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蚌相爭成語
成語抄:鷸蚌相爭,漁襲翁得利
鷸蚌相爭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鷸④啄其肉。蚌合而鉗⑤其喙⑥。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⑨之。
【字詞注釋】
①選自《戰國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裡的一種軟體動物,有兩扇橢圓形硬殼,可以開合。③曝(p)):曬,這里指蚌上河灘曬太陽。④鷸(y));鳥名,常在水邊捕吃魚、蟲、貝類。⑤鉗(qi2n):夾住。⑥喙(hu@):鳥類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鷸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詩文翻譯】
河蚌剛剛爬上河灘張開殼兒曬太陽,一隻鷸鳥撲過來啄它的肉。蚌靈敏地合擾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尖尖的長嘴緊緊夾住。鷸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餓死!」鷸和蚌誰也不肯讓誰。結果都被漁夫毫不費力地抓住了。
參考資料:文言文注釋
⑵ 成語大全 鶴蚌相爭
鷸蚌相爭
yùbàngxiāngzhēng
【解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⑶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是: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出自回於劉向的《戰國答策·燕策二》: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游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王想要攻打燕國,蘇代替燕王跟趙王說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今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3)鶴蚌相爭成語擴展閱讀:
1、近義詞:漁人得利、兩敗俱傷、螳螂撲蟬、從中漁利;
2、反義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3、成語辨析:
(1)漁:不能寫作「魚」。
(2)「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和「坐山觀虎鬥」都有「雙方爭執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好處」的意思;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偏重在客觀地形容雙方相鬥讓第三者獲利;「坐山觀虎鬥」偏重在形容人的意願和行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⑷ 八個字的成語(兩個)
八字成語(按首字筆畫排序):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一文錢,逼死英雄漢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一絲不線,單木不林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一佛出世,二佛涅盤 一言即出,駟馬難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十目所視,十指所指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三分象人,七分象鬼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山河易改,本性難易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己不所欲,勿施於人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匹夫無罪,懷碧其罪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見之不取,思之千里 見可而進,知難而推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從善而登,從惡如崩 月潤而風,礎潤而雨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為臣死忠,為子死孝 為虺弗摧,為蛇若何 為淵驅魚,為從驅雀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水來伸手,飯來張口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生與憂患,死於安樂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機不可失,時不在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成者為王,敗者為虜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百萬買宅,千萬買鄰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慶父不死,魯難求已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盡信書,不如盡無書 如聞其人,如見其人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走了和尚,走不了廟 運用之妙,在於一心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時光如箭,光陰如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兵來將擋,水來土堰
身在江湖,心馳魏闕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取之無禁,用之無竭 招之既來,揮之既去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狗嘴裡,吐不出象牙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知無不言,言無不聽 知足不辱,知足不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城門失火,殃及魚池 樹猶如此,人和以堪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皇天不親,惟德是輔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香鉺之下,必有死魚 獅子捕兔,亦用全力 順人者昌,逆人者亡
順之者成,逆之者敗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順天者逸,逆天者勞
