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長點的字有哪些成語故事
小學生應知應會的「100個成語故事」內容如下:
1.畫龍點睛2.一葉障目3.天衣無縫4.世外桃源
5.對牛彈琴 6.水中撈月 7.畫蛇添足8.百步穿楊
9.東施效顰10.螳臂當車11.朝三暮四 12.一箭雙雕
13.老馬識途 14.殺雞嚇猴 15.此地無銀三百兩
16.騎驢找驢 17.自相矛盾 18.空中樓閣 19.黔驢技窮
20.返老還童21.對症下葯 22.熟能生巧 23.杞人憂天
24.按圖索驥 25.解鈴還須系鈴人 26.塞翁失馬
27.杯弓蛇影 28.狐假虎威 29.鴻鵠之志 30.一舉兩得
31.為虎作倀 32.葉公好龍33.望梅止渴34.濫竽充數
35.三人成虎 36.瓜熟蒂落 37.瓜田李下 38.鷸蚌相爭
39.誇父追日 40.鑿壁偷光41.滄海桑田 42.草船借箭
43.盲人摸象 44.囫圇吞棗 45.入木三分46.見怪不怪
47.程門立雪 48.名落孫山 49.兩敗俱傷 50.邯鄲學步
51.一鼓作氣 52.盲人瞎馬 53.愚公移山 54.一字千金
55.懸 梁刺股 56.呆若木雞 57.疑鄰盜斧 58.買櫝還珠
59.道聽途說 60.起死回生61.相煎太急 62.請君入瓮
63.打草驚蛇 64.聞雞起舞 65.一字之 66.孺子可教
67.三顧茅廬 68.以訛傳訛 69.夜郎自大 70.瓮中捉鱉
71.毛遂自薦 72.嘔心瀝血 73.州官放火 74.胸有成竹
75.金石為開 76.游刃有餘 77.黃粱一夢 78. 樑上君子
79.鄭人買履 80.感恩圖報81.兩袖清風 82.同舟共濟
83.餘音繞梁 84.圍魏救趙 85.江郎才盡86.破釜沉身
87.破鏡重圓 88.月下老人 89.價值連城 90.精衛填海
91.水滴石穿 92.唇亡齒寒 93.卧薪嘗膽 94.班門弄斧
95.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96.後生可畏 97.諱疾忌醫
98.危如累卵 99.指鹿為馬100.高山流水 <收起
B. 成語故事大全字數多點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
C. 有沒有長點的成語故事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D. 給一篇成語故事,要長一點,生動點。
草船借箭
釋義: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故事
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准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裡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精衛填海
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有雄心猛志的人或事。又借喻人所做的徒勞之事
故事
夏朝以前,國家還沒有形成,那時候的帝王,遠不如後來帝王那麼闊氣,享有許多特權;而是純粹的人民公僕,只有盡義務的份兒。帝王的子女也沒有什麼太子,公主之類的特殊稱呼,身份也尊貴不起來,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樣。
炎帝有個女兒,名叫精衛,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
精衛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不知羞恥,欺負小孩子算什麼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大孩子見精衛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精衛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麼人?竟敢來管我!」
精衛說:「龍王的兒子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是炎帝的女兒呢,以後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掛到樹上曬干。」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後少管小爺的閑事。」說著動手就打。精衛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並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 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精衛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精衛,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過些天,精衛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游過來,對精衛說:哪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你。」 精衛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麼錯。」 龍王的兒子見精衛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精衛來不及掙扎,就被淹死了。 精衛死後,變成一隻紅爪白嘴的小鳥,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銜來石頭與樹枝投向大海,並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像是在激勵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邯鄲學步
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百步穿楊
出處《戰國策·西周策》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釋義 它與成語『百發百中」意義相似。比喻射箭技藝高超,並引申為 本領非常高強。
故事
秦國的名將白起,領兵前去攻打魏國,有個名叫蘇厲的謀 士獲悉後,趕緊去見周朝的國君,提醒他說: 「如果魏國被秦軍佔領,您的處境就危險了。」 原來,這時周朝的國君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對各諸侯國已沒 有管轄權。魏國如被秦國攻滅,秦國的勢力將更強大,對周天子的威 脅也更大。周天子問蘇厲怎麼辦,蘇厲建議周天子趕快派人去勸說 白起停止進攻,並給白起講一個故事。 蘇厲介紹了一個應該向白起講的故事: 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 練成了一手好箭法。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一 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圍著觀看。 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裡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一個紅心。潘虎拉 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潘虎也洋 洋得意地向養由基拱拱手,表示請他指教。 養由基環視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大近、太大 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 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塗 上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唆」的一聲射去,結果箭鏈正 好貫穿在這片楊柳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 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葉,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 柳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 養由基走前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後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 「嗖」、「嗖」、「嗖」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這一來,喝采 聲雷動,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聲中,有個人在養由基身旁冷冷他說: 「喂,有了百步穿揚的本領,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養由基聽此人口氣這么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准備 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他說:「我並不是來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 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只要一箭不 中,你那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 當注意保持名聲!」 養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謝。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蘇厲介紹的向白起講了上面這個故 事。白起聽後,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 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國的進攻。 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一條成語「百發百中」。
指鹿為馬
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故事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勢如破竹
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過河拆橋
