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點的四字成語故事
揠苗助長 畫蛇添足 畫龍點睛 驚弓之鳥 自相矛盾 魯王養鳥 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葉公好龍回 望梅止渴 亡羊補牢 濫竽充答數 刻舟求劍 胸有成竹 負荊請罪 伯樂相馬
『貳』 成語故事(四字成語)
杵臼之交意思是交友不嫌貧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分。
原文:「時公沙穆來游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佣,為佑賃舂。佑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
成語故事: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為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
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麽多錢作為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
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為朋友。
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為一段佳話。
『叄』 成語故事的四字成語大全
塞翁失馬、老馬識途、馬革裹屍、伯樂相馬、鷸蚌相爭、守株待兔、畫蛇添足、羽扇綸巾、錦囊妙計、舌戰群儒、乾乾凈凈、彎彎曲曲、雪中送炭、一葉障目、指手畫腳、取長補短、嫦娥奔月、四海為家、管中窺豹、拔苗助長、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垂頭喪氣、光彩奪目、金碧輝煌、千里迢迢
塞翁失馬的成語故事:
古時候,在我國北方的邊城住著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歡叫他「塞翁」. 塞翁飼養了一匹壯馬.一天,馬走失了,鄰居們都來寬慰他.他笑著說:「怎麼知道這不是福呢?」幾個月後,走失的馬回來了,身後還跟著一匹好馬!鄰居們都來祝賀.塞翁說:「怎麼知道不能成為禍呢?」果然,他的兒子騎馬時跌斷了一條腿.鄰居們又來勸慰他.塞翁說:「怎麼知道這不是福呢?」一年後,打仗了.村裡的青年人都被強征入伍,十個有九個死在戰場上.只有他跛腳的兒子留在了家裡,保住了一條命.
2.老馬識途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3.馬革裹屍成語故事:
東漢時,有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叫馬援,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文淵.有一次,馬援在外作戰凱旋迴京,許多人前來歡迎慰勞.在這些歡迎的人中間,有一個叫孟冀的,也隨同眾人向馬援道賀.馬援說:「我總以為你要和我說什麼大事,怎麼也這樣隨波逐流地一味誇獎我呢?」孟冀笑了笑,沒說什麼.馬援說:武帝時代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郡的地方,不過封了幾百戶的侯爵.我現在倒封了這樣大的地盤,賞過於功,能夠保住長久嗎?現在匈奴、烏桓還不時侵擾北方邊境,我想自告奮勇前去討伐.作一個好男兒,就應當准備把生命犧牲在疆場上,用馬革裹屍而歸,怎能躺在床上死在妻子、兒女的身旁! 孟冀聽了馬援的話,不勝佩服,說:「這不愧是一個大丈夫呀!」後來,馬援擔任了隴西太守一職,率軍擊破先零羌,並一直在軍中征戰,直到六十三歲,病死軍中,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諾言.
4.伯樂相馬的成語故事: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後,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 的故事.
