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和祖逖相關的成語故事

和祖逖相關的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06 01:09:54

① 關於晉朝祖逖的一個成語故事是什麼

聞雞起舞
〖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② 十二,東晉時期的成語故事

聞雞起舞,《晉書·祖逖傳》記述: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東晉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與習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因起舞(劍)。逖琨並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是說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③ 祖逖是成語故事《 》中的主要人物

聞雞起舞
涉及人物】
祖逖tì、劉琨kūn
[編輯本段]【注 音】
wén jī qǐ wǔ
[編輯本段]【釋 義】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編輯本段]【出 處】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編輯本段]【近義詞】
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孜孜不倦、廢寢忘食、鍥而不舍、持之以恆、頓學累功
[編輯本段]【反義詞】
苟且偷安、自暴自棄
[編輯本段]【用 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勤奮。
[編輯本段]【典 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文】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選自<<資治通鑒>>)
[編輯本段]【道理】
想要成就事業,就要努力。不經過努力奮斗,不能成就事業。
祖逖聞雞起舞
祖逖,字士稚,范陽遒(今河北省定興縣)人。父親祖武,任過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太守。父親去世時,祖逖還小,他的生活由幾個兄長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潑、開朗。他好動不愛靜,十四五歲了,沒讀進多少書。幾個哥哥為此都很憂慮。但他為人豁落,講義氣,好打不平,深得鄰里好評。他常常以他兄長的名義,把家裡的穀米、布匹捐給受災的貧苦農民,可實際上他的哥哥們並沒有這個意思。
十八九歲時,祖逖像是突然開了竅,開始勵志讀書,四五年內,便已博通今古。他常到京城洛陽去,向有學問的人求教。凡是見到過他的人,都不由贊嘆說:「這個人將來定是個人才!」
祖逖24歲時,擔任了司州(治洛陽)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簿籍的小官。他有一個同事,叫劉琨。劉琨是漢朝宗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也是一個有志氣的青年。兩個人因為意氣相投,成了好朋友。他們經常談論時事,談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談就是大半夜,於是同床抵足而卧。有一天,他們也是談得很晚,剛剛著枕,劉琨已是鼾聲如雷了。祖逖正蒙矓入睡,突然聽到了荒雞(古人把三更以前鳴叫的雞叫荒鳴。荒雞的叫聲被看作邪惡之聲,是兵起之象。)的叫聲。他猛然驚醒,用腳朝劉琨猛一登,叫醒劉琨說:「你聽,你聽,這不是荒雞的叫聲嗎?恐怕天下要大亂了,我們還能安穩地睡覺嗎?」於是取過雙劍,就在庭院中舞起來。劉琨揉了揉眼,想了想,說:「對!應該居安思危!」也去取了雙劍,和祖逖對舞起來。
不久,果然爆發了八王之亂。
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漢國劉聰派大將王彌、劉曜攻陷洛陽,縱兵搶掠珍寶,焚燒宮室、廟宇,挖掘陵墓,殺晉太子銓及官吏、百姓3萬多人,晉懷帝被俘。京師一片混亂。
這時,祖逖帶領親族、鄰里幾百家人向南方逃難,幾經輾轉,來到淮泗(今安徽省境內)。一路上,他讓老人和病人坐在自家的馬車上,他自己則步行。所有的糧食、衣服、葯物都作為公用。遇到散兵游勇搔擾,都是他帶人去和他們糾纏,遇到土匪槍劫,是他帶人去把他們打退。因此,他自然地成了這支逃難隊伍的「總領隊」,無論老少,都聽他指揮。
公元317年3月,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晉王,第二年稱帝,這就是東晉王朝。司馬睿聞知祖逖流亡到泗口(今江蘇銅山縣),便派人任命他為徐州刺史。不久,又任命他為軍諮祭酒,調他駐守丹徒之京口(今江蘇丹徒縣內)。晉元帝司馬睿是個平庸的人。當時北方中原地區大部已為漢國佔領,司馬睿只想偏安一隅,圖取眼前安樂,不思北伐。祖逖向晉元帝進諫,說:「中原大亂,兩京顛覆,都是因為藩王爭權奪利,自相殘殺,遂使戎狄有機可乘。現在中原百姓遭受異族擄掠,心懷激憤。大王如果能委派戰將北上,一定能得到中原百姓的響應,那時不僅失土可復,國恥可雪,大晉朝也能轉危為安了。請大王考慮。」
司馬睿採納了祖逖的建議,任命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支給他1000人的糧食,3000匹布,卻不發給他鎧甲,要他自己去招募兵士。祖逖只帶了跟隨他逃難而來的一百來個人家,租了幾只大船,橫渡長江北上。船劃到中流,祖逖站在船頭,望著滔滔江水,不禁感慨萬千。他已年過50,回想起青年時代與劉琨聞雞起舞的情景,恍如昨日。沒有想到荒雞的惡聲竟然應驗,中原地區先是藩王混戰,後受匈奴鐵騎的蹂躪,山河一片破碎。現在雖受命去收拾舊山河,但豫州刺史是一紙空文,3000兵士是一個空諾,所有的就是眼前這三四十個青壯,一百來老少。但是,頭可斷,志不可滅。只要有當年的志氣在,定能開辟一個新天地。祖逖拔出佩劍,敲著船槳,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廓清中原,決不返渡!」言辭壯烈,同行者都深受感動。
渡江後,祖逖帶人停留在淮陰。他在這里鑄造兵器,招募壯士。很快,招募到2000人。祖逖然後帶領這支2000多人的隊伍北進,首先佔領了譙城(今安徽毫縣)。當時北方主要的軍事勢力是石勒。石勒是羯族人,先依附漢劉曜。公元319年,他自稱趙王,建都襄國(今河北邢台縣)。祖逖連續攻破了石勒軍支持的堡、塢等割據勢力,擊敗了石勒的援軍,派部將韓潛進駐封丘(今河南封丘),自己則進駐雍丘(今河南杞縣)。這一來,整個黃河以南土地概都收復,重歸晉朝管轄。
祖逖行兵打仗,除了善於謀略,還嚴於律己。任何人,哪怕只有微功,立即獎賞,不等明天。他的生活非常節儉。在駐防地區,不僅督促、幫助百姓搞好農業生產,還督促自己的子弟參加生產勞動,自己打柴燒。中原久經戰亂,到處有無主屍骨。祖逖派人收葬,還進行祭奠。所有這些,都使百姓深受感動。有一次舉辦酒會,請當地父老參加。有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流著眼淚說:「我已經老了。我以為再也見不到國家安寧,百姓安居。現在見到了為民父母的祖將軍,我死了還有什麼遺憾呢!」
可是,正當祖逖積谷練兵,准備進軍河北的時候,朝廷新任命戴若思為豫州都督。戴若思是南方人,力主偏安,不圖進取。朝廷派這樣的人來當都督,不是拿恢復當作玩笑?而且,祖逖又聽說朝廷中大將軍王敦與鎮北將軍劉隗矛盾很深,誓不兩立,如果內亂又起,那北伐豈不成了泡影?現有的成功也就功虧一簣了。祖逖憂心如焚,積勞成疾,終於病倒了。
祖逖在病中,矢志恢復中原的壯心仍不泯滅。他考慮到河南沒有堅固營壘,便派侄兒汝南太守祖濟等組織人夫加固修繕虎牢城(今河南汜水縣西北)。這座城北臨黃河,西接成皋,進可攻,退可守,可據為北伐基地。可是虎牢城還沒有築好,祖逖卻溘然長逝了。其時是晉元帝太興四年(公元321年)9月,享年56歲。
大將軍王敦聽說祖逖已死,認為天下已無人可敵,於第二年正月發動了叛亂。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④ 歷史成語故事和人物 (如:聞雞起舞--祖逖)越多越好!

