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歲有關的成語故事
Ⅰ 史記所有關於廉頗的成語故事,不可以有藺相如, 趙王想在重用廉頗,那是廉頗已經八十多歲的故事的成語
典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被免回職答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人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
含義: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表示到了晚年還要為國出力。
Ⅱ 玩歲愒日的由來、成語故事、發生的背景
玩歲愒日 (wán suì kài rì) 解釋:愒:荒廢。指貪圖安逸,虛度歲月。 出處:《左傳·昭公元年》:「趙孟將死矣,主民,玩歲而愒日,其與幾何?」 示例:知陛下之志,必於復仇啟土而無~之心,更加激厲,以圖事功。 ★宋·朱熹《壬午應詔封事》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處事
【原文】
後子見趙孟。趙孟曰:「吾子其曷歸?」對曰:「針懼選於寡君,是以在此,將待嗣君。」趙孟曰:「秦君何如?」對曰:「無道。」趙孟曰:「亡乎?」對曰:「何為?一世無道,國未艾也。國於天地,有與立焉。不數世淫,弗能斃也。」趙孟曰:「天乎?」對曰:「有焉。」趙孟曰:「其幾何?」對曰:「針聞之,國無道而年穀和熟,天贊之也。鮮不五稔。」趙孟視蔭,曰:「朝夕不相及,誰能待五?」後子出,而告人曰:「趙孟將死矣。主民,玩歲而愒日,其與幾何?」
【譯文】
後子去見趙孟。趙孟說:「你大約什麼時候回國?」後子回答說:「我害怕被國君放逐,因此在這里,打算等待繼位的國君。「趙孟說:」秦國的國君怎麼樣?」後子回答說:「無道。」趙孟說:「會滅亡嗎?」後子回答說:「怎麼會滅亡?一代國君無道,國運還不至於斷絕。立國於天地之中,必定有人輔助。不是幾代人荒淫無道,不可能滅亡。」趙孟說:「天命還在他身上嗎?」後子回答說:「有可能。」趙孟說:「大概多久呢?」後子回答說:「針聽說:國家無道而糧食豐收,是上天贊助他。至少不低於五年。」趙孟看看日影說:「早晨到不了晚上,誰能等待五年?」後子出來,告訴別人說:「趙孟將要死了。為民之主,玩忽歲月卻又急不可待,他還能活多久?」
晉國 正卿 趙盾 字 孟 ,因而其子孫都稱 趙孟
Ⅲ 有歲有三的成語故事
歲寒三友的說法,最初源於蘇軾。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遭權臣迫害,被安置黃內州管容制。他在荒地上栽種農作物,又築園圍牆,造起房屋。房子取名「雪堂」,並在四壁都畫上雪花;園子里,則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黃州知州徐君猷來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這房間起居睡卧,環顧側看處處是雪。當真天寒飄雪時,人跡難至,不覺得太冷清嗎?」蘇軾手指院內花木,爽朗大笑: 「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意為風聲、泉聲就是可解寂寞的兩部樂章,枝葉常青的松柏、經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雪開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以後,「歲寒三友」便常常用來歌頌品格之高潔,生命之長青。
Ⅳ 關於古代名人的成語故事。
成語:倚門倚閭
成語故事:王孫賈15歲被召進王宮當齊王的侍臣。王孫賈的母親很愛王孫賈,每當他入朝,母親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的倚在門口等他回來。
公元前284年,燕國的軍隊很快攻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王倉惶出逃,這天王孫賈沒有在齊王身邊,聽說齊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尋,沒有找到齊王,只得回家了。他母親見了,問他:「燕兵來了,你為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說:「我不知道大王在什麼地方。」他母親非常生氣,說:「你每天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兒了,那你還回家干什麼!」王孫賈聽後,很慚愧,馬上離家去打聽齊王下落。
「倚門倚閭」比喻長輩對子女的盼望和愛護。
成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成語故事:公元550年,北朝的東魏大將軍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退位,建立了北齊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有一年出現了日食,高洋擔心自己的皇位不保,問一個親信:「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麼後來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去?」那親信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沒有把劉氏家族斬盡殺絕。」高洋馬上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殺光,連嬰兒也無一倖免。
消息傳來,東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准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他說:「怎麼能用拋棄本宗、投靠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得保全!我寧死也不改姓。」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喻寧願為氣節犧牲。
成語:背水一戰
成語故事:韓信是楚漢戰爭中的軍事奇才。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一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和大將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占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准備迎戰。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正面死守不戰,派兵繞到後面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陳余不聽,說:「韓信只有幾千人,千里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
韓信探知消息後,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紮下營來。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從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後方埋伏,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沖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其餘漢軍吃了些簡單干糧後,馬上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撓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
天亮後,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眾開出井陘口。陳余率輕騎精銳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陳餘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里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余戰死,趙王被俘。
戰後,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面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為什麼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背水一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Ⅳ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
