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一詞的意思是什麼成語
㈠ 和尚打什麼成語
【圖解】這幅圖中看見半路上有個和尚,就可以聯想到成語半路出家
【成語】半路出家
【拼音】bàn lù chū jiā
【釋義】出家:離家去當和尚、尼姑。不是從小而是年歲大點才去當和尚、尼姑或道士的原指成年後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
【用法】作賓語、定語;形容中途開始干某事。
【結構】偏正式
【年代】古代
【謎語】閣;魯達當和尚
【歇後語】楊五郎削發;臨老當和尚
【英文】adopt aprofession (trade) rather latein one's life
【日語】中年から出家する。〈喻〉中途からその道に蕑る,中途で鞍替(くらが)えする
【相近詞】半道出家
【反義詞】科班出身、訓練有素
【押韻詞】入海算沙、累土聚沙、步步生蓮花、滿舌生花、一筆抹煞、噼噼啪啪、筆底生花、天崩地塌、仁者不殺、坎井之鼃
【出處】先前讀書,後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3]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
【故事】宋朝皇帝在昊天寺上香敬佛遇遼兵圍困,楊令公率七個兒子前來救駕,其中三個兒子戰亡,一個下落不明。後在伐遼戰爭中遭元帥潘仁美陷害,楊家只有楊六郎倖存,在歸途中,楊五郎因當年戰敗出家當和尚挺身而出救了楊六郎。
【示例】
1、他不理會內行的嗤笑,寫啊改啊,改啊寫啊,終於寫出了好作品,成了一個頗有希望的半路出家的作家。公今度《長短錄》
2、陳靈犀先生早年從事新聞編輯工作,評彈創作雖屬半路出家,但他虛心向傳統學習,向藝人學習,向生活學習,謹勤敬業,默默耕耘,為豐富上海評彈團的上演曲目,為評彈演員才華的展示、流派的形成和日臻完美,為評彈創作與評彈藝術、曲藝創作與曲藝藝術的進步、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從七十年代開始,半路出家的君島便開始步入世界名師的行列,一直到去世,他在世界上的排名,從未列出20名之外。
4、每次毛弟一聽到這種話就非常生氣,嚷嚷道,誰受窩囊氣了!誰受窩囊氣了!我就說,你畢竟是半路出家,跟人家從小接受專業訓練的人沒法比!要承認這個現實。
5、不對,我可是半路出家的呀。
6、他們很快擠走了本地的這些半路出家的中間人,甚至不需要他們介紹畫源。
7、我過去也並不是粗製濫造,也不是粗心大意,而是因為我是半路出家,自修的原因。
8、對她這樣一個半路出家之人,那時要發表點東西真難。[5]
9、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二回:「這和尚是半路出家的。」[1]
tag標簽:瘋狂猜成語 答案 一個和尚 敲著木魚 在三岔路上
㈡ 形容和尚的四字成語
把素持齋 [bǎ sù chí zhāi]
基本釋義
把:遵守。齋:齋戒。指信佛者遵守吃素,堅專持戒律。
出屬 處
元·無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念佛心把素持齋,不食葷餐松啖柏。」
例 句
人人善念看經,個個~。
㈢ 形容"和尚"的成語是什麼
形容"和尚"的成語:
弄性尚氣、 口尚乳臭、 白衣尚書、 一息尚在、 尚方寶劍、 兼權尚計回、 注玄尚白答、 移風易尚、 禮尚往來、 好奇尚異、 尚堪一行、 一息尚存
㈣ 形容和尚的成語是什麼
慈眉善目
【讀音】:cí méi shàn mù
【解釋】: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樣子。
【出處】:老舍《老張的哲學》:「圓圓的臉,長滿銀灰的鬍子,慈眉善目的
㈤ 形容和尚成語是什麼
弄性尚氣、
口尚乳臭、
白衣尚書、
一息尚在、
尚方寶劍專、
兼權尚計、
注玄尚白、
移風易尚屬、
禮尚往來、
好奇尚異、
尚堪一行、
一息尚存、
負才尚氣、
尚德緩刑、
尊年尚齒、
由竇尚書、
偃革尚文、
好尚不同、
疏財尚氣、
丈二和尚、
尚虛中饋、
和尚吃八方、
遠來和尚好看經、
對著和尚罵賊禿、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㈥ 跟和尚有關的成語
口頭禪 原指和尚常說的禪語或佛號。現指經常掛在口頭上而無實際意義的詞句。
出處:宋·王懋《野客叢書》附錄:「平生不學口頭禪,腳踏實地性虛天。」
把素持齋 把:遵守。齋:齋戒。指信佛者遵守吃素,堅持戒律。
出處:元·無名氏《女姑姑》三折:「念佛心把素持齋,不食葷啖柏。」
半路出家 原指成年後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先前讀書,後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
半路修行 原指成年後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
出處:參見「半路出家」。
持齋把素 把:遵守。齋:齋戒。謂信佛者遵守吃素,堅持戒律。
出處:元·無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念佛心把素持齋,不食葷啖柏。」
當頭棒喝 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一擊或大喝一聲,促他醒悟。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遁跡空門 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同「遁入空門」。
出處:《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無路,因此上,來披剃,遁跡空門。」
遁跡桑門 指避開塵世而出家為僧。桑門,即沙門。
出處:清·鈕琇《觚剩·樹怪》:「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微之黃山。」
