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好用又生僻的成語故事

好用又生僻的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05 10:58:02

Ⅰ 5給好評,高中語文演講課前講成語,給我弄一個,有典故的最好,比較生僻

彈冠相慶,沐猴而冠,拾人牙慧,瓜田李下,汗牛充棟。有典故的成語太多了。

Ⅱ 急求高中生僻成語詳解(典故,含義)要多!要快!

A
安身立命:生活有著落,精神有寄託

B
不分軒輊:不分高低,輕重
不羈之材:不受拘束的非凡之才
不容置喙:不許插嘴
不刊之論: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不爽毫發:一點也不差
不一而足:不止一種或一次,而是很多
不足為訓:不能當作典範或法則
白衣卿相:比喻安貧樂道的書生
坂上走丸:形勢發展很快
暴戾恣睢:任意干壞事
暴殄天物:泛指任意損壞糟蹋物品
篳路襤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艱苦
鞭辟入裡:形容能夠徹底說明問題,深中要害

C
慘淡經營:苦費心思於謀劃並從事某項事情或事業
草長鶯飛: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
陳陳相因:因襲舊套,沒有革新和創造
滄海一粟:滄海中的一粒穀子,比喻非常渺小
曾幾何時:才多少時間,比喻時間不長
曾經滄海:比喻曾經見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纏綿悱惻:形容心情痛苦不能排遣的樣子,形容悲苦不能排遣的心情
差強人意: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
城下之盟:逼迫簽定的條約
春風化雨(夏雨雨人,春風風人):比喻及時給人以教育或幫助
寸草春暉:比喻父母的恩情子女難以報答
從善如流:樂意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厝火積薪:把火放在堆積的柴草下面,比喻隱藏著極大危險

D
待價藏珠:比喻有真才實學,等待被人賞識重用
蝶化庄生:比喻事情虛幻無常
丁公鑿井:比喻語言之輾轉傳誤
東窗消息:比喻謀害忠良的陰謀詭計
待價而沽:比喻某些人等待時機出來做官
多藏厚亡:財貨儲藏得很多,往往會招來很大損失
東鱗西爪:比喻事物零碎,不全面
得魚忘筌:比喻成功後就忘了賴以成功的事物
掉臂不顧:掉轉臂膀,頭也不回,形容不加理睬
杜門卻掃:關閉大門,不再打掃庭院路徑,屏客謝客,清凈自適
洞若觀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E
峨冠博帶:原是古士大夫的裝束,後來比喻穿著禮服

F
翻雲覆雨:比喻反復無常或玩耍手段
飛短流長:造謠生事,搬弄是非
G
甘之如飴:比喻樂意從事某種辛苦的工作,勇於承擔最大的犧牲

H
高山景行:比喻行為光明正大,指崇高的德行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擋之勢
躬逢其盛:親自參加了那個盛典,或親自經歷了那種盛世
姑妄言之:姑且隨便說說
孤行己見:只按照自己的意見辦事,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骨鯁在喉:比喻心中有話不說出來不痛快
故態復萌:形容重犯舊毛病
顧盼自雄:左顧右盼,得意忘形
顧影自憐:自我欣賞
瓜熟蒂落:條件、時機成熟,事情就能成功
掛一漏萬:形容列舉不全,遺漏很多
管窺蠡測: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都很狹窄片面
汗牛充棟:形容書籍很多
渙然冰釋:比喻嫌隙、疑慮、誤會等完全消除
畫虎類犬:比喻好高騖遠,終無成就,被人作為笑柄
緩不濟急:形容辦法太慢,趕不上應用
懷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純潔美好的品德

J
擊節稱賞:打著節拍贊賞,形容對別人的品質,詩文或藝術的贊賞
飢鷹餓虎:比喻兇殘貪婪
機變如神:機智權變,神奇莫測
雞蟲得失:比喻無關緊要的細微得失
雞飛狗走:形容因驚恐而混亂不堪
雞零狗碎:形容沒有什麼價值的瑣碎的東西?
積毀銷骨:形容毀謗太多,使人無以自存
及鋒而試:原指趁著士氣正高,及時作戰,後泛指抓住有利戰機,及時行動
詰屈聱牙:形容文辭艱澀,讀不順口
計日程功:可以數著日子計算功效,進展很快,短時內能成功
膠柱鼓瑟:比喻固執拘泥,不能變通

