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成語典故大全
Ⅰ 與「交友」相關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管鮑之交】典故: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高山流水】典故: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桃園結義】典故: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刎頸之交】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莫逆之交】出自《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膠漆之交】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膠和漆,是兩種最具黏性的東西,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昆弟不能離。故把志趣相投、親密無間的朋友稱為膠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間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時就有「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之說。
【捨命之交】說的是戰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後世於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Ⅱ 交友的成語典故
八拜之交,舊時漢族社會交際習俗。原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舊時也稱異姓結拜的兄弟姐妹。後來八拜之交指:管鮑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捨命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在中國宋代,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中有一段故事:文彥博聽說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對人說:「李稷的父親曾是我的門人,按輩分他應該是我的晚輩,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訓他不可。」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聽說後,便上門來拜謁。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等,過了好長時間才出來接見他。見了李稷之後,文彥博說:「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輩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以長輩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氣。成語「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後來,人們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舊時也稱異姓結拜的兄弟。
管鮑之交
管仲鮑叔牙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管仲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知音之交
伯牙子期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刎頸之交
廉頗相如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捨命之交
角哀伯桃
來自於「羊左」的典故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春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枯樹中自殺。後世於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膠漆之交
陳重雷義
陳重和雷義,是東漢年間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兩位品德高尚、舍己為人的君子。兩人為至交密友,當時人們稱頌道:「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事見《後漢書·獨行列傳》。後以「陳雷膠漆」比喻彼此友情極為深厚。元無名氏《鯁直張千替殺妻》楔子:「咱便似陳雷膠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離。」
Ⅲ 一個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
管鮑之交
春秋來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源和他的朋友鮑鮑叔牙被稱為管鮑之交。在年輕時,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鮑叔牙知道管仲家裡窮,每次做生意他都出三分之二的本錢而收益卻只有三分之一,這也許他的家人對此感到不滿。
但鮑叔牙每次都解釋說,管仲家裡窮,該多給他分一點,於是每次都會多分給他一部分,總是為朋友著想。有時候管仲做事沒做好,鮑叔牙也不認為他很愚蠢,當時管仲當了大官,帶著士兵外出打仗,但自己卻總不敢身先士卒,常常被人譏笑他的膽小懦弱。
但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家有老母親要養,並不是他自己膽小懦弱,而是認為受條件所約束。管仲曾經做官,也經常被人逐出,但鮑叔牙也深信他的朋友並不是沒有能力,只是沒有時機和運氣。後來管仲感嘆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也。
後來鮑叔牙把管仲推舉做了齊國的丞相。幫助齊國建立春秋霸業,現在人們經常以管鮑之交形容深厚的友誼。
Ⅳ 關於交友的成語是什麼它有哪些典故
關於交友的成語有:
生死之交,它的典故有《縐梅香》、《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水滸傳》、《<在和平的日子裡>序》。
情同手足,它的典故有《弔古戰場文》、《封神演義》第四十一回。
患難之交,它的典故有《醉醒石》、《南京印象》。
刎頸之交,它的典故有《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孽海花》。
知音之交,它的典故有《列子·湯問》。
Ⅳ 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一個,成語五個,都是關於交友的
成語典故:
八拜之交:「八拜」本指古代世交子弟見長輩時的禮節,後指好友相約結拜的兄弟姐妹的關系。
點頭之交:指交情不深,僅見面點點頭的朋友,亦稱「一面之交」。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里有:「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刎頸之交:那怕砍頭也不變心的朋友。《廉頗藺相如列傳》里有:「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句。「刎頸之交」亦可謂「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謂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杵臼之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指交友不嫌貧賤,亦稱為「杵臼交。」
車笠之交:《太平御覽》引周處《風土記》:「越俗性率朴,意親好合,即脫頭上巾,解要(腰)間五尺刀以與之為交,拜親跪妻,定交友禮。……祝曰:卿雖乘車我戴笠,後日相逢卿當下。」這種朋友,不以貴賤而異,友誼深厚。
忘年之交:年歲差別大,行輩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雲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朋友。《詩經》中把兒童的發髻稱作「角」,後來人們習慣稱童年時代為「總角」。《晉書·何劭傳》:「劭字敬祖,少與武有總角之好。」
竹馬之交:小時候就相好結交的朋友。竹馬,兒童喜歡騎竹竿當馬,所以將竹馬比做小兒時。《後漢書·郭十及傳》里寫道:「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獐數百,各騎竹馬於道次迎拜。」
一面之交,八拜之交,莫逆之交,狐朋狗友
管鮑之交 ,狐朋狗友 狐群狗黨
忘形之交:指不拘身份、形跡的知心朋友。
Ⅵ 有關交友的成語典故
1、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字叫公沙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認為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但是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麼多錢供他進入太學。於是,他到一家大戶家裡做舂米工人。而這位大戶叫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對事情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為朋友。
2、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3、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奏。剛彈琴時表現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鍾子期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樣高大。」過了一會兒,琴聲表現出了隨流水常進不懈的志向,鍾子期再一次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長江黃河一樣激盪。」
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破琴,拉斷弦,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彈琴像這樣,賢德的人也這樣。即使是有賢德的人,如果不以禮相待,賢德的人如何盡忠呢?這就如同駕馭不好,良馬也不能跟隨他跑千里遠一樣。
4、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
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5、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少年時在太學讀書,與汝南人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讀書後,同歸鄉里。範式對張劭說:「我兩年後回來,那時我將要去府上拜見尊親,再看看令郎令嬡。」與此同時兩人還約定了拜見的日期。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間約定的日期將至。張劭把這件事稟告了母親,請母親准備飯食以迎接摯友的到來。母親說:「分別了兩年這么長的時間,你與他又相隔千里,你怎麼能那麼相信那約定的時間呀?」
張劭說:「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會違背。」母親說:「要是果真如此,我要為你們釀酒。」到了約定的這一天,範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飲,盡歡才散。
Ⅶ 交友的成語典故,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
1、杵臼之交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為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麼多錢作為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
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
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為朋友。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為一段佳話。
2、莫逆之交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3、生死之交的故事
詩人鄭少谷與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謀面,卻彼此傾慕,忽悠贈答。鄭少谷曾有詩贊王子衡:「海內談詩王子衡,春風坐遍魯諸生。」意思是:當王子衡講評詩歌時,就是魯國孔子的弟子聽了,也會如春風。
4、後來鄭少谷死了,王子衡驚聞噩耗,哀傷至極,他不顧千里奔波,特地趕到福建,為他辦理喪事,寬慰親屬。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字叫公沙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認為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但是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麼多錢供他進入太學。於是,他到一家大戶家裡做舂米工人。而這位大戶叫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對事情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為朋友。
5、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Ⅷ 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
交友的成語典故有:
1.管寧割席,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朋友。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