釋義 比喻達到某種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故事 元朝的大臣徹里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干練,善於決斷。有 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 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 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 種制度。 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 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 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 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 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里帖木耳的 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 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 除科舉制度的詔書,准備頒發下去。 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 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 人都會怨恨的。」 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 法的人還要多。」 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 也不是很多嗎?」 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 個人可以任用!」 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 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 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 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裡非常不願意,但又 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 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 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 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 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 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 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 步伐離開。之後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E. 我班上有個成語故事比賽,大家幫我找個成語,要鮮為人知的,加上內容!要長一點的啊!給分20!!!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F. 書法中帶有長點的字有哪些
不 長 八 深
G. 好的成語故事,有趣點,長點哦,要幾個
執法如山zhífǎrúshān
[釋義] 執行法令像山一樣不可動搖。形容執法嚴厲專。
[語出] 清·屬李綠園《歧路燈》:「本道言出如箭;執法如山;三尺法不能為不肖者宥也。」
[近義] 鐵面無私 剛正不阿 言出法隨 軍令如山 令行禁止
[反義] 營私舞弊 寬大無邊 寬宏大量 手下留情
[用法] 含褒義。形容執行法令非常堅決。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鐵面無私」有別:~側重於形容法律威嚴;「鐵面無私」側重於形容品質高尚。
[例句] 明代的清官海瑞~;不徇私情。
H. 誰有一些成語故事 多點 不要太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English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飢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握犧牲。這是一位多麼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
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贊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Peaches and Plums Do Not Have to Talk, Yet the World Beats a Path to Them--Natural Attraction
Du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206 B.C.- A.D.24)Period, there was a very famous general whose name was Li Guang. He was very brave and skillful in battle, and had fought more than seventy battles with the Huns, an ancient nationality in China.Having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war, he was deeply loved and esteemed by the officers and men as well as the common people. However,he did not claim credit for himself and become arrogant,although he held a high post,commanding a big army,and had rendered outstanding service in defending the county. He was not only polite and amiable, but also shared weal and woe with the soldiers. He always had the troops under his commandat heart,and whenever gifts were bestowed to him by the imperial government,he distributed the gifts to his officers and men. When marching, he enred the torments of hunger and thirst as the soldiers did when food and water were in short supply. When fighting, he charged at the head of his men,and ,when he gave the order,every soldier advanced bravely to engage in fighting,not fearing death.
When the sad news of the heath of General Li Guang reached the militaty camp,the officers and men of the whole army wept bitterly.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裡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The Latecomers Surpass the Old-timers
This set phrase is derived from the complaints Ji An made to the emperor.
Ji Anlived at the time of Emperor Wudi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206 B.C.-A.D.24). He was respected for being upright and just and for daring to speak the truth. He did not bother about amall matters in personal behaviour and in being an official. He was particular about actual effects and ,although he did not cause a stir ,he could keep the prefecture he governed in perfect order. Because of this. the imperial court transferred him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rom being the perfect of the Donghai Prefecture to being a commander in charge of the appointment and dismissal of the local officals.
Once,Emperor Wudi said that he would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benevolence and justice of Confucianism and would do good turns to the people.Emperor Wudi Had hardly finished his remards when Ji An said that there was no need for the emperor to say so.Why should the emperor bother,Ji An said, about pretending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benevolence and justice since he was so greedy and avaricious within himself? This choked the emperor off. The emperor suddenly Changed his countenance and declared the meeting over. All the civilian and military officers at court were breathless with anxiety for fear that Ji An might bring disaster upon himself because of this. After returning, Emperor Wudi said to the people around him that Ji An was a little too rude and too straightforward.
