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比喻誠信的成語故事
春深似海
呆似木雞
繁花似錦
歸心似箭
光陰似箭
侯門似海
何其相似乃爾
好語似珠
皎陽似火回
口似懸河答
流年似水
貌似強大
面似靴皮
情深似海
日長似歲
如痴似醉
如花似朵
如花似錦
如花似玉
如花似月
如飢似渴
如膠似漆
如狼似虎
如龍似虎
如魚似水
似曾相識
似懂非懂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似箭在弦
似漆如膠
似是而非
似水流年
似水如魚
似笑非笑
似有如無
似醉如痴
文似其人
疑似之間
B. 比喻人的成語故事
白璧無瑕 璧:中間有孔的扁圓形玉器;瑕:玉上的斑點。比喻人的品德或事物完美無缺
白玉無瑕 瑕:玉上的赤色斑點。潔白的美玉上沒有一點疵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無缺
伯仲之間 伯仲:兄弟長幼的順序,老大,老二。比喻人與事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
乘風破浪 乘:趁著。船隻乘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人的志向遠大,氣魄雄偉,奮勇前進
赤子之心 赤子:初生的嬰兒。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
春華秋實 華:同「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關系
代馬依風 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馬:北方產的良馬。比喻人心眷戀故土,不願老死他鄉
鋒芒畢露 鋒:刀鋒;芒:槍頭,矛尖。畢:都,完全,全部;露:暴露。形容人銳氣才華全都顯露出來。也比喻人愛逞強顯能,好表現自己
膏火自煎 油脂因能照明而致燃燒,比喻人因有才能或有財產而得禍
戶樞不蠹 樞:門上的轉軸;蠹:蛀。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容易受侵蝕。也比喻人經常運動可以強身
槐南一夢 比喻人生如夢,富貴得失無常
回光反照 指日落時由於反射作用而天空中短時發亮。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興奮。也比喻事物滅亡前夕的短暫興旺
蠖屈不伸 像尺蠖一樣彎曲而不能伸展。比喻人不得志
黃花晚節 指菊花能傲霜開放,比喻人到晚年能保持高尚的節操
戢鱗潛翼 戢:收斂;潛:隱居。魚兒收斂鱗甲,鳥兒收起翅膀。比喻人退出官場,歸隱山林或蓄志待時
金無足赤 足赤:成色十足的金子。比喻人也不能十全十美
經綸滿腹 經綸:原指整理蠶線,理絲為經,編絲為綸,引申為規劃治理。比喻人富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或指人很有學問
愛惜羽毛 羽毛:比喻人的聲望。比喻為珍惜自己的名聲,行事十分謹慎。
立地書廚 比喻人讀書多,學識淵博
六臂三頭 比喻人的本事非凡,神通廣大
民膏民脂 膏、脂:油脂。比喻人民用血汗創造的財富
飄飄欲仙 飄飄然將要飛升成仙。比喻人的神態、動作輕盈飄忽如同神仙,也形容人的感受輕松爽快、沾沾自喜
苗而不秀 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開花結果。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C. 關於誠信的成語
關於誠信的成語有一言九鼎、言而有信、誠至金開、一言為定、抱誠守真、修辭立誠、金口玉言、閑邪存誠、駟馬難追、言信行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1、一言為定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yán wéi dìng,指一句話說定了,不再改變。
引證解釋: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程嬰,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2、說一不二,讀音shuō yī bù èr,漢語成語,釋義為形容說話算數,說了就不改變。也指人獨斷專行。
出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褚一官平日在他泰山眼前還有個東閃西挪,到了在他娘子跟前卻是從來說一不二。」
3、言而有信,yán ér yǒu xìn,成語,意思是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論語·學而》第七章,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竭盡全力;服侍君主,忠於職守;與朋友交往,講求信譽。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有學問了。
4、表裡如一是一個成語,讀音是biǎo lǐ rú yī,是指表面和內心都一樣,形容言行和品質完全一致。
出自《朱子全書·論語》:「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著實,故某集注雲:『以忠,則表裡如一。』」
譯文:以忠義為原則處事的人,正是事情所要的結果。故某集說忠義的人,表裡如一。
5、一諾千金,讀音yí nuò qiān jīn。是漢語成語,意思是指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也叫千金一諾。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譯文:得到黃金百斤,不如得到季布的諾言。
D. 成語故事比喻鴍
比翼雙飛
bǐ yì shuāng fēi
【解釋】比翼:翅膀挨著翅膀。雙飛:成雙的並飛。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專,在屬事業上並肩前進。
【出處】《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
【結構】連動式。
【用法】用於夫妻情投意合;在事業上並肩前進。一般作謂語、賓語、補語。
【正音】翼;不能讀作「jì」。
【辨形】翼;不能寫作「冀」。
【近義詞】比翼齊飛、並駕齊驅
【例句】
(1)居里夫婦在科學的征途上~。
(2)我們祝願新婚夫婦在事業上也是~;並肩前進!