K
空谷足音:比喻難得的音信,言論或事物
空穴來風: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沒有原因的
枯木逢春:比喻重獲生機
苦心孤詣:費盡心思鑽研或經營
狼奔豕突:狼和豬東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壞人亂竄亂撞
勞燕分飛:比喻人別離
離經叛道:比喻背離佔主導地位的思想和傳統
廖若晨星:稀少得好象早上的星星
臨深履薄:比喻謹慎成懼
臨淵羨魚:比喻只有願望,不去實干,也就無濟於事
龍飛鳳舞:形容山勢蜿蜒雄壯,也形容書法筆勢舒展活潑
力透紙背:形容書法追勁有力,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流金鑠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氣極熱

M
目不見睫: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眉毛,比喻沒有自知之明
目不窺園:形容埋頭讀書
目迷五色:形容顏色又雜又多,看不清楚,比喻事物錯綜復雜,分辨不清
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價昂貴,生活困難
明日黃花: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P
判若鴻溝:形容界線很清楚,區別很明顯
蓬蓽增輝:由於別人到自己家裡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的字畫等使自己感到光榮
朋比為奸:相互勾結干壞事
否極泰來:壞的到了盡頭,好的就來了

Q
千金買骨:比喻求賢的渴望
窮而後工:舊時指文人越不得意,詩就寫得越好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說話不流利

R
弱不勝衣:形容人瘦弱的連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阮囊羞澀:表示經濟困難
如坐雲霧:比喻糊塗,不能辨析事理
如蟻附膻:比喻人趨炎附勢,追逐名利的行為,也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某一惡劣事物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比喻事情明顯,清楚,也比喻著作或功業的光輝有目共睹
人自為戰:原意是使人人能拚死作戰,現在多指人人都能獨立作戰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指對某些事物,大多數人的感受和想法相同
戎馬倥傯:形容軍務繁忙
如湯沃雪:像熱水澆在水上,比喻事情極容易解決

S
搜索枯腸:形容竭力思索(多指寫詩文)
絲絲入扣:比喻做事十分細膩(多指文章,藝術表演等)
碩果僅存:比喻經過淘汰,留存下來的稀少的可貴的人和事物
沙裡淘金:從沙子里淘出金子,比喻費力大成效少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
師心自用: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獅子搏兔:比喻對小事物也拿出全部力量,不輕視
噬臍莫及:原意是咬自己的肚臍夠不著的,後來比喻追悔莫及
色厲內荏:外表強硬,內心虛弱
煞有介事:裝模作樣,像真有這么回事似的

T
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卓有成就而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談言微中:說話委婉而中肯
彈冠相慶:指一人當官,他的同夥也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
體無完膚:比喻論點完全被駁倒或文章被刪改很多
通權達變:為了應付當前的形勢,不按常規做事,而採取適合實際需要的靈活辦法
兔死狗烹:比喻事情成功以後,把曾經出過大力的人殺掉
唾面自乾:比喻受了侮辱,極度窮忍,不加反抗

W
文不加點:形容寫文章很快,不用塗改就完成了
危言危行: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
微言大義:精微的語言和深奧的含義
尾大不掉:機構下強上弱,或組織龐大渙散,以致指揮不靈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不善於團結或籠絡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到敵人方面去
問道於盲:向毫無所知的人請教
無私有弊:雖然沒有私弊,但因處於嫌疑地位,容易使人猜疑
無妄之災:平白無故受到的損害
舞文弄墨:歪曲法令條紋作弊或玩弄文字技巧
物傷其類:因同夥受到打擊而傷心(多含貶義)
萬人空巷:盛大機會或新奇事物轟動一時的情景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基礎的東西

X
席不暇暖:座位還沒有坐熱就走了
下車伊始:比喻官吏初到任所
象牙之塔:比喻脫離現實生活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小天地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起衣來,天黑了才吃飯,形容勤於政務
脅肩諂笑:聳起肩膀,裝出笑臉,形容諂媚的丑態
信而有徵:可靠而且有證據
星移斗轉:比喻時間的變化
行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
兄弟鬩牆:兄弟在家爭吵,後來比喻內部斗爭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非常美麗或景物非常優美

Y
言近旨遠:話說得淺近,含義卻很深遠
燕雀處堂:比喻安居而失去警惕
揚湯止沸:比喻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以人廢言:因為某人不好或不喜歡某人而不管他的話是否有道理,概不聽取
言必有中: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得正確
一狐之腋:比喻珍貴的物品

