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含寓意的成語有哪些

含寓意的成語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0-12-05 05:18:45

㈠ 含寓意的成語

狡兔三窟 初生牛犢不怕虎 對牛彈琴對牛鼓簧多如牛毛放牛歸馬風馬牛不相及 風牛馬不相及服牛乘馬割雞焉用牛刀隔山買老牛歸馬放牛汗牛充棟汗牛充屋汗牛塞棟 呼牛作馬雞屍牛從瘠牛羸豚繭絲牛毛繭絲牛毛襟裾馬牛鯨吸牛飲九牛二虎之力 九牛拉不轉九牛一毫九牛一毛裾馬襟牛扛鼎\牛老牛破車老牛舐犢犁牛髐角 犁牛之子馬勃牛溲馬浡牛溲馬面牛頭馬牛襟裾馬牛其風買牛賣劍買牛息戈 幫虎吃食暴虎馮河杯弓市虎不入虎穴 不得虎子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藏龍卧虎豺虎肆虐豺狼虎豹 鴟目虎吻鴟視虎顧初生牛犢不怕虎初生之犢不懼虎初生之犢不畏虎除狼得虎垂餌虎口春冰虎尾 刺虎持鷸打虎牢龍打馬虎眼打死虎打死老虎大人虎變大賢虎變雕虎焦原 調虎離山斷蛟刺虎惡虎不食子餓虎飢鷹餓虎撲食餓虎撲羊餓虎擒羊餓虎吞羊 杯弓蛇影杯蛇鬼車杯蛇幻影杯影蛇弓杯中蛇影筆底龍蛇筆走龍蛇壁間蛇影 撥草尋蛇草蛇灰線長虺成蛇長蛇封豕春蛇秋蚓春蚓秋蛇打草驚蛇打草蛇驚 打蛇打七寸斗折蛇行斗折蛇行毒蛇猛獸飛鳥驚蛇封豕長蛇封豨修蛇佛口蛇心 佛心蛇口蝮蛇螫手 壯士解腕蝮蛇螫手 壯士解腕弓影杯蛇駭龍走蛇虎頭蛇尾畫蛇添足畫蛇著足 驚蛇入草鯨吞蛇噬靈蛇之珠龍鬼蛇神龍屈蛇伸龍蛇飛動龍蛇飛舞龍蛇混雜 龍頭蛇尾牛鬼蛇神強龍不壓地頭蛇人心不足蛇吞象三蛇七鼠 鰲憤龍愁白龍魚服扳龍附鳳暴腮龍門筆底龍蛇筆走龍蛇藏龍卧虎禪世雕龍 車水馬龍成龍配套乘龍佳婿乘龍快婿乘龍配鳳打鳳撈龍打鳳牢龍打虎牢龍 大水沖了龍王廟得婿如龍雕龍畫鳳鼎成龍去鼎成龍升鼎湖龍去二龍戲珠放龍入海 飛龍乘雲飛龍在天風從虎 雲從龍風虎雲龍鳳表龍姿鳳附龍攀鳳骨龍姿鳳狂龍躁 鳳樓龍闕鳳毛龍甲鳳髓龍肝鳳舞龍飛鳳舞龍蟠鳳簫龍管鳳臆龍鬵鳳翥龍蟠 鳳翥龍驤鳳翥龍翔鳳子龍孫伏虎降龍伏龍鳳雛附鳳攀龍貫斗雙龍龜龍鱗鳳 狗豬不食其餘牧豬奴戲泥豬疥狗泥豬癩狗泥豬瓦狗人怕出名豬怕壯一龍一豬指豬罵狗 豬卑狗險豬朋狗友豬突豨勇 鞍不離馬 甲不離身鞍不離馬背 甲不離將身鞍馬勞頓鞍馬勞倦鞍馬勞困鞍馬勞神鞍馬之勞鞍前馬後 班馬文章寶馬香車北叟失馬弊車羸馬避世金馬鞭長不及馬腹兵藏武庫 馬入華山兵荒馬亂 兵慌馬亂兵馬不動 糧草先行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兵強馬壯伯樂相馬不識馬肝不食馬肝策馬飛輿 車塵馬跡車塵馬足車馳馬驟車怠馬煩車殆馬煩車煩馬斃車馬輻輳車馬駢闐 車馬填門車馬盈門車水馬龍車填馬隘車在馬前車轍馬跡馳馬試劍持戈試馬 愛禮存羊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昌歜羊棗羝羊觸藩羝羊觸藩多歧亡羊餓虎撲羊餓虎擒羊 餓虎吞羊告朔餼羊告朔餼羊掛羊頭 賣狗肉掛羊頭賣狗肉虎盪羊群虎入羊群狼羊同飼 羚羊掛角買王得羊賣狗懸羊鳥道羊腸牛羊勿踐歧路亡羊千羊之皮 