東晉時期,賢人謝安堅決辭去官職到會稽附近的東山隱居,經常有文人前來拜訪他版,與他飲權酒賦詩。前秦南侵,東晉危在旦夕,謝安臨危受命,當了東晉的宰相,率軍在淝水成功打敗前秦軍隊,並趁機率軍北伐收復失地。
Ⅵ 有關名人的成語故事50字以下
1、成語: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創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乾的大臣死後,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呼,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劉禪侍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十分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2、成語:自相矛盾
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牢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如何?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
3、成語:望梅止渴
曹操在征討張綉時軍隊飢渴難耐,這時曹操登上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有梅林,渡過軍隊嘩變的危機,後人稱這次事情為望梅止渴
4、成語: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以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祥,我偏不這樣想,我們乾脆之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怎麼?」劉琨欣然贊同。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中斷。
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完成了他報效國度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足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5、成語: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明,讓光明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許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以為很奇怪,問他為啥這樣,他說:「我但願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Ⅶ 成語故事有哪些
成語故事有:
1、濫竽充數成語故事:這則成語的濫是失實,與真實不符,引申為矇混的意思;竽是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是湊數。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充數,或是以次充好,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
這個成語來源於《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潛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浪盪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裡。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
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里,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
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於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5、紙上談兵成語故事: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夠與其匹敵。他的父親趙奢曾經評論說:「打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趙括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假使將來趙國不任命他為將軍,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為將軍,導致趙軍大敗的人必定是趙括無疑。」
後來趙括果然代替廉頗做了大將軍,長平一戰被秦將白起打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被消滅,趙括自己也戰死了。
Ⅷ 適合四至五歲兒童成語故事
狐假虎威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Ⅸ 有關於學習的成語故事大全
不恥下問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不恥相師 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不愧下學 愧:慚愧。不恥下問,虛心向地位低的人學習
不求甚解 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後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不足為法 足:值得;法:效法。不值得學習、效法
車在馬前 大馬拖車在前,馬駒系在車後,這樣,可使小馬慢慢地學拉車。比喻學習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導,就容易學會。
春誦夏弦 指應按季節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後泛指讀書學習
刺股懸梁 形容刻苦學習。
獨學寡聞 獨學:指自學而無以指導切磋。獨自學習,無人切磋,則孤陋寡聞。形容孤偏鄙陋,見聞不多。
篤學好古 篤學:專心好學。指專心致至地學習古代曲籍。
斷織勸學 原指東漢時樂羊子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後比喻勸勉學習。
鈍學累功 〖解釋〗鈍:遲鈍,笨拙;累:積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頓學累功 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多歧亡羊 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也比喻學習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奪胎換骨 本為道家語,指奪人之胎以轉生,易去凡骨為仙骨。後比喻學習前人不露痕跡,並能創新。
發憤忘食 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廢寢忘餐 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浮光掠影 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觀察不細致,學習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鶻侖吞棗 把棗子整個兒吞下,不細嚼辨味。常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邯鄲學步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漢人煮簀 漢:漢中地區,在今陝西省。簀:席子,此指竹席子。漢中有個人把家裡床上的竹席子當作竹筍來煮著吃。比喻僅靠膚淺的知識去生搬硬套而不認真學習真知的荒唐行為。
好學不倦 喜歡學習,不知疲倦。
鴻鵠將至 鴻鵠:天鵝。指學習不專心。現表示將有所得。
胡服騎射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繼晷焚膏 繼:繼續,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燈燭。點燃蠟燭或油燈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學習或工作。