Z
戰戰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顫抖的樣子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照本宣科:比喻不能靈活運用,死板地按照現成的文章或稿子宣讀
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鍾靈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環境產生優秀的人物
鍾鳴鼎食:舊時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
眾口鑠金:原來比喻輿論的力量大,後來形容人多口雜,能混淆是非
煮鶴焚琴:比喻做煞風景的事情
著手成春:稱贊醫生醫道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自出機杼: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別出心裁,獨創新意
罪不容誅:罪大惡極,處死都不能抵償

Ⅲ 求一大眾都感到生僻成語故事 有300~400字的背景介紹

沆(hàng)瀣(xiè)一氣: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背景典故:
唐代盛行科舉制度,當時的讀書人都爭著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了就能做官。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 在京城長安舉行一次規模很大的考試, 許多讀書人紛紛來到長安應考。考生中有個人名叫崔瀣,頗有才學。 主考官崔沆連日批閱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為贊賞,連聲叫好。發榜那天,許多人圍榜觀看,有的還高聲地念著名單。突然,有個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連聲道喜,原來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按當時規矩,科舉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崔瀣不免要以門生的身份,鄭重其事地前去拜謁「恩師」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門生叫崔瀣,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間的水氣、霧露, 如今剛好在兩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塊,實在難得。一時,許多人聚在崔府門前,看個熱鬧。人們指指點點,津津樂道,於是,愛湊趣的人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本來這是一句玩笑話,並不含貶義,崔沆、崔瀣也不存在營私舞弊的情況,不過後來有人聽說崔瀣中舉後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職,遭到他人質疑,於是便把「沆瀣一氣」的說法暗指他們倆後私人關系。漸漸地,"沆瀣一氣「從一句玩笑話變成了一個含貶義詞的成語。

Ⅳ 幫忙找生僻的成語故事

笑傲風月
猶言吟風弄月。形容心情悠閑自在
笑比河清
謂態度嚴肅,難見笑容。語出《宋史·包拯傳》:「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
笑不可支
形容狂笑不止
笑處藏刀
見「笑裡藏刀」
笑歌戲舞
謂嬉笑歌舞
笑話奇談
可笑的、荒誕不經的談話或故事
笑裡藏刀
比喻外表和氣而內心陰險
笑罵從汝
謂對他人的譏刺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笑青吟翠
謂欣賞、吟詠山水
笑容可掬
笑容可以用兩手挹取。極言其明顯而且充分
笑筵歌席
歌舞歡笑的宴席
笑語指麾
謂一面談笑,一面指揮調度
笑之以鼻
以鼻吭氣冷笑,表示看不起
笑中有刀
同「笑裡藏刀」
笑逐顏開
眉開眼笑。形容喜悅的樣子
華字開頭的成語都很生僻呢!~

詞 目 華屋秋墟
發 音 huá wū qiū xū
釋 義 壯麗的建築化為土丘。比喻興亡盛衰的迅速。
出 處 三國·魏·曹植《箜篌引》:「生在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詞 目 華而不實
發 音 huá ér bù shí
釋 義 華:開花。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出 處 《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詞 目 華封三祝
發 音 huá fēng sān zhù
釋 義 華:古地名。封:疆界,范圍。華封:華州這個地方。華州人對上古賢者唐堯的三個美好祝願。即:祝壽、祝富、祝多男子,合稱三祝。

詞 目 華不再揚
發 音 huá bù zài yáng
釋 義 已開過的花,在一年裡不會再開。比喻時間過去了不再回來。
出 處 晉·陸機《短歌行》:「時無重至,華不再揚。」
詞 目 華冠麗服

發 音 huá guān lì fú
釋 義 冠:帽子。形容衣著華麗。
出 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全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不開,只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

詞 目 華亭鶴唳
發 音 huà tíng hè lì
釋 義 華亭谷的鶴叫聲。表示對過去生活的留戀。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梅》:「 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呼?』」