不如一狐之腋牽羊擔酒 驅羊攻虎驅羊戰狼肉袒牽羊如狼牧羊舍策追羊十羊九牧使羊將狼瘦羊博士 鼠穴尋羊順手牽羊素絲羔羊替罪羊屠所牛羊亡羊補牢亡羊得牛亡羊之嘆 猴年馬月猴頭猴腦尖嘴猴腮獼猴騎土牛沐猴而冠沐猴而冠沐猴衣冠弄鬼掉猴 殺雞哧猴殺雞駭猴殺雞駭猴殺雞儆猴殺雞嚇猴山上無老虎 猴子稱大王土龍沐猴軒鶴冠猴 猿猴取月宰雞教猴 阿狗阿貓阿貓阿狗白衣蒼狗白雲蒼狗幫狗吃食蒼狗白衣蒼狗白雲藏弓烹狗 打狗看主打雞罵狗打落水狗打人罵狗貂不足 狗尾續貂狗相屬斗雞養狗斗雞走狗 飯牛屠狗飛鷹走狗狗傍人勢狗逮老鼠狗黨狐朋狗黨狐群狗盜雞鳴狗盜雞啼 狗盜鼠竊狗顛屁股狗惡酒酸狗惡酒酸狗吠不驚狗吠非主狗吠之驚狗吠之警 狗肺狼心狗苟蠅營狗急跳牆狗口裡生不出象牙狗口裡吐不出象牙狗馬聲色狗拿耗子狗皮膏葯 狗屁不通狗偷鼠竊狗頭軍師狗頭鼠腦狗尾貂續狗尾續貂狗心狗行狗行狼心 打雞罵狗呆如木雞呆若木雞呆似木雞戴雞佩豚斗雞養狗斗雞走狗斗雞走馬 斗雞走犬斗酒只雞獨鶴雞群范張雞黍鳳毛雞膽縛雞之力割雞焉用牛刀狗盜雞鳴 狗盜雞啼鶴處雞群鶴發雞皮鶴骨雞膚鶴困雞群鶴立雞群鶴行雞群淮南雞犬 淮王雞狗雞不及鳳雞腸狗肚雞蟲得喪雞蟲得失雞蛋里找骨頭雞飛蛋打雞飛狗叫 雞飛狗跳雞飛狗走雞膚鶴發雞骨支床雞口朋雞爛嘴巴硬雞零狗碎雞毛蒜皮 雞鳴而起雞鳴狗盜雞鳴狗吠雞鳴候旦雞鳴戒旦雞鳴起舞雞鳴犬吠雞鳴饁耕 雞皮鶴發雞棲鳳巢雞犬不安雞犬不驚雞犬不留雞犬不寧雞犬不聞雞犬皆仙 雞犬桑麻雞犬升天雞犬無驚雞犬相聞雞犬之聲相聞 老死不相往來雞聲鵝斗雞屍牛從雞頭魚刺 愛鶴失眾別鶴孤鸞別鶴離鸞不舞之鶴驂鸞馭鶴慚鳧企鶴蟲沙猿鶴獨鶴雞群 斷鶴繼鳧斷鶴續鳧焚琴鬻鶴焚琴煮鶴風聲鶴唳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鳳鳴鶴唳鳧短鶴長 鳧鶴從方鳧脛鶴膝孤雌寡鶴孤雲野鶴龜鶴遐齡龜鶴遐壽龜鶴遐壽龜齡鶴算 龜年鶴壽龜年鶴算鶴背揚州鶴長鳧短鶴處雞群鶴短鳧長鶴發雞皮鶴發松姿 鶴發童顏鶴骨雞膚鶴骨龍筋鶴骨霜髯鶴骨松筋鶴骨松姿鶴歸華表鶴困雞群 鶴立雞群鶴唳風聲鶴唳華亭鶴唳猿聲鶴鳴九皋鶴鳴之士鶴勢螂形鶴膝蜂腰 標枝野鹿覆鹿尋蕉共挽鹿車鴻案鹿車即鹿無虞鹿車共挽鹿皮蒼璧鹿裘不完 鹿死不擇蔭鹿死不擇音鹿死誰手鹿馴豕暴鹿走蘇台馬鹿異形馬鹿易形秦失其鹿 權移馬鹿群雄逐鹿挺鹿走險鋌鹿走險小鹿觸心頭心頭鹿撞心頭撞鹿以鹿為馬 獐麇馬鹿指鹿為馬指鹿作馬中原逐鹿逐鹿中原 蟲沙猿鶴蜂腰猿背鶴唳猿聲鶴怨猿驚狐媚猿攀驚猿脫兔籠鳥檻猿鳥哭猿啼 窮猿奔林窮猿投林亡猿禍木亡猿災木心猿意馬意馬心猿意馬心猿猿悲鶴怨 猿鶴蟲沙猿鶴沙蟲猿猴取月猿驚鶴怨猿啼鶴唳猿啼鶴怨猿穴壞山 白兔赤烏待兔守株得兔忘蹄東門逐兔東兔西烏動如脫兔龜毛兔角狐死兔泣 狐兔之悲獲兔烹狗見兔放鷹見兔顧犬狡兔三窟狡兔三穴狡兔死 良狗烹狡兔死 良犬烹 驚猿脫兔靜如處女 動如脫兔靜若處子 動若脫兔狼奔兔脫目兔顧犬犬兔俱斃獅象搏兔 皆用全力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勢若脫兔守如處女 出如脫兔守株待兔兔角龜毛兔角牛翼兔葵燕麥兔起鳧舉兔起鶻落兔起鶻落兔起烏沉兔缺烏沉兔絲燕麥兔死鳧舉兔死狗烹兔死狐悲兔死犬飢