順德者吉,逆德者凶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悔而諄諄,聽我藐藐 說一是一,說二是二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差若毫氂,繆之千里 養兒防老,積谷防飢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神而明之,存孚其人 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眉頭一皺,計上心頭
餓死是小,失節是大 拿賊拿臟,拿奸拿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捉賊要臟,捉姦要雙
積慶之家,必有餘慶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盛明之下,其實難副
⑸ 下列成語都與鳥有關,幫一下忙
勞(雁)分飛,門可羅(雀),(鵬)程萬里,(鳥)飛魚躍,(鶩)蚌相爭,閑雲野(鶴),(雀)巢(鳩)占,雪泥(鴻)爪,(鸚)(鵡)學舌
⑹ 五個字以上的成語
一不做,二不休
牛頭不對馬嘴
遠水不解近渴
一蟹不如一蟹
風馬牛不相及
反其道而行之
驢唇不對馬嘴
九牛二虎之力
可望而不可及
丁是丁,卯是卯
何其相似乃爾
萬變不離其宗
東風壓倒西風
井水不犯河水
前怕狼,後怕虎
百聞不如一見
無所不用其極
百思不得其解
真金不怕火煉
掛羊頭,賣狗肉
五十步笑百步
敢怒而不敢言
不分青紅皂白
有眼不識泰山
有過之,無不及
惶惶不可終日
不可同日而語
迅雷不及掩耳
不可同年而語
滿招損,謙受益
不問青紅皂白
如墮五里霧中
不登大雅之堂
太歲頭上動土
吃一塹,長一智
遠水不救近火
雷聲大,雨點小
言必行,行必果
七字的
一寸光陰一寸金
英雄無用武之地
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生七十古來稀
人怕出名豬怕壯
千里姻緣一線牽
人逢喜事精神爽
初生之犢不懼虎
山雨欲來風滿樓
三過其門而不入
身在曹營心在漢
宰相肚裡好撐船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個巴掌拍不響
一人做事一人當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寸光陰一寸金
一發而不可收拾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過其門而不入
三句話不離本行 四海之內皆兄弟 萬綠從中一點紅
人生何處不相逢 人生七十古來稀 人逢喜事精神爽
上樑不正下樑歪 山雨欲來風滿樓 小不忍則亂大謀
無事不登三寶殿 無可奈何花落去 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到黃河心不死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見棺材不下淚 不識廬山真面目
今朝有酒今朝醉 車到山前必有路 勿以惡小而為之
長江後浪推前浪 心有靈犀一點通 心有餘而力不足
打破沙鍋問到底 只重衣衫不重人 出師未捷身先死
犯天下之大不韙 半夜敲門心不驚 有百害而無一利
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錢能使鬼推磨 此地無銀三百兩
眾人拾柴火焰高 多行不義必自斃 羊毛出在羊身上
聽其言而觀其行 身在曹營心在漢 初生牛犢不怕虎
君子之交淡如水 識時務者為俊傑 英雄無用武之地
來而不往非禮也 近水樓台先得月 挾天子以令諸侯
畫虎不成反類狗 知人知面不知心 知其一不知其二
放之四海而皆準 樹欲靜而風不止 冒天下之大不韙
惡龍不鬥地頭蛇 強龍不壓地頭蛇 強將之下無弱兵
強中更有強中手 牆里開花牆外香 宰相肚裡能撐船
冤讎宜解不宜結 解鈴須用系鈴人 神龍見首不見尾
得饒人處且饒人 偷雞不著蝕把米 置之死地而後生
醉翁之意不在酒 清官難斷家務事 賠了夫人又折兵
船到橋門自會直 船到江心補漏遲 識時務者為俊傑
樹欲靜而風不止 牽一發而動全身 勝敗乃兵家常事
黑雲壓城城欲摧 糞土之牆不可朽 翻手為雲覆手雨
踏破鐵鞋無覓處 糟糠之妻不下堂
三人行,必有我師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不同,不相為謀
知其一,不知其二
八字的
1、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虛,沒有的事。本無其事,因傳說的人多,就使人信以為真。
2、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個人把著關,一萬個人也攻不開。形容地勢險要,便於防守。
3、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障,遮蔽。比喻被眼下細小事物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主流及本質。
4、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以,因為。一方面因而高興,一方面因而恐懼。
5、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形容死去活來。
6、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駟:古代一車所駕的四匹馬,或四馬拉的車。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上。表說出來的話就要算數。
7、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個浪頭還沒有平息,另一個浪頭又起來了。原比喻詩文寫得波瀾起伏。後來也比喻一個麻煩問題沒有解決,又出現新的麻煩問題。
8、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原指下棋時關鍵性的一步走錯,以致全局都輸了。比喻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問題,稍有不慎,處理不當,就會招致整個失敗。
9、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形容一個人的言行,總有許多人監督著,如有錯誤決不能隱藏。
10、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培植。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是不容易的。
11、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神通:各種神妙莫測的能力,比喻本領。比喻在集體生活中各有各的辦法或本領來完成共同的事業。
12、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刀俎:剁肉的刀和砧板。指宰割的工具。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1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可,可以,行。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那怎麼能行。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聖賢:聖人或賢人,舊指智慧超群,才能出眾的人;孰,誰。一般人不是聖人或賢人,誰能沒有過錯呢?
