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紀昀相關的成語
『壹』 關於讀書的成語
成語有:專心致志、廢寢忘餐、學而不厭、懸梁刺股、聞雞起舞。
一、專心致志 [ zhuān xīn zhì zhì ]
解釋: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自:南宋·朱熹《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譯文:現在下棋作為技藝,是小技藝,不專心致志的話,就學不到。
二、廢寢忘餐 [ fèi qǐn wàng cān ]
解釋: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出自:南朝·齊·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譯文:還詳細說明廢寢,斜日晷忘餐。
三、學而不厭 [ xué ér bù yàn ]
解釋: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四、懸梁刺股 [ xuán liáng cì gǔ ]
解釋:形容刻苦學習。
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五、聞雞起舞 [ wén jī qǐ wǔ ]
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譯文:半夜聽到野雞啼叫,祖逖用腳把劉琨踢醒,說:「這雞鳴不是壞聲音呀。」 於是起床習舞劍藝。
『貳』 蠶食鯨吞的成語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汝蠶食鯨吞。幾無余瀝。」
《韓非子·存韓》:「趙氏破膽,荊人狐疑,必有忠計。荊人不動,魏不足患也。則諸侯可蠶食而盡,趙氏可得與敵矣。願陛下幸察愚臣之計無忽。」又《舊唐書·蕭銑傳論》:「大則鯨吞虎據。」關於「蠶食鯨吞」還有這樣一個故事。這還得從一個叫紀曉嵐的名人說起。清朝乾隆年間,直隸河間(今河北省滄縣)出了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內閣僚臣、進士出身的大學士紀曉嵐。他官至禮部尚書,是乾隆皇帝欽定的《四庫全書》總纂官,為中華文化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個紀曉嵐鬼精,傳說他打小就「讀書目數行下,夜坐暗室,目閃閃如電光」,真可說是天賦異稟,靈穎卓然,記憶力超強。他遍讀天下書,竟能過目不忘,那個腦袋瓜兒,好像幾千年的玩意兒怎麼裝都裝不滿它,里頭老是咣當咣當的,似乎空當兒還大著呢!尤其叫人佩服的是紀曉嵐的辯才,時人誇他是鐵嘴銅牙,曾辯倒天下名流學士無數。就連真龍天子乾隆皇上跟他掰扯,也占不到什麼便宜,常弄得灰頭土腦的,不得不容讓他三分。其實真格兒講,乾隆皇上也是個滿腹珠璣、口若懸河、出口成章的能耐梗。照說他一個至尊天子,能不想著駁倒每見自己必得磕頭下拜的臣下紀曉嵐,看他出回子丑嗎?只是每每交鋒總占不到啥便宜,弄個燒雞大窩脖,您說氣人不?這一天,君臣一眾進了西郊富麗堂皇的寶剎萬壽寺,香煙繚繞中,乾隆在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塑像前站住,靈機一動,盯住紀曉嵐突然問道:「紀愛卿,你說,這佛為何見朕發笑?」紀曉嵐也不含糊,脫口而出:「回皇上,此乃佛見佛笑。」乾隆一愣,隨即又問:「為何見你也笑呢?」紀曉嵐眼睛一眨,躬身欲拜;乾隆揮手止住,一臉得意;紀曉嵐風趣地笑道:「皇上是當今的活佛,臣哪能比呀!這是佛笑臣不能成佛,自然要伴隨聖上左右。」乾隆沒脾氣,不僅服了,還被摩挲得挺舒坦,這一舒坦,又搭上了一件黃馬褂。
『叄』 形容「學風」的成語有哪些
1、書聲琅琅 [shū shēng láng láng]形容讀書聲音響亮。出自清朝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內
2、人才輩容出【rén cái bèi chū】 輩出:一批接一批地出現。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斷地大量涌現。
3、嚴謹治學【yán jǐn zhì xué 】指某人對於科研和學術問題具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精神。
4、人傑地靈【rén jié dì líng 】意思是山川秀麗之處有靈秀之氣,能孕育出傑出的人才。也有說傑出人物所生、所到過的地方,地因人而靈秀。
5、萬世師表[ wàn shì shī biǎo ] 萬世:很多世代,非常久遠;師表:表率。值得永遠學習的榜樣。
『肆』 與紀昀相關的成語
銅唇鐵抄舌
tóng chún tiě shé
【解釋】比喻雄辯的口才。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3回:「不得賢弟自來力救,便有銅唇鐵舌,也和他分辯不得。」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近義詞】伶牙俐齒
【反義詞】笨嘴拙舌
『伍』 形容告別的成語
黯然魂銷 黯然:心神沮喪的樣子;魂銷:靈魂離開了軀殼。形容心情極其沮喪、哀痛,以致心神無主的樣子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授曲第三》:「悲者黯然魂銷而不致反有喜色,歡者怡然自得而不見稍有瘁容。」
黯然銷魂 黯然:心懷沮喪、面色難看的樣子;銷魂:靈魂離開肉體。心懷沮喪得好象丟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傷或愁苦。
出處:南朝·梁·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把臂徐去 互相挽著胳膊慢慢離開。
抱恨黃泉 黃泉:人死埋葬的地下,指陰間。心懷遺憾離開人世,死有遺恨。
出處:唐·李賢等引注《邕別傳》:「臣所在孤危,懸命鋒鏑,湮滅土灰,呼吸無期。誠恐所懷隨軀腐朽,抱恨黃泉。」
