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成語和名言警句
A. 源於老子,莊子的成語
南華經 道德經
逍遙游》 不近人情、大有徑庭、塵垢秕糠、大而無當、越俎代庖、扶版搖直上、飲河滿腹權
《秋水》 不分畛域 餐腥啄腐 大方之家 孤雛腐鼠 顧盼多姿
管中窺天 邯鄲匍匐 邯鄲學步 濠梁之上 咳唾成珠
虹銷雨霽 井底之蛙 井蛙之見 見笑大方 秋水盈盈
壽陵失步 視死若生 雙瞳剪水 水天一色 太倉稊米
太倉一粟 望穿秋水 瓮天之見 望洋興嘆 非愚則誣
學步邯鄲 夏蟲不可以語冰 夏蟲疑冰 夏蟲語冰 夏蟲朝菌
向若而嘆 以管窺天 用管窺天 一日千里 曳尾塗中
貽笑大方 遺笑大方 魚游濠上 盈盈秋水 以錐刺地
道德經里出的成語:天長地久 上善若水 無為之治 大巧若拙 金玉滿堂 功成身退 寵辱若驚 視而不見 聽之不聞 自知者明 出生入死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以德報怨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出自: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里的幾大: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盈若沖,大辯若訥,大方無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
B. 《老子》一書中出現的成語
知足不辱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知雄守雌 雄:雄強;雌:雌伏,不倔強。棄剛守柔。比喻與人無爭。
知白守黑 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這是道家的消極處世態度。
知止不殆 殆:危險。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知足常樂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朝梁暮晉 比喻人反復無常,沒有節操。
知榮守辱 守:安於。雖然知道怎樣可得到榮譽,卻安於受屈辱的地位。
指事類情 謂闡述事理,譬喻情狀。
指樹為姓 道教傳說,老子生於李樹下,因以李為姓。見晉葛洪《神仙傳·老子》。
紫氣東來 傳說老子過函谷關前,關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比喻吉祥的徵兆。
自知之明 明:明智。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欲取姑予 姑:暫且;與:給與。要想奪取他些什麼,得暫且先給他些什麼。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鬆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
言者不知 謂多言多語的人缺乏智能。
言者弗知 見「言者不知」。
一家之辭 同「一家之言」。
餘食贅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贅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芸芸眾生 芸芸:眾多。佛家語,指一切生靈。後多指世上大群無知無識的人。
虛懷若谷 虛:謙虛;谷:山谷。胸懷象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小國寡民 國家小,人民少。
相差無幾 彼此沒有多大差別。
相去幾何 去:距離。相差有多少呢?形容差距不大。
玄之又玄 形容事理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無中生有 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無為自化 謂無為而治。語本《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天道好還 舊指惡有惡報。
聽而不聞 聞:聽。聽了跟沒聽到一樣。形容不關心,不在意。
天長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天道無親 謂天道公正,無偏無私。
天網恢恢 比喻作惡的人一定難逃懲罰
恬淡無欲 心境清靜淡泊,沒有世俗的慾望。
慎終如始 慎:謹慎;如:象。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深根固柢 柢:樹根。使根基深固,不易動搖。比喻基礎穩固,不容易動搖。
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受寵若驚 寵:寵愛。因為得到寵愛或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
思歸其雌 謂退藏潛服。語本《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俗語,比喻沒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當主要角色。
若存若亡 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如登春台 春台:美好的旅遊、觀光的地方,比喻極好的生活環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裡。
戎馬生郊 《老子》:「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陳鼓應註:「生於郊,指牝馬生駒犢於戰地的郊野。」意謂國家政治不上軌道,連懷胎的母馬也用來作戰。後以「戎馬生郊」指戰亂不斷。
枘鑿冰炭 比喻事物尖銳對立,互不兼容。參見「枘鑿方圓」。
若烹小鮮 意為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後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
輕諾寡信 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去泰去甚 泰、甚:過分。適可而止,不可過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走一千里路,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去甚去泰 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被褐懷玉 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飄風驟雨 同「飄風暴雨」。
目迷五色 五色:各種顏色。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復雜,不易分辨清楚。
