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取經的成語
❶ 老梁猜成語:唐僧去西天取經,打一成語
千辛萬苦[qiānxīnwànkǔ]
【解釋】: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
【出自】:元·張之翰《元日》:「版千辛萬苦都權嘗遍,只有吳淞水最甘。」
【示例】:僑胞的金錢不是容易得到的,是由於他們胼手胝足,~,省吃儉用,積累起來的。
◎鄒韜奮《抗戰以來·熱烈愛國的千萬僑胞》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出處
元·無名氏《飛刀對箭》:「我受了些熱血相噴;萬苦千辛;恰便似翻滾滾的雪浪里逃生。」
例句
1.勘探隊隊員歷盡~,才找到了這個大銅礦。
❷ 描寫西天取經的成語
千難萬險
跋山涉水
九死一生
神通廣大
法力無邊
大顯神通
大慈大悲
普度眾生
矢志不渝
九九歸一
立地成佛
————————————————————提問勿忘採納——————————————————
❸ 和同學打賭西天取經是不是成語
「西天取經」不是成語。含「西天」的成語只有「送佛送到西天」,沒有含「專取經」屬的成語。
送佛送到西天
sòng fó sòng dào xī tiān
【解釋】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姐姐原是為救安公子而來,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送佛送到西
❹ 西遊記取經艱難的成語
為你奉上,請君參考,有疑問請追問,謝謝!
艱難坎坷 崎嶇泥濘 荊棘密布 舉步為艱 千里迢迢 千山萬水 艱難險阻 危機四伏 山高水長 跋山涉水
重重險阻
❺ 取經用什麼成語
千里迢迢
【解釋】:迢迢:遙遠。形容路途遙遠。
【出自】:明·馮夢龍《古版今小說·范權巨卿雞黍死生交》:「辭親別弟到山陽,千里迢迢客夢長。豈為友朋輕骨肉,只因信義迫中腸。」
【示例】:李少荃要講和,曾國荃只主戰,派了唐景崧,~來把將軍見。
◎清·曾樸《孽海花》第六回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分句;形容路途非常遙遠
❻ 唐僧西天取經打一成語
唐僧西天取經——九死一生;
唐僧西天取經——九九八十難;
唐僧西天取經——饞壞了妖魔鬼怪;
唐僧西天取經——孫悟空吃虧、佛祖佔便宜;
唐僧西天取經——旅遊考察兩不誤
唐僧西天取經——多災多難
❼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過程用上12個成語不少於300字
千辛萬苦
qiān xīn wàn kǔ
【解釋】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
【出處】元·張回之翰《元日》:「答千辛萬苦都嘗遍,只有吳淞水最甘。」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作褒義。多用於對人的歷盡艱辛表示贊嘆。①體詞性;一般作賓語。②謂詞性;一般作謂語。
【正音】苦;不能讀作「ruò」。
【辨形】辛;不能寫作「心」。
【近義詞】含辛茹苦、飽經風霜
【反義詞】嬌生慣養
【辨析】~與「含辛茹苦」有別:~著重於辛苦的「多、大」;常用作賓語;「含辛茹苦」著重於對辛苦的「忍受」;常用作狀語。
【例句】
(1)勘探隊隊員歷盡~;才找到了這個大銅礦。
(2)為了尋找失散多年的兒子;他歷盡了~。
❽ 取經學習的成語
懸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生詞本
基本釋義
形容刻苦學習。
出 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專(蘇秦)讀書欲屬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例 句
清·李漁《比目魚·贈行》:「我~年復年,把銅雀磨穿。」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懸頭刺股
❾ 西天取經這個成語的意思
齊天大聖: 天地一樣地位崇高的聖人
大鬧天宮: 無法無天的意思
不避艱險: 不躲避艱難和危險。
西天取經: 取得成功.
騰雲駕霧: 指乘雲霧飛行,形容神志恍惚。
來去無蹤: 來時去時都看不見蹤影。形容出沒極為迅速或隱秘。
千變萬化: 形容變化極多。
大顯神通: 形容充分顯示出高明的本領。
明察秋毫: 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火眼金睛: 眼光十分犀利,能識別各種妖魔鬼怪.
除惡務盡:消除壞人壞事或邪惡勢力,必須徹底。
天下太平: 處處平安無事。指大治之世。
西天是指印度,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們以為印度已經是天的西邊了。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3年(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並從天竺帶回諸多經書,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做出貢獻。貞觀20年(646年),47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經書657部。而在中國老百姓印象中, 《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經第一人。 有學者指出,其實東北和尚曇無竭一行25人, 早在公元420年就從幽州龍城(現遼寧省朝陽市)出發西行取經。 這比唐僧西天取經足足要早209年。 朝陽北塔博物館資深研究人員董高告訴記者, 根據史料記載,曇無竭又稱法勇,俗姓李,幽州龍城人。 他10多歲時就出家修行,經常慨嘆佛經殘缺不全, 又聽說高僧法顯等人曾去西天佛國取經,遂發誓效仿。 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曇無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曇朗法師等25名和尚西行取經 。他們途經今天的青海、甘肅、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絕壁深淵, 最終到達現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個佛寺修行。 西行取經的25名東北和尚中,有12人墜崖而亡,有8人中途餓死,最終只剩下曇無竭等5人返回中國, 帶回並翻譯了《觀世音受記經》一部。 董高認為,曇無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經, 從時間上比較,要晚於「天竺留學第一人」東晉和尚法顯21年, 但比唐僧(玄奘)要早兩個多世紀。 從佛教地位來說,曇無竭只帶回1部佛經, 而玄奘帶回並翻譯的經、論有75部1335卷,法顯帶回並翻譯的佛經有6部24卷。 曇無竭的歷史功績遠不及法顯和玄奘。 據記者查閱,1999年版《辭海》中,法顯和玄奘都有詞條介紹,而曇無竭則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