背暗投明 離開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脫離反動陣營,投向進步方面。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今將軍既知順逆,棄暗投明,俱是一殿之臣,何得又分彼此。」
背井離鄉 背:離開;井:古制八家為井,引伸為鄉里,家宅。離開家鄉到外地。
出處: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折:「送的他離鄉背井,進退無門。
比肩並起 比:並。肩並肩地一齊起來。比喻同時相隨而起。
出處:《荀子·非相》:「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並起。」
比目連枝 比目:比目魚,傳說僅一眼,須兩魚並游;連枝:連在一起的樹枝。比喻形影不離的情侶和朋友。
出處:元·賈固《醉高歌過紅綉鞋·寄金鶯兒》:「樂心兒比目連枝,肯意兒新婚燕兒。」
比翼連枝 比翼:鳥名。傳說此鳥一目一翼,須兩兩齊飛。比喻夫婦親密不離。
出處:唐·白居易《長恨歌》詩:「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變躬遷席 移動身體,離開席位。表示謙恭。
出處:《管子·霸形》:「桓公變躬遷席,拱手而曰:『敢問何謂其體?』」
不辭而別 辭:告辭;別:離別。沒有告辭就離開了。或悄悄溜走了。
出處:元·鄭德輝《王粲登樓》第一折:「報老爺得知,王粲不辭而別去了。」
不歡而散 散:離開,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通言·黃秀才徼靈玉馬墜》:「眾客咸不歡而散。」
不即不離 即:接近,靠近;離:疏遠,離開。指對人既不接近,也不疏遠。多指對人似親非親、似疏非疏的關系。
出處:唐·罽賓《圓覺經》卷上:「不即不離,無縛無脫」
超凡出世 超越凡俗,離開塵世。
出處:元·馬鈺《清心鏡·嘆世》「廝是非,講閑氣。豈悟修行,超凡出世。」
遲遲吾行 遲遲:慢慢地。原指慢慢考慮考慮再走。形容戀戀不舍地離開。
初出茅廬 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寸步不離 寸步:形容距離很近。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離開。現在泛指兩人感情好,總在一起。
出處: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吳黃龍中,吳郡海鹽有陸東,妻朱氏,亦有容止,夫妻相重,寸步不離,時人號為比肩人。」
調虎離山 設法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用計使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乘機行事。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須是親自用調虎離山計,一戰成功。」
高飛遠走 形容離開某地,逃避到遠處去。
出處:《後漢書·卓茂傳》:「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邪?」
故土難離 故土:出生地,或過去住過的地方,這里指故鄉、祖國。難於離開故鄉的土地。形容對家鄉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何去何從 去:離開;從:跟隨。離開哪兒,走向哪兒。多指在重大問題上選擇什麼方向。
出處:戰國·楚·屈原《卜居》:「此孰吉孰凶?何去何從?」
虎落平川 平川:地勢平坦的地方。老虎離開自己稱王稱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權有勢或有實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權勢或優勢。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十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虎落平陽 平陽:地勢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離開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勢。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麾之即去 命令他走就離開。形容服從指揮,聽候調遣。
出處:宋·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詞:「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須來。』」
魂不附體 附:依附。靈魂離開了身體。形容極端驚恐或在某種事物誘惑下失去常態。
出處:元·喬夢符《金錢記》第一折:「使小生魂不附體。」
魂不守舍 舍:住宅,比喻人的軀殼。靈魂離開了軀殼。指人之將死。也形容精神恍惚。
出處:《三國志·管輅傳》裴松之注引《輅別傳》:「何之視侯,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
魂飛魄散 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家貧親老 家裡貧窮,父母年老。舊時指家境困難,又不能離開年老父母出外謀生。
盡歡而散 盡情歡樂之後,才分別離開。多指聚會、宴飲或游樂。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別征酒器,盡歡而散。」
老馬戀棧 戀:留戀;棧:馬棧。老馬不妒忌離開馬棧。比喻老年人戀念舊情。也指年老還貪戀官位。
出處:《晉書·宣帝紀》:「駑馬戀棧豆。」
樂而忘返 非常快樂,竟忘記回家。形容沉迷於某種場合,捨不得離開。
出處:《史記·秦本紀》第五卷:「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
離群索居 索:孤單。離開集體或群眾,過孤獨的生活。