遁入空門 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出處: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見昇平,他自己決不留戀寶貴,功成身退,遁入空門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
剪發被褐 指出家為僧尼。同「剪發披緇」。
剪發披緇 削發,身著僧尼服裝。指出家為僧尼。亦作「剪發被褐」。
開山老祖 開山:指在名山創立寺院;老祖:第一代創業的人。原指開創寺院的和尚。後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
出處:宋·辛棄疾《水龍吟》詞:「只應白發是開山祖。」
開山始祖 原指開創寺院的和尚。後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同「開山祖師」。
開山祖師 開山:指在名山創立寺院;祖師:第一代創業和尚。原指開創寺院的和尚。後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
出處:宋·辛棄疾《水龍吟》詞:「只應白發是開山祖。」
看破紅塵 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現也指受挫折後消極迴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老僧入定 和尚靜坐,使心定於一處,不起雜念,叫入定。形容人靜靜地端坐著。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回:「看時,卻是個黑瘦老者,危然端坐,彷佛老僧入定一樣。」
面壁功深 面壁:佛家語,指面對牆壁默坐靜修。和尚面壁靜修,道行很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詣很深。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念念有詞 念念:連續不斷地念叨。舊指和尚念經,現指低聲自語或含糊不清地說個不停。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手裡捻珠,口內念念有詞,往那巽地上吹了一口氣,忽的吹降去,便是一狂風。」
僧多粥少 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夠分配。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二回:「師爺的席面是看得見的東西,再要來一個撞席的,便就僧多粥薄,相公就不夠吃了。」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一種消極思想。
出處:《四十二章經》二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天花亂墜 傳說梁武帝時有個和尚講經,感動了上天,天上紛紛落下花來。形容說話有聲有色,極其動聽(多指誇張而不符合實際)。
出處:《心地觀經·序品》:「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花)亂墜遍虛空。」
削發披緇 緇:黑色,借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剃光頭發,穿上僧衣。表示出家為僧。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黨闍黎一念錯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發披緇,便是釋牟尼佛。」
沿門托缽 缽:和尚吃東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緣。比喻挨家乞討。
出處: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一:「故讀者於此等處最要分別,不然則視少陵為隨地驀緣,沿門托缽者流矣。」
在家出家 指不出家當和尚,清心寡慾,在家修行。
出處:《法苑珠林》卷一0七:「在家出家,平等而受。」
丈二和尚 (歇後語)摸不著頭腦。指弄不清是怎麼回事。
出處:《金瓶梅傳奇》第六回:「諸方地保瞧見,恰似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覺腿關節軟了下來,撲通撲通跪成一片。」
祝發空門 指削發出家為僧尼。
出處:清·景星杓《山齋客譚·孫旭》:「耿逆平,旭未授官,忽祝發空門,日修禪誦以老。」
遠來和尚好看經 比喻外地來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視。
出處: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折:「近寺人家不重僧,遠來和尚好看經。」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指縱然一時躲掉,但由於其他無法擺脫的牽累,最後還是無法脫身。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指縱然一時躲掉,但由於其他無法擺脫的牽累,最後還是無法脫身。同「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借喻一人得勢,全家沾光。同「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猶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借喻一人得勢,全家沾光。
