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殺人的成語
❶ 與孟子有關的成語
明察秋毫
緣木求魚(《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長
出類拔萃(《公孫丑章句上內》
為富不仁容
一傅眾咻(《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棄
好為人師(《離婁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繼日(《離婁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聲玉振(《萬章句下》)
一曝十寒
專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告子章句下》)
言近旨遠
同流合污(《盡心章句下》)
出爾反爾(《梁惠王章句下》 )
綽綽有餘(《公孫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萬章句上》)
不言而喻(《盡心章句上
❷ 關於孟子的成語
關於孟子的成語有:晬面盎背、叢雀淵魚、魚與熊掌、得道多助、齊東野語等。
一:晬面盎背[ zuì miàn àng bèi ]
1. 【解釋】:指德性表現於外,而有溫潤之貎,敦厚之態。指有德性者的儀態。
2. 【出自】: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晬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譯文: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植根在心中,它們產生的氣色是純正和潤的,顯現在臉上,充滿在體內,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該怎樣做了。」
3.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道德修養到家。
二、叢雀淵魚[ cóng què yuān yú ]
1. 【解釋】:比喻不行善政,等於把老百姓趕到敵人方面去。
2. 【出自】:語出《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譯文: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
3.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為政等。
三、魚與熊掌[ yú yǔ xióng zhǎng ]
1. 【解釋】:比喻俱為所欲,難於取捨之物。
2. 【出自】:語本《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譯文:魚是我想要的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舍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四、得道多助[ dé dào ō zhù ]
1. 【解釋】:指符合道義者則能得到多數人的幫助。
2. 【出自】: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
3.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五、齊東野語[ qí dōng yě yǔ ]
1. 【解釋】: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民,認為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
2. 【出自】:《孟子·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譯文:這不是君子的話,是齊東野人的話。
3. 【用法】:偏正式;作賓語;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
❸ <<孟子>>中的成語
出自《孟子》一書的名言或成語
1、五十步笑百步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天內時不如地利,地容利不如人和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5、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曾益其所不能
6、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7、捨生取義
8、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
9、王顧左右而言他
10、拔苗助長
1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2、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孟子》一書中比較重要的文章還有《以五十步笑百步》《殺人以梃與刃》《王顧左右而言他》《齊人有一妻一妾》
❹ 孟子的成語有哪些
1.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回(《梁惠王》)
2.引領而望:「如有答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
3.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
❺ 成語()()殺人
名稱:曾參殺人
拼音:zēng shēn shā rén
解釋:比喻流言可畏。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❻ 孟子殺人的那個成語是什麼
曾參殺人 (zēng shēn shā rén)
解釋:比喻流言可畏。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人版告曾子母曰:『曾參殺權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這冤怎申,硬疊成~。 ★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
孟子的媽媽在家裡織布,這時候慌張地跑進一個鄰居來,緊張地對孟母說:「你兒子殺人了,已經被抓住了!」孟母不動聲色,繼續織布:「我了解我兒子,他不會殺人的。」
過了不久,又有一個鄰居跑進來:「孟子殺人了,已經被抓住了。」雖然那時候的法律有連坐的規矩,如果孟子殺人,孟母會同樣會被抓去服刑,但是孟母對兒子的信任和了解不是這些鄰居可以想像的,孟母繼續織布:「我了解我的兒子,他不會殺人的!」
又過了一會,跑進來一大堆鄰居:「孟子殺人了,已經被抓住了!」孟母驚慌失措,再信任兒子,也不至於大家一起來捉弄自己吧,何況今天又不是愚人節。孟母二話不說,放下手裡的活,爬牆逃跑……
後來,孟母才知道,鄰居們都錯了,殺人的是一個叫孟梓的人,聽過去和孟子一樣。
這就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❼ 求5個孟子的成語
1.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2.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3.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5.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6.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7. 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8.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9.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10.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11.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12.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13.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
14.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15.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16.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17.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18.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19.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2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❽ 出自《孟子》的成語
出自《孟子》的成語:
一、百世之師
釋義: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示例:孟子把柳下惠和伯夷並稱為百世之師,令人感嘆的是師承先賢、親承教化沒有機會,實在是有原因的。
二、餓殍遍野
釋義:殍:人餓死後的屍體。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形容老百姓因災禍飢饉大批餓死的悲慘景象。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示例:玄武帝國九省十八郡,動亂不斷,餓殍遍野,各地飢民紛紛揭竿而起,人皆為食。
三、敵眾我寡
釋義:敵方人數多;我方人數少。多形容雙方對峙;眾寡懸殊。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示例:雖然敵眾我寡,他用的卻是以少勝多的計謀取得了勝利。
四、泛濫成災
釋義:泛濫:江河湖泊的水四處溢出。指江河湖泊的水漫溢橫流;造成災害。也比喻有害的思想言行到處傳播;成為禍患。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
示例:我們要治理好黃河,以防洪水泛濫成災。
五、負隅頑抗
釋義:憑借險要地勢;頑強抵抗。負:憑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示例:最後牛元峰逃到鎮東頭的小寨里,指揮著一個多營負隅頑抗,死不投降。
❾ 求出自《孟子》的成語及其解釋
(1)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 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 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3)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 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4)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 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5)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 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6)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 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7)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 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8)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 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9)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 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10)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 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11)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 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12)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 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13)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 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14)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 (《離婁》) 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身邊左右都可找到知識的來源。 (15)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 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裡接著想。 (16)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 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17)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 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18)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 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19)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 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20)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 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21)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 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22)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 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23)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 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24)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 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❿ 形容殺人的成語
跋扈恣睢 指專橫強暴,為所欲為。
出處:參見「跋扈自恣」。
暴戾恣睢 暴戾:凶惡、殘暴;恣睢:任意做壞事。形容兇殘橫暴,想怎麼干就怎麼干。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暴戾恣雎,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
暴虐無道 殘暴狠毒,喪盡道義。
出處:《晉書·桓彝傳》:「遂肆意酒色,暴虐無道,多所殘害。」
殘暴不仁 兇狠毒辣,一點也沒有同情、憐憫之心。
出處:《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卓性殘不仁,遂以嚴刑脅應。」
慘無人道 慘:狠毒,殘暴。殘酷狠毒到極點,如野獸一樣。
出處: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五十二回:「將妃、主等人,一一剖心致祭,慘無人道。」
慘無人理 猶言慘無人道。指殘酷狠毒到極點,如野獸一樣。
出處: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宣告各友邦書》:「嚴弄峻制,慘無人理。任法吏之妄為,絲毫不加限制,人命呼吸,懸於法官之意旨。」
豺狼虎豹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種猛獸。也比喻兇殘的惡人。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八回:「實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天晚了,倘若出來個把,我們就壞了。」
豺狼野心 比喻壞人的狠毒用心。
出處: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而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