出處:《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離山調虎 比喻用計謀調動對方離開原地。
出處:《白雪遺音·八角鼓·精忠》:「岳老爺得勝不班師,秦檜東窗定巧計,私造金牌傳假旨,暗使離山調虎計,風波亭上死的屈。」
離蔬釋蹻 離開蔬食,脫去木屐(一說為草鞋)。比喻脫離清苦生活,入身仕官。
出處:《文選·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去卑辱奧渫而升本朝,離蔬釋蹻而享膏粱。」
離鄉背井 背:離開;井:古制八家為井,引伸為鄉里,家宅。離開家鄉到外地。
出處: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折:「送的他離鄉背井,進退無門。」
離鄉背土 離開家鄉到外地。同「離鄉別土」。
出處:元·張浩養《一枝花·詠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棄業拋家,當不得也離鄉背土。」
離鄉別井 離開家鄉到外地。同「離鄉背井」。
出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離鄉別井,勞碌賓士,不分蚤夜。」
離鄉別土 離開家鄉到外地。同「離鄉背井」。
出處:唐·元稹《花栽》詩:「買得山花一兩栽,離鄉別土易摧頹。」
戀戀不舍 戀戀:愛慕,留戀。原形容極其愛慕,不能丟開。現多形容非常留戀,捨不得離開。
出處:《史記·范睢傳》:「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間,故釋公。」宋·王明清《揮塵後錄》卷六:「(蔡)元度送之郊外,促膝劇談,戀戀不能舍。」
戀戀難舍 原形容極其愛慕,不能丟開。現多形容非常留戀,捨不得離開。同「戀戀不舍」。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五回:「子牙戀戀難舍,有兩極仙翁上前言曰:『子牙!機會難逢,時不可失;況天數已定,自難逃躲。你雖是下山,待你功成之時,自有上山之日。』」
流連忘返 流連:留戀不止。玩樂時留戀不願離開。留戀得忘記了回去。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
流落他鄉 被迫離開家鄉,漂泊外地。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六:「舍父逃走,流落他鄉,撞東磕西,苦哉,阿彌陀佛。」
落荒而走 指離開戰場,向荒野逃命。形容戰敗逃命。
出處: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三折:「你自慢慢的從大路上行,我便落慌而走。」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三十一回:「玄德見勢危,落荒而走。」
拋鄉離井 離開家鄉故土。
披發入山 指離開俗世而隱居。
棄暗投明 離開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脫離反動陣營,投向進步方面。
出處:元·尚仲賢《單鞭奪槊》楔子:「高鳥相良木而棲,賢臣擇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棄舊圖新 拋棄舊的,謀求新的。多指由壞的轉向好的,離開錯誤的道路走向正確的道路。
出處: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出岔子不可救葯者外,不是採取排斥態度,而是採取規勸態度,使之翻然改進,棄舊圖新。」
親離眾叛 離:離開;叛:背叛。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去危就安 離開危險,達到平安。
人離鄉賤 指離開故鄉,無親無故,失去依靠,遭人輕視。
如影隨形 好象影子總是跟著身體一樣。比喻兩個人關系親密,常在一起。
出處:《管子·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響之應聲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從形也。」漢·劉向《說苑·君道》:「故天之應人,如影之隨形,響之效聲者也。」
三魂七魄 魂:舊指能離開人體而存在的精神;魄:舊指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道家語,稱人身有「三魂七魄」。
出處:《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則自見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三盈三虛 盈:滿。虛:空。指孔子的滿門弟子,被少正卯講學所吸引,多次離開孔子之門。形容講學效果好,影響大。
神不收舍 神魂離開了身體,比喻喪魂失魄,心神不安定。同「神不守舍」。
神不守舍 神魂離開了身體,比喻喪魂失魄,心神不安定。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疲乏之極,神不守舍。」
失魂落魄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裡飢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雙棲雙宿 宿在一起,飛在一起。比喻相愛的男女形影不離。
出處:宋·尤袤《全唐詩話》卷六:「眼想心思夢里驚,無人知我此時情。不如池上鴛鴦鳥,雙宿雙飛過一生。」
雙宿雙飛 宿在一起,飛在一起。比喻相愛的男女形影不離。
出處:宋·尤袤《全唐詩話》卷六:「眼想心思夢里驚,無人知我此時情。不如池上鴛鴦鳥,雙宿雙飛過一生。」
似水如魚 像魚和水一樣不能離開。形容關系密切,不可分離。多指男女情人。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若不是大恩人拔刀相助,怎能勾好夫妻似水如魚。」明·張鳳翼《紅拂記·傳奇大意》:「李靖人豪,張姬女俠,相逢似水如魚。」