15、三十六策,走為上計:原指無力對抗敵人,以逃跑為上計。現多指擺脫困難處境。
16、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比喻學習或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不能堅持下去。
17、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比喻樣樣都准備好了,就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
18、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形容走投無路的窘困境地。
19、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形容兩頭沒著落。
20、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漸積累的。
21、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潰:潰決。被大水沖破堤防;蟻穴:螞蟻洞。千里的長堤,由於有小小的蟻洞而崩潰。比喻小事或小處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或造成嚴重損失。
2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23、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網:天道的網,指自然界的懲罰;恢恢:寬闊的樣子。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很稀疏。但決不放過一個壞人。後形容壞人終於受到懲罰。
24、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的樹木。比喻沒有基礎、根源的事物。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麼。不進老虎洞,怎麼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危險,不經歷最難最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
26、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經歷那件事,就不能增長關於那件事情的知識。一般用於經過失敗取得教訓的場合。
27、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沒有堵塞的地方,就沒有水的流淌;沒有停止,就沒有行動。
28、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心甘情願地上圈套。
29、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甘居中游,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思想。
30、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象太陽和月亮每天經過天空,江河永遠流經大地一樣永恆。
31、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同一問題,仁者看見它,說它是仁;智者看見它,說它是智。比喻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32、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暈:日月周圍出現的光環;礎:柱子底下的石墩。月亮周圍出現光環就要刮風,礎石濕潤了就要下雨。比喻事故或事件發生前的徵兆。
33、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比喻工作的緊松和生活的勞逸要適當調節,有節奏地進行。
34、為虺弗摧,為蛇若何:虺:小蛇;摧:毀滅;若何:怎麼辦。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麼辦?原來比喻要趁敵人羽翼未豐的時候,就把他消滅。後泛指敵人要及時鋤掉。
35、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淵:迴旋的深水;叢:茂密的森林。把魚趕到深潭中,把鳥趕到樹林里,原來用來比喻反動統治者施行暴政,結果使百姓投奔別國。現指有時有些人實行閉關主義。把一些可以爭取的人趕到對方去了。
36、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尺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比尺短,但與更短的相比就顯得長。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3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對方論據來反駁對方。
38、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用;其:他的。昏昏:暗,模糊,糊塗;昭昭:明白。用他那些模糊的理解去使人明白。現指自己糊里糊塗,卻要指揮那些已懂事故的人。
39、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用瞪眼回答瞪眼,用嘴咬對付嘴咬。比喻對方怎麼來,就怎麼反擊。
40、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無法用話語具體地表達、傳誦。
41、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四肢。勤:勞作。不參加勞作,分不清五穀。形容脫離勞動,脫離群眾。
4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使人勤奮,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致死。
4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日出之處;桑榆:日將落時,余暉在桑榆之間,指日落處。比喻在這邊失敗了,在那邊得到勝利、收獲。
44、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喻做事不從根本上解決或缺乏通盤計劃,只是就事論事,忙於應付。
45、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陶器得到保全。比喻寧願為正義犧牲,也不願苟全性命。
46、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牛後:牛肛門。寧可小而潔,,不願大而臭。舊時比喻寧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擺布。
47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焉:哪裡。連皮都沒有了,毛又長在哪裡呢?比喻基礎沒有了,建築在此基礎上的東西就無法存在。