詞 目 華星秋月
發 音 huá xīng qiū yuè
釋 義 如秋月那樣清澈明朗,像星星那樣閃閃發光。形容文章寫得非常出色。

詞 目 華屋丘墟
發 音 huá wū qiū xū
釋 義 壯麗的建築化為土丘。比喻興亡盛衰的迅速。
出 處 三國·魏·曹植《箜篌引》:「生在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詞 目 華屋山丘
發 音 huá wū shān qiū
釋 義 壯麗的建築化為土丘。比喻興亡盛衰的迅速。
出 處 三國·魏·曹植《箜篌引》:「生在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開源節流
煮豆燃萁
掛一漏萬

Ⅳ 生僻 成語+故事 就是像 拔苗助長 一樣的 但是成語要生僻

1.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里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4、長風破浪
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5、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6、一葉障目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個書獃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7、千呼萬喚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詩歌為民請命,得罪了當時的權貴。因此被貶到江州做司馬。他來到潯陽江邊與即將離別的朋友送行,風吹著蘆葦傳來陣陣凄涼。他們上船喝起了酒來,江面上傳來一陣琵琶聲。他們驅船靠近,千呼萬喚才見到那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8、杯水車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從前有一個樵夫在山上打柴,聽到救火聲就跑去救火。後來他的柴車也著了火,正好看到路邊有一個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邊去裝水來救火,但火勢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無濟於事,一整車柴全部被燒毀
9、栩栩如生
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莊子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
10、三顧茅廬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卧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11、以一當十
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公元506年,孫武率三萬精兵攻打楚國,消滅20多萬楚軍,創造一個以一當十的戰例
12、道聽途說
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古時學者艾子的鄰居毛空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經常把外邊聽到的事情加以誇大說給艾子聽。一次他說:「一隻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艾子不信,他又說天上掉下一塊二十丈長十丈寬的大肉,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他親耳聽來的
13、一片冰心
冰心:清潔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詩人王昌齡官場屢屢失意,觸犯了權貴豪門,一再被貶,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純潔而自慰,決心不與那些人同流合污,他在《芙蓉樓送辛漸》詩中流露出這樣的情感:「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4、按圖索驥
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春秋時期相馬專家孫陽(伯樂)根據自己的相馬經驗寫了《相馬經》,他的兒子很想把相馬的絕技學到手,熟讀《相馬經》,根據經書上的標准選出的「千里馬」——一隻癩蛤蟆回家向其父報喜,伯樂看後哭笑不得
15、氣壯山河
形容氣概豪邁,使祖國山河因而更加壯麗。
北宋時期,趙鼎21歲中進士受到宰相吳敏的賞識,調到都城開封任職。金兵南下,宋欽宗驚慌失措,趙鼎主張抗金到底,可是宋欽宗不予理睬。北宋滅亡後,趙鼎仍然堅持抗金,秦檜迫害他,他只好寫下:身騎箕,尾歸天上,氣壯山河壯本朝
16、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
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從鄭國發動戰爭,結果被打敗。原因是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鄰國,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
17、雞犬不寧
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做司馬,他目睹了民間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局面,寫了一篇《捕蛇者說》。該散文描述一個捕蛇者寧願冒著生命危險捕蛇,也不願種地,因為貪官污吏們搞得當地雞犬不寧
18、力不從心
心裡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說班超老了,再有戰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摺,不斷地點頭,於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19、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後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並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系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20、誨人不倦
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干農活。孔子心裡不高興,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終於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21.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22.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23.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24.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25.病入膏肓

戰國時,晉國的國君晉景公得了一場重病。於是,決定去請秦國名醫秦緩。一天夜裡,晉景公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兩個人在說:「秦緩就是再厲害,只要我們分別住在膏的下面和肓的上面,他也會拿我們沒轍。」
過了幾天,秦緩來到晉國,經過檢查之後,秦緩說:「大王已經病入膏肓,無葯可救了。」
果然,過了幾天,晉景公就去世了。

26.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27.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28、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說那裡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29、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Ⅵ 有沒有生僻成語以及它的釋義(大於15個)

1、暴虎馮河

  • 結構:聯合式成語,

  • 詞性:中性成語

  • 解釋: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 典故:《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 舉例:俺張孔目怎還肯緣木求魚,魯齋郎他可敢~?(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

2、顧盼自雄

  • 結構:連動式成語,

  • 詞性:中性成語

  • 解釋:左看右看,自以為了不起。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 典故:《宋書·范曄傳》:「躍馬顧盼,自以為一世之雄。」

