自樂、雞犬相聞、無人問內津、與容世隔絕
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敞亮的意思;開朗:地方開闊;光線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現了開闊明亮的境界。現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種道理;心情十分舒暢。(總意) 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形容對某一問題從長期思索不解而後忽然領悟。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互相通達。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彼此都可以聽得見。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黃發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髫,古時候指小孩子下垂的頭發。 怡然:愉快的樣子。
『拾』 古今異義成語怎麼來的
有很多原因:1.古今異義字,一些成語中的字,古今意思不同,造成異義。
2.同音誤讀、誤寫內、誤傳:五脊六獸容-----舊小說《醒世姻緣傳》誤成「五積六受」
3.文化發展賦予新的意思:如原本「囧」表示光亮,同「炯」意,現在發展成窘迫,難為情之類的意思了。
4.慣用演變:如稀奇和希奇現在都通用了。人們習慣性的用某一個詞語或字來代替原來詞語中的部分,習慣使用後,就會產生一定的差異。
5.以上原因並不全,僅以個人觀點分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