5.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它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游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游說。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接下來,蘇代講開了他要講的故事。他說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一隻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曬太陽。忽然飛來一隻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那打漁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提拿去了。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麼,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 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肆』 含有故事的四字成語
奉行故事、虛應故事
奉行故事是一個詞語,拼音是fèng xíng gù shì,意思是遵照辦理;專故事:老規矩、老章屬程。按照老規矩辦事。
虛應故事,拼音是xū yìng gù shì,是指照例應付,敷衍了事。指用敷衍的態度對待工作。
『伍』 50個四字成語故事
嚴肅的外貌;維摩詰經講經文》。」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定語;接觸多了。 [例句] 別看他平時總是一副~的樣子、臉色。也作「岸然道貌」、狀語。 [語出] 《敦煌變文集;「一本正經」一般不能表示這種裝模作樣;嚴肅的樣子;~沒有。不同在於。③「一本正經」含有「很認真」的意思。一般作謂語;儀形磊落;表裡截然相反的意思:「然見維摩;用來嘲諷人故意做出端莊。形容神態莊重;道貌凜然:高傲;多指表情。 [結構] 主謂式;靈魂丑惡;實際上都往往道德敗壞。 [近義] 一本正經 正襟危坐 正顏厲色 裝腔作勢 岸然道貌 [反義] 嬉皮笑臉 [用法] 多用作貶義、嚴肅的樣子。現多用於諷刺故作正經表裡不一的偽君子;外貌嚴肅正經道貌岸然dàomàoànrán [釋義] 道貌;都形容外表正經莊重的樣子:①~偏重在「莊重」;不能寫作「安」:正經。 [辨形] 岸。②~含有「表面上高尚;岸然:「道貌岸然」。 [辨析] ~和「一本正經」;多指神態;「一本正經」;也指神態、尊貴、高潔」的意思;才發現他其實品質卑劣
『陸』 10個四字成語故事.並說出主人公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卧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感謝您對派派小說論壇的支持,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
『柒』 成語故事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望梅止渴,愚公移山,守株待兔,負荊請罪,
大禹治水,覆水難收 · 赴湯蹈火 · 分庭抗禮 ·
防微杜漸 負隅頑抗 · 負重致遠 · 管鮑之交 ·
· 感恩圖報 · 過河拆橋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無憂 · 各自為政 · 華而不實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浹背 · 後來居上 · 合浦珠還
· 後起之秀 · 後生可畏 · 火樹銀花 · 堅壁清野
· 間不容發 · 井底之蛙 · 雞口牛後 · 江郎才盡
· 見獵心喜 · 雞鳴狗盜 · 九牛一毛 · 膠漆相投
· 舉一反三 · 開誠布公 · 空洞無物 · 沆瀣—氣
· 克己奉公 · 開卷有益 · 侃侃而談 · 口蜜腹劍
· 開門揖盜 · 空前絕後 · 克勤克儉 · 曠日持久
『捌』 四字詞語(成語) 故事短一點
畫餅充飢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回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答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玖』 四字成語故事
鮮為人知
→
知不詐愚
→
愚不可及
→
及賓有魚
→
魚帛狐篝
→
篝燈呵凍
→
凍解冰釋
→
釋車下走
→
走伏無地
→
地北天南
→
南北東西
→
西除東盪
→
盪產傾家
『拾』 四字成語故事(急)
「風聲鶴唳」這則成語的唳是鳥叫。把風的響聲、鶴的叫聲,都當做敵人的呼喊聲,疑心是追兵來了。形容驚慌失措,神經極度緊張。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謝玄傳》,堅眾奔潰,余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 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紮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而不是速戰速決。如果貴軍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 更好嗎?」 秦軍內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後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後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沖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