亡魂失魄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裡飢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銜尾相隨 銜:馬嚼子;尾:馬尾巴。馬嚼子接著馬尾巴。形容一個緊跟著一個,成單行前進。
出處:《漢書·匈奴傳》:「如遇險阻,銜尾相隨。」
響答影隨 如應聲和答、形影相隨。比喻兩者緊密相連。
心去難留 去:離開。心已在別處,難以挽留。
出處:南朝梁·王僧孺《為姬人自傷》詩:「斷弦猶可續,心去最難留。」
形影不離 象形體和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系親密,經常在一起。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青縣農家少婦,性輕佻,隨其夫操作,形影不離。」
形影相附 在孤寂的處境中相依相伴。同「形影相依」。
形影相隨 象形體和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系親密,經常在一起。
出處: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竊感《相鼠》之篇,無禮遄死之義,形影相弔,五情愧郝。」唐·崔峒《江上書懷》:「胡越書難到,存亡夢豈知。登高回首罷,形影自相隨。」
形影相依 ①指在孤寂的處境中相依相伴。②形容孤單無依。③互相依靠,緊密相連。
一步一趨 ①形容緊跟著行走。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隨別人。常含貶意。
出處:語本《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斜睨之,美而艷,一步一趨,相離僅尺咫耳。」
依依不捨 依依:依戀的樣子;舍:放棄。形容捨不得離開。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盧太學詩酒傲王候》:「那盧楠直送五百餘里,兩下依依不捨。」
以心傳心 佛教禪宗用語。指離開語文文字而以慧心相傳授。
出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品》:「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迎新棄舊 指離開舊夫,再嫁新君。
影形不離 形影不離,比喻關系密切。
出處:老舍《趙子曰》:「他的面貌、服裝比趙子曰的好看的不止十倍,可是他們兩個是影形不離的好朋友。」
遠走高飛 指象野獸遠遠跑掉,象鳥兒遠遠飛走。比喻人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多指擺脫困境去尋找出路。
出處:《後漢書·卓茂傳》:「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邪?」
眾叛親離 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自拔來歸 拔:擺脫,離開。自覺離開惡劣環境,歸向光明。指敵方人員投奔過來。
出處:《新唐書·李勣傳》:「自拔以歸,從秦王伐東都,戰有功。」
自立門戶 指單獨成立家庭。也指學術上不依賴前人而另立一派。現也指離開某一集體,自己另搞一套。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一回:「要稱我的心,除非自立門戶。」
走為上策 指遇到強敵或陷於困境時,以離開迴避為最好的策略。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四回:「李助道:『事已如此,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走為上計 遇到強敵或陷於困境時,以離開迴避為最好的策略。
出處:《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走為上著 指遇到強敵或陷於困境時,以離開迴避為最好的策略。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娘道:『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
坐卧不離 指時刻相隨。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八回:「瓊英從小聰明,百伶百俐,料道在此不能脫生,又舉目無親,見倪氏愛他,便對倪氏說,向鄔梨討了葉清的妻安氏進來。因此安氏得與瓊英坐卧不離。」
天高皇帝遠 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權力達不到。現泛指機構離開領導機關遠,遇事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出處:明·黃溥《閑中今古錄》:「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指離開話題,迴避難以答復的問題。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樹長得再高,落葉還是要回到樹根。比喻離開故土時間再長,最後還是要回歸故土。
『陸』 什麼斟句酌成語
字斟句酌[zìzhēnjùzhuó]
【解釋】:斟、酌:反復考慮。指寫文章或說話時慎重細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出自】: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宋儒積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斷非漢儒所及。」
【示例】:他說話從不隨隨便便,而是~。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論語》、《孟子》;宋儒積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斷非漢儒所及。」
例句
這篇文章寫得~,語言相當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