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成語視頻大全
A. 勵志四字成語大全
懸梁刺股、自強不息、笨鳥先飛、鴻鵠之志、鯤鵬之志
一、懸梁刺股
白話釋義:形容刻苦學習。股:大腿。
朝代:西漢
作者:劉向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翻譯:蘇秦)讀書想睡覺,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鮮血流到腳
二、自強不息
白話釋義: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息:停止。
朝代:西周
作者:姬昌
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翻譯: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
三、笨鳥先飛
白話釋義: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時,因怕落後,所以比別人先行動(多用做自謙)。
朝代:元
作者:關漢卿
出處:《陳母教子》第一折:「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後;你這等坌鳥先飛。」
翻譯:你得到了官位。我和你有一個比喻:我像那靈禽在後面;你這樣的笨鳥先飛了。
四、鴻鵠之志
白話釋義:比喻遠大的志向。
朝代:西漢
作者:司馬遷
出處:《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翻譯:唉,燕子、麻雀這些小鳥哪裡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
五、鯤鵬之志
白話釋義:古人用鯤鵬之志形容志向遠大。
朝代:春秋
作者:莊周
出處:《逍遙游》,其實鯤鵬是一種傳說中的動物,當魚的時候很大的魚,當鳥的時候還是很大的鳥,古人用鯤鵬之志形容志向遠大
B. 勵志成語大全成語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白手起家 一切靠自己艱苦奮斗,創立了一番事業。
卷土重來 人馬奔跑時捲起的塵土。形容失敗後組織力量,重圖恢復。
晨鍾暮鼓 古代佛寺中晨敲鍾,暮擊鼓以報時,用以使人驚悟的言論。
破釜沉舟 比喻行事果決,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頭的決心。
投筆從戎
《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金石為開
漢·劉向《新序·雜事四》:「熊渠子見其誠心,而金石為之開,況人心乎?」金石:金屬和石頭,比喻最堅硬的東西。連金石都被打開了。形容一個人心誠志堅,力量無窮。
勤能補拙 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勤奮能夠彌補不足。
人定勝天 比喻人力可以戰勝自然。
有志竟成 有堅定的志向,只要努力從事,一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良葯苦口 能治病的好葯,味苦難吃。比喻直言勸戒批評的話,雖然聽起來不舒服,但對人卻是有益的。
懸梁刺股
形容刻苦學習。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問心無愧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就是將來外面有點風聲,好在這錢不是老爺自己得的,自可以問心無愧。」問心:問問自己。捫心自問,毫無愧色。
志在四方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五回:「妾聞『男子志在四方』。君壯年不出圖仕,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 四方:天下。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C. 勵志的成語有哪些
1、聞雞起舞
出處;《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造句:若無每日聞雞起舞堅持不懈的毅力,那麼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
2、勤能補拙
出處;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
解釋:勤奮能夠彌補不足。
造句:他的手腳雖然慢,但勤能補拙,因為堅持不懈,一天做出的活也不在少數。
3、磨杵作針
解釋:形容只要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能成。
出處:宋·祝穆《方輿勝覽·磨針溪》:「彭山象耳山下,相傳李白讀書山中。學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白問:『何為?』媼曰:『欲作針耳。』白感其言,還,卒業。」
造句:只要工夫下得深,總有磨杵作針的一天。
4、奮發圖強
解釋:圖:謀求。振作精神,以求強盛。
出處:郭沫若《科學的春天》:「我祝願中年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奮發圖強,革命加拚命,勇攀世界科學高峰。」
造句:我祝願新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奮發圖強,勇攀世界科學高峰。
5、愚公移山
解釋: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出處:《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造句:我們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征服沙漠,讓它變成綠洲。
(3)勵志成語視頻大全擴展閱讀
成語來源
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慣用語和諺語總是鬆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
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慣用語;「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有志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一些經驗之談,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一類。成語跟慣用語、諺語是不一樣的。
D. 勵志正能量成語大全
這些「正能量」的成語
1、懸梁刺股:形容刻苦學習。
2、揚清厲俗:發揚清操,激勵世俗。
3、整旅厲卒:整訓軍隊,激勵士卒。
4、夕寐宵興:晚睡早起。形容勤奮不息。
5、學無止境:用勤奮學習的方式適應環境。
6、雞鳴而起:雞叫時就起床。形容勤奮不怠。
7、搦朽磨鈍:指才能低下的人也在激勵求進。
8、奮發圖強:圖:謀求。振作精神,以求強盛。
9、廉頑立懦:指高尚的節操可以激勵人振奮向上。
10、鬥志昂揚:昂揚:情緒高漲。斗爭的意志旺盛。
11、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進去。
12、策頑磨鈍:鞭策愚頑,磨礪遲鈍。極言勉力奮進。
13、晝耕夜誦:白天耕種,夜晚讀書。比喻讀書勤奮。
14、勤能補拙:後天的勤奮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缺陷。