  • 舉例:少年恃其剛悍,~,視鄉黨如無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

3、掛一漏萬

  • 結構:聯合式成語,

  • 詞性:中性成語

  • 燈謎面:十百千

  • 解釋:掛:鉤取,這里指說到,提到;漏:遺漏。形容說得不全,遺漏很多。

  • 典故:唐·韓愈《南山》詩:「團辭試提挈,掛一念萬漏。」

  • 舉例:我的匯報難免~,請大家補充。

4、不分軒輊

  • 結構:動賓式成語,

  • 詞性:中性成語

  • 解釋:不分高下、輕重。比喻對待二者的態度或看法差不多。

  • 典故:《後漢書·馬援傳》:「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臣所恥也。」

  • 舉例:但先入之言,容易見聽,如果有兩個人在慈禧太後心目中~,那時想起溥倫的話,關系出入就太大了。(高陽《胭脂井》)

5、白衣卿相

  • 結構:偏正式成語,

  • 詞性:中性成語

  • 解釋:古時指進士。唐代人極看重進士,宰相多由進士出身,故推重進士為白衣卿相,是說雖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資望。

  • 典故: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進士》:「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 舉例:小生不才殺者波,也是國家~。(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二折)

6、丁公鑿井

  • 結構:主謂式成語,

  • 詞性:中性成語

  • 解釋:比喻傳來傳去而失真。

  • 典故:漢·王充《論衡·書虛》:「俗傳言曰,丁公鑿井,得一人於井中。夫人生於人,非生於土也。」

7、多藏厚亡

  • 結構:聯合式成語,

  • 詞性:中性成語

  • 解釋:厚:大;亡:損失。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 典故:《老子》第四十四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8、得魚忘筌

  • 結構:連動式成語,

  • 詞性:中性成語

  • 解釋: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後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 典故:《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9、杜門卻掃

  • 結構:連動式成語,

  • 詞性:中性成語

  • 解釋:杜:堵塞;卻掃:不再掃徑迎客。關上大門,掃除車跡。指閉門謝客,不和外界往來。

  • 典故:《北史·李謐傳》:「遂絕跡下帷,杜門卻掃,棄產營書,手自刪削。」

10、峨冠博帶

  • 結構:聯合式成語,

  • 詞性:中性成語

  •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古代書生裝束

  • 近義詞:華冠麗服、珠光寶氣

  • 反義詞:衣衫襤褸、短褐穿結

  • 解釋:峨:高;博:闊。高帽子和闊衣帶。古代士大夫的裝束。

  • 典故: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必定是峨冠博帶一個名士大夫。」

  • 舉例:忽人報:「門外有一先生,~,道貌非常,特來相探。」(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11、躬逢其盛

  • 結構:緊縮式成語,

  • 詞性:中性成語

  • 解釋:親身經歷那種盛況。

  • 典故:唐·王勃《滕王閣序》:「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 舉例:妹子素日雖有好茶之癖,可惜前者未得~,至今猶覺耿耿。(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回)

12、管窺蠡測

  • 結構:聯合式成語,

  • 詞性:貶義成語

  • 解釋:管:竹管;蠡:貝殼做的瓢。從竹管里看天,用瓢測量海水。比喻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狹窄,很片面。

  • 典故:《漢書·東方朔傳》:「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筳撞鍾,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

  • 舉例:我們萬不可憑~的調查了解,就下結論和發議論。

13、膠柱鼓瑟

  • 結構:偏正式成語,

  • 詞性:貶義成語

  • 解釋:用膠把柱粘住以後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弦。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 典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 舉例:情況變了,辦法也要適應,不能~。

14、狼奔豕突

  • 結構:聯合式成語,

  • 詞性:貶義成語

  • 解釋:豕:豬;突:猛沖。象狼那樣奔跑,象豬那樣沖撞。形容成群的壞人亂沖亂撞,到處搔擾。

  • 典故:明·歸庄《萬古愁》:「有幾個狼奔豕突的燕和趙,有幾個狗屠驢販的奴和盜。」

  • 舉例:在中國戰場它還~,隨心所欲。(矛盾《東條的「神符」》)

