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承諾做不到的成語
A. 承諾和答應了都做不到,那稱為什麼呢用一個成語來表達。
食言而肥,背信棄義,言而無信
B. 形容「不信守承諾」的成語有哪些
言而無信、背信棄義、自食其言、出爾反爾、言行不一
C. 某某給我承諾了卻做不到的詞語有哪些
背信棄諾
食言自肥
信口雌黃
言行不一
反口復舌
D. 什麼成語形容承諾別人的事情卻做不到
言而無信、出爾反爾、自食其言、背信棄義、信口開河
一、言而無信內
白話釋義:說話不算數容,沒有信用。
朝代:春秋
作者:穀梁赤
出處:《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翻譯:說出的話之所以被稱作「言」,是因為「信」。如果說出的話沒有信用,那麼它怎麼能被稱作「言」!
二、出爾反爾
白話釋義:指說了又翻悔或說了不照著做,表示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復無常。
朝代:春秋
作者:孟子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翻譯: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反過來怎樣對待你。後為精煉為出爾反爾。
三、自食其言
白話釋義:不守信用,說了話不算數。
朝代:周
作者:先秦諸子
出處:《尚書·湯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翻譯:你沒有不守信,我也不會食言
四、背信棄義
白話釋義:不守信用,不講道義。
朝代:近代
作者:李延壽
引證:《北史·周本紀》:「背惠怨鄰;棄信忘義。」
翻譯:違背賢惠的鄰居,不守信用,不講道義
五、信口開河
白話釋義:也作信口開合。承諾隨口亂說。
朝代:元
作者:王實甫
出處:《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你那裡休聒,不當一個信口開合知。」
E. 什麼成語形容不願給別人承諾或者說怕承諾了做不到而不願意承諾
成語是【言而無信】或【不自量力】【解釋】: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 【出自】版:《穀梁傳·權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示例】:老孫若不與你,恐人說我~.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一回【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F. 承諾要幫人卻做不到的成語怎麼說
【自食其言】
【言而無信】
G. 形容虛假承諾的成語
耍花腔 用虛假而動聽的話騙人。
不辨真偽 辨:分辨。偽:虛假。無法辨別真的和假的。
出處:三國·魏·曹植《當牆欲高行》:「饞言三至,慈母不親;憤憤俗差別,不辨真偽。」
差三錯四 顛倒錯亂。形容差錯很多或虛假不實。
出處: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這小廝本說的丁一確二,這婆子生扭做差三錯四。」
點頭哈腰 比喻虛假的恭敬或過分的客氣。
詭言浮說 指虛假不實的話。
出處:《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元年》:「[侯景]釁暴惡盈,側首無托,以金陵逋逃之藪,江南流寓之地,甘辭卑禮,進孰圖身,詭言浮說,抑可知矣。」
花說柳說 形容說虛假而動聽的話哄人。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你看不得這些年輕小老爺們,花說柳說的不中,一按就沒了,早呢。」
矯情飾詐 以虛假的現象偽裝欺騙別人。
出處:宋·朱熹《與宰執札子》:「伏念熹昨以蒙思進職,輒具辭免,非敢矯情飾詐,罔上盜名。」
悃愊無華 悃愊:至誠;華:浮誇。至誠而不虛浮。形容真心實意,毫不虛假。
出處:《後漢書·章帝紀》:「安靜之吏,悃愊無華。」
名不虛傳 虛:假。傳出的名聲不是虛假的。指實在很好,不是空有虛名。
出處:《史記·游俠列傳》:「然其私意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言,士不虛附。」
謬采虛聲 指錯誤地相信虛假的名聲。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6回:「制台又謬采虛聲,拿他當作了一員能員,先委了他幾個好差使。」
謬采虛譽 指錯誤地相信虛假的名聲。同「謬采虛聲」。
去偽存真 除掉虛假的,留下真實的。
虛詞詭說 虛:虛假;詭:欺詐。虛假不實的話。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雖多虛詞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
魚龍曼延 ①古代百戲雜耍名。由藝人執持製作的珍異動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節。魚龍即所謂猞猁之獸,曼延亦獸名。②喻虛假多變,玩弄權術。亦作「魚龍漫衍」。亦作「魚龍
魚龍漫衍 古代百戲雜耍名。由藝人執持製作的珍異動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節。魚龍即所謂猞猁之獸,曼延亦獸名。後多比喻虛假多變,玩弄權術。漫,通「曼」。
出處:《漢書·西域傳贊》:「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戶、海中碭極、漫衍魚龍、魚抵之戲以觀視之。」
造言捏詞 捏造虛假的言詞。
出處:明·李贄《窮途說》:「今既亂以皮鞭打常聞矣,猶然不得快活,復怨怒上山,造言捏詞。」
真心誠意 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
出處: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須見底,各辦著個真心實意。」
真心實意 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
出處: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須見底,各辦著個真心實意。」
耳聽是虛,眼見是實 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出處:京劇《串龍珠》第十場:「有道是耳聽是虛,眼見是實。千歲莫要屈賴好人。」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出處:《星火燎原·跨上新的高度》:「那時我還缺乏理解,但是也曉得大部分同志習慣於『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H. 先承諾了後來又不兌現,反而講沒有承諾過的成語是什麼
先承諾了後來又不兌現,反而講沒有承諾過的成語是什麼——出爾反爾
出爾反爾
chū ěr fǎn ěr
【解釋】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結構】聯合式。
【用法】含貶義。多用於責備反復無常、言不守信的人。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爾;不能讀作「ér」。
【辨形】爾;不能寫作「耳」或「而」。
【近義詞】反復無常、翻雲覆雨
【反義詞】說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為定
【辨析】~和「反復無常」都形容常常變卦。但~偏重在說話上;指說話前後不一致或說話不算數;「反復無常」偏重在表現上;強調行為變化無常。
【例句】既然你已經答應幫助他;就應該盡力而為;不能~。
【英譯】gobackonone』swords
【成語故事】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拚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I. 形容忘記承諾的成語
言而無信
解釋:說過的話或承諾過的事不能辦到或已忘記。
最適合 的只有這個了。
J. 表示做不到就不要當初承諾的成語
量力而行,實事求是
很高興為你解答本題,沒問題的話,請及時點擊右上角的採納滿意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