出處: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一折:「你自不知,你不是個做官的,天生下這等道貌,是個神仙中人。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生天』,不要錯過了。」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 俗語。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也有無可奈何,勉強從事的意思。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行者方丟了鍾杵,笑道:『你那時曉得,我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的。』」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鍾 俗語。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也有無可奈何,勉強從事的意思。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五回:「留著我中甚麼用!也不過像俗語說的,『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罷了!就是拼性命去干,現在的事也是弄不好的。」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俗語。過一天算一天,湊合著混日子。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也有無可奈何,勉強從事的意思。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我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只要不像從前那位老中堂,擺在面上被人家罵什嚒賣國賊,我就得了。」
㈦ 形容「和尚」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和尚」的成語有:遁跡空門 六根清凈 一塵不染 六塵不染 束身自修
㈧ 關於和尚的成語有哪些
半路出家[bàn lù chū jiā]:半路:半途,中途,指成年以後;出家:離家當和尚或尼姑。指成年後才去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業,不是科班出身。
例句:我進入廣告行業屬於半路出家。
不僧不俗[bù sēng bù sú]:僧:指和尚。指不三不四,不倫不類。
例句:你現在的風格真是不僧不俗。
念念有詞[niàn niàn yǒu cí]:念念:連續不斷地念叨;有詞:有像歌訣一樣的詞語。舊指和尚念經,現指低聲自語或含糊不清地說個不停。
例句:他習慣在這個時候念念有詞。
當頭棒喝[dāng tóu bàng hè]: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一擊或大喝一聲,促他醒悟。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例句:他的這番話對我真是當頭棒喝。
開山祖師[kāi shān zǔ shī]:原指開創寺院的和尚。後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
例句:他是這個行業的開山祖師。
口頭禪[kǒu tóu chán]:原指和尚常說的禪語或佛號。現指經常掛在口頭上而無實際意義的詞句。
例句:他的口頭禪是大家好。
老僧入定[lǎo sēng rù dìng]:和尚靜坐,使心定於一處,不起雜念,叫入定。形容人靜靜地端坐著。
例句:他一點都不慌張,在辦公室里靜坐,如同老僧入定一樣。
面壁功深[miàn bì gōng shēn]:面壁:佛家語,指面對牆壁默坐靜修。和尚面壁靜修,道行很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詣很深。
例句:他在英語翻譯方面面壁功深。
僧多粥少[sēng ō zhōu shǎo]: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夠分配。
例句:現在這個崗位是僧多粥少。
天花亂墜[tiān huā luàn zhuì]:傳說梁武帝時有個和尚講經,感動了上天,天上紛紛落下花來。形容說話有聲有色,極其動聽(多指誇張而不符合實際)。
例句:他的對這個問題的解讀真是天花亂墜。
㈨ 形容和尚的成語
六根來清凈
liù gēn qīng jìng
[釋義源] 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比喻已沒有任何慾念
[語出] 隋·隋煬帝《寶台經藏願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凈。」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已沒有任何慾念
㈩ 圖里有老和尚和一個哎字是什麼成語
老生常談
【拼音】
lǎo shēng cháng tán
【英文】
standing dish <be trite and commonplace;common talk of an old scholar;commonplace;platitude; standing dish; sunday schools truth> twi
【釋義】
老書生經常說的話。比喻人們聽版慣權了的沒有新鮮意思的話。
【出處】
《三國志·魏書·管輅傳》:「此老生之常談。」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指沒有新意的話
【例句】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機,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一首詞,也是個~。(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近義詞】
陳詞濫調、老調重彈
【反義詞】
標新立異、真知灼見
【歇後語】
孔明練琴;八十老翁練琵琶
【燈謎】
新同學不發言
【故事】
三國時期,魏國術士管輅精通《易經》,尚書何晏和鄧煬請管輅為他們算命何時才能升到三公之位。管輅不敢得罪他們,看了卦相,他講大道理,請何晏忠於職守、體察民情、廣施恩德,才能位列三公。鄧煬很不高興地說這是老生常談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