15、米珠薪桂

  • 結構:聯合式成語,

  • 詞性:中性成語

  • 解釋:米貴得象珍珠,柴貴得象桂木。形容物價昂貴,人民生活極其困難。

  • 典故:《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

  • 舉例:長安~,居大不易。(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16、阮囊羞澀

  • 結構:主謂式成語,

  • 詞性:中性成語

  • 解釋:阮囊:亞代阮孚的錢袋;羞澀:難為情。比喻經濟困難。

  • 典故:宋·陰時夫《韻正群玉·陽韻·一錢囊》:「阮孚持一皂囊,游會稽。客問:『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錢看囊,恐其羞澀。』」

Ⅶ 要一個成語故事,還是較長的,講個7、8分鍾就行了,生僻點,只要一個就行,一定要好

成語故事不名一錢典故:漢文帝當政的時候,有個名叫鄧通的善於劃船,被選到宮里當御船的水手。一天夜裡,文帝做了一個夢,夢中他想升天,卻怎麼也上不去。就在這時候,有個頭戴黃帽的人在背後推他,終於使他上了天。他回過頭來看推他的人,發現那人的衣帶在背後打了個結。第二天,文帝來到建在宮西蒼池中的漸台,見到有個御船水手頭戴黃帽,衣帶在背後打了個結,正是他夢中遇見的人。召來一詢問,那人名叫鄧通。
文帝想,他既然能把自己推上天,必定是個奇才,便非常寵愛他。鄧通也老實謹慎,不隨便和外人交往。文帝多次賞賜他的錢財,總數上億之多,還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職。其實,鄧通並沒有什麼才能。他自己處事謹慎,也不能推薦賢士,只是諂媚文帝而已。有一次,文帝命一個善於算命的人去給鄧通相面,那人相面反對文帝說:鄧通這個人將來要貧餓而死。
漢文帝憂慮地說:能讓鄧通富起來的只有我,我怎麼會叫他受窮呢?
於是,文帝下令把蜀郡嚴道的一座銅山賜給鄧通,允許他自己鑄錢。從此鄧通發了大財,他鑄造的銅錢布滿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鄧氏錢。有一天,文帝背上生了個瘡,膿血流個不停。鄧通覺得孝順皇帝的機會到了,便天天進宮去,用嘴巴替文帝吮吸膿血。不過,文帝心中還是不高興。一天他問鄧通:天下誰最愛我?鄧通恭順地回答:應該說沒有誰比太子更愛陛下的了。
一次太子劉啟來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要他吮膿血。太子見瘡口膿血模糊,腥臭難聞,禁不住一陣惡心,但又不敢違抗,只得硬著頭皮吮吸,可是臉色很難看。後來他聽說,鄧通常為文帝吮吸膿血,感到慚愧,也因此而忌恨鄧通。
文帝死後,劉啟即位,史稱漢景帝。景帝免去鄧通的官職,讓他回家閑居。不久,有人告發鄧通偷盜境外的鑄錢。景帝派人調查,結果確有此事,便把鄧通家的錢財全部沒收,鄧通頓時變成了窮光蛋,還欠下好幾億錢的債。還是景帝的姐姐長公主記住文帝不讓他餓死的遺言,賜給他一些錢財。但是,官吏馬上把這些錢財用來抵債,連一根簪子都不讓他留下。長公主知道後,就讓手下人借給他些衣食和錢。這樣,鄧通不能佔有一個錢,只能寄食在別人家裡直到死去。
【注音】bùmíngyīqián【釋義】名:佔有。一個錢也沒有。形容極其貧困。【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很貧窮。【結構】動賓式【近義詞】囊空如洗、家徒四壁【反義詞】腰纏萬貫