於是,秦軍決定後退。 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一,一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 謝玄見敵軍漬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 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拚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
------------
西晉末年發生內亂,因為長期的動盪不安,最後西晉不幸滅亡。琅琊王司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東晉。
當晉朝渡江來到南方,胡人就霸佔了北方。不過,北方後來被前秦全部佔領,與江南的東晉對立。當時前秦的首領叫苻堅,他請漢人王猛當他的宰相,一心要讓國家變得十分強盛。為了完成統一中國的心願,苻堅就帶著八十萬大軍攻打南方。晉朝的君臣一聽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謝安十分鎮定,從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就在淝水這個地方,謝安趁前秦軍隊還沒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襲前秦的軍隊。前秦因此輸得很慘,士兵到處逃命,聽到風聲或鶴叫的聲音,都以為晉軍來了,非常害怕。在這場戰役中,前秦的士兵傷亡慘重,同時決定了南北日後長期對峙的局面。
騾騎王武於;是衛玠之舅,雋爽有風姿,見玠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釋義「慚」,慚愧;「形穢」,醜陋,不體面。因為自己在某一方不如別人而有一種慚愧的感覺。
故事 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 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 在城裡也頗有名聲。 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他對衛母說: 「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現在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難看了!」 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 幾乎哄動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 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贊他講得精深透徹的。人們嘻笑著說:「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秋時代,楚平王是個很迷戀女人的君王,後來還霸佔了自己的兒媳婦。大臣伍奢對君主這樣的行為非常反對。楚王一不高興,下令把伍奢抓起來,連伍奢的大兒子也一起被殺死。然後,二兒子伍子胥看情形不對,他趕緊逃命。一路上躲躲藏藏,有什麼風吹或草搖動的聲音,他都會被嚇到。有一天,伍子胥來到江邊,遇到一個漁翁,伍子胥把事實真相都告訴了他。後來,漁翁上岸幫他找吃的,伍子胥怕他去告密,就躲在岸上的蘆葦叢里。等到漁翁一回來,發現他不在,就要他不用擔心,快點出來,讓他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當伍子胥要走之前,還叮嚀漁翁千萬不要跟別人說起見過他的事情。漁翁見伍子胥懷疑自己,為了不讓他擔心,竟然投江而死。伍子胥非常難過,繼續逃亡的生活。後來,他在吳國受到重用,掌握了吳國的軍隊,他立刻攻打楚國,報了殺父的深仇大恨。
三國時代,西蜀和東吳發生戰爭。
東吳漸漸抵抗不了西蜀。
東吳派出趙咨向魏國求救。
當時吳國和魏國之間,也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吳國仍然不得不去請求魏國的幫忙。
趙咨一到許都,魏文帝曹丕的態度十分傲慢,因為他瞧不起東吳。
於是,他故意問趙咨:「東吳像你這樣的人才有多少啊?」
趙咨很有自信的回答:「我國聰明能幹、文武雙全的人,大概有八、九十人。
像我這么差的人,多得可以用車來載,用斗來量,實在數都數不完啊!」
戰國時代的齊威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上了皇帝。
年輕的他因此驕傲自滿,每天飲酒作樂,不但不處理國家大事。
不準大臣勸阻,如果有人不聽他的話、或是違反他的規定,就會受到死刑的處罰。
就這樣過了三年,國家政治混亂,鄰近的魏國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們對國家的安危很擔心,卻又不敢提出勸告。
大夫淳於髡故意對他說:「宮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來都不飛不叫,大王知道這是甚麼鳥嗎?」
聰明的齊王一聽就明白淳於髡的用意。
他說:「這只鳥不是普通的鳥,平時不飛不叫,但只要一飛直往上沖,一鳴叫聲驚人。」
齊王還出兵反擊魏國的侵略,使魏國割地求和。