For this reason ,Ji An was never promoted again. When he was the commander in charge of the appointment and dismissal of the local officials, both Gongsun Hong and Zhang Tang were low -ranking lfficials of little importance. Later ,they were promoted continuously. Gongsun Hong became the prime minister and Zhang Tang became the imperial censor. However, JiAn's post remained thesame. One day, Ji An said to Emperor Wudi that the way the emperor used his ministers was just like piling up firewood, which meant that the latecomers surpassed the old-timers. Of course, Emperor Wudi could see that Ji An was complaining. So,turning to his ministers, Emperor Wudi said, "It is true that no one can stop learning.You see, Ji An is making more and more indiscreet remarks."
This story comes from The Historical Records. Later generations use the set phrase "the latecomers surpass the old-timers " to indicate that successors can cxcel the predecessors,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idea when Ji An said that the latecomers surpassed the old-timers.
草木皆兵 cǎo mù jēi bīng
English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Every Bush and Tree Looks Like an Enemy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Fu Jian, king of the State of Qin, controlled northern China. In the year383, Fu Jian led 900,000 infantry and cavalry troops to assault the State of Jin which wa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Xie Shi and Xie Xuan, senior generals of the Jin army, led 80,000 troops to offer resistance. Knowing that the Jin army was short of men, Fu Jian wanted to seize this opportunity of being much more numerous in armed forces to stage a quick attack.
Unexpectedly, the van of Fu Jian's army of 250,000 troops was defeated in the Shouchun area by an ingenious military move of the Jin army and suffered heavy losses. The senior general of the van of Fu Jian's army was killed, and there were heavy casualties of more than 10,000 soldiers. Fu Jian's army was dispirited and its morale was shaken. Many soldiers were in such a great panic that they waited for opportunities to run away. Standing on the city wall of the Shouchun City, Fu Jian and his brother Fu Rong saw that the ranks of the Jin army were in good order and that the morale of the Jin army was high. Turning to his brother, Fu Jian said, "What a powerful enemy this is! Why did people say that the Jin army was short of men?" He deeply regretted that he had taken the enemy too lightly.
Overshadowed by the disastrous defeat, Fu Jian ordered his troops to be deployed in battle formation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Feishui River, in an attempt to regain the initiative by relying on the superior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en Xie Shi and Xie Xuan, the senior generals of the Jin army, suggested that Fu Jian's army retreat a little bit, leaving some space, so that the Jin army could cross the river to conct ooperations. Fu Jian thought that his chance had come, believing that the senior generals of the Jin army did not have the elementary knowledge of warfare. It was his plan to stage a sudden attack while the troops of the Jin army was busy crossing the river, and he was sure that his plan would word. So he willingly accepted the suggestion of the Jin army.
Unexpectedly, the moment the order to retreat was given, Fu Jian's troops were utterly routed and could by no means be controlled.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favorable situation, the Jin army crossed the river, pursuing and attacking the enemy. The trooops of Fu Jian's army threw away everything in headlong flight, and the field was littered with the corpses of the soldiers of Fu Jian's army. Fu Rong was killed in the tangled fighting, and Fu Jian was hit by an arrow and ran away. The Jin army won a brilliant victory by defeating a big army with its limited armed forces.
This story comes from "The Life of Fu Jian" in the volume "Records" of The History of the Jin Dynasty. The set phrase "every bush and tree looks like an enemy" is subsequently used to refer to a state of extreme nervousness.