48、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比喻害人的東西,人人痛恨。
49、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加:加以。根據群眾所提的意見和批評,檢查自己。有缺點錯誤,就予以改正;沒有缺點錯誤,就加以勉勵自己。
50、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養到極高境界。後泛指以勉勵人們不要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還要繼續努力,不斷進步。
51、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比喻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百家:指學術上的各種派別;鳴:比喻發表意見。百家爭鳴,原來指我國戰國時儒、道、墨、法、縱橫、農、雜、陰陽、名(兵、小說)等各家,在政治上,學術上展開的各種爭論。這里比喻科學上不同學派的自由爭論。
52、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百足蟲:即馬陸,切斷後仍能蠕動。僵:硬。後用以比喻人雖死去,他的勢力或影響仍然存在。
5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
54、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非但不能把事情辦好,反而往往把事情搞糟。也指辦事不懷好意者。
55、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下棋人;旁觀者:觀棋者。後用以比喻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過多,看問題反而糊塗,旁觀的人由於冷靜、客觀,卻看得清楚。
56、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相近的聲音,互相應和;相同的氣味,互相融合。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結合在一起。
57、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春秋魯庄公的弟弟,曾經一再製造魯國內亂,先後殺掉兩個國君。不把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清除,國家就不得安寧。
58、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象聽到他的聲音,看到他本人一樣。比喻對人物刻畫描寫得栩栩如生。
59、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運用得巧妙,全在於善於動腦子,用心思考。也指戰爭的勝敗與指揮員能否根據實際情況,機動靈活地指揮有很大關系。
60、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克:攻下。攻打城池,沒有攻不下的;打仗沒有不贏的。百戰百勝。
61、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來的就不善良,善良的就不來。強調來人不懷好意,要提高警惕。
62、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比喻不管對方使用什麼計策手段,都有方法對付。也比喻針對具體情況採取相應措施。
6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環境對人有很大的影響。
64、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文采。行,流傳。說話要是沒有文采,就流傳不遠。
65、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提意見的人只要出於善意,即使說得不正確,也是無罪;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所批評的錯誤,也足以引以為鑒戒。
66、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諄諄:教誨不倦的樣子;藐藐:疏遠的樣子。說話的人不厭其煩地教誨,而聽的人卻不以為意。
67、君子一言,快馬一鞭:表示乾脆的一句話說定,不再反悔。
68、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靛青是從蓼藍中提煉出來的,但顏色卻比蓼藍更深。比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69、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拿不完,用不盡。形容非常豐富。
70、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認為事情與自己無關,就把它高高地掛在一邊不管。
71、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是我們同族的人,他們的心一定同我們不一樣(即不一條心)。原指對異族的疑忌。後也用以指責那種排斥異己的宗派活動。
72、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一召喚就來,一揮手就去。指舊社會里役使別人,任意呼喚支配。
73、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只要是知道的,就沒有不說;要說就沒有一點保留。
G、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外表像金玉,內里卻盡是破棉絮。比喻虛有其表及外表好而實質壞的人或事。
7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原為佛教勸人改惡從善的話,後用以比喻作惡的人決心悔改,不再為非作歹,就能成為好人。
76、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盡管睜著眼睛看,卻什麼也沒有看見;盡管豎著耳朵聽,但什麼也沒聽到。表示不重視或不注意。
77、項庄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裝作和平無事,實則想趁機害人。
78、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城門著火,人們到護城河打水救火。水幹了,魚也死了。比喻無緣無故受到連累,或傷及無辜的人。
79、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相貌醜陋或神情卑劣,使人厭惡;語言乾巴巴的,沒有味道。
80、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故:根據。立論有根據,講得有理據。
8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點小火星,可以燒遍整個原野。後來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發展前途非常廣闊。現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雖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時期,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