後來其它國家都很害怕,不敢再來侵犯,從此齊國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戰國的時候,有個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學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公孫丑談論統一天下的問題。他們從周文王談起,說當時文王以方圓僅一百里的小國為基礎,施行仁政,因而創立了豐功偉業;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於戰亂,以齊國這樣一個地廣人多的大國,如能推行仁政,要統一天下,與當時周文王所經歷的許多困難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後說:「今天,像齊國那樣的大國,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歡,猶如替他們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給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獲得的效果必定能夠加倍。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呢!」
後來人們便根據孟子所說的這兩句話,引申為「事半功倍」,用來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
語出《史記?高祖本紀》。這一典故說的是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有人不利,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贊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張良的字)。」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斗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計多,善用腦,善用兵。
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王彥章是五代時候的人,他年輕的時候跟隨梁太祖打仗,立下不少的戰績,太祖死後又為末帝鞏固了梁朝的江山,功勞不能說不大。可是當王彥章攻打後唐連續兩次失敗後,向來對他有反感的人趁機向末帝說王彥章的壞話,最後王彥章被罷免了兵權。不到半年,後梁江山不保,只好再度請出王彥章。
一次,王彥章被唐兵活捉了,後唐庄宗很賞識他,想讓他做將領,王彥章說:「哪有當將領的人,早上替這個國家效力,晚上又為另一個國家做事的?所以請大王給我一刀,我沒有怨言,只會感到很榮幸。」最後雖然他還是死了,但是卻留下了很好的名聲。
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春秋時,鄭國的執政者子皮,想任用尹何擔任大夫,當時有很多人認為尹何太年輕而且從來沒做過官,大家都怕他能力不夠。可是子皮卻不以為然,他說:「他的誠實很令人欣賞,相信他絕對不會辜負我對他的期望,而且現在正是給他學習的好機會。」子皮的另一位大臣子產從容地回答:「大王您想培養年輕人當然是件好事,可是這樣做反而會害了他。就像叫一個不會用刀的人去切肉,他反而會剁傷自己的手。治理國家也是一樣,如果讓尹何在正式當大夫之前能夠多加學習,那麼,在他從事工作的時候一定會井井有條,否則將會為國家帶來想不到的損失。」子皮聽了子產的一番話後,恍然大悟地說:「你說的非常道理,以後每件大事我都要事先聽聽你的意見,才不會犯下大錯。」沒想到謙虛的子產卻搖頭說:「人的想法就像每個人的外貌一樣,各不相同,我的意見只能做為參考罷了!」
晉代學者郭象是湖南人。據說,他從小就勤學好問,對於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問題總愛追根問底,弄清真相道理。後來他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很有收獲。因為他學識豐富,分析和說理的能力很強,談論起來,有條有理,頭頭是道。當時,人們都稱贊他會說話、有口才。
《晉書?郭象傳》載:「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這句話的意思是:聽郭象談話,好比懸掛著的大河,水不斷地奔瀉下來,永遠不枯竭似的。後人形容「能說善辯、口齒流利」就叫做「口若懸河」。現在,我們用到這個成語時,再加上「滔滔不絕」四個字,就更加形象了。
衛庄公的愛妾有個兒子叫州吁,從小就很受寵愛,可是他不務正業,整天只喜歡舞刀弄槍。而當時,大夫石存也有個兒子名石厚,與州吁臭味相投,兩個人關系很好。後來衛庄公死了,公子完繼位為衛恆公。此時,石存因年紀老邁又不滿州吁的作為,便告老還鄉。
一天,衛恆公要到洛邑去見周王,州吁和石厚便借送行殺死了衛恆公,並奪取了王位,可是他們不得人心,於是他們商量找石存幫助,以安撫民心。石存告訴前來求助的兒子說:「你們只要去請陳恆公幫你們在周王面前說說,得到周王的同意就好了。」於是石厚和州吁,帶上禮物趕往陳國。這邊石存暗中寫信密告陳恆公,讓他幫捉拿殺君王的兇手。石厚和州吁一到陳國就被抓起來了。接著陳王派人去問怎麼處置這兩個兇手。石存就說:「這小子不忠不孝,留他又有什麼用?」於是陳王叫人把他們殺了。石存的這種做法得到後人的贊許,後來人們稱這種行為是「大義滅親」。
唐朝時有一位到京城應考的讀書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遊玩,看到一間小屋很不錯,就找借口走進去看看。沒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裡一位美麗的姑娘。第二年清明節他又回到那間屋子,卻看見大門鎖著,人已經不知道搬到哪裡去了,於是就提筆寫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然後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個地方,這一次大門不但沒深鎖,還看見姑娘的父親,姑娘的父親傷心地告訴他說:「我女兒因為看了他寫的詩因此得了相思病,沒想到竟因此而死了。」他聽了之後非常難過,情不自禁抱著姑娘大哭,沒想到這時姑娘卻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後,身體漸漸痊癒的姑娘就和讀書人結成了夫妻。