I. 有什麼內容較長的成語故事,急用
成語故事要稍長成語故事一:邯鄲學步 邯鄲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據說這個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燕國有位少年不辭辛苦來到邯鄲要學這里的人走路。他一邊觀察邯鄲人的走路姿勢,-邊學習模仿。可沒有幾天,他就堅持不下來了,越學越別扭,越走越不自然。不僅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而且連自己原來走路的動作也忘了.只好爬著回到了燕國。 邯鄲學步:學步:學走路,比喻生搬硬套地模仿別人,鬧出笑話。 成語故事二:買櫝還珠 戰國時,有個楚國商人到鄭國賣珠寶。他用上等的木料做成一個盒子,然後用香料來熏烤,再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圖案,鑲嵌上翡翠、珠玉等裝飾物,把這個盒子裝扮得無比精緻,然後才把一顆極其珍貴的珍珠裝在裡面。不-會兒,一個買主來了,他看到這個盒子,喜歡極了。於是,他買下了它。可是,這位買主卻打開盒子,取出珍珠還給商人,只拿著盒子走了。 買櫝還珠—櫝:木匣。比喻捨本逐末,或取捨不當。 成語故事三:杞人憂天 古時候,杞國有一個人,老是怕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他擔心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吃不香,睡不好。後來,他的朋友開導他:「天不過是一團積聚起來的大氣罷了,不用擔心它會塌下來。」那個人聽後更加擔心了,說:「照你這樣講,太陽、月亮豈不都要掉下來嗎?」朋友說:「日、月、星辰,不過是大氣積聚而成的一些會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傷不到人。」那人聽後,又問:「那麼地會陷下去嗎?」朋友又說:「地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泥土石塊罷了,怎麼會陷下去呢!」這下,那個人才放下心來。 杞人憂天—憂:擔心。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成語故事四:黔驢技窮 很久以前,黔地無驢,後來有人從外地買回-頭,在當地沒什麼用,只好放在山下。山裡的老虎也沒見過驢子,以為是個怪物,根本不敢接近,只是遠遠地觀察。有一次,驢子突然吼叫一聲,老虎嚇得掉頭就跑,但是日子一長,考慮發現驢子沒什麼本事,就吃了它 黔驢技窮—黔:今貴州一帶。窮,完。比喻炫耀拙劣的伎倆而本事有限。 成語故事五:鄭人買履 從前,有個鄭國人,要買一雙鞋子。他先用一根繩子量了量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尺碼的繩子放在座位上。可走的時候忘記帶了。來到集市上,走進一家某鞋店,這才發現那根繩子忘在家裡,趕忙回家去取,可等他回來,集市早已散了,鞋也沒買成。有個過路的人知道了這件事後就問他:「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呢?」那個鄭人卻說:「我寧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鄭:鄭國。履:鞋子。諷刺那些只相信教條,不相信客觀實際的人。 成語故事六:自相矛盾 從前,楚國有個賣兵器的人,在市場上賣矛和盾。他先是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世界上任何鋒利的東西都刺不穿它。」見沒有人買,就放下盾,拿起矛,又說:「我這把矛鋒利無比,無論怎樣堅固的盾,它都能刺穿。」周圍的人都很納悶兒,又覺得吹得很可笑,就問:「既然這么說,那麼,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結果會怎樣呢?」這個賣兵器的人被問得張口結舌,一句話也說不上來。 自相矛盾—相:相互,比喻自己說話、辦事前後矛盾,相互抵觸。 成語故事七:葉公好龍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葉子高,大家都叫他葉公。葉公有個嗜好—喜歡龍。他的武劍上畫著龍,屋子內外的牆上繪著龍,柱子上雕著龍,連衣服、被帳上也都綉著龍。有一天,天上的真龍聽說了,就來到他家裡,把頭伸進窗戶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葉公看見真龍來了,嚇得轉身就跑,失魂落魄。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喜歡外表像龍而實際不是龍的東西罷了。 葉公好龍—好:喜歡。比喻表面上喜歡或贊賞,實際上並不愛好。 成語故事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相傳,呂洞賓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蟠桃會,途經東海的時候,見水深浪高,無法通行。這時,呂洞賓提議 ,他們各自向海投一樣東西,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渡過東海;韓湘子把自己的簫投到海里,簫韓湘子渡海而過;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劍、驢、鼓、玉朝笏、蓮花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排浪而過。八位神仙各自依靠自己的本領渡過了東海。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互相比賽,各自展示自己的本領。 成語故事九:百發百中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神箭手名叫養由基。他射箭技藝精湛,在楚晉兩國的戰斗中,曾一箭射死晉國大將魏錡。於是,有人提出要和養由基比試比試,看看誰能射中百步之外柳樹上的葉子。養由基聽罷二話不說,選中三片柳葉作為靶子,走出百步,拉弓放箭,三箭都命中了柳葉。一旁觀看的人都驚呆了。想和養自基比試的人也連連稱贊道:「真是百發百中啊!」 百發百中—中:射中。比喻射箭或射擊技術精湛、高明。 成語故事十:半途而廢 戰國時期,有個叫樂(yuè)羊的人,他到鄰國求學,准備成就一番事業。可學習不到一年,他就因為想家而棄學回來了。