82、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比喻根據具體情況處理問題,辦理事情。
83、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比喻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84、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人類本來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大,有的死比鴻毛還輕微。
85、重足而立、側目而視:雙腳並攏,不敢移動;斜著眼睛看,不敢正視。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
86、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順從他的人能夠昌盛地存在,違背他的人就得滅亡。
87、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仔細舂過的好米;膾,切細的魚和肉。厭,通「饜」,滿足。形容對飲食很講究。
88、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想要佔有它,必先丟棄它。
89、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封建帝王和他的文臣武將,統治階級的少爺小姐。
90、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開頭時錯了一點點,結果就造成很大的錯誤。
91、前人栽(種)樹、後人乘涼:比喻前人為後人造福。
92、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鑒。
93、扁擔沒扎、兩頭打塌:打塌:滑落下來。比喻本幻想一舉兩得,結果兩頭落空。
94、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原來形容人經過思考,突然想出辦法。現在用以說明人在腦子里運用概念以作出判斷和推理的過程。
9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樹李樹不對人打招呼,樹下自然走出一條小路。比喻為人只要真誠、忠實,自然能打動人心。
96、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比喻世事變遷,現多比喻一切事物在一定條件下都向其相反方面發展。
97、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比喻經常勤學苦練,以求工夫純熟。
98、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單聽信一方面的話,自己就糊塗,事情就弄不清楚。
99、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到外物侵蝕,可經久不壞。
100、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聲名極大的人,他的實際很難跟他的名聲完全符合。現常用以提醒人們要有自知之明,經常想到自己的弱點、缺點和錯誤。
10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堅持正義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然陷於孤立。
102、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辭,指借口。指隨心所欲地誣陷他人。
103、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比喻一方有意,一方無情。(舊時多指戀愛事。)
10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聰明人在許多次考慮中,總有一次會想錯的。
105、道不拾遺、夜不閉戶:遺,指遺失的東西。把東西丟失在路上也沒有人撿去據為己有,夜晚不關門也沒人來偷盜。
106、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即魔羅。破壞善行的惡鬼,有時也指煩惱、疑惑、迷戀等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即所謂「迷障」。原來是我佛用以警告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誘惑的一種說法,也比喻取得一定成果後的障礙更大。
107、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蓬草生長在亂麻田中,而不用扶助,自然長得挺直。比喻人生活在壞人中,也能成為好人。
108、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笨人多次考慮總有一點收獲。後來用做所見很小的客套話。
109、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形容見義勇為、積極援助被欺負者的行動。
110、窺測方向、以求一逞:逞,快意、如願。偷偷地探測方向,妄圖達到反動的目的。
111、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形容未行動時象舊時未出嫁的閨女那樣端莊持重,不動聲色;一旦行動起來就象脫逃的兔子那樣敏捷。
112、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鳥在嚶嚶地叫喚,這是它尋找朋友的聲音。比喻需要意氣志趣相投的朋友。
113、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對行動憂郁不決就不會有成就。對事情猶豫不決就不會有效果。
114、避其銳氣、擊其惰歸:銳氣,鬥志旺盛的士氣。惰,懈怠、疲勞。歸,撤回。避開敵人初來時的銳氣,等敵人疲勞退縮時,狠狠地加以打擊。
115、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其人,那個與自己心意相投的人。把著作收藏在名山中,留著給志同道合的人。
116、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辭勞苦地辛勤貢獻自己的一切,到死方休。鞠躬,謹慎地彎著腰。
117、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螳螂捕捉到知了,卻不知道黃雀在後面等著捕食自己。比喻目光短淺到一心圖謀侵害別人,卻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計著自己。
118、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⑺ 能否由成語「鶴蚌相爭,漁翁得利」聯想到一個同類成語
坐山觀虎鬥
⑻ 描寫動物和植物的成語個12個
植物
綠樹成蔭、桃紅柳綠.