15、勤學好問:勤奮學習,不懂的就問。比喻善於學習。
16、厲志貞亮:厲志:激勵心志。志行堅貞,品德高尚。
17、手不釋書:猶手不釋卷。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18、勵志冰檗:形容在清苦的生活環境中激勵自己的意志。
19、勵志如冰:指激勵意志使身心如同晶瑩的冰一樣清白。
20、時無再來:時機錯過,不會再來。激勵人要抓緊時機。
E. 勵志名言 成語大全有哪些
1、白copy手起家[ bái shǒu qǐ jiā ]
釋義:白手:空手;起家:創建家業。形容在沒有基礎和條件很差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出 處:宋·文天祥《鄒仲翔墓誌銘》:「君雖亦赤手起家;而好施出其性。」
2、聞雞起舞[ wén jī qǐ wǔ ]
釋義: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 處:宋·松洲《念奴嬌·題鍾山樓》:「擊楫誓清;聞雞起舞;畢竟英雄得。」
3、自強不息[ zì qiáng bù xī ]
釋義: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出 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4、卧薪嘗膽[ wò xīn cháng dǎn ]
釋義: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 處: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遣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5、勵精圖治[ lì jīng tú zhì ]
釋義:勵:奮勉;圖:設法;治:治理好國家。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
出 處:《宋史·神宗紀贊》:「厲(勵)精圖治;將大有為。」
F. 勵志的成語四字成語大全
勵志的成語有:
一、聞雞起舞 [ wén jī qǐ wǔ ]
1.【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2.【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3.【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含褒義
二、然糠照薪 [ rán kāng zhào xīn ]
1.【解釋】:燒糠照明。比喻勤奮學習。同「然糠自照」。
2.【出自】:《太平廣記》卷一七五引《李琪》:「明年,丁母憂,因流寓青、齊間,然糠照薪,俾夜作晝,覽書數千卷。」
三、發奮圖強 [ fā fèn tú qiáng ]
1.【解釋】:下定決心,努力追求進步。
2.【出自】:《人民日報》1959.9.3:「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對於落後隊貧困落後的面貌的改變,當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四、雞鳴而起 [ jī míng ér qǐ ]
1.【解釋】:雞叫時就起床。形容勤奮不怠。
2.【出自】:《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3.【示例】:~,孜孜焉,亦不為利。 ◎唐·韓愈《上宰相書》
五、自強不息 [ zì qiáng bù xī ]
1.【解釋】: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2.【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3.【示例】:一個國家要想強盛,必須要有~的精神。
G. 勵志的4個字成語大全
"勵志來"的四字成語有源:
奮發圖強、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力爭上游、鼓足干勁、自強不息、知難而進、從容就義、海枯石爛、堅持不渝、堅韌不拔、堅定不移、雷打不動、木人石心、破釜沉舟、鍥而不舍、誓死不二、心堅石穿、志堅行苦、龍躍鳳鳴、鵬程萬里、前程萬里、如日方升等等。
H. 中國勵志成語大全
奮發圖強
奮發向上
大有作為
有所作為
一往無前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更上一層樓
力爭上游
發憤圖強
迎頭趕上
快馬加鞭
再接再厲
奮起直追
急起直追
不甘示弱
鬥志昂揚
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全力以赴
竭盡全力
不遺餘力
千錘百煉
百折不撓
百折不回
勇往直前
勇猛精進
披荊斬棘
堅忍不拔
堅持不懈
鍥而不舍
始終不懈
堅定不移
毫不猶豫
嘔心瀝血
孜孜不倦
孜孜以求
契而不舍
不厭其煩
廢寢忘食
席不暇暖
發憤忘食
埋頭苦幹
吃苦耐勞
躍躍欲試
摩拳擦掌
人窮志不窮
I. 關於勵志成語故事大全
1、聞雞起舞的成語故事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故事出自《晉書 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2、卧薪嘗膽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
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跟同甘共苦共同命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3、破釜沉舟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下面,講一個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
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么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沖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沖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4、投筆從戎的成語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5、愚公移山的成語故事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裡的北山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准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裡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後,特地來勸愚公說:「你這樣做太不聰明了,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里。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麼挖不平呢?」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從此,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