回到家中,妻子正在織布,得知他回來的原因後,妻子拿起一把剪刀,把織布機上的織線全部剪斷了,然後說:「布是一絲一絲織成的,如果從中間把它剪斷了,那麼,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費了嗎?」樂羊聽到這里.明白了妻子的意思,馬上告別了妻子,回到鄰國繼續求學,直到七年後學有所成才回家。 半途而廢—廢:停止。比喻工作沒做完就停止了。 成語故事十一: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叫公明儀。他善於彈 琴,而且彈得非常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在彈琴的時候,抬頭看見一頭牛正在吃草,於是就決定彈一首曲子給牛聽。一曲終了,牛卻毫無反應.照樣原地吃草。他又彈奏了幾首,牛還是不加理會。最後,公明儀明白了,不是牛聽不見琴聲,而是牛聽不懂這種曲調。 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大講道理,白費口舌。 成語故事十二:比肩接踵 春秋時,齊國的相國晏子出使楚國。楚王見晏子身材矮小,就傲慢地對他說:「你們齊國難道就沒有人了嗎?怎麼派你這么矮的人來呢?」晏子不緊不慢地回答道:「我們齊國的人比肩接踵,伸開袖子可以遮住太陽,揮揮汗水就像下雨一樣。不過,我們齊國有個規定,派賢能的出使君主賢能的國家,無才無能的人出使君主無才無能的國家。像我這樣其貌不揚的人,只能派來見您。」 楚王不知 成語故事十三:病入膏肓 春秋時,晉國國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去泰國請一位叫緩的醫生來看病。當緩還沒有到晉國的時候,晉景公在病床上做了個夢,夢見兩個小孩兒在談話。一個說:「來的這個醫生很厲害,我們逃到哪裡去呢?」另一個說:「我們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看他怎樣?」緩來後,看了看晉景公的病情,說:「大王的病醫治不好了。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葯力是達不到的。」不久,晉景公就去世了。 病入膏肓:比喻危機不可挽救。 成語故事十四:不可救葯 周厲王時有一個大臣名叫凡伯。凡伯能文能武,不僅把國事管理得井井有條,而且詩文也寫得極為漂亮。他經常勸說周王任用賢人,遠離小人。可昏庸的周厲王是非不分,常常把凡伯的話誤解為挑撥離間,漸漸地疏遠了他。此時,小人得志,把持朝政。凡伯氣怒之下,寫了一首詩,痛斥奸臣作惡多端,無法挽救。 不可救葯:葯:治療,比喻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J. 十個簡短的成語故事,20~30字的有哪些
1、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2、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
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大學問家。
3、手不釋卷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停了停, 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4、揠苗助長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5、掩耳盜鈴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鍾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6、背水一戰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
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7、紙上談兵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夠與其匹敵。他的父親趙奢曾經評論說:「打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趙括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假使將來趙國不任命他為將軍,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為將軍,導致趙軍大敗的人必定是趙括無疑。」
後來趙括果然代替廉頗做了大將軍,長平一戰被秦將白起打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被消滅,趙括自己也戰死了。
8、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
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
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9、盲人摸象
有一天,四個盲人坐在樹下乘涼。有個趕象的人走過來,大聲喊著:「象來了,讓開點!」其中一個盲人便提議說:「象是什麼樣子的呢?咱們來摸一摸好嗎?」另外三個盲人齊聲說:「好,摸一摸就知道了。」
他們向趕象的人說了他們的想法。趕象的人同意了,把象拴在樹上,讓他們摸一摸。
一個盲人摸了摸象的身子,就說:「我知道了,象就像一堵牆。」第二個盲人摸著象的牙,說道:「象和又圓又滑的棍子一樣。」第三個盲人摸著象的腿,就反駁他們說:「你們倆說得都不對,象跟柱子差不多。」第四個盲人摸著象的尾巴,大聲叫起來:「你們都錯了!象和粗繩子一模一樣。」
四個盲人你爭我辯,都認為自己說得對,誰也不服誰。這時,趕象的人對他們說:「你們都沒有說對。一定要摸遍了象的全身,才能知道象是什麼樣子的。你們每個人只摸了象的一部分,怎麼能說得對呢?」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10、映雪囊螢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裡,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孫康映雪苦讀)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裡,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