Ⅷ 比喻料事准確生僻成語

【成語】: 料事如神
【拼音】: liào shì rú shén
【解釋】: 料:預料。預料事情象神仙一樣准確。形容預料事情非常准確。
【出處】: 宋·楊萬里《提刑徽猷檢正王公墓誌銘》:「公器識宏深,襟度寬博,議論施加人數等,料事如神,物無遁情。」
【舉例造句】: 我又不能料事如神,除了硬挺之外,總不免要吃點小虧。 ★清·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四回
【拼音代碼】: lsrs
【近義詞】: 心中有數、先見之明
【反義詞】: 鼠目寸光、目光如豆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分析問題很准
【英文】: predict with miraculous accuracy
【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在陳國閑居時,弟子冉求從魯國回來,說魯國宗廟失火之事,孔子說一定燒了桓公、僖公的廟。冉求說夫子料事如神,果然是燒了這兩座。孔子說桓公殺兄奪位,僖公殺弟篡國,這是天意
【成語】: 先見之明
【拼音】: xiān jiàn zhī míng
【解釋】: 明·指眼力。事先看清問題的能力。指對事物發展的預見性。
【出處】: 《後漢書·楊彪傳》:「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舉例造句】: 他覺得膽小的杜竹齋有時候實在頗具先見之明,因而也省了多少煩惱。 ★茅盾《子夜》十七
【拼音代碼】: xjzm
【近義詞】: 料事如神
【反義詞】: 放馬後炮
【燈謎】: 打雷;東方升起紅太陽
【用法】: 作賓語;指對事物發展的預見性
【英文】: beyond one's nose
【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手下的主簿楊修積極為曹植出謀劃策爭奪太子地位,使曹操感到憂慮,在曹植失敗後,曹操借故殺了楊修。曹操去見楊修的父親楊彪並問候他,楊彪說:「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曹操十分尷尬
【成語】: 了如指掌
【拼音】: liǎo rú zhǐ zhǎng
【解釋】: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就像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
【出處】: 《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謂或人言知禘禮之說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舉例造句】: 只這一相形之下,美醜高低,便了如指掌了。 ★聞一多《冬夜評論》
【拼音代碼】: lrzz
【近義詞】: 一目瞭然、一清二楚、洞若觀火
【反義詞】: 疑團莫釋、一團漆黑
【燈謎】: 失手;熟手;空手
【用法】: 作謂語;指對事物十分了解
【英文】: know something like the palm of one's hand
【故事】: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里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成語】: 神機妙算
【拼音】: shén jī miào suàn
【解釋】: 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計謀。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形容善於估計復雜的變化的情勢,決定策略。
【出處】: 《後漢書·王渙傳》:「又能以譎數發擿奸伏,京師稱嘆,以為渙有神算。」李賢註:「智算若神也。」
【舉例造句】: (周)瑜大驚,慨然嘆日:『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
【拼音代碼】: sjms
【近義詞】: 錦囊妙計
【反義詞】: 無計可施、束手無策
【歇後語】: 電腦報數;土地爺打算盤
【燈謎】: 孔明之策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的決策等
【英文】: wonderful foresight (in military operations)
【故事】: 東漢末年,劉備派諸葛亮到東吳去聯吳抗曹,東吳大都督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設計讓諸葛亮在三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在夜間用二十隻快船裝上稻草人向曹軍進攻,騙回曹操十萬支箭,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那樣神機妙算
【成語】: 成竹在胸
【拼音】: chéng zhú zài xiōng
【解釋】: 成竹:現成完整的竹子。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義。
【出處】: 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舉例造句】: 他回答老師的問題從容不迫,成竹在胸。
【拼音代碼】: czzx
【近義詞】: 胸有成竹、心中有數
【反義詞】: 心中無數、不知所措、驚慌失措
【用法】: 作謂語、狀語;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義
【英文】: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故事】: 宋朝文人畫家蘇軾和文同都擅長畫竹,蘇軾習慣畫墨竹,認為畫竹必先成竹於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種了很多竹子,每天觀察竹子的成長變化,因此畫出的竹子各具形態,栩栩如生。畫家晁補之稱贊文同畫竹是「成竹已在胸」

Ⅸ 誰知道些生僻的成語 最好有典故

息黥補劓
成語發音: xī qíng bǔ yì
成語釋疑: 指修整面容殘缺,恢復本來面目。後用以喻改過自新。
成語出處: 語本《 莊子·大宗師》:「許由曰:『而奚來為軹,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游夫遙盪恣睢轉徙之塗乎?』意而子曰:『……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成玄英疏:「我雖遭仁義是非殘傷性情,焉知造化之內不補劓息黥,令我改過自新,乘可成之道,隨夫子以請益耶?」郭慶籓集釋:「黥劓則形體不備,息之補之,復完成矣
成語示例: 策蹇磨鉛,少答非常之遇;~,漸收無用之身。★宋·蘇軾《登州謝兩府啟》 成語故事:相傳遠古時期,意而子去拜見許由,許由問堯為什麼會幫助他。意而子回答說:「堯要我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許由又問他堯是怎樣教他明白仁義與是非的。意而子回答道:「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Ⅹ 今年2014年的高考卷考了哪些成語,比較生僻的, 有典故的,列舉給我,謝謝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
,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