敬業樂群 專心學習,和同學融洽相處。
居安資深 形容安心學習,造詣很深。
據鞍讀書 在馬背或驢背上讀書。後多形容學習勤奮。
開華結果 比喻修養、學習、工作等有了成績,取得效果。
抗顏為師 抗顏:不看別人臉色,態度嚴正不屈。為師:為人師表。不為他人所制約,不為潮流所左右,這種意志堅定的人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
跬步千里 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積累起來的。比喻學習應該有恆,不要半途而廢。
困而不學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卻不肯學習。
困而學之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時候就學習。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飲者自知。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只有自己知道。
力學不倦 〖解釋〗力學:努力學習。倦:疲倦。勤勉學習而不知疲倦。
力學篤行 〖解釋〗力學:努力學習。篤行:切實地實行。勤勉學習且確切實踐所學。
魯斤燕削 魯之削(小刀),宋之斤(斧頭),質量都很好;如易地生產,在魯造斤而在燕制削,質量不會優良。比喻由於地域等條件限制,學習模仿達不到原來水平。
敏而好學 敏:聰明。天姿聰明而且喜好學習。
能者為師 會的人就當老師。即誰會就向誰學習。
駑馬十駕 原意是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蓬賴麻直 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里,也能學習成為好人。
切磋琢磨 將骨、角、玉、石加工製成器物。比喻學習或研究問題時彼此商討,互相吸取長處,改正缺點。
勤學好問 勤奮學習,不懂的就問。比喻善於學習。
勤學苦練 認真學習,刻苦訓練。
寢食俱廢 覺也不睡,飯也顧不上吃。比喻極其焦慮不安,或學習、工作極其緊張。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出處】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小林,老江何必派我來幫助你?」 【解釋】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示例】你們年輕人真是~【故事】北魏文人李謐學習很用功,在文學博士孔璠門下做學生,勤奮刻苦,虛心好學,提高很快。幾年後,
群起效尤 大家一起向壞的學習。
然糠照薪 〖解釋〗燒糠照明。比喻勤奮學習。同「然糠自照」。
日以繼夜 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
灑掃應對 〖解釋〗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封建時代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三遷之教 漢·劉向《列女傳》載:孟母帶著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喪;後遷居集市,又跟著學商人自吹自誇;孟母遷居學堂附近,孟子從此學習禮節,要求上學。後人用「孟母三遷」、「三遷之教」比喻選擇居住合適的環境以利於教育子女。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解釋〗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恆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恆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 【出處】【解釋】指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示例】教師常用「~」這句俗語來鼓勵我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故事】
貪多嚼不爛 貪圖多吃,消化不了。比喻工作或學習,圖多而做不好或吸收不了。
貪多務得 貪:求多;務:務必。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知識。後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並務求取得。
晚生後學 泛指學習同一技藝或同一學問的後生晚輩。
萬世師表 萬世:很多世代,非常久遠;師表:表率。值得永遠學習的榜樣。
為人師表 師表:榜樣,表率。在人品學問方面作別人學習的榜樣。
下學上達 指學習人情事理,進而認識自然的法則。
懸梁刺股 形容刻苦學習。
懸梁刺骨 形容刻苦學習。
學步邯鄲 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機械地模仿,不但學不互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丟掉。
學而不厭 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學而優則仕 優:有餘力,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
學非所用 所學的不是所應用的,所應用的不是所學的。比喻學習與實踐相脫節。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 【出處】《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解釋】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示例】【故事】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之困 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學如穿井 穿:鑿通。求學如同鑿井。比喻在學習當中,學到的知識越深也就越難,因此為了獲得更深的學問,必須要有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
學如登山 〖解釋〗學習象登山一樣。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學書不成,學劍不成 學習書法沒學好,學習劍術也沒學到手。指學習一無所成。
學無常師 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即凡有點長處、學問的人都是老師。
學以致用 為了實際應用而學習。
循常習故 循常:遵循常規。習故:學習陳舊的作風。遵守舊規,沿襲先例。形容因襲保守,不願變通。亦作「循故襲常」、「履常蹈故」、「遵常守故」。
循序漸進 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循循善誘 循循:有次序的樣子;善:善於;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
夜以繼日 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
一暴十寒 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一曝十寒 曝:曬。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以學愈愚 謂用學習改變愚昧的秉性。
因材施教 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引錐刺股 錐:錐子;股:大腿。晚間讀書時想睡覺,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學習勤奮刻苦。
鸚鵡學語 鸚鵡:一種能學人發音的鳥。鸚鵡模仿人學習講話。比喻沒有主見,人雲亦雲。亦作「鸚鵡學舌」。
盈科後進 泉水遇到坑窪,要充滿之後才繼續向前流。比喻學習應步步落實,不能只圖虛名。
用非所學 使用中需要的本領,與學習中得到的東西不一致。
幼學壯行 幼時勤於學習,壯年施展報負。
玉不琢,不成器 琢:雕。玉石不經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學習就不能有成就。
擇善而從 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枕典席文 謂以典籍為伴,勤於讀書學習。
孜孜不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孳孳不倦 指工作或學習勤奮努力、不知疲倦。
Ⅹ 關於十二歲的成語故事
【成語】:金釵之年
【讀音】:jīn chāi zhī nián
【釋義】:古人指女子十二歲的年齡為「金釵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