㈡ 有寓意的成語有什麼

1、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2、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3、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3、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4、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5、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6、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7、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㈢ 寓意好的成語有哪些

寓意好的成語有:
1、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g wài]
釋義:望:希望,意料。由於沒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興。
出處:宋·蘇軾《與李之儀書》:「契闊八年,豈謂復有見日?漸近中原,辱書尤數,喜出望外。」
例句:聽了春遊去游樂場的消息,我喜出望外。
2、陶情適性[táo qíng shì xìng]
釋義:陶:喜,快樂;適:舒適,暢快。使心情愉快。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不過游戲筆墨,陶情性而已!」
例句:身置其中,似閑暇於萬畝花圃,讓人心神盎然,陶情適性。
3、青山綠水[qīng shān lǜ shuǐ]
釋義:泛稱美好山河。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青山綠水。』曰:『見後如何?』師曰:『綠水青山。』」
例句:站在山頭,青山綠水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4、神采奕奕[shén cǎi yì yì]
釋義:奕奕:精神煥發的樣子。形容精神飽滿,容光煥發。
出處: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玩具》:「細視良久;則筆意透出絹外;神采奕奕。」
例句:夕陽灑在她滿頭銀發上,使她顯得~。
5、金榜題名[jīn bǎng tí míng]
釋義:金榜:科舉時代稱殿試揭曉的榜;題名:寫上名字。指科舉得中。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絕寄舊同年曰:『金榜題名墨上新,今年依舊去年春。花間每被紅妝問,何事重來只一人?』」
例句:在科舉時代,~是許多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㈣ 10個含有寓意的成語

自相矛盾,畫龍點睛,濫竽充數,畫蛇添足,守株待兔,狐假虎威,掩耳盜鈴,葉公好龍,揠苗助長
刻舟求劍

㈤ 寓意「含蘭」的成語有哪些

1、蘭桂騰芳

lán guì téng fāng

成語解釋:蘭桂:芝蘭和丹桂,兒孫的美稱;芳:比喻美名。比喻子孫顯貴發達

成語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父母俱存,謂之椿萱並茂;子孫發達,謂之蘭桂騰芳。」

2、桂馥蘭馨

guì fù lán xīn

成語解釋:桂:桂花;馥:香氣;蘭:蘭草;馨:芳香。形容氣味芳香

成語出處:郭沫若《<孔雀膽>的故事》:「還作了兩首詩留別。其一雲:……鳥飛兔走頻來往,桂馥蘭馨豈暫移?」

3、蕙損蘭摧

huì sǔn lán cuī

成語解釋:蕙:蕙草;蘭:蘭花。比喻女子夭亡

成語出處:明·梁辰魚《破齊陣·詠時序悼亡》:「把酒對斜暉,問芳卿為甚的便蕙損蘭摧。」

4、春蘭秋菊

chūn lán qiū jú

成語解釋:春天的蘭花;秋天的菊花;各自在自己開花的季節顯示出秀美。比喻各擅其美;各有所長。

成語出處: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歌 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洪興祖補註:「古語雲: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也。」

5、蕙心蘭質

huì xīn lán zhì

成語解釋:蕙、蘭:都是香草名。蕙草樣的心地,蘭花似的本質。比喻女子心地純潔,性格高雅。

成語出處:唐·王勃《王子安集·七夕賦》:「金聲玉韻,蕙心蘭質。」

㈥ 含有寓意的成語

寓情於景 在景色的描寫中寄託情感。
寓意深長 寄託或隱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語專言文字或屬藝術作品)。
托物寓興 假借外物寄託情致。
寓意深遠 寄託或隱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語言文字或藝術作品)