聞雞起舞___祖逖
望梅止渴___曹操
指鹿為馬___趙高
四面楚歌___項羽
映雪讀書___孫康
鑿壁偷光___匡衡

⑤ 關於祖逖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聞雞起舞 最有名的一個了

⑥ 祖逖胸懷大志的成語故事

祖逖之誓 [zǔ tì zhī shì]
基本釋義
頌揚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壯志之典

⑦ 聞雞起舞相關的成語故事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⑧ 跟練武功有關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聞雞起舞
東晉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
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與習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因起舞(劍)。逖琨並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是說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⑨ 與祖逖有關的成語

wén jī qǐ wǔ
〖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中流擊楫】立志奮發圖強。《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晚清文學叢鈔?童子軍?草檄》:「~,著祖生之鞭;下瀨橫戈,成漢武之志。」

枕戈待旦:劉琨

西晉人祖逖和劉琨,都是性格開朗、仗義好俠的志士。年輕時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都喜歡練武健身,決心報效祖國。當時,晉朝表面上還管轄著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劉琨談得十分興奮,劉琨不知什麼時候睡著了,祖逖卻久久沉浸在談話的興奮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雞叫了起來,祖逖一躍而起,踢醒了劉琨:「聽,這雄雞啼鳴多麼振奮人心呀,快起來練劍吧!」於是,兩人操起劍來,在高坡上對舞。從此,他倆每天清早聽到頭一聲鳴叫,一定來到荒原上抖擻神練起劍來。

劉琨被祖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決心獻身於祖。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常『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睡覺一直到天明),立志報國,常擔心落在祖逖後邊,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頭了!……」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⑩ 三年級有關學習的成語故事和主人公

聞雞起舞抄
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典出自《晉書·祖逖傳》: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同義詞: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拼音】:wén jī qǐ wǔ
【釋義】: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晉書·祖逖傳》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