野花飄香、春花怒放、香氣襲人、濃郁芬芳、疏影暗專香、草木蒼翠屬、荒草叢生、碧綠青翠、柳絮飄飛、鬱郁蔥蔥、層林盡染 藕斷絲連, 柳暗花明 強干弱枝 高聳入天; 林木蓊鬱; 枯木逢春; 不蔓不枝; 枝繁葉茂 拈花惹草、一草一木、依草附木、草木皆兵、野草閑花、玉葉金枝、綠葉成蔭、添枝接葉、柳暗花明、竹苞松茂、折柳攀花、春蘭秋菊、殘花敗柳。
動物
鼠目寸光 牛鬼蛇神 虎視眈眈 兔死狐悲 龍飛鳳舞 蛇蠍心腸 馬到成功 羊腸小道 猴年馬月 雞毛蒜皮 投鼠忌器 老牛舐犢 放虎歸山 狡兔三窟 畫龍點睛 畫蛇添足 萬馬奔騰 亡羊補牢 沐猴而冠 聞雞起舞 抱頭鼠竄 小試牛刀 龍騰虎躍 烏飛兔走 老態龍鍾 懷弓蛇影 車水馬龍 虎入羊群 尖嘴猴腮 鶴立雞群 膽小如鼠 氣壯如牛 藏龍卧虎 守株待兔 望子成龍 打草驚蛇 千軍萬馬 順手牽羊 殺雞嚇猴 呆若木雞 狗急跳牆 豬突豨勇 蜂擁而起 魚目混珠 鳳毛麟角 狼吞虎咽 豬狗不如 封豬長館 雕蟲小技 如魚得水 珍禽異獸 指鹿為馬 狼心狗肺 鳳頭豬肚 獨占鰲頭 鶯歌燕舞 虎背熊腰
偷雞摸狗 蠢笨如豬 噤若寒蟬 井底之蛙 驚弓之鳥 飛禽走獸
⑼ 竭澤而漁屬於什麼類的四字詞
有動物名稱的成語
萬象更新 抱頭鼠竄 雞鳴狗盜 千軍萬馬 亡羊補牢 杯弓蛇影 鶴立雞群對牛彈琴
如魚得水 鳥語花香 為虎作倀 黔驢技窮 畫龍點睛 抱頭鼠竄 虎背熊腰守株待兔
鶴發童顏 狗急跳牆 鼠目寸光 盲人摸象 畫蛇添足
含有兩個動物名稱的成語
鶴立雞群 雞鳴狗盜鷸蚌相爭 蠶食鯨吞 蛛絲馬跡 龍爭虎鬥 龍馬精神 龍飛鳳舞
龍騰虎躍 龍驤虎步龍潭虎穴 龍躍鳳鳴 車水馬龍 指鹿為馬 兔死狐悲 雞犬不寧
心猿意馬 狼吞虎咽
含有人體器官的成語
眼高手低 目瞪口呆胸無點墨 頭重腳輕 手足輕深 口是心非 手疾眼快 手疾眼快
耳聞目睹 頭破血流眉清目秀 袖手傍觀 口出不遜 手無縛雞之力
含有昆蟲名稱的成語
飛蛾撲火 金蟬脫殼積蚊成雷 蟾宮折掛 蠶食鯨吞 蜻蜓點水 螳臂擋車 蛛絲馬跡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含有一組近義詞的成語
見多識廣 察言觀色高瞻遠矚 左顧右盼 調兵遣將 粉身碎骨 狂風暴雨 旁敲側擊
千辛萬苦 眼疾手快生龍活虎 驚天動地 七拼八湊 胡言亂語 改朝換代 道聽途說
含有一組反義詞的成語
千呼後擁 東倒西歪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 頭重腳輕 有頭無尾 前倨後恭 東逃西散
南轅北轍 左顧右盼積少成多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先人後己 有口無心
天經地義 弄假成真舉足輕重 南腔北調 聲東擊西 轉危為安 東倒西歪 反敗為勝
以少勝多 由此及彼
多字格成語
九牛二虎之力手無縛雞之力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人不可貌相 千軍易得 ,一將難求
天時地利人和習慣成自然 一年之計在於春 久旱逢干雨 一言以蔽之解鈴還須系鈴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急來抱佛腳 安樂窩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寧為雞首,無為牛後 三人行必有我師 化干戈為玉帛
描寫情況緊急的成語
千鈞一發 刻不容緩迫不及待 十萬火急 火燒眉毛 燃眉之急
描寫人物神態的成語
心曠神怡 心平氣和目不轉睛 呆若木雞 眉開眼笑 愁眉苦臉 愁眉緊鎖 目瞪口呆
垂頭喪氣 嬉皮笑臉
描寫英雄人物的成語
一身正氣 臨危不懼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瀾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鎮定自若 化險為夷
描寫春天美好的成語
春光明媚 萬紫千紅春雨如油 生機勃勃 春色滿圓 春意盎然 鳥語花香 春暖花開
百花齊放 和風細雨
「想」的成語
苦苦地想(苦思冥想)靜靜地想(靜思默想)想得周全(深思熟慮)想得混亂(
胡思亂想)想得厲害(浮想聯翩)想得很多(左思右想)想得荒唐(痴心妄想)
想得離奇(異想天開)想了又想(朝思暮想)
「多」的成語
觀眾多(座無虛席)貴賓多(高朋滿座)人很多(摩肩接踵)人才多(人才濟濟)
兵馬多(千軍萬馬)事物多(林林總總)色彩多(五彩繽紛)類別多(千差萬別)
困難多(千辛萬苦)話兒多(滔滔不絕)讀書多(博覽群書)見識多(見多識廣)
變化多(千變萬化)走得多(走南闖北)顏色多(五顏六色)花樣多(五花八門)
帶有「看」的近義詞的成語
見多識廣 望而生畏察言觀色 一視同仁 一覽無余 高瞻遠矚 坐井觀天 舉世矚目
管中窺豹 左顧右盼
帶有「龍」字的成語
生龍活虎 龍爭虎鬥龍馬精神 龍飛鳳舞 龍騰虎躍 龍驤虎步 畫龍點睛 龍潭虎穴
龍躍鳳鳴 車水馬龍
源自於寓言故事的成語
鷸蚌相爭 刻舟求劍鵬程萬里 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亡羊補牢 驚弓之鳥
杯弓蛇影 抱薪救火