㈦ 含有寓意的成語有哪些

含有寓意的成語:
寓意深遠

基本釋義

寄託或隱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語言文字或藝術作品)。
出 處

〖出處〗宋·沈作喆《寓簡》卷一:「詩之作也,其寓意深遠,後之人莫能知之其意之所在也。」

㈧ 含有寓意的成語

1、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2、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3、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3、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4、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5、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6、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7、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8、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定離開。 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毛遂自薦:在戰國的時候,有權有錢的人很喜歡供養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強自己的勢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見的時候,就讓他們策劃謀略,替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人被稱做食客,也叫門下客。 趙國的宰相平原君勢力龐大,家中養了幾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沒有什麼別的貢獻,平原君雖然覺得很奇怪,卻也沒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後來,趙國的國都邯鄲被秦軍包圍,情勢非常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勸說楚王和趙國合作,共同出兵對抗秦國。平原君回家後,准備從食客中選出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選來選去只有十九人合格,還差一個人。平原君正傷腦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對平原君說:「我是最適合的人選,願意跟從公子前往。」平原君說:「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鋒利的錐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會穿破袋子,顯露鋒芒。而你在我這三年,卻沒有傑出的表現,我看你還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現在才要進入袋子里,不然我這把錐子早就穿破袋子,顯露出它的鋒利,而且連錐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適合的人選,於是平原君就帶著毛遂等二十人趕往楚國。 見到楚王,平原君說明了局勢和利害得失,費盡口舌,卻都無法說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沒有辦法、想不出好點子。正當大家不知到該怎麼辦才好,毛遂這時候手按寶劍,走到楚王前面說:「大王的性命現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國有幾百萬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戰役中卻被秦國幾萬人的軍隊打敗,奪去了許多城池與土地,連我們趙國都替你們感到羞憤。趙國提議兩國聯合抗秦,是在替你們楚國報仇。」楚王聽了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著寶劍威脅,就同意結盟,訂下和約。並立刻發兵支持趙國,解了邯鄲之圍。 從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當作上賓招持
9、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10、揠苗助長: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11、不可救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12、乘風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13、一衣帶水: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14、 高山流水: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15、 一字之師: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16、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17、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18、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19、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20、杞人憂天
出處:《列子·天瑞》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踏,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自己沒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有個人看他這樣憂愁,很為他擔心,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氣積聚在一起罷了,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從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間,怎麼會擔心天塌下來呢?「
那人憂天的人聽了,又說;「如果天是很厚的氣,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會掉下來嗎?「
前來開導他的人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會發光的氣積聚而成的,即使掉下來,也不可能把人打傷。「
那個憂天的人又問:「如果地陷塌了怎麼辦呢?「
開導他的人回答說:「大地是土塊積聚而成,它充塞四野,無處不有,你在它上面隨便行走、跳躍,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麼擔心它會陷塌呢?「
那人聽了朋友的話,如釋重負,非常高興;那個前來勸他的人放下心來,也很高興。
21、南轅北轍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22、畫蛇添足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譯文:
楚國有一個人舉行祭祀典禮。行完了禮,把一壺酒賞給他家裡的幾位客人。客人們商量道「這酒幾個人喝嫌少,一個人喝,有餘。咱們在地上畫蛇,誰先畫成了誰就喝酒。「有一個人先把蛇畫成了,拿過酒來將要喝,卻又左手舉著酒壺,右手又畫著蛇說:「我還能給蛇添上腳。「腳還沒畫成,另一個人又把蛇畫成了。這人把酒壺奪過來,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添上腳?「於是他就把酒喝了。
23、鄭人買履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雙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你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不就行了嗎?為何還要跑回去看鞋樣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24、揠苗助長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
宋國有個農夫嫌稻苗長得太慢,於是將稻苗撥高,滿意地回了家,對家裡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稻苗長高一大截!「他兒子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5、邯鄲學步
出處:《莊子·秋水》
原文: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譯文:
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邯鄲人走路很好看,就趕去邯鄲跟人家學習步法。可是,他不僅沒有掌握邯鄲人走路的獨特技能,而且忘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結果只好爬著回家了。
26、刻舟求劍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27、掩耳盜鈴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
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鍾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㈨ 有哪些寓意好的並且是帶「成」諧音的成語

1、寓意好的並且是帶「成」諧音的成語有:成人之美,功成名就,成雙成對,積善成德,大功告成。

㈩ 包含寓意的成語

千古絕調
發音 qiān gǔ jué diào
釋義 猶千古絕唱。指從來少有的絕妙佳內作。
出處 清·趙翼《甌北詩話·查容初白詩》:「阮亭專以神韻為主,如《儀征柳耆卿墓》雲:『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醞藉含蓄,實是千古絕調。」
示例 屈原將投汨羅而作《離騷》,李陵降胡不歸而賦別蘇武詩,蔡琰被掠失身而賦〈悲憤〉諸詩,千古絕調,必成於失意不可解之詩。★清·費錫璜《漢詩總說》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