民不畏死 畏:懼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氣慨。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來的人不是善良的,善良的就不會來,須提高警惕
來者不善 強調來人不懷好意,要警惕防範。
老死不相往來 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龍化虎變 《易·革》:「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後因以「龍化虎變」比喻變化莫測。
狂風驟雨 原形容大風大雨。後也比喻處境險惡或聲勢猛烈。
課嘴撩牙 搬唇弄舌。課,用同「嗑」。
進寸退尺 進一寸,退一尺。比喻得不償失
佳兵不祥 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要想奪取他一些什麼,得先給予他一些什麼
儉故能廣 平素儉省,所以能夠富裕。
膠柱調瑟 瑟:古代一種彈撥樂器。用膠粘住瑟上用以調音的短木,不能再調整音的高低緩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變通。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現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訊。
將奪固與 要想得到,必先給予。固,同「姑」。
金玉滿堂 金玉財寶滿堂。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絕聖棄智 聖、智:智慧,聰明。棄絕聰明才智,返歸天真純朴。這是古代老、庄的無為而治的思想。
絕仁棄義 絕、棄:放棄。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見素抱朴 見「見素抱朴」。
進道若退 謂前進之道反若後退。
禍福相倚 指禍與福相因而生
和光同塵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相同。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消極處世態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渙然冰釋 渙然:流散的樣子;釋:消散。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禍福倚伏 比喻壞事和好事互相依存。
禍福相依 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根深蒂固 蒂:指瓜、果、莖、枝相連處。比喻基礎深厚,不容易動搖
功成身退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
功成不居 居:承當,佔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革凡成聖 革除凡習,成為聖哲。
功遂身退 謂功成名就之後就退隱不再做官。
寡信輕諾 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
腹中兵甲 兵甲:即甲兵,穿著盔甲的士兵。腹中裝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謀略。
福倚禍伏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
發科打諢 以滑稽的動作和語言引人發笑。
大辯若訥 訥:語言遲鈍,不善於講話。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
大器晚成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大巧若拙 拙:笨。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
獨異於人 獨:獨自,單獨;異:不同。獨自與別人不同的。一般指不同於世俗。
多藏厚亡 厚:大;亡:損失。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大音希聲 《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王弼註:「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魏源本義引呂惠卿曰:「以至音而希聲,象而無形,名與實常若相反者也,然則道之實蓋隱於無矣。」意謂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
當家立計 主持家政,籌劃生計。
多言數窮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時。
長生久視 久視: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長壽。
寵辱若驚 無論受寵、受辱,心裡都要振動。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
出生入死 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
寸進尺退 前進一寸,後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齒弊舌存 謂剛者易折,柔者難毀。語本漢劉向《說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暴風驟雨 暴、驟: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風雨。比喻聲勢浩大,發展急速而猛烈。
不可名狀 名:用言語說出;狀:描繪,形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抱朴含真 抱:保;朴:樸素;真:純真、自然。道家主張人應保持並蘊含樸素、純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虛偽、狡詐而玷污、損傷人的天性。
兵強則滅 指依恃軍隊強盛則毀滅。
被褐懷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寶珠。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安居樂業 安:安定;居:居所;樂:喜愛,愉快;業:職業。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從事其職業
哀兵必勝 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愛素好古 指愛好朴質,不趨時尚。
C. 老子的思想,智慧和成語
《道德經》里的個成語,洞見老子的思想智慧!