源自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安步當車 暗渡陳倉按圖索驥 程門立雪 班門弄斧 兵不厭詐 三顧茅廬
首尾同字的成語
微乎其微 神乎其神天外有天 痛定思痛 數不勝數 舉不勝舉 人外有人 防不勝防
忍無可忍 聞所未聞
帶有鳥類名稱的成語
歡呼雀躍 鴉雀無聲鵬程萬里 一箭雙雕 風聲鶴唳 鶴發雞皮
鶴發童顏 鶴立雞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成語接龍(「不」字開頭)
不恥下問 問道於盲盲人瞎馬 馬到成功 功敗垂成 成人之美 美不勝收 收回成命
命中註定 定時炸彈彈盡糧絕 絕無僅有 有機可乘 乘機而入 入木三分 分秒必爭
爭權奪利 利慾熏心心安理得 得意洋洋
根據書籍名稱說出有關詞語
《三國演義》草船借箭 過五關,斬六將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賠了夫人又折兵 舌戰群儒
《紅樓夢》劉姥姥進大觀圓 林黛玉葬花
《西遊記》西天取經 豬八戒大鬧高老莊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水滸》 逼上樑山林沖棒打洪教頭 劫取生辰綱 武松打虎 武大郎賣燒餅 三碗不過景陽崗
屬於含有動物類的成語 殺雞取卵 飲鴆止渴 涸澤而漁 抱頭鼠竄 雞鳴狗盜 千軍萬馬 亡羊補牢 杯弓蛇影 鶴立雞群 對牛彈琴 如魚得水 鳥語花香 為虎作倀 黔驢技窮 畫龍點睛 抱頭鼠竄 虎背熊腰 守株待兔 狗急跳牆 鼠目寸光 盲人摸象 畫蛇添足
⑽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什麼意思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拼音】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出處】《戰國策》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譯文】趙國將要出戰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文王:「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乾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來,明天你的嘴取不出來,就會餓死你。』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
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例子】你們這么做的結果只能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同義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10)鶴蚌相爭成語擴展閱讀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同義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解釋】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出處】《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在三。
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
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譯文】吳王想要討伐楚國,告訴左右大臣說:「我會殺死所有敢勸諫我不出兵的人!」吳王的侍從中有個年輕人想要勸諫吳王卻不敢,就懷里藏著彈丸,手裡拿著彈弓,在後院游盪,露水沾濕了他的衣服,這樣做了幾天。
吳王說:「你,為什麼要這樣辛苦地沾濕衣服?」年輕人回答說:「園子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處在高處一邊放聲叫著一邊吮吸著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後面;螳螂彎曲身子貼緊前肢想要取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的旁邊。
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彈弓和彈丸在它的下面。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考慮身後的隱患。」吳王說:「好啊!」於是吳王便打消了出兵的念頭。
【例子】某小偷正准備偷走賣菜大叔的錢包,卻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被警察抓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