E. 含比喻的成語故事大全套
如日中天,侯門似海,揮金如土,歸心似箭,如魚得水,呆若木雞,如出一轍,如獲至寶,膽小如鼠,大巧若拙,料事如神,如喪考妣,如墮煙海,光陰似箭,如虎添翼,日長似歲,如履薄冰,冷若冰霜
F. 含有比喻意思的成語
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拼音】:jìng rú chǔ nǚ,dòng rú tuō tù
【解釋】:處女:未嫁的女子;脫兔:逃跑的兔子。指軍隊未行動時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一行動就象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
【出處】:《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近義詞】: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安如泰山
【拼音】:ān rú tài shān
【解釋】:形容象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示例】:在敵人的強大攻勢下,我軍陣地~。
【近義詞】:堅如磐石、巋然不動
【反義詞】: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堪一擊
【語法】:作謂語、賓語;形容堅固不可摧毀
【英文】:as stable as Mount Tai
【成語故事】:西漢諸侯吳王劉濞對漢景帝的中央政權心懷不滿,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諸侯的領地,導致劉濞聯合楚等七國諸侯以「清君側」名義舉兵反叛。吳王府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勸諫,希望改變主意能使地位比泰山還要穩固
堅如磐石
【拼音】:jiān rú pán shí
【解釋】:堅:堅固,結實;磐:大石頭。象大石頭一樣堅固。比喻不可動搖。
【出處】:古樂府《孔雀東南飛》:「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文選·古詩十九首》:「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有?」
【示例】:我們偉大的祖國~。
【近義詞】:安如泰山、安如磐石、固若金湯
【反義詞】:搖搖欲墜、不堪一擊、危如累卵
【語法】:作謂語、定語;比喻不可動搖
【英文】:monolithic
【法文】:solide comme un monolithe
德文】:felsenfest
危如累卵
【拼音】:wēi rú lěi luǎn
【解釋】:比喻形勢非常危險,如同堆起來的蛋,隨時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出處】:《韓非子·十過》:「其君之危,猶累卵也。」《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秦王之國,危於累卵,得臣則安。」
【示例】:大名~,破在旦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三回
【近義詞】:千鈞一發、危在旦夕
【反義詞】:安如磐石、穩如泰山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十分危險
【英文】:in a precarious situation
固若金湯
【拼音】:gù ruò jīn tāng
【解釋】:金屬造的城,滾水形成的護城河。形容工事無比堅固。
【出處】:《漢書·蒯通傳》:「必將嬰城固守,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
【示例】:大沽口的炮台,如能得他允許保護,~。 ★高陽《胭脂井》
【近義詞】:銅牆鐵壁、堅如磐石
【反義詞】:一觸即潰、不堪一擊
【語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指非常堅固
【英文】:impregnable
【成語故事】:秦末陳勝起義軍沖擊秦王朝的統治,陳勝的部將武臣率軍攻打越地范陽,蒯通去拜會並勸說范陽縣令徐公,徐公放棄守城。蒯通就去拜會武臣,勸武臣妥善安置徐公,這樣別的負隅頑抗的固若金湯的城池的守備也會投降,武臣同意他的意見
G. 成語故事的比喻義
網開一面wǎngkāiyīmiàn
[釋義] 把捕捉鳥獸的網打開一面;給鳥獸留一條生路。比喻採取寬大內態度;容給人一條生路。
[語出] 清·李綠園《歧路燈》:「先生意欲網開一面;以存忠厚之意;這卻使不得。」
[正音] 一;不能讀作「yì」。
[近義] 寬大為懷 寬宏大量
[反義] 小肚雞腸 心胸狹窄
[用法] 用於人。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H. 《驚弓之鳥》是一個成語故事.後人用這個故事比喻什麼
【成抄語】: 驚弓之鳥
【拼音】: jīng gōng zhī niǎo
【解釋】: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出處】: 《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I. 成語故事,代比喻的有哪些
【成語】: 濫竽充數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釋】: 濫:失實的,假的。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成語故事】:
濫竽充數這則成語的濫是失實,與真實不符,引申為矇混的意思;竽是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是湊數。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充數,或是以次充好,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
這個成語來源於《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潛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浪盪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裡。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里,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於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