約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騎著青牛,來到函谷關前。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過關。來人正是老子。
他迎入老子,齋戒問道,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終。
1、玄之又玄
【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有無相生
【解釋】: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也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陰陽相生的關系。
【出自】: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3、功成不居
【解釋】: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出自】:第二章:「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塵
【解釋】: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5、天地不仁
【解釋】: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6、天長地久
【解釋】: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自】: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7、上善若水
【解釋】: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8、金玉滿堂
【解釋】: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
【解釋】: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做官或復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
【解釋】: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復雜,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寵辱若驚
【解釋】: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
【出自】: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12、視而不見
【解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
【出自】: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
13、聽而不聞
【解釋】:聽到了就像沒聽到一樣。形容漠不關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
14、渙然冰釋
【解釋】: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
15、虛懷若谷
【解釋】: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16、絕聖棄智
【解釋】:指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
【出自】: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17、少私寡慾
【解釋】:減少私慾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18、相差無幾
【解釋】: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19、如登春台
【解釋】:春台:美好的旅遊、觀光的地方,比喻極好的生活環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裡。
【出自】: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飄風驟雨
【解釋】:指來勢急遽而猛烈的風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1、餘食贅行
【解釋】: 餘食,即剩飯;贅,即多餘;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22、天大地大
【解釋】:形容極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
【解釋】:指大道以其自身為原則,自由不受約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
【解釋】: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
【解釋】: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還
【解釋】:天道:天理;好:常常會;還:回報別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27、佳兵不祥
【解釋】:意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戰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8、知止不殆
【解釋】: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
【解釋】: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無味
【解釋】:泛指菜餚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無味。」
31、將奪固與
【解釋】: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給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32、無中生有
【解釋】: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33、若存若亡
【解釋】: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
【解釋】: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5、大音希聲
【解釋】: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6、知足不辱
【解釋】:懂得滿足才不會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7、大巧若拙
【解釋】:指真正靈巧的人看起來很簡單。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8、知足常樂
【解釋】:自知滿足則心常快樂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解釋】: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40、禍福相依
【解釋】:是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1、根深蒂固
【解釋】: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42、以德報怨
【解釋】: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43、輕諾寡信
【解釋】: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4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解釋】:謂走一千里路,也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45、慎終如始
【解釋】: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46、儉故能廣
【解釋】:指平素儉省,所以能夠富裕。又解為行事簡單方可廣博,儉,同「簡」。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47、寸進尺退
【解釋】: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進寸而退尺。」
48、被褐懷玉
【解釋】: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49、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解釋】: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國寡民
【解釋】:國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51、雞犬相聞
【解釋】: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指人煙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52、老死不相往來
【解釋】: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D. 使人好好學習的成語或格言警句
學習:聞雞起舞,孜孜不倦,不恥下問,懸梁刺骨,廢寢忘食,業精於勤,舉一反三,誨人不倦,開卷有益,
格言: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識就是力量
E. 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語有哪些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拼音: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解釋: 走一千里路,是從專腳下第一步屬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出處: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例子: 夏衍《<學人談治學>代序》:「~,要建築百丈高樓,不先打好地基是不行的。」
F. 形容「老子」的成語有哪些
1、滿腹經綸[mǎn fù jīng lún]:形容人極有才乾和智謀。
出處:《周易·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內。」容
2、真才實學[zhēn cái shí xué]:真正的才能和學識。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九回:「這一撲,有名喚做『玉環步,鴛鴦腳』。——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實學。」
3、博學多才[bó xué ō cái]:學識廣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處:《晉書·郤詵傳》:「詵博學多才,環偉倜儻,不拘細行,州郡禮命並不應。」
4、學富五車[xué fù wǔ chē]:形容讀書多,學識豐富。
出處:《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5、博覽群書[bó lǎn qún shū]:形容讀書很多。
出處:《周書·庾信傳》:「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也。……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
6、才高八斗[cái gāo bā dǒu]:比喻人極有才華。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G. 出自《老子》的成語和格言
無中生有;上善若水;天長地久;道法自然;功遂身退;金玉滿堂;寵辱若驚;微妙玄通;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H.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列子,孫子,墨子,韓非子的著作各一部,名言各一句,成語各2個
孔子 :尚書 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成語: 有教無類,不恥下問孟子: 《孟子》 名言版:民為貴,權社稷次之,君為輕。 成語: 捨生取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老子: 《道德經》 名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以難治 成語:自知者明;金玉滿堂 莊子:《莊子》 名言: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成語: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列子:《列子》 名言: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成語:愚公移山,亡羊補牢孫子:《孫子兵法》 名言: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成語:出其不意,正合奇勝墨子:《墨子》名言: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成語:墨守成規,,快馬加鞭韓非子:《韓非子》名言:夫以其言善我,必以其言罪我 。成語:狗令酒酸,自相矛盾
I.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列子,孫子,墨子,韓非子的著作各一部,名言各一句,成語各2個
孔子:《春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至聖先師 溫故知新。孟子:《孟子》。得內道者多助,失道容者寡助 。杯水車薪 不言而喻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大器晚成 出生入死莊子:《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莊周夢蝶 盜亦有道列子:《列子》。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惟聖人矣。疑鄰盜斧 高山流水孫子:<<孫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出其不意 兵不厭詐墨子:《墨子》。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墨守成規 快 馬加鞭韓非子:《韓非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華而不實 深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