這個故事出自《呂氏春秋?去私》。晉平公作皇帝的時候,有一個叫南陽的地方缺一個官。晉平公問祁黃羊:「你看誰可以當這個縣官?」祁黃羊說:「解狐這個人不錯,他當這個縣官合適。」平公很吃驚,他問祁黃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祁黃羊笑答道:「您問的是誰能當縣官,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認為祁黃羊說得很對,就派解狐去南陽作縣官。解狐上任後,為當地辦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陽百姓普遍好評。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一個法官,你看誰能擔當這個職務?」祁黃羊說:「祁午能擔當。」平公又覺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說:「祁午確實是我的兒子,可您問的是誰能去當法官,而不是問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於是又派祁午當了法官,後來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執法的好法官。
孔子聽說這兩個故事後稱贊說:「好極了!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別人不計較私人仇怨,對自己不排斥親生兒子,真是大公無私啊!」
後來,人們就用「大公無私」這個成語,形容完全為集體利益著想,沒有一點私心。也可以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古代有個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嗇。由於他整天盤剝窮人,累得病倒了,差一點昏死過去。三天後,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見屋裡擠滿了送終的親友,想要表示什麼。他的大侄說:「六叔,是不是還有兩個親人沒見面?」他搖搖頭。二侄問:「是不是有筆銀子放在哪裡,不曾交代?」還是他妻子明白,看見兩根燈芯同時燃點,就挑掉一根。這時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氣。突然,快斷氣的六叔流著淚,湊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說話。他說:
「我死後,可把我留下的兩張便紙分給前來弔孝的親戚。」
「我死後,別用棺材來盛我,挖個坑,把我埋了就成。」
「我死後,不要請和尚念經,我在黃泉下自己會念經的。」
「我死後,把我的皮剝下來,賣給皮匠;把我的毛拔下來賣給做刷子的人,一根別丟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捨不得拔掉丟失,形容極端自私。
春秋時,有個著名的軍事家叫孫武,吳王為了試試他的才能,從宮中選出一百八十名宮女,讓孫武訓練。
孫武命令宮女手拿著長戟(古代一種兵器)分成兩隊,並且讓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當隊長。孫武對她們說:「我說前,你們就看前方,說左就看左邊,說右就看右邊,說後就看後面。」他命令人准備了處罰的刑具斧頭,又再三重申剛才的命令。孫武喊:「右!」宮女們你看我,我看你,覺得好玩,根本就不服從孫武的命令。孫武說:「是我解釋得不夠明白,命令得不到執行,是指揮官的責任。」就把前面的命令又詳細說了一遍。當他再次發出「左」的命令時,宮女們還是笑著不動,吳王也覺得好笑。這次孫武不再自責,他說:「解釋、交代得不清楚是將官的責任,交代清楚而不服從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於是命令左右把隊長推出去砍頭。吳王嚇得大叫:「等等,她們是我的愛妃,將軍用兵的才能,我很明白,請不要殺她們。」孫武回答:「將在軍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聽從。」堅決把吳王的兩名寵妃砍了頭,同時另外任命兩位宮女做隊長。宮女們很害怕,孫武再次發令時,所有的宮女都整齊認真地操練,不敢當作兒戲了。吳王也不得不佩服孫武的才能。
周穆王聽說造父馴馬駕車的本領最好,就把他召來。
造父知道周穆王想到遙遠的西方運河,就挑選了八匹好馬拉車。造父駕著車,克服種種艱難險阻,來到昆侖山的西王母國。美麗的西王母熱情地接待了周穆王,並且天天陪著他遊玩、觀賞。一個多月過去了,周穆王玩得連自己的國家都快忘記了。
一天,周朝有個武士送來一份緊急文件。穆王大吃一驚,立刻叫造父備車,告別了西王母,回鎬京去。造父施展了全副本領,「一日千里」地向東飛馳,三天三夜就回到鎬京。周穆王立刻調動各路人馬,親自出征,很快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亂。周穆王重賞了造父。從此,「造父」也就成了馴馬駕車高手的代稱。成語「一日千里」原形容馬跑得很快,現比喻進步或發展很快。
戰國時,楚平王的太子建有兩個老師,一個是伍奢,一個是費無忌。費無忌得到楚平王的寵愛,可是他又怕太子登位後會對他不利,於是他便誣告太子。沒想到平王竟然相信,還把太子調到邊關去。但是費無忌還是不放心,擔心太子找機會報復,因此他又將伍奢囚禁,並且派人殺害太子。
心狠的費無忌還不願罷休,他想到伍奢有兩個兒子,於是他又派人殺害了伍奢和他的大兒子,只有伍奢的小兒子伍員逃走了。平王聽信費無忌的謊言,認為伍員是叛徒,因此下令追捕伍員。伍員為了逃命,一夜之間頭發鬍子全白了。後來他逃到了吳國,幫助吳王,建議派兵攻打楚,經過五次戰爭,終於打到楚國都城,這時平王已死,伍員為了報殺父兄之仇,便挖出平王的屍體,親自鞭屍。伍員的老朋友知道之後便責備他。傷心的伍員對他說:「我像一個走路的人,此時天色已晚,但是路卻很遠,所以會做些違背常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