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邊都不討好的成語
1. 形容費力不討好 無用功的成語
海底撈月 到水中去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費力氣。
出處:唐·釋元覺《永嘉證道歌》:「鏡里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煎水作冰 比喻不可能的事。
出處:《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以若所為,求若所致,猶緣木求魚,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
冷灰爆豆 在冷灰中爆豆。比喻方法不對,白費力氣。或比喻事情憑空突然發生。亦作「冷鍋中豆爆」。
出處:宋·黃庭堅《翠岩真禪師語錄序》:「各夢同床,不妨殊調;冷灰爆豆,聊為解嘲雲耳。」
升山採珠 到山上去采珍珠。比喻辦事的方向、方法錯誤,一定達不到目的。
出處:《後漢書·劉玄傳》:「興化致理,譬猶緣木求魚,升山採珠。」
水底撈月 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同「水中撈月」。
水底摸月 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同「水中撈月」。
水中撈月 到水中去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
出處:宋·黃庭堅《沁園春》詞:「鏡里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
緣木求魚 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猿猴取月 比喻愚昧無知。也比喻白費力氣。
出處:宋·黃庭堅《沁園春》詞:「鏡里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
竹籃打水 比喻白費氣力,勞而無功。
出處:唐·寒山《詩》之二○八:「我見瞞人漢,如籃盛水走,一氣將歸家,籃里何曾有?」
妝嫫費黛 比喻幫助人不看對象,白費力氣。
出處:唐·白居易《五古·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妝嫫徒費黛,磨甋詎成璋?」
2. 關於形容兩頭受氣的成語
受夾板氣、進退兩難、進退無措、左右為難、左右兩難。
一、受夾板氣
釋義:夾在中間受氣,兩頭不討好。
出自:《少年天子》第一章:「福臨滿腦門冒火,感到他在受夾板氣。」
朝代:現代
作者:凌力
示例:他的忠誠有時也會分化,比如婆媳關系不睦受夾板氣時。但是這種矛盾一般都會得到解決。
二、進退兩難
釋義:進和退都有困難。形容處於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的困境之中。
出自:《周公攝政》第一折:「娘娘道不放微臣進宮闈,進退兩難為。」
朝代:元
作者:鄭德輝
翻譯:娘娘說不讓我進後宮,進和退都有困難。
示例:這邊不滿意,那邊有意見,弄得我進退兩難,不知如何是好了。
三、進退無措
釋義:謂進退兩難而無法應付。
出自:《元史·忠義列傳二》:「會西南風急,賊舟數千,果揚帆順流鼓噪而至,舟遇樁不得動,進退無措,黼帥將士奮擊,發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無算,余舟散走。」
朝代:明
作者:宋濂
翻譯:這時西南風急,敵船數千,果然揚帆順流擊鼓吶喊而來,船遇到樁不能動,進退無措,在率領將士奮勇出擊,點火翎箭射他,燒死淹死的無法計算,剩餘船四散逃跑。
示例:他一怒之下,冒然闖進別人家裡,結果弄了個羝羊觸藩,進退無措。
四、左右為難
釋義:無論怎麼辦都有困難。指處於某一困境中;不易做出決定。
出自:《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那太太聽了,自然是左右為難;但事到其間,實在無法。」
朝代:清
作者:文康
翻譯:那太太聽了,自然是左右為難;但是事情到這里,其實在沒有方法。
示例:這件事真叫我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
五、左右兩難
釋義:兩面為難,不容易決定。
出自:《瀟湘雨》第一折:「我欲待親自去尋來,限次又緊,著老夫左右兩難,如何是好?」
朝代:清
作者:楊顯之
翻譯:我打算親自去尋來,限次又緊,讓我左右為難,這怎麼是好?
示例:這件事,幫也不是,不幫也不是,真讓人不上不下,左右兩難。
3. 形容吃力不討好的成語有哪些
1、勞而無功
【拼音】: láo ér wú gōng
【釋義】:花費了力氣,卻沒有收到成效。
【出處】:《墨子·號令》:「地不得其任;則勞而無功。」《管子·形勢》:「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
2、徒勞無益
【拼音】:tú láo wú yì
【釋義】:白費勁,沒有一點用處。
【出處】:清·林則徐《查勘礦廠情形試行開采折》:「倘實系硐產全枯,徒勞無益,則名是實非之廠。」
3、心勞日拙
【拼音】:xīn láo rì zhuō
【釋義】:心勞:費盡心機;日:逐日;拙:笨拙。現多指做壞事的人,雖然使盡壞心眼,到頭來不但撈不到好處,處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出處】:《尚書·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4. 形容「做事吃力不討好」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做事吃力不討好」的成語有:
鬥智鬥力
海底撈月
寒底撈月
撼地搖天
竭力盡能
精疲力竭
筋疲力盡
井底撈月
扛鼎拔山
孔武有力
勞而少功
勞而無功
徒勞無益
心勞日拙
枉用心機
5. 形容費力不討好 無用功的成語有哪些
冷灰爆豆、抄海底撈月、升山採珠、緣木求魚、竹籃打水、猿猴取月、妝嫫費黛。
6. 吃虧不討好的意思有哪些成語
自討苦吃
【拼音】:zì tǎo kǔ chī
【釋義】:討:招惹。自己找苦吃。
【出處】《華蓋集·「回碰壁」之後》答:「可是我有一種毛病,自己也疑心是自討苦吃的要苗,就是偶爾要想想。」
【例句】:可是我有一種毛病,自己也疑心是~的要苗,就是偶爾要想想。(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後》)
自作自受
【拼音】:zì zuò zì shòu
【釋義】:自己做了蠢事壞事,自己倒霉。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僧問金山穎:『一百二十斤鐵枷,教阿誰擔?』穎曰:『自作自受。』」
【例句】:他這會子不說保養著些,還要捉弄人;明兒病了,叫他~。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一回
7. 形容兩邊都不討好的成語
賠了夫人又折兵;
用於指代想佔便宜,反而受到雙重損失的情況。
偷雞不成蝕把米
俗語。雞沒有版偷到,反而權損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佔便宜反而吃了虧。
吃力不討好
chī lì bù tǎo hǎo
[釋義]討:求得。費了好大力氣,也得不到稱贊。形容事情棘手難辦,或工作方法笨拙,不對頭。
[語出]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老實說,有了錢,與其這樣化的吃力不討好,我倒不如拿來孝敬點給叔公了。
8. 形容「出力不討好但還要繼續干好」的成語有哪些
勞而無功[láo
ér
wú
gōng]:花費了力氣,卻沒有收到成效。
徒勞無益版[tú
láo
wú
yì]:白費勁,沒有一點用處。
含垢權忍辱[hán
gòu
rěn
rǔ]:形容忍受恥辱。
忍辱負重[rěn
rǔ
fù
zhòng]:為了完成艱巨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
逆來順受[nì
lái
shùn
shòu]:指對惡劣的環境或無禮的待遇採取順從和忍受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